绿林网

《不努力好像也没关系》的读后感大全

《不努力好像也没关系》的读后感大全

《不努力好像也没关系》是一本由[日] 寻幸哉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页数:16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不努力好像也没关系》读后感(一):娃推荐我看的

我买了给娃看,娃看好强烈推荐我也看一看,果真是大小孩了。

是一本佛系的书,写的挺有道理,大人也可以一看。我赞同,每个人都有缺点,人无完人,不要指责别人。把缺点当个性来看,人生没有目的,只是一场旅行,顺其自然就好。学习不要排名,竞争可以提高平均分,但竞争下的学习味道就变了,学新的东西本来就是应该是件愉快的事。

《不努力好像也没关系》读后感(二):人生既没有目的,也没有意义-给自己

人生既没有目的,也没有意义。-P27

对于我来说这句话可以略微安慰自己。

在福州的三坊七巷的猫空店看到这套系列,为打发无聊的火车时间选择了这本。

看完之后并没有让我觉得明天的工作日可以轻松一点,我也没有办法任性地告诉自己懒就懒一点吧。但至少在一段时间里可以不那么纠结: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这本书很大部分是佛系的。其实是在说,追求自我最好的状态即可。

所以,安啊,要安心地无所事事。

《不努力好像也没关系》读后感(三):日式鸡汤是什么味

一句话说的话:这本书的立意和大部分观点我都赞同,但是述说方式实在是太随意了,用了很多“道听途说故事”说理、透露出文化自卑(虽然作者本来就是在批判那部分文化、但是也没必要盲目崇拜西方吧。。这么想着,但又觉得可以理解在东亚文化下被等级秩序+求同排异支配,矫枉过正的想法好像也可以理解);另外某些部分有些理想化,穷而自得什么的,其实经济条件对幸福感来说是很重要的哈

以下记一些书里的观点:

· 不要做无趣的人(aka为钱奔命、被世俗价值观支配、随波逐流)、要成为真正的人(明确自己的意愿、设定自己的目标、悠闲-舒畅-愉快地做、体味生活的当下)

· 不要把一个人与别人不同的特质想成“缺点”,要理解为个性,尊重每个个体的不同,no judge,也不要苛待自己

· 社会竞争机制让人变得孤独、利益至上,失去学习/工作本身的幸福感

· 人本质上也是孤独的,与生俱来、无法解决——很多人不能表达自己的孤独和痛苦,就同样不能理解别人的孤独痛苦,只能通过肤浅的社交活动排遣寂寞

· 至交是你可以为之豁出性命的对象,朋友是你可以悲其所悲乐其所乐的对象;主动去交流、聆听、为之付出

· 过度沉迷工作和积累财富会让人失去和家人相处的时间,且欲壑永远难填

· “优”之所以为“优”是因为有“劣”的存在,对于劣势群体不可蔑视不屑,而应需心存感激、承担帮扶的责任

· 对自己的“个性”要去积极地探索和发展

《不努力好像也没关系》读后感(四):我们不一样,我们都很好

这是《读库》的“十四岁懂社会”系列之一。之前看的《动物园的生死告白》《你没那么笨》《以书为友》,至少从名字上,都是比较正能量的。而这本书的书名,就比较佛性,作者恰恰是位佛教思想家。如果给孩子看,会不会最后他就记住了书名,然后为自己的懈怠找借口: 妈妈,这不是你给我买的要我看的吗?好吧,老妈子先看,如果内容太消极,我就自己消化了。

这本书到底在讲什么?作者反复强调,要做一个真正的人、有趣的人,审视关心自己,尊重包容那些与自己不同的人; 缺点就是个性,珍视自己的个性; 人存活于世就有价值,并非工作赚钱的人才有价值; 竞争机制导致的人的变异,我们怎么避免其恶的影响; 不要附和别人,心中要有自己的罗盘。

