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必是天堂》的影评大全

《必是天堂》的影评大全

《必是天堂》是一部由伊利亚·苏雷曼执导,伊利亚·苏雷曼主演的一部喜剧类型的电影,以下这些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必是天堂》影评(一):必是天堂

苏雷曼从巴勒斯坦逃离,渴望前往新的家园生活,却意识到自己的故土如影随形。对新生活的期待很快沦为一个荒谬的笑话:从巴黎到纽约,不管他走到哪里,总有些地方让他想起祖国。在这一部关于探索身份、国籍和归属感的喜剧故事里,苏雷曼提出了一个本质性的问题:我们能够真正称之为家的地方到底在哪儿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

《必是天堂》影评(二):必是天堂

苏雷曼从巴勒斯坦逃离,渴望前往新的家园生活,却意识到自己的故土如影随形。对新生活的期待很快沦为一个荒谬的笑话:从巴黎到纽约,不管他走到哪里,总有些地方让他想起祖国。在这一部关于探索身份、国籍和归属感的喜剧故事里,苏雷曼提出了一个本质性的问题:我们能够真正称之为家的地方到底在哪儿?导演非常可爱,沿用对称美学以及三段式结构,把该死的政治问题具象化,最喜欢卢森堡公园的椅子和纽约超市的枪支两段。果然世界各地都有冷漠的人、没用的警察以及只关心噱头的政治白莲花。巴勒斯坦国将不国的控诉也融于戏谑之中。剧本精巧但也有不足:因场景割裂显得有些堆段子,有些矛盾的落脚点也有些过于轻盈,以至于失去了喜剧本该有的嘲讽力量。

《必是天堂》影评(三):观《必是天堂》有感

在整整观看了半个小时一位头发花白、着装文艺、眼睛汪汪、表情呆萌的老人安静的生活记录后,我查了这部影片的背景资料,然后才又重头看起。 这位老人是60岁的巴勒斯坦导演苏雷曼,他自己当主演,全片几乎没有台词,全程用眉眼代替言语。影片讲述苏雷曼离开自己的祖国巴勒斯坦,去寻找一个新家园——无需遭遇日常暴力、路障、身份检查的地方。于是他前往了巴黎、纽约,然而事情并非他想象的那么简单,他逐渐发现这些城市与自己的家乡上演着相似的情节。导演用影像这个语言分享着自己作为巴勒斯坦人的视角,直观又留有余地表达出自己的思考,让观众跟随着他,心平气和地去聆听这个世界的浮躁与不安。 以时间轴展开是电影中比较普通的手法,但是以喜剧的表达方式来反应一个政治题材,以类似于行为艺术的表演方式来叙述一部电影,这是导演独到的地方,也是让导演强大的内在力量与智慧的体现吧。

《必是天堂》影评(四):天堂就在你的院子里

看伊利亚·苏莱曼的作品时,感觉在翻一本本幽默的绘本,他就是画家又是画中人,同样是一段段静中带动的场景短片,又不像罗伊·安德森那般冰冷,尤其是那娓娓道来的乡音间,有种老邻居相遇的感慨。

10年前的作品《时光依旧》里,苏莱曼回顾了自己的童年和祖国,如今已年过花甲的他,又离开了以色列和巴勒斯,像一个世界公民般来到巴黎和纽约,见识下西方世界里的荒诞和疏离。热情的邻居、古怪的游客、尽责的警员…面无表情的苏莱曼就这样观察这个世界,仿佛是默片时代的基顿或卓别林转生。

整部影片中他只开了一次口,就是关于自己的祖国巴勒斯坦,周游地球一圈后终于回到自己的小院时,看看楼下的柠檬树——或许这才是片名中的“天堂”所在,不一定精致、发达,但足够温暖,那些关于文化和制度的寓意,反而成了滑稽的点缀和调侃。

《必是天堂》影评(五):划分世界的喜剧政治

类型喜剧解构政治。艺术与政治互补,当一个不再起作用时,另一个接管。影片予观众忽视台词普遍重要性,减细多人对白,弱化戏剧性;反对语言的影像语言,回归默片本质叙事结构。自私个人风格极具特色的影片表达情绪信息比在“非叙事”领域更加出色。多元文化主义与镜头语言在影片中无端讽刺全世界影片多量加入阶级寓言,针对后殖民话语体系进行反思;[东方学]强调出主体—观看—客体之间的关系将镜头对准个人而非意识形态,形成现代鲜明对比。第三世界文本的民族寓言性质指的正是以“艺术”减轻“现实主义”本质归于卡尔维诺的说法,对于总体性,寻找和谐之地都市繁华外表下依旧是不堪和动乱,我国即是他国,纽约:[群魔乱舞、恐惧]巴黎:[荒无人烟、万籁俱寂]影像呈现真相与多量政治寓言,其本质意义并非同道。导演并非选择严肃—沉重—压迫式叙事而是滑稽方式表态政治是一种“艺术反抗”,一种拥有“局限性的话语”解构影像并去暗示观众世界早已经成了巴勒斯坦的一个缩影。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