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2017年中国悬疑小说精选》经典读后感有感

《2017年中国悬疑小说精选》经典读后感有感

《2017年中国悬疑小说精选》是一本由华斯比 选编 / 柳荐棉 / 周浩晖 / 何慕 / 鸡丁 / 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4.00,页数:32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2017年中国悬疑小说精选》读后感(一):年选年年选

华斯比已经连续好几年都在做悬疑小说的年选,在实体杂志日趋减少的情况下,要选出这一年的优质悬疑类小说,越来越难。可供选择的文章越多,年选的文章的质量就越有保障,而伴随着早些年的类型文学的日薄西山,年选的水平也就相应在下降。2017年的年选中,既有周浩晖这样的头部作家,也有何慕、时晨这样已然穿出自己一片天地的中流砥柱,更有好多之前完全没有听闻过的90后年轻作者。如此一来,你就会发现2017年的年选中,作品不仅仅是风格迥异,更重要的是还真确实不在一条水平线上。

在我的阅读体验中,有那么几篇我倒是非常想看下去,但实在是忍受不了文笔和讲故事的能力,强忍着看了几十页之后,选择放弃。甚至是这些作品中,还有一些,他所采用的解谜方式,我总觉着是讲不通的,或者说不符合我对于悬疑推理小说的固有认知模式。诚如华斯比所言,这是90年新生代作者的天下,但如果是目前他们就能从前辈手中接过悬疑小说的大旗,自立山头,我觉着还为时尚早。综合下来,年选依旧保有华斯比选文的鲜明风格。

|

《2017年中国悬疑小说精选》读后感(二):短评写不太下。

个人对短篇还是比较严格的,这与篇幅有很大关系。短篇二星大概就是长篇的两三星了,及格或微雷。短篇三星便是优秀,四星神作,五星旷古烁今。一星是特别不喜欢。打星时,短篇成集会自动加一星。

本书基本都是及格作,没有特别踩我雷区的。以下都是拙见,轻喷。

《秋之气息》:两星。杂志上看的,作为处女作,能写完就OK了,存在大问题也无可厚非。但作为这部集子的第一篇,显得不太够。这点看作者短评,他应该自己也明白了。主要没有十分突出的亮点吧,无论是密室还是叙诡都没有很多其他作品处理得好。

《醉虾》:两星半。还算优秀,但既非推理,悬疑也不像,大致就是个复仇故事,胜在短且流畅有趣,赏心悦目。

《岁月神偷》一星半。不喜,我经历过的校园暴力和很多作家笔下的都不一样,作者的艺术加工让我感觉自己没上过初高中。很多作者应该都是直到这么件事,然后开始自己构建这件事,写的是自己认为怎么样,并不具备真实性。当然,就如同旅游村镇,如果读者、旅客认为这确实会发生,真实性也便具有了。但我觉得假。这篇优点在于化解暴力的手段还算能让人感到有些意思。

《五行塔事件》:三星。以前看的,创意够了,但合理性不够,一朵华而不实的花。我不是在说可行性,而是说人的选择,不论是凶手还是被害者,抑或其他参与者在遭遇一些事的时候,他们很可能并不会像作者想的那样,做出能让诡计实现的行为。如果能解决这个问题,说不定可以迈入短篇神作。但本文硬伤很难完缮。具有可见另一个长评。

《请勿高空抛物》:三星减。前半逻辑推理不错,但后半逻辑实在缺乏公平性,这篇注重逻辑,但逻辑没有铺垫,也就失去了意义。但至少鸡丁的逻辑还是正确的。另外本作开头的处理很有卡尔的影子,能开篇吸引住人。

《山狐》:三星半。完成度很高,但问题在于太好猜,我的答案和解答几乎一模一样,除了某个噪音的莫名其妙的解释。但这就已经不太妙了,这说明奇想还不够奇,当然,这对公平性有好处,至少不会坑或雷,脚踏实地,考虑到这点,印象可加分。

