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唐人小说经典读后感有感

唐人小说经典读后感有感

《唐人小说》是一本由汪辟疆(校)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后浪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35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唐人小说》读后感(一):读《李娃传》

从写出复杂人性的角度看,李娃这个人物很生动,美艳狡慧,爽快决断,不拖泥带水,感情生活上占尽优势,可见唐时传奇女性风采。 1、起初,李娃对郑生没什么感情,只是个合适嫖客,金尽情绝。 2、郑生穷困潦倒又父子断绝,李娃偶遇而心生怜悯,当然对老姥的说辞也是合情入理。又看郑生一往情深,且聪慧可造,所以有养成之计。 3、郑生既成,李娃迎来关键时刻,欲擒故纵,得郑父赞赏,应该说郑父是很开明的,不以出身论英雄,李娃終得偿所愿。 这故事固然香艳有趣happy ending。但贵在生动,如丫头回呼掉马鞭公子又来,如姨娘使跳脱计,如公子唱得好丧歌,如雪地再见,二人各有一昏 (公子悲愤,姑娘伤心)。

李娃真是强势大女主。

《唐人小说》读后感(二):西厢记是一则童话 莺莺传才是人生

很小的时候,就读过,不,应该说从姥姥的收音机听过莺莺传了。那时候年龄小,很是迷惑,从广播里听到的现在来说应该是西厢记,不过中间断断续续夹杂了姥姥对我讲的另外一个版本,那个应该就是莺莺传的结局。张大了以后两本才算真正读过。那时候很是郁闷,也很懵懂,小小的孩童懂得什么,很是为莺莺的结局纠结。为什么不是大团圆的结局?两个人不是很相爱吗?怎么就没有有情人终成眷属呢。

经历过一些风雨后才懂。哪里有那么多大团圆的结局。西厢记就是一个童话,莺莺传才是活着的人生。不过是人生在世活得太苦,太艰辛,就希望有这么一个团圆的故事来安慰自己,哄自己,看,还是有圆满的结局的,或许这就是一个情节,一个安慰自己的故事。哪里会有那么多的才子佳人,富可敌国,都是假的。唯有你付出了,遇到一个渣男,以说媒下聘时间为借口来哄骗年轻单纯的女孩子,以奔前途为借口来抛弃,中间拿着你的信件在狐朋狗友间吹嘘自己的魅力,又以妖孽来定性你,功成名就结婚后还想再撩你,幸亏莺莺识得渣男面目,以小诗留言,不过怎么越品越像是余情未了。

写书的这个元稹就是一个渣男中的战斗机,应该是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写的一篇唐人传奇,人品渣,写出来的男主更是渣的出色。

这才是赤裸裸的人生真相。西厢记是鸡汤的话,莺莺传就是毒鸡汤。

《唐人小说》读后感(三):随说两句,唐人小说

法国人列维•斯特劳斯写北美原始部族神话,种种神奇虚妙,不输志怪小说,而其中含有深意。他的结构人类学,便是从这些夸张神话中,逐渐理出深层的社会结构内涵。其实放宽来看,种种观念、习气、禁忌、伦理,往往也都有深的意义。我感觉唐代传奇小说,便是强烈而丰富的文本。年轻时读《游仙窟》,满篇华丽辞藻的堆砌之后,是震慑我到目瞪口呆地步的奇妙世界。其中所含的,如桃花源的母题的转化,以及有关性别、伦理的引用、解读和曲解,甚至超出了原作者的意图。大概因为,一些基本的母题,如梦,如两个世界,如桃花源,如镜子,如精怪,基本都是沉淀多年的整个观念世界的反映,所以宏大深厚。

汪辟疆搜罗同一母题的多个文本,更能让人感受其中观念的发展。如第一篇《古镜记》中“镜子”在不同篇目里的联系与沟通。这一篇,字字珠玑,每句都可琢磨引申。试举一例,如古镜所起作用,能令妖者显形,这便有一层对表象与本质的思考。镜子所反映的,本是“表象的表象”,但通过一种自审的目光,它竟然直趋本质,这里实在有一种视觉的文化意味。而其照的妖——“狐狸精”,又是另一个常见的母题:带有性的意味、不遵守伦理规则的女性角色,被转化为一种流传世间的文化符号,这也不是仅见的例子。(插一句题外话,年轻时我对湘西巫蛊文化很感兴趣。后来听说,那些被众人认定的所谓蛊婆,往往在外表上要么极其漂亮,要么极丑。那我就猜想,这种习俗里,或许也有一种类似于为避免流血冲突而演变成的禁忌。)又比如,年轻时读废名诗,有一句“ 因为梦里梦见我是个镜子/沉在海里他将也是个镜子”,感觉非常有趣,这里既有反复之梦,又有一“沉在海里的镜子。”当时我想,镜子本是照人的,沉在无人的海里,实在是相当孤寂。如今读《唐人小说》,见汪氏搜罗有关镜子诸篇,有许多便是“沉在水里的镜子”。这一现象,非常有趣,也值得琢磨。

再有如第二篇《白猿记》,有关抢掠美貌女子的白猿的传奇。这就近似于一种社会状况的变形了。而其中所流露的观念和伦理,也特值思考。

想起当年读《卅三剑客》,真的百感交集。聂隐娘因电影出了名,可不出名的,有更多特异的豪杰。任熊画剑客图,贾人妻是“为夫妇侠,为子母酷”。这个传奇,当年也是让我惊呆了,但同样发人深省、孔武有力。

(wow,现在评论也可以赞赏了知道么!!)

