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舒芜说诗》读后感1000字

《舒芜说诗》读后感1000字

《舒芜说诗》是一本由舒芜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016-8-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舒芜说诗》精选点评:

●(11月)淘金

●老一辈学人,学贯中西为常事,既有年幼时打下的良好旧学底子,又有读书时对西学的主动汲取。良好的学术底子,才能有所作为,值得我们学习。同时也应该注重文献的积累。

●引经据典,考据严谨,自证观点,堪称大家。

●舒芜分别以长卷、中堂、立轴解太白《庐山谣》、《望庐山瀑布》五言和七言,神来之笔。 说诗大家,非某些专家可比。 时代性明显的几篇不选,本书更佳。

●解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和杜甫秋兴最佳。最后的札记的择录足见古诗走向了末路,汲汲于炼字,不见全篇。

●舒芜品诗,善于归纳总结,富有创见,深得其味,不愧是愿藏于己的私爱。

《舒芜说诗》读后感(一):学古诗词,不能仅仅只停留在背诵阶段

恰逢今夜去给小淘气开完家长会归来。除了点评一学期的成绩之外,老师还格外强调在当下学语文,尤其是学习古诗古文的重要性。的确小淘气自幼儿园便开始学习背诵唐诗,如今算下来背的滚瓜烂熟的唐诗没有三百首,可一百多首是绰绰有余。面对小淘气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学习古诗所要记住的知识点也就仅限于题目、内容、作者、朝代等一些基本的内容,最多知道点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便罢。其实现在很多成人对于古诗歌的掌握差不多也就是这些。不过若是想要对于古诗有更深一步的了解,但靠纯粹的背诵诗歌是绝对不够的,所以我们还是得找个对于古诗词知识渊博的人来为我们讲个明白。

《舒芜说诗》一书的作者舒芜是桐城后人舒芜所创作的一部对于中国古代著名诗歌以及著名诗人的点评,共分有两个部分。上半部分对于李白、王伟、陈子昂、李商隐、韩愈等十二位我们耳熟能详的唐代著名诗人以及他们的诗歌作品一一做了点评。下半部分则是作者自己谈论古典诗歌的一些散篇。文字虽然看着零散,但是读来还是别有一番滋味的。

若真的对于中国古代诗歌产生了兴趣,总是单纯的像小学生那般只知背诵的机械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要想真正的去学习并了解古代诗歌,就必须要去学会品味这些诗歌。这其中又必然需要我们另外的去掌握一些与这些诗歌有关的各种历史、文化知识。我们在读这本《舒芜说诗》的时候,就能够深切的感受到这一点。作者对于古典文学是有着深入的研究的,再加上他本人自身就是一位诗人,所以对于这些古代著名诗人以及诗歌的点评,相较于别人有着更加得天独厚的条件,所写的内容也更加能够彰显其对于诗歌的那般真知灼见。

在当下对于古代诗人、诗歌进行评头论足的人以及文字其实并不少,各家各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和论道,文字内容也展现的良莠不齐。这倒也不是说品评诗歌非得去以谁为尊,但是多读几家之言,尤其是那些具有深厚的文学研究功底者的作品,收获还是大一些的。多阅读多琢磨,没准哪天你悟出些什么了,会发现你对于这些古代诗歌的品评也有那么点滋味。

《舒芜说诗》读后感(二):札记式唐诗评论集

“素心人语”本是舒芜先生用来称赞黄裳的,后被蒙木用来形容舒芜评论诗的文字。这四个字的确是《舒芜说诗》这本书在文字上的最大特点,因为素心,所以舒芜先生在评诗时,不枝不蔓,无华丽堆砌之举,亦无抽象晦涩之语,于清浅恬淡中,展现了唐诗的一个又一个的特点。

参与唐诗创作的人很多,唐诗的数量之多,内容之广泛,意境之广之深邃,可以说意境囊括进了人类所有能入诗的事物,换句话说,无论今人如何创作,其诗之妙,不出唐诗之右。由此可见为什么从古到今,有那么多人研究唐诗,却依然成果倍出了。舒芜先生能够从评论唐诗的诸多学者中脱颖而出,入选“大家小书”系列,自然是因其文章出类拔萃、富有真知灼见。