《乱世蚁:恨别鸟惊心》:两星。差评,内核过于简陋,有种想本格,本格不起来的感觉。案件本身就不需要侦探出面,线索根本不足以做出十分准确的判断。似乎作者想有社会派的作为?但这个剧情电视剧常客啊。本文好在文风简练清秀,这大概也是作者的优势。

《护陵手记》:两星半。设定不错,但有点不伦不类,盗墓和推理没有结合好。作者完全可以不要现代剧情,这样一来剧情就不是割裂的,反而会有浑然一体的感觉。边盗墓边推理也没毛病,手记推理的形式多此一举了。

《爱丽丝漫游乌托邦》:三星。这个文风让我不太适应,之前几篇我都觉得是中文作家写的,这篇有种译作感,作者大概是有意模仿翻译腔吧,倒是没有因此扣分,我hold得住。本文的重点应该是在逆转上面,窃以为密室都没什么公平性,也没什么合理性,坐在栏杆上滑落速度可能并不快,至少我滑得时候感觉很不稳当,摩擦力也很大。而这些逆转的铺垫也不怎么够,没到草蛇灰线这种程度。这篇的感觉就好像作者通过炫技构筑出了表面上宏大的城堡,但其实不仅城堡的内里没有优质的填充物,就连外表也不过是泛着光,而没有令人驻足的细节雕刻。之所以会这样,一方面是铺垫的原因,让布局没有很好地发挥效果,另一方面,这个架构可能需要写的更长。写成长篇,如果完成度OK,能成为很不错的作品。

《十重人格》:不做评价。

综合的话,作为悬疑短篇集可以三星半。想支持打高分,但五星还是有点不太够。

《2017年中国悬疑小说精选》读后感(三):没写完,先到这里

“ 書衣偵探華斯比 说:2018-06-12 14:29:43

啊看到没电脑 说:2018-05-20 19:21:30

————————

秋之气息·柳荐锦

我不太懂。

这种文笔又屎,剧情又无聊,“叙诡”也很脑残的,如果当成推理作品绝对是不及格的,纯粹是练手作的作品,出版社编辑是出于什么理由收录到书里,还敢放在第一篇的?复读十年啊朋友,你改成五年也没什么问题吧?【非常抱歉,把出版社编辑做的弱智事情怪到华斯比老师身上,在此诚挚致歉】

書衣偵探華斯比 (首届“华斯比推理小说奖”开始) 2018-06-12 16:37:51

额外多说一句:篇目的排序是出版社编辑自己定的,和我无关;图书质量也不是我自己能决定的。

——————————

醉虾·周浩晖

还算可以,比故事会好那么一点的故事。蛊虫在虾头内,主角吃的时候只吃虾身。

——————————

岁月神偷·何慕

跟《谁杀死了知更鸟》讲的差不多的故事,只是很浅。连悬疑都算不上

——————————

请勿高空抛物·鸡丁

比去年的作品好。但侦探给出线索和推理还是铺垫不够太刻意,且主角一开始消除证据和后来随机应变的能力也略差。

“绝非吹捧,因为作者是个傻逼,我跟他关系一点也不好。 ”那还在作品里用他的垃圾书当道具?16年推理小说精选也是这样,有意思吗?好玩吗?除了出戏以外还有任何鸡巴用处吗?

——————————

《2017年中国悬疑小说精选》读后感(四):中国悬疑推理的青春新势力——《2017年中国悬疑小说精选》序

2017年6月,豆瓣网的互动话题“影响我最深的悬疑故事”上线,引得网友们纷纷开始分享自己喜欢的“悬疑故事”。在网友所列举的诸多故事当中,推理小说占了相当一部分比重。

所以,有不少推理迷抱怨:话题为何是“悬疑”而不是“推理”?