《唐人小说》读后感(四):巧遇西厢故事之祖《莺莺传》

翻开这本《唐人小说》,见到许多熟悉的篇目,比如:《柳毅》、《霍小玉传》、《南柯太守传》、《长恨歌传》等等。但最好奇的还是这《莺莺传》。过去我只看过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与王实甫的《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知道脱化于唐人元稹的小说《莺莺传》,但不曾详细读过。读后发现《莺莺传》与后世再创造的文本差别很大。《莺莺传》中张生始乱终弃,抛弃了崔莺莺。而从“董西厢”开始,改成了一个皆大欢喜的大团圆结局。

团圆的结局自不用说了,主要是这张生在唐人元稹笔下是如何始乱终弃的呢?读后我是大跌眼镜的。是这张生抛弃她的理由实在是古往今来无良男子之祖也,文中写道,张曰:“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于人。使崔氏子遇合富贵,乘宠娇,不为云,不为雨,为蛟为螭,吾不知其所变化矣。昔殷之辛,周之幽,据百万之国,其势甚厚。然而一女子败之,溃其众,屠其身,至今为天下僇笑。予之德不足以胜妖孽,是用忍情。”

简单地说,张生认为崔莺莺丰润美貌,这等如花女子都是祸水。还举例道,殷商的辛帝,西周的幽王,他们实力雄厚,但最后都毁在了一个女人手里,留被后人耻笑。我张生的德行不足以降服此妖孽,只能忍痛割爱。在这里我要格外提及一下的是,张生与崔莺莺在这之前已经同床共枕。

这同如今的男性在抛弃女子时的话是多么地如出一辙,比如,我很爱你,但我配不上你,无法给你幸福之类。此等借口鄙俗不堪也。当然,说这类话也有相应的语境,如今的时代与张生说的最大区别是,张生的女人祸水说时下是少见了。

除此,《莺莺传》中张生抛弃莺莺的结局与上文的进展对比起来显得很是突兀。我想这是元稹以小说中角色之口吐他一家之言,但这破坏了全文的节奏,所以无论从情感逻辑来说,还是从文章的稳定性来说,这个结局都欠妥。恐怕这是后世不断有人在此基础上再创作的原因之一吧。最后在众多版本中,王实甫的“北西厢”脱颖而出,流传至今,最为盛名。

“北西厢”中张生非但没有薄情,反而轻功名,重情义,愿与莺莺白首不相离。在男权社会的主流话语中这是较为少见的声音。这里除了情感上与后世的人共通,引起不同时代的读者的共鸣外,还有那些富有感染力,情思绵密的句段流淌在每一位的心间。比如: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又如:青山隔送行,疏林不作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

《唐人小说》读后感(五):传奇

鲁迅先生在他的《中国小说史略》中曾经说到:“小说亦如诗,至唐代而一变。”在唐之前的小说也并非无可追寻,却多是粗陈梗概之类,而在唐代,尽管小说大多不过是投谒之时用之行卷,但是毕竟渐趋工整,看得出小说发迹之像了,在这本汪辟疆先生的《唐人小说》中,作者就为我们展现了唐代小说的面貌。

众所周知,小说在中国洋洋几千年的文化中始终占据着微不足道的地位,窃以为或许是因为中国的儒家观念与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的缘由,中国文人始终以诗文与策论为尊,十分瞧不起小说,仅以娱乐主考官、高官为目的,但是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小说也逐渐发源并且在唐代取得了飞跃,无论在统治阶层还是民间,都得到了人们的喜爱,甚至文人聚会时,也有以“说话”消遣的。写作编撰的文人更是层出不穷,元稹的《莺莺传》流传千古,至今尚有余韵,沈既济、李公佐、陈鸿、沈亚之等人也多有文采,牛僧孺以一代宰相之尊,也编撰了《玄怪录》。本书在搜集了这些重要唐代传奇故事的基础上,也结合了其他文献记录加以比对,对于其作者出处均有考据,且附录了相关文献,便于读者比较阅读。也可看出唐代小说发展的脉络。

从唐人小说中我们似可看出其深受佛教、道教的影响,佛教因果报应的思想,道教的清静无为都在作品中多有体现,如果说儒家思想更为统治阶层所喜,那么佛教道教思想则更为普罗大众所接受,并且在传奇故事中口口相传,在唐人的小说中,有太多关于梦的故事,《枕中记》、《南柯太守传》读来都令人觉又恍然一梦之感,确有其喻世醒世之功,加之文字精到,意简情长,读来令人情致绵长,齿颊留香。

在唐人小说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出其对于后世戏剧、小说以及文学的影响,也可以见出当时社会的现状,《长恨歌传》我们既可见出爱情,也能看出唐代社会的黑暗。《东城老父传》则写出玄宗时贾昌因斗鸡得宠,后又因安史之乱而家道中落,折射出社会发展的一段故事,《谢小娥传》勾勒出一位隐忍坚决的侠女形象,《冯燕传》简短故事中却一波三折,所体现的侠义之风,令人惊佩。而虬髯客、红拂、李靖的惺惺相惜与磊落豪情,千年之下,亦令人神往。唐人用小说为我们勾勒了一个今人称羡的唐代社会——繁盛、深情、神秘而又妖艳。

阅读这些唐人小说,令人百感交集,唐朝是中国繁盛之时,同时也是小说初绽之时,在这些短小精悍的文字中,我们可以发现英姿飒爽的男人,桀骜不驯的女人,以及哀婉凄绝的爱情与重侠尚义的侠客,现在我们常用传奇代指唐人小说,其实传奇这两个字亦非常适合形容这些唐人小说,以及那个时代。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