《舒芜说诗》分为上下两两部分,上一部分他选取了12位唐代诗人的诗歌进行分析、论述,下半部分属于不以具体诗人的诗歌为对象,而是系统性地选取了唐诗中的某一类意象或者某一类诗,对其展开了细致而高明的论述。

在讲到孟浩然时,舒芜先生名其为“行旅诗人”,并将其与同写山水田园诗的孟浩然作了趣味性的对比,他说“王维是林下巨公,在自己的别墅中颐养天年。孟浩然则是一生都困于道途行旅,所写的山水都是道途旅行中所见。”两句浅显易懂的话,就将孟浩然和王维的最大不同作了展现,孟浩然生活安逸清闲,所以他的田园诗富有“静”的特征,即今人所言“岁月静好”。而王维一生在旅途,没有自己的家,由此他的诗是“动”,是没有根的浮萍。两个诗人,两种不同的人生境遇,两种不同的人生追求,两种不同的田园诗意境,就在舒芜这短短的两句话中得到了极致的呈现。由此可见舒芜对他们两人的了解之深,以及舒芜自身的文字造诣之深。另外,舒芜这两句话,也透露出他并不是一个“僵硬”的学究,而是一个“灵活”的学者。所谓灵活,自然指的是他语言灵活多变,且贴近生活。

说舒芜评论诗的文章好,文字好,不单指其内容,还有他给每篇文章起的题名,也非常有意境。如评价李白的文章名为“日光下的诗人”“李白诗中的白日光辉”,不仅有画面感,且抓住了李白诗歌的核心特征,还凸显出了该篇文章的核心论点。“瀑布·银河·画幅”“从秋水蒹葭到春蚕蜡炬”“帝里黄都和山川郊野”“扁舟·轮舶·宇宙飞船”等等,所有的文章名都具有此特征,光看其名,就已经有一种愉悦的阅读体验,再读其文章,更觉精妙。

从什么视角出发评价一首诗,用什么语句评价一首诗,关系到作者的评价是否成功,也关系到读者是否能藉此了解其所评价诗的根本特征。从这一角度看,《舒芜说诗》很好。

《舒芜说诗》读后感(三):二十文章惊海内,一片婆心哀妇人

舒芜,1922年7月2日生2009年8月18日病逝,享年87岁。舒芜, 安徽桐城人,书香门弟之家,本名方管,学名方硅德,字重禹。中国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1937年考入高中时适逢抗战爆发,为抗日救亡,为《桐城》主编副刊《十月》。随后在各地任教,1945年在胡风主编的《七月》上发表《论主观》一文,开始文艺论争。舒芜一生都因为胡风运动倍受争议,但是这些争议并不影响一代学者对于诗的热爱、解读与点评。

其实想想,政治思想运动需要一个发力的契机,尤其是高压政策下,这种逼迫更是有形无形,而个人的力量如此软弱和渺小,是被利用者还是时局所迫,在时隔半个多世纪后看过去,人事皆成风云,是对是错其实都只余一声叹息。舒芜并不是一个沉默的吃人血馒头的人,他不断反省反思自我,1997年春,在《<回归五四>后序》一文中讲述一生的思想经历,相当于对自我进行了一次深刻的解剖——这绝对是需要勇气和担当的,此时舒芜时年75岁。《文汇报》刘绪源对舒芜的人格作了肯定:“从这篇《后序》里,可以读出一个思想者的真实性格,那就是相信自己今日的思想力和判别力,对一切旧账都不含糊待之,而要一一反思清楚,并形诸文字。这一性格贯穿了他的一生,既是一种天真,也是一种认真,而事实上,也是一种读书人的真诚”。

读书人有真诚,是好事,读书人也实诚,甚至有时候特别耿直,会认真会犯傻,都有可能,而又在那样一个思想提倡高度集中,高度格式化的年代。这是时代的悲剧,也是个人的悲剧,被时代裹胁,个人命运不过了了。2010年方非女士作《舒芜:被出卖的命运》一文,文中舒芜女儿说,“舒芜这一生,热忱地追寻过,忘我地投入过;虔诚地信仰过,痛苦地思索过;坚强地面对过,高傲地蔑视过;严肃地反思过,丰饶地收获过。为人为文,坦荡真诚”。