不久,第五届豆瓣阅读征文大赛开始征稿,本届悬疑组的主题被定为“生活悬疑”。征文说明中有这样一句话:只要对生活保有足够的好奇心,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探寻真相的“侦探”。由此可见,这里的“生活悬疑”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理解为推理小说中的“日常之谜”。

随后,就有偏激的网友发声:豆瓣是不是永远都意识不到,不管作何解,“悬疑”就是个贬义词。

吐槽也好,怨念也罢,通过以上两件小事可以看出,国内不少推理迷对“悬疑”仍然带有很深的成见。尤其是少数本格推理迷,他们一直在维护“推理”的正统地位,但在当下的中国大陆,“悬疑”依然处在“虽然你看我不爽,但就是干不掉我”的地位。

笔者曾写过一篇《戴着镣铐起舞——中国大陆悬疑推理小说创作与出版现状浅谈》,其中对国内“悬疑与推理的关系”问题发表过一些浅见。但限于眼界与篇幅,并没有能够展开讨论。

鉴于以上种种,笔者觉得实在有再次深入讨论该问题的必要。所以,在为大家介绍“中国悬疑推理的青春新势力”的一些作家和作品之前,笔者先试着从“世界”与“中国”两个不同的脉络,简单梳理下从“推理”到“悬疑”的演变。

在汉语语境下,我们在接触到“推理”和“悬疑”这两个词之前,最早接触到的应该是“侦探小说”(Detective fiction或Detective Story)这个概念。

法国学者茨维坦·托多罗夫(Tzvetan Todorov,1939-2017)是结构主义文学批评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叙事学理论的主要奠基者,他在《侦探小说类型学》(收录于《散文诗学》)一文中将侦探小说分为三种类型,并提到了侦探小说所具有的“二重性”,即类型学视野下的侦探小说实际上包含两个故事:犯罪的故事(讲述实际发生了的案件)和侦破的故事(解释读者或叙述者是如何获悉真相的)。

散文诗学

8.5

(法) 托多罗夫 / 2011 / 百花文艺出版社

我们可以将两个“故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变化,看作是“侦探小说”这一类型小说叙事语法的一个动态模型。

当两个故事彼此之间没有任何联系,侦探只是在侦破与自己毫不相关的案件时,这就是最传统的侦探小说,也就是当代推理迷熟知的“古典本格”推理小说。托多罗夫称其为“解谜小说”,其重点在于解答“谁犯罪”与“如何犯罪”,小说本身正是解开这一谜题的过程,是一种智力的游戏。

当两个故事完全融合后,产生了“黑色悬念小说”,托多罗夫称其为“黑色小说”,其特点是略去第一个故事,直接赋予第二个故事以生命。

“黑色小说”的兴趣在于故事的“悬念”。作为侦探的主角失去了豁免权,生命时刻受到威胁,读者的兴趣也相应地变成在阅读过程中体验心理上的惊险刺激。谜团则被降格到次要的从属功能。这时,侦探的使命不再是用“逻辑”解决案件,侦查过程也不再局限于重构过去发生的案件,犯罪还可能伴随着侦查过程发生。

曾有观点认为中国的悬疑小说即是欧美“黑色悬念小说”在中国大陆的本土化。

最后,介于解谜小说和黑色小说之间的一种侦探小说类型,才被托多罗夫称为“悬疑小说”,它在保留解谜小说中谜团的同时,又重视第二个故事在小说中的主导地位。

从诞生的时间上看,托多罗夫分类下的“悬疑小说”的一种次类型——哈米特和钱德勒引领的“硬汉派”侦探小说——正好处于从“解谜小说”到“黑色小说”的过渡期,它集合了两种趣味:一是好奇,即对往事欲罢不能;二是悬念,即关心在主角身上会发生什么惊险的事情。

托多罗夫在《侦探小说类型学》结尾总结说:“新类型的诞生,并非不破不立地一定要摧毁旧类型,而是作为一个不同的特征体,与旧类型和谐相处。”

