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蓝火星的读后感大全

蓝火星的读后感大全

《蓝火星》是一本由[美] 金·斯坦利·罗宾逊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80元,页数:69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蓝火星》读后感(一):绿与白

跳跃散播、扩散散播、溪流散播,这三种散播方式在火星很普遍。苔藓与细菌是扩散散播;亲水植物是溪流散播,沿着冰川岸或新的海岸线繁殖;地衣与许多其他植物是借着强风跳跃散播。他们在盆地间漫步,讨论这个话题时,吉井说,人类的散播途径则涵盖了这三种模式——在欧洲、亚洲、非洲是扩散散播,在美国与澳大利亚沿岸是溪流散播,往外到太平洋列岛(或火星)则是跳跃散播。对于适应力较强的物种,通常这三种散播方式都会派上用场。

《蓝火星》读后感(二):火星之旅

对《蓝色火星》的回顾实际上是对整个三部曲的回顾,因为它是一个连续的故事、一个完整的故事。在过去的3个月里,我一直在火星上生活,希望如果有可能的话,我可以在火星上生活,至少在这些书中描绘了火星。它当然不是一个针对所有人的系列——所有的页面都充满了大量的科学,大量的政治和政治理论,还有很多哲学。

然而,对于这么长的工作来说,故事情节相当简单。100名超级科学家在火星上旅行,建立一个殖民地,当他们的工作逐渐形成的时候,其他的“人族”就定居下来,逃离人口过多和波诡云谲的地球环境。“火星人”的书描述的斗争(罗宾逊的聪明的倒置——这些人类在火星上生活成为火星人)把火星变成一个适宜居住的世界,一场斗争,发生在两个维度:把贫瘠的科学问题,寒冷的火星创造为一个新的地球,创造一个可行的社会和在地球上源源不断出现的人类问题。通过这种方式,罗宾森将科幻小说中古老的乌托邦式的冲动与一种“硬科学”的科幻风格结合在一起,这是我在一段时间内还没见过的。

这三部曲在许多地方都让我想起了勒古恩的经典之作《一无所有》。两个世界的乌拉斯和阿纳瑞斯分别被火星和地球所取代。就像乌拉斯寒冷且相对荒凉,相比于在阿纳瑞斯上的丰富生活,火星作为一个完全不适宜居住的地方开始了,而地球仍然是,即使是在它颓废的状态下,几乎是无可替代的生命宜居星球。勒古恩的小说以“暧昧”或“关键”的乌托邦为主题,而《火星三部曲》也遵循了这个方向。从地球到火星,最早的一百人决定不受制于他们当初的使命,他们终于有机会创造一个更好的形式的人类生活,但是像勒吉恩的无政府主义乌托邦,更好的形式的人类生活是人类弱点的断裂关系,力量,整合和仇外心理。所以,读者将多个革命视为殖民者追求新生活的斗争意识觉醒。第一次的革命,在红色的火星是一个令人震惊的转折,对电梯电缆坠落的冗长描述是书中最好的时刻之一。第二次绿色革命火星一样引人入胜,更有趣的哲学,并设置为较慢的节奏和冥想。在蓝色火星,罗宾逊以探索无数革命形式为乐,讨论终极乌托邦的可能。尽管罗宾逊分享了老派马克思主义的技术信念,解决了许多问题,但这些三部曲不偏不倚向着环境主义倾斜。

罗宾逊对火星非常痴迷,任何一个决定阅读这篇文章的朋友都应该使用特制的谷歌地图。这个三部曲叙述中有很多漫长的旅程,地质学、生物学、天文学、心理学,物理学等都得到长时间的讨论。如果你不是一个科学家,或者没有发现科学有趣的话,你可能会昏昏欲睡。但是罗宾逊达成了两项卓越的成就:首先,把科学融入叙事中,使之成为实际故事的一部分, 他经常把科学作为政治或个人角色发生的事情的比喻。 第二,他是关于最受欢迎的科学作家,他甚至解释了最具技术性的科学观念,其清晰度和虚幻性。 刚读完这本书时,我认为,自己的火星地理学(地理学)比地球知识更好。

