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电影审查》的读后感大全

《电影审查》的读后感大全

《电影审查》是一本由梅峰 / 李二仕 / 钟大丰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34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电影审查》读后感(一):电影审查,那些想知道又知道不了,知道了又心痛的事儿

北京电影学院梅峰、李二仕、钟大丰三位学者带着他们的小伙伴通过撰写《电影审查:你一直想知道却没处问的事儿》开启了对世界十二个国家和地区的电影审查制度的介绍,然而这里面唯独没有内地,这是拿到这本书时兴奋后的一点失落,当然,谈及内地的电影审查,忧伤怕是大于欢喜,争议好几年的电影分级制度也只在网络上看到断断续续的声讨,但也都无疾而终。犹记得前几年谢飞导演还发文呼吁分级制,后来热腾了一段时间也没有后文了。总有人发声,但总得不到回应时间久了发现没有办法对等交流,那也心凉凉不去提及了……

超爱这个封皮!

《电影审查》读后感(二):笑而不语 正手反抽

在后浪最近的“性冷淡”装帧系列当中,《电影审查-你一直想知道却没处问的事儿》,也是排名前列的。虽然差异看上去不起眼,很容易被忽略,但是这本书真是“厉害了我的哥”,本书缘起于钟大丰老师主持的科研项目,项目名为《世界电影内容及运营机制的舆论监管、法律控制与产业引导研究》,这个名字看上去虽然不怎么撩人,但是仔细想想这个内容的指导意义,再加上书名的噱头——这个经过国家广电总局批准的,2011年就开始的部级社科研究项目充满了浓浓的黑色幽默感。(在这里不禁要脑补一个钟大丰老师憨态可掬,笑眯眯看着我们的镜头)书的封底印了钟大丰老师的一句话:

“电影内容监控初衷本来就是推动’正面’内容的有效传播和防止’负面’内容影响接受人群,越是理念科学、目标定位清晰、手段合理的管理方式越会对电影的长远发展产生积极的效果。这正是我们认识电影审查机制的目的。”

这句话中带引号的“正面”和“负面”,请诸位同学在阅读本书的时候自行理解。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如今项目结项,十二个国家与地区,一百年的历时研究跨度,二十多万字的调查报告终于付梓成书,单单这一本书就足以填补之前我国对于国外电影产业研究史学著作领域的一大片空白。

先看作者,钟大丰老师就不说了,梅峰老师最近拍了《不成问题的问题》还没正式上映就已经被业界夸的不要不要的了,李二仕老师现在是北京电影学院青年教师队伍当中的砥柱力量,有着外语背景和多年西方影视文化研究背景,精致的著作与翻译作品也颇多。有了这三位主要作者,那这本书在内容的专业度和权威度上面就有了强力的保障。

再看封面,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其实装帧的设计已经把极简冷淡风做到了极致,每条线之前是国际通用缩写的国家与地区名称,每条线上都标注着其电影审查制度出现大变革的年份。十线并置,刚好凑成一幅将十个国家电影审查变革年代横向比较的视觉化数据图。

《电影审查》读后感(三):我有很多话要说,但这本书不能说

当年简.方达第一次拿奥斯卡的时候,正值她卷入各种风暴当中,她问她的父亲亨利.方达,如果她拿奖了,要说什么?亨利.方达说,你只需说你要很多话要说,但今晚不说。《电影审查》这本书,就是一本,有很多话要说的书,但是在这本书,却又没有说出来。这本书几乎三分之一的篇幅在讲美国电影的审查历史,再说大点,三分之二在说欧美主要电影国家的审查制度,全书都是资本主义国家或地区的电影审查制度,华语电影部分仅限于香港和台湾地区。

很明显大陆地区的缺席,是一种有意为之。我印象中在大陆电影审查被抬到面上来说,是谢飞导演前几年的呼吁,要求电影分级。分级就是审查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一方面来说它是一种限制,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它是以限制观众的观看来放宽影片的拍摄限制。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对于创作者的放宽,是可以提高电影拍摄质量,但其实也是一种治标不治本。所谓的审查,并非是掐住电影的咽喉的锁链,而仅仅是电影走向市场路途中的一个海关,当一个电影作品试图在市场上谋利,或者在广泛的受众中得到呼应,就必然要有审查的手伸出来。

通过书中三分之一,也可以说近乎二分之一篇章所写的美国审查制度进化史,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这个制度是怎样变化,以及审查者与创作者是如何博弈的。美国的电影产业从诞生之初到现在,都始终是站在世界的巅峰,主要原因在于它始终是延续的,不像世界其他地区因为战争或别的原因有所摧毁或暂停。这也是大陆地区审查制度难以书写的一个主要原因,从所谓的1905年中国电影诞生,到现在,111年过去,这片土地上发生了太多事情。