好一个“为人为文,坦荡真诚”,回首过来路,看似简单的几个字,却是惊心动魄,如今能做得到这八个字的又有几人?在舒芜逝世后,友人朱正挽联上书:“二十文章惊海内,一片婆心哀妇人”,既是文学生涯的写照,也是舒芜一生的心路历程。前半句是人生事件,后半句是尊重女性,关爱女性的情怀。

不提思想政治,单从文学性上看,舒芜一生学术上成果斐然,是一位真正的古典诗歌研究大家。在古典文学方面,参与整理与出版了人民文学社最早一批古籍,退休后转为鲁迅、周作人的研究,擅长评论,文字优美生动——这在这本《舒芜说诗》中鲜明可见。

《舒芜说诗》上部精选十二位唐代诗人的作品进行点评,下部则是概括地论述诗歌中的意象进行分析,颇有纲举目张之效。舒芜的文风极好,善长分析诗中的意象,说诗,品读,赏析也不限于一首诗,一个意象,常常能旁征博引,视野非常开阔。这本《舒芜说诗》评点精妙,值得对古诗词、对古典之美感兴趣的朋友细读。

《舒芜说诗》读后感(四):和舒芜学习读诗品诗

诗也好,词也罢,从小到现在,确实读过不少,依然能记得的也有不少,甚至不少诗人词人的名字、生平、典故也记得很多,但除此之外,印象确实也就如此了。然而像“大家小书”系列的《舒芜说诗》却不禁为之眼前一亮,这才知道,读诗,像舒芜来品诗,才真正能够品得出些本真的味道。

舒芜这个名字一开始并没有觉得什么,但在看了“序言”之后那篇名为《素心人可供晨夕之乐——舒芜说诗的魅力》之后,才明白了过来,为什么《舒芜说诗》这本书足以让人觉得“眼前一亮”的原因所在。舒芜是安徽桐城人,就是清代文坛上最大的散文流派——桐城派——的那个“桐城”。舒芜本名方管,对文学、哲学都有很深的教学与研究,解放以后历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编辑室副主任、编审。论学识,那是没有问题的;由这样的一位“大家”来说诗,做到深入浅、娓娓道来也不存在什么困难。

所以在《舒芜说诗》这本“小书”里,舒芜不仅对唐代的陈子昂、孟浩然、王维、李白、高适、杜甫、岑参、韩愈、元稹、李贺、李商隐、郑嵎等12个重要诗人的诗歌佳作进行了点评,同时也通过一些短小精干的文章谈了自己对古典诗歌作者以及作品的一些认识——那就不仅限于唐人唐诗了;此外还有三篇较长的读诗札记,也非常重要,其中的很多观点值得学习,有助于读者在看到这些诗人作品的时候方便理解、加深印象。

很多时候,诗既需要读,更需要赏析;不仅仅是看别人怎么赏析,而且自己也不妨尝试去作一番赏析——不必怕自己品错了,能够自圆其说也行。人们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诗也必须如此,当然如果掌握一定的文史常识、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会更加有助于把诗真正读懂读透。

从舒芜对诗歌的解读就可以看得出来,他长于分析诗作意象,也能够从对比分析中瞧见那些诗人中的真正不同所在。诗歌写得如何,其中包含很多的因素,这些因素重要或者不重要,有时候要想看出来还真的需要动点儿脑筋;而人云亦云、直接“拿来”,确实有点儿偷懒,这不是真正的做学问——小学生可以这样,中学生就要开始学习多问几个为什么,甚至从学校出来后再去读诗,那就更加有必要联系自己的工作、生活等日常,去有针对性地品诗了。这个过程总体而言很辛苦,但也会是很享受的一个过程。

