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黎曼猜想读后感锦集

黎曼猜想读后感锦集

《黎曼猜想》是一本由张欣著作,花城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2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黎曼猜想》读后感(一):私人短评

这几年,张欣的小说常常都围绕着人性的救赎展开。这次《黎曼猜想》中对于爱恨观点更为开放,原来的小说总是劝慰他人以爱之力量普渡迷航,选择遗忘、放下恨与执念。现在悟出来,一个人如果心里有恨,原谅也可以,不原谅也没什么。在这一点上,我还是庆幸自己遇见张欣时是一本《用一生去忘记》。

诺曼已经原谅肖千里了吧。是因为肖千里多年的等待感动了诺曼还是诺曼累了,也想放下了呢?总之,她释然了。她重生了。

人的一生总有隐伤。谁也无法幸免。看到最后几章时也还是没忍住,泪如泉涌。又想起2011年看万家灯火的情境,想起2015年离家的心情,终究还是自己没能忘却和放下。但自己也非彼时那样脆弱和伤感了。

以后要做个开明温暖的大人。像茅诺曼,像《完美陌生人》里的罗克。告诫自己和吾家小儿,追求心里所想,无愧于心就好。

《黎曼猜想》读后感(二):黎曼猜想:不原谅别人,也可以好好活着

其实能看到这本书应该算是一种缘分,因为我今天下午循例去方所看书,当时张欣正在做新书分享会,听到隔壁的那位江老师说:“上海有王安忆为主的一堆作家在写上海,可广州并没有……广州的作家也不写广州”“张欣一直在写广州……很可惜张欣还不是一个广州人”

听到这里,我心里一动。不要脸地说一句,自己能算半个广州人,也是颇为喜欢广州这个城市,但觉得广州没啥好写的。广州这个地方安逸过头,也没什么名门望族,肯定写不出什么历史变迁、家族兴衰悲喜,这大上海可就完全不一样了啊。而且这里的人都很实际,性格也平和,远离中原帝都,家事国事天下事与我何干……导致大家都没啥大志,也没什么幻想和爱恨情仇,注意力都在一些吃喝玩乐的事情上。因此广州美食很出名,然而确实出不来什么故事。

听到居然还有人一直在写广州,很惊讶,好奇能写出什么东西来。于是就拿了一本《黎曼猜想》去吧台看完了。

小说挺情真意切的,讲的是一个商界的优秀女性和一个三代经商的“大家族”之间的纠缠,算不得什么惊艳之作。让我来比喻一下,大概是一个有趣的普通人,虽不是才华横溢,也颇有些可爱之处。这本小说是非常明显的女作家写的小说,花费了很多笔墨去写三个女人——尹老太太,武翩翩(尹老太的儿媳妇)和女主角茅诺曼(尹老太儿子的初恋情人,尹老太在儿子死后求她过来主持公司大局)——写她们的性格,经历和大段大段的内心挣扎与痛苦。男性形象却很薄弱:虽然尹老太的孙子阎黎丁也算是个重要角色,但是他性格温柔压抑,被奶奶保护、被妈妈期望,最后因为承受不住爱他的两个(或者还包括茅诺曼)女人之间的互相憎恨和斗争还得了心理疾病。另外一个男性角色,茅诺曼的前夫肖千里也没好到哪里去。从前软弱冷酷在妻子危在旦夕的时候保孩子不说,后来醒悟了并且发现自己其实一直爱着茅诺曼之后,自己除了念念不忘当个单身狗以外啥都没干,连对不起都是阎黎丁看不下去替他说的。至于女主初恋,迫于家族压力娶了自己不爱的武翩翩,好像一生都没怎么开心过,也是个软包子。男性角色的形象在这部小说里是很明显地被弱化的,是陪衬品。

总之,这部小说里的女性不管是否聪明沉稳,都有一股狠劲和倔强坚强,是多少能成点事的人。可惜她们都很痛苦。我觉得这本小说还是没有打破女性作家写作的庸俗怪圈:女性不管多优秀,永远为情所困,这个情可以是爱情也可以是亲情更可以是敏感、嫉妒、小心眼记仇这种社会普遍认为在女性身上会表现得更明显的情感特质。这就是为什么我觉得这绝非大家之作,俗套了就写不出Margaret Atwood了。当然,普通人类都会为情所困,这不是男女的问题,但我还是觉得可以设定得更有趣一点。