作者的话,如果单独拎出来,会觉得他是个疯子,满嘴胡话,一定要还原到他的举证论说部分,才会恍然大悟: 原来他是这个意思。

这本书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一个例子,就是蚂蚁社会的分工比例是2:6:2,即非常努力劳动的勤奋蚂蚁占两成,普通蚂蚁占六成,剩下两成是懒惰蚂蚁。就算把最勤奋的蚂蚁挑出来再组成一个社群,最后的结果是勤奋的只剩两成,恢复到2:6:2这个比例。人类社会不也是如此吗?一流大学包揽全国甚至世界范围的尖子学生,但最后毕业,也不会出现所有人都拔尖的情形。正因为有懒怠者和差生的存在,优等生才成为了优等生。哈哈,多新奇的观点!所以,对待所谓的差生,至少不能蔑视。

这又让我想起刚看的一篇文章,这位台湾妈妈的儿子柏祥早产,3岁被诊断出患有多动症,成长过程中,还伴随着身体智力发育缓慢和各种疾病问题。而如今,柏祥已是21岁的阳光青年,自信笃定、专注投入、多才多艺。这与妈妈的陪伴和坚定的教育理念分不开。

她说: 我做老师时,经常跟我的学生说,如果你成绩不好,只代表一件事,就是你以后可能没有办法走学术路线,但你不是一个糟糕和差劲的人。

在以学科学习为主的环境中,像柏祥这样的孩子们会被大家看成“差孩子”,可其实并不是,他们只是天赋不在此。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而我们要协助孩子找到他的天赋,帮助他发现自己,认识自己,成为他本来的样子。

而我自己,也要好好思考: 我想养育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不努力好像也没关系》读后感(五):再说两点就下课

不知道是不是命题作文的缘故,这本书给我感觉和上一本《歧视也没什么错》有些类似,前半部分写得挺好,后面就有点乱,以及把道理套上生硬的案例反复讲。

尽管有些乱,至少也带给我两点想要记住的部分,哪怕从功利的角度来说,也算值得。

“至交”是“可以为他/她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的人”,“朋友”是“可以悲其所悲、乐其所乐的人”。

这两句话就像拨开迷雾,把我心里隐约存在但不够清晰的念头,直白地表露出来。是的,我就是这样期待的,也因此感到失望,不单是为朋友对我,也是为我自己对朋友的行为感到失望。

可能是距离太近,慢慢变得挑剔,比起赞美,更想指责对方身上让我不开心的部分。不再像从前那样,纯粹地为对方开心而笑,为对方的悲伤而难过。我作为朋友的心变了,掺杂了很多自己的私心,比起朋友,更在乎我自己的感受。说来讽刺,为了找到自信,却首先抛弃了过去支撑着我这份感情的,对朋友的无条件崇拜和信任。

为了工作,为了变成对社会有用的人而不懈努力,似乎充满了积极向上的气氛,然而我一直对此心存疑惑。这本书意外地给了我一个清楚的答案,帮我把想法整理捋顺。

之前和大人争论,大人说身边人即便不需要为生计发愁,依然成日里为事业奔波。我说这样的人生没有意义,这种人不值得效仿,明明有了衣食无忧的积蓄,还在为钱工作。于是大人问我那不工作该做些什么,可我当时没有完全想清楚,说不出个所以然,竟然一时间想不出什么正经的话来反驳。

事实上,人活着不是为了工作,工作的目标是什么?换取赖以为生的金钱。难不成人活着就是为了钱?这也太惨淡了。不工作当然是不行的,然而不应该把工作拔高到人生意义的层次,不过是谋生所迫。人生意义不在于钱,不在于外物,在于什么呢,对每个人来说答案可能都不同,需要自己去找寻。

有时候我觉得我可能找到了,有时候又不确定,总之,我还在找。但我知道的是,一定不是工作,不是赚大钱,不是买房买车。如果要说的话,我曾经对朋友说过的,想要成为斯通纳。他有我羡慕的生活。

P.S.作者提到的两本书:夏目漱石的《心》和长谷川英祐《不劳动的蚂蚁是有意义的》,还引用了松尾芭蕉的俳句,金子美玲、堀口大学的诗作,之后想排进计划读一读。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