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天谴》的读后感大全

《天谴》的读后感大全

《天谴》是一本由[尼加拉瓜] 塞尔希奥·拉米雷斯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2,页数:49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天谴》读后感(一):无声胜有声

看完这本书,对于作者赛尔希奥·拉米雷斯佩服得五体投地,身为尼加拉瓜的副总统,在繁忙的公务之余,历经两年的时间,几经易稿,写完这本将近500页的长篇小说,小说类型被读者定义各异,有侦探有政治有爱情有反类型。撇除这些,最重要的是,因为小说剧情的描述,里面有大量的法律文书以及正式文件,比如书信、公文、新闻报道、通报、电报、答辩文件、审讯记录、证词,还有情书、讣告、挽歌、拍卖广告等等,涉及到的人物类型也各异,有律师、医生、法官、记者、商人、佣人等,能把这些书面语言写得娴熟,把口头语言拿捏得当,作者对于小说中的人物塑造和心理刻画细致入微,擅于观察生活。而其中的叙述方式也很特别,不是中规中矩按照时间路线来揭开序幕,而是交叉进行,按照几条线来讲述故事的进度,类似于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达到承接转场的效果,推动情节的发展。

《天谴》读后感(二):神秘案件的再还原

塞尔希奥·拉米雷斯把自己的这部《天谴》称之为“反类型小说”,意思是这部小说不属于任何可以归纳出的小说类型。的确,当你读完整部小说的时候,你能够在这部小说里发现侦探小说、政治小说、纪实小说……等等各种类型。但尽管这个“反类型小说”是作者自己的命名,但我还是喜欢将它当做一部侦探小说来阅读,因为小说的主要故事就是在侦破三起凶杀案,而其他的政治因素,纪实素材,我觉得只是更加丰富了整个故事,让读者感觉三起凶杀案并不是简单的刑事案件,而是与政治牵扯到了一起。

《天谴》的主要故事为:1933年,在尼加拉瓜的小城莱昂,连续发生了三人暴毙的事件,死因都是疟疾。疟疾在尼加拉瓜并不罕见,只是这三人的死有些蹊跷,因为这三人的死都与一个律师卡斯塔涅达有关。当局甚至怀疑是卡斯塔涅达谋杀了自己的妻子,好让他能够与情人结婚,同时为了得到情人家族的财产,故技重施,杀死了可能的阻碍者堂·卡门。卡斯塔涅达并不承认自己杀人,但是无数的物证和人证却又都指向他。他自己明白,这是当局设下的圈套,因为独裁者不喜欢他的言论,只能用这种方式将他设计陷害。最终,卡斯塔涅达还是死在了当局的圈套之中。

读《天谴》的时候,曾有那么一瞬让我想起了东野圭吾的《嫌疑人X的献身》,原因是《天谴》也是在一开头就将嫌疑人暴露在了读者的视线之中,只是《嫌疑人X的献身》用这个当做了小说的诡计,而《天谴》则更像是一场真实案件的还原过程。

该小说优点和缺点都是显而易见,先说优点:

这是一部能够让人眼前一亮的小说,它不拘泥于常规的侦探小说,可能正如作者自己所言,这是一部反类型的小说,所以你在读它的时候,更像是在看一场电影。小说把30年代的尼加拉瓜细致地展现了出来,里面的人物,物品,街道……作者都进行了细致的描述,所以有些人也会把它看做是30年代拉美的风俗小说。

小说的情节采用了时间穿插的手法,根据案件的调查结果,反推整个情节,尽管没有常规小说读起来那么顺畅,但是能够让整部小说显得更加真实。而事实上小说的故事就是取材于一个真实的案例,尽管作者不说,但是那种严谨的叙述方式,能够让读者身临其境。

小说还有一个优点是人物结构清晰,小说讲述的是一个较为庞大的复杂案件,但是作者的人物刻画和选择十分精准,至少没有像读其他欧美小说那样要为记住名字而烦恼,案件主要就是围绕几个中心人物展开,脉络非常清晰。