正是由于“黑色小说”掀起的“黑色革命”(或称“黑色风暴”)使得读者在失去了对解谜小说的乐趣后,仍能对侦探小说产生新的兴趣。这也使得侦探小说并没有随着“黄金时代”的远去而落寞,反而迎来了推理小说多元化的新局面,而且一直延续到今天。

汉语中的“推理小说”一词源于日本,但那也是二战结束之后的事情了。

起初,作为西方世界舶来品的“侦探小说”被引进到日本后译作“探偵小説”,取“探索侦查”之意,而从事探索侦查的人就是“侦探”。二战结束后日本颁布了《当用汉字表》,“探偵小説”中的“偵”字被废除,所以江户川乱步等人便开始使用“推理小说”这个名词作为替代称谓,并一直沿用至今。

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演变,从未间断过的日本“推理小说”已蔚为大观,可谓流派众多、包罗万象。但反观中国大陆的推理史,发端几乎与日本同步,但断代却极为严重,至今从未彻底完成过本土化的进程,也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推理小说传统。

中国大陆百余年的“推理史”,简直就是一部“跟风史”。

晚清末期,以《福尔摩斯探案》为代表的一些欧美名家的侦探小说被译介到中国。作为一种全新的小说类型,由于与中国本土的公案小说有几分相似,侦探小说很快受到国人的青睐。一些颇有营销头脑的书局也开始把中国古代的一些离奇案子包装成侦探小说进行贩售。

大量的汉译作品激发了当时作家的创作热情,一些以恶搞吐槽福尔摩斯在华办案窘境的仿作以“滑稽侦探”小说的形式率先登场,就连后来投身新文学怀抱的刘半农也写出过《福尔摩斯大失败》这样的小说。

民国时期,写过侦探小说的作家至少有几十位,但大多数并非专写侦探一种类型,只是看侦探小说市场潜力巨大,在写其他类型的间隙跑过来“跟风”写个几篇,纯属玩票性质。但究其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侦探小说所具备的某种“科学性”。“中国侦探小说之父”程小青曾倡导小说中的“侦探术”要具备科学性,侦探小说也被不少作家视为能够“开启民智”的文学类型,这在无形中提高了侦探小说写作的门槛,让不少低科学素养的作者望而却步。

正因为侦探小说不易做,“跟风者”在作品质量和数量上都无法保证,再加上读者众口难调,就导致作者自己也失去了写好的信心和动力。中国第一份侦探小说杂志《侦探世界》(半月刊,共24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仅仅经营了一年就停刊了。

《侦探世界》,民国侦探杂志,半月刊,1923年6月创刊,1924年5月停刊,共出版24期,由上海世界书局印行,是中国第一份侦探小说专门志。

而且,这一时期的大多数作家都在极力模仿“福尔摩斯”和“亚森罗苹”的探案模式,很少有如徐卓呆这般敢于尝试以“滑稽”趣味打破此种“呆板拘束”格局的作家和作品。所以,民国推理遗产虽多,但并未对后辈作家产生多大影响。

徐卓呆《侦探小说谈》,原载于1923年4月1日《小说日报》(第111期)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期间,由于社会意识形态的改变和相关文艺政策的约束,源自资本主义国家的欧美传统侦探小说(古典解谜)模式几乎被摒弃,而苏联的侦探(间谍)小说则被大量翻译引进,走苏联套路的反特惊险小说开始在国内大行其道,就连程小青和孙了红也写过此类小说。

程小青反特小说三种,还差一种《生死关头》

大树村血案

目前无人评价

程小青 / 1956 / 上海文化出版社

她为什么被杀

目前无人评价

程小青 / 1956 / 上海文化出版社

这些具有浓厚政治色彩和时代烙印的更加本土化的侦探小说较少反映人性,而更多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阶级性,敌我关系和阶级斗争成了主要内容,侦探也变成了防止反动势力破坏新中国建设的公安干警,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抓特务”。