此外,说诗、品诗的书,市面上有很多,但“良莠不齐”是一定的,所以需要进行分辨。不懂得分辨怎么办,那就看那个品诗的人到底是哪一个。就一般的读者来说,通过像《舒芜说诗》这样的作品来帮助自己学习、理解诗歌,那就不会有什么问题了。如果在以后自己也能够说出个一二三来,那就是一种进步,不妨多鼓励鼓励自己,总归是一个好的趋势。

《舒芜说诗》读后感(五):莫以不明真相的历史做定论

也是看舒芜先生同时代的大家——吴小如先生的另一本“大家小书”《古典小说漫稿》,他提到桐城派的创始人方苞,语句可不怎么客气,称其“噤如寒蝉”,在整段文字了大面积的谴责了方苞等人的怯懦,却丝毫没有提到这些人受到了怎么样的伤害。

读舒芜先生的书,突然想到了这一段。如果小如先生对清代的方苞和明末清初的金圣叹都那么深恶痛疾、恨铁不成钢,那么对同一个时代的桐城弟子的舒芜,又是怎么样的一种态度呢?

我并没有找到他们互动的资料,但是吴先生的态度也代表了那个时代很多人的态度,舒芜先生之所以在今天不那么出名,并非他的学术成绩比起一些大家来黯淡,而是因为一件政治事件。

《彭小莲:因为没有奴气他们的灵魂站立着》里提到,作者要采访舒芜,起初是被接受了,等到约时间时,舒芜又是拒绝的,他的原话是:舒芜拒绝了,他说:“我重新看我以前写的东西啊,我就觉得除了那个,没有什么好说的了。没有这个必要。”

那个,那个到底是哪个?

是那件将他钉在耻辱柱的被称为犹大的胡风事件中的交信一事儿,还是他写文章一事儿?没有人知道,我们唯一知道的,从那件他被口诛笔伐的事件之后,他再也没有解释过。

《奇葩说》中的胡渐彪讲过一个“最难被抗拒的逻辑谬误”——人身攻击,就是说,攻击一个人总比攻击一个人讲的话容易。仔细想想,这个谬误是不是特别容易入坑,说到舒芜先生,后来很多读者总要先听到“舒芜”的名字,才去接触他的文章,问题是一旦提到这个名字,又跟着对这件事的探究,于是,不明真相——其实到今天,我们又有几个人能明真相啊,历史本来就是复杂的,人性也是多变的,一个闪念,一个决定,就造就了一个无法抹去的记忆,人们会有主观的判断,而这个判断很可能也是道听途说,自此之后,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一个背叛友人、见风使舵的文人是应该被鄙视的,也就越来越少的人用平和的心态去阅读他的文章。

所以,舒芜先生被历史漠视,在同时代相同建树的大家中被忽略也就不足为奇了。

谈到自己,在很多文章里都读到过他人写舒芜,印象比较深的评价总是治学严谨,文字是极好的,但是——总有个但是,但是总有一些模模糊糊、含含混混的评价,要么是格局不高,要么就是人品如何的,以至于这是我真正阅读的第一本舒芜先生的书,如果没有那么多评价在先,我试图将自己从他人的偏见中拔出去,舒芜先生的文章真的很感人,就是你读着读着就会有种遗憾,这样认真到有点较真的文人真的是没有了,那也是时代造就的。他不辩驳不解释,最后还是一直在默默做学术,胡渐彪提到的“人身攻击”的破冰之举就是,你要多思考他人的言论,而不是他这个人,也就是说人可能有错,但是他讲的东西未必是错的啊,同理,读书时,要专注于文章本身,不要去考虑他这个人。我不能以我主观上对文章的喜欢为作者背书,但是同样,还是提倡大家,去读读舒芜先生的文章吧,他的文章值得被欣赏,素心人语,可共晨夕之乐。

如果说,“文学即是人学”,如此认真到较真,行文之间有着学者天真的舒芜先生,不空谈、不枝蔓,我无法只以一事定论调,更何况,那是不了解的历史里发生的他人转述的事儿。

春天读舒芜先生的书挺好,说的诗也不是诘屈聱牙的冷门,多是我们小学就学过的,读过“大家小书”里其他大家解读诗作,我个人认为舒芜先生的解读是那种读起来特别清新的,文字隽永——没错,他的文字有诗性,特别美好。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