缺点:

小说的前半部分和结尾部分有些无趣,因为小说结局也较为模糊,虽然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但是这对读者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得要根据庞大的证据链来判断,没有那种恍然大悟的快感。

另一个就是个人原因了,因为小说多为拉美风俗,有些场景和描写并不能引起个人的兴趣,这可能是文化差异造成的。

《天谴》读后感(三):没有长夜痛哭过的人,不足语人生

看过一则报道:某个开车送病人去往精神病院的司机,由于疏忽丢了三个病人。于是,他就近将三个等公车的路人骗上车,充病人数,一路送往精神病院。其中两人下车后惊慌异常,声明自己没病,被当做精神病患进行各种治疗。情况最好的一个,也需要接受各种测试确诊,一个半月后才离开精神病院。

难以想象,这三个人经历了怎样绝望的心路历程。

这当然只是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但相信我们每个人生命中,都至少有过一次感觉“叫天不应、叫地不灵”的窘境,无助到绝望。但任凭哪种绝望,可能都不如《天谴》这本书里主人公卡斯塔涅达绝望——《天谴》中,尼加拉瓜小城莱昂发生三人暴毙事件,嫌疑人是律师卡斯塔涅达。随着调查的深入,各项证据都证明,卡斯塔涅达不仅用毒碱毒杀三人,还杀害了自己的妻子、朋友。卡斯塔涅达不认罪,但这对事件进展毫无影响,所有物证、人证都证明他的确是杀人凶手。

案件侦破审讯的过程很复杂,作者用几条线索,从嫌疑人、法官、报界等几方面展现案件进度。即使到最后,读者都知道案件真相是怎么回事,但卡斯塔涅达是凶手这件事,从证据上来看,板上钉钉,不可推翻。

读这本书的过程,就仿佛看着一个人,一步步被别人证明,他必须被判处死亡。生的希望一天天流逝,死的未来一步步逼近。这是比被无辜送入精神病院更大的绝望。卡斯塔涅达认罪不认罪,他都要一天天等待死亡的迫近、到来。即使死亡不可怕,这种等待的过程也足够毁灭一个人。

《天谴》作者是尼加拉瓜人赛尔希奥·拉米雷斯,曾任尼加拉瓜副总统,能够站在比较高的层次观察社会现象,也让他对社会现实、制度,历史发展的进程有独到见解。他不仅仅是用《天谴》这本小说讲述一个复杂、严谨、充满趣味同时又引人沉思的故事,还希望通过小说手段,记录下真实的社会现实。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天谴》对当时尼加拉瓜社会现实有非常丰富和详实的描写,不仅有新闻报道、电报、审讯记录、讣告、广告等,还关注街道、人们思维方式、物品特点,涉及人物遍布各阶层、各领域,有法官、律师、记者、商人、医生等等,所以这本书被誉为“真正的中美洲微型万花筒”。其实这正从另一个角度证明,拉米雷斯将其对整个社会发展的思考融入了一本小说中——在讲究程序正义的社会里,你如何证明自己是无罪的。

你说自己无罪,没有杀人,可证据证明,人就是你杀的。你说自己是冤枉的,可调查过程严谨,所有程序都合法,人证物证齐全,不可辩驳。

与此同时,拉米雷霆斯也对独裁政府的作为进行了声讨——是不是因为一个人的言论不符合独裁者的想法,就要将其置于死地?

小说是虚构的艺术,但最大程度隐含着作者对社会问题的思索,这些问题严重到形成困局,当时根本解决不了。做到副总统的拉米雷斯应该对此有深刻理解,所以《天谴》最后有一个关于天然灾难的象征性事件出现,来解决整个事件。世事艰难,大概唯此可解吧。但这绝对不是一本绝望之书,我们可以通过这本书了解当时社会情况,进而思索蕴含其中的问题。拉米雷斯用小说手段记录历史,大概是希望后人能通过相对轻松的方式了解历史,思考历史,寻找社会困局的解决之法。

微信公众号:冷孤桐的绮色佳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