不过有一个地方挺有趣的,这部小说的最后尹老太死了;武翩翩切了胃半死不活,也还是看不开;阎黎丁得了精神病但是慢慢在好转……好像也就原谅了前夫的茅诺曼(结尾阎黎丁给二人制造约会,茅诺曼向肖千里走了过去)比较有可能获得幸福。我觉得这是不是想要表达说原谅别人,放过自己才能获得幸福呢?尹老太恨武翩翩对自己的儿子不好,利用女主把她往死里整;武翩翩整天看不开,要强去竞争对手公司发誓要干出一番事业结果把自己搞到胃出血半死不活……茅诺曼恰恰是较为温和的那一个,尹老太当年拆散她和阎少爷,阎少爷死了公司没人管,她不记仇回来管还帮着培养接班人;武翩翩咄咄逼人,处处相逼,她也温柔对待,只希望自己不要卷进人家的家务事;对阎黎丁更是一种母亲一样的关爱,用肖千里的话来讲就是“他遇见你是一件很幸运的事”。于是到了最后,好像她大概是能够获得幸福的那个人。

我有些时候会想,人是不是一定要原谅别人才能放过自己呢?但是怎么原谅?当时的自己想想都觉得很可怜啊,原谅了你,岂不是等于抛弃了当初那么可怜的自己?尹老太和武翩翩的执念,我何尝又没有呢?我也曾在受过一些伤害,决定死都不会原谅某个人,可我又不想让自己很痛苦,更不想为以后的人生留下阴影。那应该怎么办?

后来我突然发现,其实不需要原谅别人,只是不要在意就好了。肖千里惆怅地说茅诺曼在他面前慢慢地长成了一棵树,却和他再也没有关系了。是的,我觉得我就打算这样子,没必要忘记,但和过去的人再无关系。我也用不着原谅你。

不过话说回来这小说缺点也挺明显的。

第一就是没有大富大贵过的经历(不针对作者,只是就事论事)其实挺难写好什么大家族的,刻画起来不大气真实,比如我看到什么“……还是外语外贸大学毕业的,身世无可挑剔”就会觉得很出戏很搞笑,贫民如我,也是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毕业的,叫我情何以堪啊(笑)。另外作者写一个人的衣着风貌,爱讲穿戴爱马仕LV,真是让人一秒穿越小时代啊……好的作家可不这么写,谁见白先勇写上海名门望族、流落台湾的大小姐的时候,写她拿了什么牌子的包啊是不是(哦大概上海大小姐那时还没爱马仕),但是谁在字里行间看不出来名媛做派和风貌?!

第二个缺陷嘛,就是人物性格挺单一,好的很好,坏的挺坏,都能几个词来概括;比如尹老太就是旧时代大家闺秀,沉稳有谋略挺狠的;武翩翩嘛,不大气有点小聪明,心胸狭隘脾气急;我们的女主角,精明能干不失善良体贴,有自己的痛苦但不表现……唉,其实呢,就迷人的让人百度不厌的人物,我个人觉得应该是性格矛盾、复杂,很模糊的,一句话来说就是不能形容的性格,这样才会迷人。太脸谱化了实在没太大意思……不过这只是我自己的看法,不一定对。

最后就是虽然这篇小说背景是广州,但是也没有写出广州的感觉,把珠江新城、二沙岛、北京路这种名词换个地,写我的家乡三线城市江门的九中街、万达广场,感觉也不会有什么区别……另外还有本书书名黎曼猜想,也是太刻意了吧。全书只有结尾处讲了一下黎曼猜想,没说明白是个什么,只是硬塞了一个很厉害的数学定理,大概是想表达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爱恨情仇就像数学定理一样难以理清,真是看得我一脸懵逼啊。

自以为是地讲了这么多,如果有张欣老师的粉丝看到,希望不要生气。我还是蛮喜欢这本小说的,不然我不写这么多对不对?中间好几段,差点在方所流下了眼泪,确实感人。

最后写个很有意思的事情,有个叫黄佟佟的专栏作家,张欣老师的朋友,说自己当年来广州是因为喜欢的三个人都在这里,想看看这座城市。然后主持人说,黄佟佟也是厉害,这三个人现在都成为她生活中的朋友了。我在想啊,那可是真幸福呀!