在当时,反特小说是最具正能量的可用于意识形态宣传的作品,艺术价值不高,当代推理迷也很少承认它们归属“推理小说”范畴。

改革开放后,欧美名家(如阿加莎、奎因)的“古典本格”推理小说仍以“侦探小说”为名被重新系统译介,大量以“社会派”为主的日本推理小说(如松本清张、森村诚一的作品)也随之而来,使得中国大陆的读者和作者能重新领略大师们的风采。

从改革开放初期到21世纪前夕,虽然也有《霍桑探案》等民国侦探小说再版,但从创作层面来看,中国推理史几乎相当于推倒重来。国内作者依然要从模仿国外经典起步,一点点重新探索推理小说的创作之路,只不过供学习借鉴的类型要比民国时期多了许多。

霍桑探案集一

8.4

程小青 / 1986 / 群众出版社

侠盗鲁平奇案

7.8

孙了红 / 1989年 / 文化艺术出版社

这一时期涌现出的一批推理小说主要还是以公安小说居多,“侦探”大多数时候还是以高大全的公安干警形象出现的,但在表现内容上适度结合了当时中国的时代背景。除了长篇外,短篇发表平台也主要集中在《啄木鸟》《东方剑》之类的公安法制文学期刊。

21世纪初,互联网的普及让推理文学得到更快更好的传播,各种推理相关网站、论坛纷纷兴起,更为专业的推理杂志(以《推理》《推理世界》为代表)和出版机构(以新星出版社的“午夜文库”为代表)在推广原创作品和系统引进经典作品方面都发挥了巨大作用。年轻一代的作者们在诸如日本“新本格”推理、欧美“文化悬疑”等流派的熏陶下逐步开启了属于自己的写作之路……

新世纪以来,一路磕磕绊绊走过来的中国推理似乎迎来了新生。

无论欧美古典解谜、硬汉派、黑色悬念、日本社会派、日本新本格,亦或犯罪小说、警察小说、间谍小说,还是悬疑的、恐怖的、惊悚的、灵异的、幽默的……自侦探小说发端以来,凡是这一百多年内衍生出来的能叫出名字的各种类型和风格,中国读者几乎都已经见识过了,每一种都有其受众,只是多寡的问题。

对国内作者来说,中国推理并未实现本土化,创作层面虽然没有前后传承的关系,但世界百年推理史中各类型的经典都是我们学习的宝库,喜欢哪种类型就创作哪一种,擅长什么就写什么,这才是身为创作者最幸福的事情。

在笔者看来,“悬疑”本就源于“推理”,并极大地拓展了其外延。只不过由于“中国推理史”的严重断代,导致国内绝大多数作者的源流都来自域外,且有各自学习模仿的对象。在类型林立和流派纵横的当下,中国推理在没有本土传承的前提下就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的局面,这也让“推理”和“悬疑”看上去天然对立,势同水火。

推理作家、评论家陆秋槎曾在参加第三届豆瓣阅读征文大赛悬疑组的小说《遥夜吟》的后记《悬疑、羞耻与艳情》中以独特的视角评论道:

不论怎样,“悬疑小说”也同样是以解答“谜团”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小说,只不过“解答”部分的边界太过宽泛而已,有时甚至脑洞大开。

新锐作家方洋销量已达50万册的畅销书“梦游症调查报告”系列就是“脑洞流”悬疑的代表。其中,选自该系列第三季《逃走的爱丽丝》的《十重人格》,以奇特的“脑洞”为读者描绘了一个亦真亦幻的多重人格患者的精神世界,最后的真相格外出人意料。