如果要细数大陆的审查制度进化历程,我想大致有这么几个节点。第一个点在二十年代末期,无声片到有声片的一个转变时期,也是国产片一个商业浪潮的尾端。神怪片的兴盛,已拍18集的《火烧红莲寺》,和各种模仿的“火烧”片,以及包含软情色元素的其他怪力乱神电影,带来了一次对于电影市场的审查控制。第二个点在三十年代,也是左翼电影与国民政府反动派的一次对垒,当然这个冲击结果是惨烈的,且一直有所延续。再来就是建国后,十七年电影的文艺路线,在这个时期,我国成为了少数的最高领导人可以直接指示一部电影能否上映的国家,至少有三部电影是由最高领导人指示可以上映的。到了电影,审查可以说已经到了一个极致。电影中有一个《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这份东西基本来说就可以看做一个审查信号。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其实很明显有了一个开放的态度,也就是新时期电影,涉及政治也好,神怪也好,包括软情色也好,才是一个真正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在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这个过度期间,又出了岔子,出现了一个大的紧缩。

当然,像书中写的每个国家或地区的审查制度发展历程一样,审查的逐渐开放,乃至出现分级,都是一个逐步的过程。仍旧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先是整个产业走上正轨,才能在产业的基础上进行一种政治文化的划分。我们当然可以在有生之年看到中国大陆出台电影分级制度,只是没有那么快而已。

《电影审查》读后感(四):当春梦成为奢谈——书评《电影审查》

看到《电影审查》的时候,内心被一种压抑已久的东西悸动了一下,终于有人去研究 “隐秘而伟大”的审查制度,兴奋地想阅读(当然更多是因为对禁片们的好奇心)。

身边有几个编剧朋友曾经告诉我,总局在每年召集他们开会的时候指出,事实上总局不设红线,前提是编剧写好“中国故事”。此话不说便罢了,说了似乎显得这道“看不见的红线”更加凸显。翻开书本,发现关于中国的电影审查仍旧不可言说,书中的研究学者写道,希望通过“探讨各国电影审查制度与电影产业发展、社会价值观建构的相辅相成作用,助于中国电影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虽是官话,但文中细节多处尽显作者的诚意和难处,便心领神会之。

在我们这片土地,每个人的成长道路几乎殊途同归:家长不习惯过问孩子的精神生活,学校中的性教育只是蜻蜓点水的例行公事,于是荷尔蒙主要通过同学之间流传的xx影片来唤醒。

这群少年成年后,他们想在一个自由的国度上享受一场春梦,却由于种种不可言说的原因,使这种欲望成为奢谈。

《电影审查》一书中对于各个在电影史中具有突出地位的国家的审查机制,都做了客观而详尽的分析。各国的应对之策,最后皆指向一处:真正的“审查”是市场。在市场上反响不佳的影片,通常发行公司不予发行。尽管在各国的电影产业发展中,存在单一类型电影主导,但这已是资本和市场博弈的最佳平衡。如今的趋势靠着“市场”逐步取代所谓”制度“,成为衡量电影的最重要标准。

我们生活并热爱着的这个国度,在民意方面从来是按下静音键。因此,如何学习借鉴这些国家的电影政策?很难探究,我想作者在文中的省略的原因也不言而喻。

电影作为“长以公里计的滚滚而流的视觉鸦片”,其制造的光影力量,使观者把内心的自我投射到荧幕。观影本身是一个受自身经验影响下的感化的过程,对于成年人而言,他们有选择看某些电影的权利。多数电影人呼吁的“分级制度”,能最有效地分众化观影人群,但在我国实行确实阻力重重。

作者在最后写下了这样的话,”电影内容监控,初衷就是推动正面内容的有效传播和防止“负面”内容影响接受人群。越是理念科学、目标定位清晰、手段合理的管理方式越会对电影的长远发展产生积极的效果。这正是我们认识电影审查机制的目的。” 事实上,政府审查可以通过更加多元的手段,不仅对电影立项、拍摄许可等环节进行技术性和思想性的评估审查,也需要对影片制作的其他环节进行监督考察。相比于划在广电总局红线以外的电影,现今影院里充斥的众多在国家扶持基金”诞生“出的山寨动画片,其动画形象劣质粗糙,直接照搬照抄《功夫熊猫》、《疯狂动物城》等影片中的动画形象,故事经常是七拼八凑、强拉硬扯,这些电影工作者自暴自弃的态度,恐怕对小孩子的伤害也不小吧。对更多的中国电影创作者而言,最容易扼杀作品的不是审查,而是自我心态上的固步自封。