《黎曼猜想》读后感(三):黎曼猜想与新闻点混沌拟态分布猜想

【数学新闻学跨学科论文】黎曼猜想与新闻点混沌拟态分布猜想

作者 火柴人

素数(质数)是指一个大于1的,除了1和它自身外,不能整除其他自然数的自然数。素数由于性格“孤僻”、“不合群”,不能在同一辈份的自然数级别上无穷细分(不能被其他数字整除“细分”)下去,不能被同辈份予以“融合”,所以其相当于数学家族里的性格怪癖、特立独行、拥有极高天赋的基本“元素”,是构建一切数学规律大厦的最原始材料—水泥(因为素数在自然数级别不可细分,不能被侵入和关联,所以性格怪癖而稳定,可以作为一切和数学有关的科学大厦的稳固的地基材料)。如果找到其分布规律,相当于人类掌握了打开整个宇宙理性世界完整大门的最终(最完整)的金钥匙,可以在此基础上打造一个个扎实的理论地基,从而建立完整的彻底明晰的数学规律大厦,进而影响到物理学、化学规律大厦,对其彻底明晰化起到最重要的作用,有助于人类彻底理解宇宙的本质,从而摆脱“无明”状态,趋利避害,改善人类的命运。

只是到目前为止,极具天赋,却又性格孤僻的素数的分布规律尚未找到(天才总是行踪不定、真人不露相),这是困扰国际数学界的第一大难题。

黎曼猜想是关于素数的分布规律的猜想,在1859年,由德国数学家黎曼在题为《论小于给定数值的素数个数》的论文中提出,其提出了一个函数,认为所有素数的分布规律都体现在这一个函数中,即用函数这个“收妖壶”可以收纳一切素数之“妖”。可是黎曼仍然只是说这个“壶”的存在只是一种可能,其描绘出的函数也是面貌不清。

目前,数学家研究出的素数的分布规律是:

一,在自然数字值处于无穷大的趋势下,素数分布越来越稀少,可是却始终存在,并且呈现出局部小规律,大部无规律性;

二,在数学家视角已经覆盖(研究过)的所有自然数区域内,素数分布依然没有整体规律,许多数学家总结的小规律(框架)只适用于某个极其有限的小素数集合内,放入总体素数集内,则完全失效,无法框定。

我在思考黎曼猜想涉及的问题时,推测出国际数学家应该是在寻找一个素数分布规律研究范围所需的最小临界值,当寻找到这个最小临界值素数时,研究由0到这个临界值素数之间的所有素数分布规律,可以概括出一个素数总体分布规律,并且用一个准确的数学公式完整而精准地概括规律,然后将此规律作为框架套取临界值之后的所有素数,都符合此规律。

可是,数学家依然没有找到最小临界值,也没有概括出总体规律,所有数学家的研究陷入到研究范围数字无穷大的迷宫中无法自拔了。

我觉得,黎曼猜想也许可以解决,也可能完全不能解决。

我提出我的猜想,我们整个宇宙是由正—负维度和有常(理性)—无常(感性、灵性)两组相反的性质和合而成的。数学是诞生于正维宇宙的由人类有限视角和理性(因果逻辑)有限手段打造出的一门自然学科(由于其来源体的局限性,因而数学学科天然而永恒的带有局限性)。数学学科作为一种工具,具有工具视角局限性,其局限性导致研究成果也天然而永恒的带有局限性,研究结果只能覆盖正维宇宙和理性宇宙这一侧面,无法覆盖负维度和无常(感性、灵性)宇宙另一侧面。

可是万事万物又统一于宇宙本体(总体)下,互相都有或远或近的联系,负维和无常会通过某种方式投射到我们人类视角和思维框架可以观测到的正维宇宙和有常(理性)内,导致我们的研究结果出现谜一样的悖谬。实际上,不是我们的研究结果悖谬,而是我们的视角有限,整个科学视角的悖谬。

数学的数字分布规律一定不只和数学有关,不只和正维有关,不只和有常理性有关。从理性因果律视角而言,它一定和数学之外的其他学科(天体物理学、量子物理学等等)有关;从正—负维视角而言,它一定和正维宇宙之外的其他维度宇宙有关;从有常—无常视角而言,它一定和无常(感性、灵性无序世界)有关。

要弄清楚素数分布规律,必须要通过数学的近血缘学科(天体物理学、量子物理学等)手段,通过多种手段,叠加视角,扩大思维框架覆盖范围,经过综合研究,才可能概括出局部规律。