梦游症调查报告3

7.0

方洋 / 2016 / 长江出版社

正因为“悬疑小说”更具包容性,使得其他一些带有一定“悬疑”元素的小说也可以贴上悬疑的标签。

“美食小说也可以写出悬疑,”2011年5月,悬疑名家周浩晖曾做客新浪网讨论当前中国悬疑小说创作的现状与未来,他说,“我觉得‘悬疑’就是小说中的一个元素,并不是小说的限制、界限。好比说,我们做菜,有一个辣味大家很喜欢,什么叫‘辣菜’?不需要有这个定义,任何菜都可以放‘辣’进去。悬疑是一个元素,并不是很明确的一种小说的概念。”

作为悬疑界著名的“吃货”,周浩晖的长篇美食小说《斗宴》也透着一股子悬疑味,而收录七篇短篇美食小说的《味绝天下》则展现了一道道扬州美食背后惊心动魄的故事。《醉虾》是其中一篇以“醉虾”为表现对象的复仇故事,核心是一个与美食结合得天衣无缝的毒杀诡计。

斗宴

6.9

周浩晖 / 2012 / 中国华侨出版社

味绝天下

6.5

周浩晖 / 2017 /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岁月神偷》选自何慕的都市情感小说集《这一杯,我敬的是年少无知》,是一篇“校园欺凌”题材的社会派小说,小说中的“坏小孩/恶童”形象让人印象深刻,他们的所作所为令成年人都不禁胆寒。于是,被欺凌的孩子如何摆脱险境就成了故事的终极悬念。

这一杯,我敬的是年少无知

9.1

何慕 / 2017 / 吉林摄影出版社

“成年人眼里,孩子永远是简单的,他们根本想象不到孩子的诡计多端,哪怕他们自己也曾当过小孩。”紫金陈在“推理之王”系列第二部《坏小孩》中如是说。

坏小孩

7.9

紫金陈 / 2014 / 浦睿文化·湖南文艺出版社

——永远不要低估孩子的“恶意”!

1987年9月,日本讲谈社出版了绫辻行人的《十角馆事件》,随后一批年轻的推理作家纷纷出道,引发了在今天看来影响深远的“新本格”运动。

十角馆事件

7.3

[日] 绫辻行人 / 2016 / 新星出版社

2017年恰逢“新本格”三十周年,新星出版社在8月的上海书展期间组织了一场纪念活动,邀请旗下三位推理作家(陆秋槎、时晨、陆烨华)以“新本格推理30年”为话题展开对谈。

《中国有推理》节目现场,摄影:华斯比,对白设计:弃之竹

“本格”一词在日语里是纯正、正统的意思。本格推理,指的就是那些以“解谜”为中心的推理小说。陆烨华认为,新本格就是新时代的本格推理,它首先一定要是本格推理,其次里面要有新时代的元素。换句话说,所谓“新本格”推理就是新人作家们在接受了新时代、新环境给他们的一些影响后,所写出来的本格推理。

在当下的中国,受“新本格”影响的年轻作家越来越多,一些坚守“古典本格”理念的创作者也顺应新时代的潮流,在作品中加入更多“新”元素。时晨就是其中一位。

作为一个狂热的本格推理爱好者,从创作初期的“艺术家肖晨”系列,到“入殓师阎小夜”系列,再到如今的“数学家陈爝”系列,一路走来的时晨颇有些固执地坚守着他的“天才型侦探+逻辑流推理”的风格。

但在“数学家陈爝”系列最新作,也是该系列的首部中短篇集《五行塔事件》中,除了一如既往精彩的“逻辑流”推理之外,标题作《五行塔事件》更以“新本格”中经典的“建筑诡计”为核心,使得作品呈现出一种“岛田流”风格,彰显了作者强大的想象力!