所有题材的影片艺术性没有高低之别,若是一个国度只有动作片、喜剧片,思想的土地不久也会贫瘠。创作者有一个情色电影的发想,希望也能成全。每个人都有沉浸于“春梦”的本能,让高水准的、具有艺术价值的影片能够在恰当的场合为人所见,使美好的事物平等地得到流传。

《电影审查》读后感(五):关于电影审查和电影分级的哪些事儿(二)

1、 对电影审查员的考验

2016年初,一名名为Charlie Lyne的英国小伙给英国的电影审查员送去了一份难以下咽的“视觉大餐”。

Charlie Lyne拍的这部影片名为《油漆渐干》(Paint Dry),这部影片的内容就是油漆渐干的过程,这个过程长达6个小时。全片只有一个镜头,无分镜无剪辑,说白了就是摄像机一直对着一面刚刷上油漆的墙拍了6个小时。

按照英国电影分级委员会(BBFC)的工作条例,《油漆渐干》送审后,必须有两名审查员完整地看完该片,然后做出分级决定。不知道是哪两位倒霉蛋审查员领到了这份“视觉大餐”?想象他们必须如坐针毡地耐着性子对着一面白墙看6个小时,相信很多对英国电影分级制度不满的影迷会获得某种快感。

Charlie Lyne称,他创作这部影片的目的就是为了抗议英国电影分级委员会(BBFC)的有偿审查制度。

毫无疑问,《油漆渐干》最终获得了“U级”(人畜无害,老少咸宜)的定级,而Charlie Lyne为逞一这时之快,花掉了3000多英镑的“审查费”。不过,这笔“巨款”是他从网络上众筹来的——实际上,他一共众筹了5936英镑,如果他够狠心,《油漆渐干》可以来一个10个小时的加长版。

2、三级片也可以获奖

在香港,三级片也可以拿奖大概是从黄秋生因《八仙饭店之人肉叉烧包》(1993,邱礼涛导演)获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主角开始的。

下面是香港三级片也可以获奖的不完全统计:

《黑社会》(2005)获第25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男主角(梁家辉)奖。该片当年在大陆也有公映,但比香港版少了足足15分钟!

《志明与春娇》(2010)获第30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编剧奖。

《低俗喜剧》(2012)获第32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郑中基)、女(陈静)配角奖。

《踏血寻梅》(2015)更包揽了获第35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所有表演奖(最佳男女主角、最佳男女配角、最佳新演员)。

从上面统计来看,三级片最容易得的奖是表演奖,大概因为所谓大尺度的表演中往往可以管窥人性的复杂。

在黄秋生1994年获得获第13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主角之前,香港的一位女演员其实已经先于他因为三级片而获奖。

这位女演员是吴家丽,她因主演霍耀良导演的三级片《郎心如铁》(1993)而获得了第30届金马奖的最佳女主角奖(1993)。

虽然两人获奖的时间隔了一年,但他们出演的电影都是1993年的。所以,1993年其实可以称之为三级片也可以获奖元年了。

而在金马奖是获奖最多的三级片大概是李安导演的《色,戒》了,该片获得了第44届金马奖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改编剧本、最佳新演员等在内的7项大奖。

3、被“召回”的“公映许可证”

在大陆,如果一部影片通过电影审查并获得了“公映许可证”,就代表其可以在影院公开放映了。但也曾发生过“公映许可证”被“召回”的情况。

2007年11月1日,《色,戒》在大陆公映,这是李安第三部在大陆公映的作品。但大概一周后,影片提前下线了。我当年有幸在下线前在影院观看了该片。

《色,戒》为了能够在大陆公映,删掉了整整13分钟。即使如此,影片仍然逃不过被提前下线的命运。而女主角汤唯更是因此被“封杀”了三年。

《色,戒》并不是第一部“公映许可证”被“召回”的影片。

类似的事情在1996年的《秦颂》身上也发生过。

周晓文导演、姜文、葛优、许晴等主演的《秦颂》当年刚上映的时候,票房形势还是非常不错的,但胶片拷贝很快就被召回了,影片也就从当时的电影放映市场上消失了。这是一部投资巨大的历史剧,因为胶片拷贝被召回,投资方的损失可想而知。

《秦颂》后来发行了音像制品,也在电影频道播出,但热度已过,影片再也无法收回成本。

今年4月,2016年横空出世的恐怖片《中邪》在补拍重剪后,准备在全国公映。但因为宣发策略有宣扬迷信之嫌,导致了这部本意“反迷信”的恐怖片被中止上映了。

当然,被“召回”的“公映许可证”也是可能重新“许可”的。也许,不久的将来,《中邪》在改变宣发策略之后,能够重回院线。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