不过,由于素数类似于理性宇宙的骨架,由于宇宙的无穷性,其骨架也具有无穷性,即使黎曼猜想被证明成功,概括规律的公式被彻底明晰化,我仍然觉得,它也仅仅反映0至临界值素数这一个数据集合体的分布规律,而临界值素数之后直至无穷大的范围,应该会不断出现新的素数,这其中会有素数作为反例,推翻已有的黎曼猜想规律框架。

这是一个永恒的无底洞。

所以,问题的实质是,素数作为理性宇宙躯体的数学骨架,由于宇宙躯体的无穷性,素数骨架也具有无穷性,人类视角无法囊括无穷,因而未知的素数作为无穷大数据沧海里的一粒沙子,将永远存在,作为反例,推翻即使已经总结出的素数分布规律框架,这是一把永恒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我推测素数的分布应该处于混沌无序状态—局部小规律,整体无规律或规律不可知。

由此,我将其反映的思想引入到新闻学领域,推测新闻线索的分布规律。

记者的新闻敏感性在于受到视角局限性和思维框架局限性的影响下的捕捉新闻点的能力。而此能力也和其总结新闻线索(热点)分布规律的能力有关。

新闻场是宇宙场的一个局部,新闻大厦是宇宙大厦的局部。新闻热点则类似于新闻“素数”,其分布规律直接决定新闻场的强弱,决定新闻大厦的高低。

记者要提高新闻敏感性,要分析新闻素数的“反例”。新闻具有新闻时效性,新闻“素数”(热点)一般分布于时间轴(维度)的前端,时间轴越往后,其分布越稀少,但是,在时间轴的后端,仍然会存在一个新闻素数作为“反例”,推翻新闻分布规律,这个作为反例的新闻素数往往具有广泛关联性(跨维度性质)。譬如社会新闻的时新价值不大后,要重新挖掘新闻性,记者往往要关联其他维度领域,形成新闻复合性价值。譬如一则人咬狗的新闻,随着时间推移,其时新性价值被挖掘殆尽后,记者可以采取关联法,采访人咬狗中的人一方,关联科学领域,反映人的心理问题和当代人的精神压力源头和机构干预问题(深度报道),或采访狗一方,关联动物心理学或动物保护法领域,反映国内动物生存现状以及人对动物的文明程度(深度报道)。

第二,记者要提高新闻敏感性,要分析新闻素数(热点)的分布规律。作为人情社会,民间社会关注人情百态,作为法治社会,国家关注法制建设和执行,作为科学社会,商业关注科技进步。人情为基础,法制为框架,科技为尖端,新闻素数广泛分布于此三个维度,我觉得最好的新闻作品,是在国家法制框架内,通过民间人情故事,反应深层次的科技进步。

譬如,一起打架斗殴事件出现后,一般的记者视而不见,新闻敏感性稍强的记者会多问一些详情,写一则好人制止打架,见义勇为的新闻小故事(人情故事维度),新闻敏感性更强的记者,会思考法制框架问题,写一篇新闻评论(涉及人情与司法的平衡、正当防卫的边界、国家见义勇为政策的执行、围观群众的心理学动因等)(法制框架维度),新闻敏感性极强的记者会观察出科技(深层次的因果规律框架)进步问题,写一篇深度报道(手机媒体作为科技力量,对新闻事件的发展起到的作用,人—包括当事人、围观群众和公权力机构在不同历史时代,面对矛盾发生的不同表现和规律)。具有学术能力的记者,甚至最后可以写一篇学术论文,概括出新的新闻传播规律(这是最高和最终阶段)。一名记者发现新闻素数的能力,和其关联维度、突破视角、思维框架的能力有密切关系。

不过,由于新闻场属于宇宙场的一部分,新闻素数(热点)处于小规律、大无常(无序)的混沌分布状态,新闻素数(热点)随时会出现在任何领域。如果一名记者即使新闻敏感性还在进步中,但是非常勤奋,勤于思考,仍然可以捕捉到经常会无序闪现在自己视野内的新闻热点,就会写出一篇非常优秀的新闻作品。

以上就是我对黎曼猜想的思考以及对新闻“素数”(热点)拟态分布的猜想。

写于2018年9月26日黎明,值江汉大雨,楚天天凉,新闻“素数”,雨缝闪亮。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