五行塔事件

7.4

时晨 / 2017 / 新星出版社

有趣的是,被誉为中国本土推理的“密室之王”的鸡丁,竟把好友时晨的“数学家侦探系列”图书“写”进了其“赫子飞系列”最新作《请勿高空抛物》之中,并将这套“书”作为小说中侦探进行逻辑推理的关键切入点。

可以说,这一举动也在某种层面上体现了“新本格”的初期风格。

陆秋槎认为,日本“新本格”初期的作品风格,是作者以本格推理的形式来表现推理迷的青春——主人公基本都是年轻的推理迷、小说经常会给出多重解答、表现出一种“拘谨的反现实主义”,以及致敬名作。

上述特征在已成名的85后推理作家的作品中体现得并不十分明显,反而在新崛起的90后年轻作家们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传承。

担任百度推理小说吧吧主两年有余的柳荐棉,以一篇高中校园题材的推理小说《秋之气息》正式出道。小说的主人公锲而不舍地探寻着好友死于“密室”的真相,随着新线索不断被发掘,之前不成熟的解答也一次次被推翻,而事件的真相一定是我们最想要的那一个吗?

借由这篇小说,作者以度过青春期之后的回望姿态,发出了对于“青春”的慨叹。

永晴“剧透屋”系列的开篇作《护陵手记》是一篇向《盗墓笔记》和《鬼吹灯》致敬的“盗墓推理”——纸之时代书屋的主人,如安乐椅侦探般仅通过一本考古学家留下的手记就“推理”出了当年“乾陵”被盗的真相。

小说以“作中作”的形式讲述了一个盗墓的故事,但并没有以怪力乱神之说攫取读者的眼球,而是从手记中描述的细节入手,结合历史秘闻,给出了最符合逻辑的解答。

拟南芥是90后推理作家中写作风格多变的一位,他早先写“霍桑探案”的同人小说练笔,后又写出以江户时代的日本为背景的“妖怪推理”系列等作品。

《恨别惊心鸟》是其以民国时期为背景的“乱世蚁”系列的第三作,主角界楠是旧上海的一名侦探。但在有权势的人看来,界楠不过是“失败的侦探”,和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舞女没有任何区别。小说全篇充斥着一种被命运摆布的反抗失败的无力感,不禁让人感叹:人在乱世,真如蝼蚁般偷生。

此外,还有几位90后作家值得关注,如:以长篇出道作《巴别塔之梦》入围第五届“岛田庄司推理小说奖”决选前三甲的青稞、擅长写日系“店铺流”推理的燕返,以及既擅长创作“密室推理”又能翻译欧美作品的许言,等等。

巴別塔之夢

6.6

青稞 / 2017 / 皇冠

在这些年轻作者的努力下,中国90后推理作家新势力正逐步形成,在不久的将来,这些人有望成为中国推理的中坚力量。

说到“青春新势力”,有一个群体是绕不过的,那就是国内众多能将推理迷聚集在一起的高校推理社团,其中最知名的要算擅于“原创”的复旦推理协会和长于“评论”的北大推理协会。

复旦推理协会成立于2009年6月,拥有会员500人,致力于弘扬推理文化,创造一个推理迷的交流沟通平台。会刊《推理学导论》迄今已出四本,每辑都会收录若干篇由会员原创的高质量短篇推理小说和书评。

目前,已走出复旦推协的一些社员也逐渐成为活跃在中国推理小说界的作者和译者,如:高校BBS推理大赛创办人吴非(常用ID:dsky),译有《阿加莎·克里斯蒂自传》的译者、书评人、话剧演员王霖(笔名:霍桑),著有《元年春之祭》《当且仅当雪是白的》等推理小说的作家、评论家陆秋槎,以及译有《废墟中的少女侦探》的译者林千早。而更多的新人作者也正在被复旦推协这个平台所发掘。

阿加莎·克里斯蒂自传

8.9

[英] 阿加莎·克里斯蒂 / 2017 / 新星出版社

当且仅当雪是白的

7.8

陆秋槎 / 2017 / 新星出版社

废墟中的少女侦探

7.1

[日] 相泽沙呼 / 2017 / 新星出版社

《爱丽丝漫游乌托邦》选自《推理学导论》的第四卷,作者是现就读于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的豆包,她曾任复旦大学推理协会第六任会长。