全景,史诗,充满科学、思想和政治,这真是一次了不起的阅读。 我会同意蓝火星有点拖沓的批评,毕竟旅程可能真的有点长,但是旅行的过程却不枯燥。

《蓝火星》读后感(三):火星之上 并无新事

《蓝火星》是我看的第四部科幻作品,作者同系列的前两部曲没有看过,只通过介绍知道金·斯坦利·罗宾逊多次获得科幻小说界最高荣誉雨果奖和星云奖,更曾前无古人地六次摘取轨迹奖桂冠,是当代科幻小说无可争议的大师。所以带着崇敬的心情开始了阅读。

同为火星题材,一个讲了人性,一个开辟了新世界

比之以前我看过的几部,是完全不同类型的科幻作品。一部是《火星记事》,和这部一样,也是以火星为题材,讲述了地球人类移民火星的故事。但前者切入的叙述角度很小,主要集中在一小批先行者着陆火星后的行动。起因是地球濒临毁灭,人类为抵抗命运,带着未知的恐惧和深切的渴望,移民火星,寻求一个全新的开始。然而全新的环境对人类的影响不止于身体,更折射出一系列人性的善恶,结尾留了一丝希望,人类变成了火星人,但依然保留人的特性。虽然故事较为简短,但余韵悠长。《蓝火星》的叙事范围极其广阔,内容多种多样,从对自然环境的描写到高新科技的发展,从火星地理到地球哲学,从政治博弈到宗教信仰。主题多样,气势宏大,体现了作者无与伦比的想象力。尤其是大段关于火星自然景观的描写,栩栩如生,为我们缔造了一个火星世界,仿佛是真实存在的。记得初看科幻时,看到过一句话,大意是:“科幻虽然很多地方像开脑洞,但之所以会让读者看起来爱不释手就在于对于细节的塑造,就算知道情节是虚构的,但是如果细节详实,逻辑自洽,无论怎样的天马行空都是可以接受的。”相反,如果词不达意,只是吹的天花乱坠而没有具体的细节经得起推敲,那么就不是一部合格的科幻作品。罗宾逊先生作品中的人物繁多,性格各异,通过不同党派、意见各异的人们,展现了开拓者的雄心壮志,人与人的纷争,火星(或者叫世界)的巨变。

火星上的孤独感,因作者而异

第二部是《火星救援》,经过电影的改编,更像是马特·达蒙的火星求生记。既惊险又刺激,结尾的救援握手令人紧张,好在是喜闻乐见的HAPPY EDNING。中间的情节描绘了一个人被意外留在火星的孤独感。孤独感在《蓝火星》中也时有体现,但都比较克制,没有浓墨重彩地描写。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安的孤独,不被红党的理解,儿子成为了绿党,自己的思想理念鲜有人应和,眼看着火星被拖入战火、同伴死去,不想延缓衰老又事与愿违。她的孤独感是历经沧桑的疲惫与不被理解。而马特·达蒙的孤独感多半来自个体实质的孤独,无人陪伴(除了土豆)。

开阔的题材,不同的结局

今年上半年看了一部重头科幻,刘慈欣的《三体》三部曲,他是中国硬派科幻的代表,国际中也享有盛誉。开头因为涉及题材,阅读速度有些慢,看了超过一半才开始渐入佳境,看到“不要回答”时莫名冒出冷汗,令人想起霍金的警告。看完第一部发现故事才刚刚开始,作者的用语简洁,情节推进的很快。里面有很多物理方面的知识,但对于物理渣来说也并不影响阅读。结局看过的都知道,大刘超越了《冰与火之歌》的马丁,直接将全宇宙搞没了。情节走向既出乎意料,但看到结果又会觉得很合理,我想这全归功于作者巧妙的情节设定及深厚的语言功底,让科幻不仅是科幻,让读者可以在作者编织的世界中徜徉。从这个角度而言,罗宾逊先生的火星系列也是如此,不单是开脑洞,而是营造了整个世界,如同搭建了一整个可以正常运行的星球给读者讲解。有人曾说:科幻是科学插上了翅膀。所以,终有一日,科幻中的情景或事物就会出现在现实世界中。蓝火星不再是地球人类的避难所,而逐渐发展成为有自我要求,有政权,有新生代火星人的独立星球。它逐渐脱离了地球的掌控,但无论是宗教信仰、科技发展、政治纠纷等,都脱胎自母体地球,它仿佛是地球的孩子。地球人的思想基础、生物基因仍存在其中。虽然火星的景观环境与地球有极大地不同,科技发展及生物多样化也更加迅速,但这个星球上发生的事情仍与地球息息相关。所以,在我看来,火星之上,并无新事。它或许不会是第二个地球,但它是人类的家园。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