推理学导论 第四卷

9.3

复旦大学推理协会(编) 陆秋槎 CKs Rivailleru 豆包 灰狼 易诺 / 2017 / 复旦大学出版社

小说将童话比拟、手记推理、密室、不在场证明、毒杀等元素融为一炉,尝试着对传统的“无人生还”模式进行突破,颇具可读性。

北京大学推理协会自2008年成立以来,一直本着阅读和原创并重的原则,在“热爱推理小说的执拗之心”的带领下逐步发展壮大。会刊《闇》至今已出两辑,收录众多会员原创的推理小说、评论、读书会讨论记录和协会资料。所谓“闇”,乃“未明”之意。受惑于晦,辨求其明,此即“推理”也。

《山狐》选自《闇》第二辑,作者谢柯盼(协会ID:雾之峰冷)是北京大学理论物理的在读博士。小说以两名物理系大学生对谈的形式,破解了一桩由修空调大叔讲述的、他童年时和小伙伴遭遇“山狐”的怪谈的真相。

闇 No.2

8.4

北京大学推理协会 / 2017

故事的有趣之处在于,作者以心理学和神话学等原理揭示了神鬼传说是如何在一代代传承中逐渐丰满起来的,为了逐本溯源,研究者又该如何去伪存真。

在中国推理不甚景气的大环境下,国内高校许多所谓“推理协会”其实也都难以为继。会员基数少,能原创和评论的优质会员更少,最后社团难免会沦为桌游协会或定向寻宝协会,偏离了创办的初衷。

所幸,还有一些如复旦和北大一样的高校推理社团在坚守,坚守着象牙塔内的一块推理热土,那里正孕育着中国推理的最最青春的新势力,等待着在未来的某一天,如雨后春笋般绽放。

中国“幽默推理”三巨头之一的陆烨华(另外两位分别是:时晨和亮亮),在其新近出版的首部长篇喜剧推理《今夜宜有彩虹》中借人物之口说:“中国的原创推理小说一直卖得不好,不过最近有不少有才华长得也好看的作者冒出来,我对未来还是很有信心的。”

今夜宜有彩虹

7.9

陆烨华 / 2017 / 新星出版社

“长得好看”当然是小说家的调侃,但“有才华”倒是所言非虚。

近些年来,笔者看到不少有天赋的新人,小荷才露尖尖角,但无奈当下实体发表平台已几近凋零(在撰写这篇序文时又听闻《超好看》杂志将于2017年底停刊),作者苦于出道无门。所以,笔者前一阵突发奇想——何不试着搞一个完全私人性质的“华斯比推理小说奖”呢?

对于这个奖,笔者的初步构思是:每年一届,只征集5万字以下的中短篇悬疑推理小说——可以是当年在实体平台发表过的作品,也可以是原创新作直接投稿。

为了激励新人创作,笔者会将前一年年选的编辑费拿出来作为当年大奖的奖金,获奖者人数少于等于三人,会按照获奖作品的质量和等级分配全部奖金。当然,获奖者也可能空缺,因为该奖评委只有笔者一个人,最终解释权也归笔者所有。

奖金虽然微薄,但却也是笔者为中国推理贡献的一丝绵薄之力。

“故事悬疑性强,解谜逻辑性强”的推理小说是笔者今后期待能看到的,“好玩”和“有趣”可能会成为这个私人推理奖的一个标准吧!

获奖作品可能会请作者本人授权,收进当年的年选之中,笔者也会动用自己有限的资源尽力去把获奖作品推荐给其他平台,或者影视公司。

总之,请想从事悬疑推理小说创作的各位,赶快拿起你们手中的笔,写起来吧!

中国推理正当青春,你们都是新势力!

2017年11月1日凌晨于扬州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