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玛戈王后与波旁王朝的崛起》读后感精选

《玛戈王后与波旁王朝的崛起》读后感精选

《玛戈王后与波旁王朝的崛起》是一本由[美] 南希·戈德斯通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页数:26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玛戈王后与波旁王朝的崛起》读后感(一):《玛戈王后与波旁王朝的崛起》

原来所有人,在命运面前莫不是苦苦挣扎着行进。 玛格丽特,美丽的马戈,她是美丽的,也是善良的。她曾经天真,乐于相信他人,复杂的宫廷生活,渴求权力甚于亲情的母亲与兄长,挣扎于权力漩涡之中的玛戈变得不再单纯,她运用她的才智斡旋其中,只为了保护自己。看到后半段的时候我以为玛戈在掌握了权力后会报复他人,比如她帮助良多却辜负她甚至给她带来屈辱的丈夫,但是,并没有,玛戈只是怀着一颗宽容的心善待所有人,晚年的她终于过上了平静的、愉悦的生活。

《玛戈王后与波旁王朝的崛起》读后感(二):一出活色生香的法国宫斗大剧

这本书是在多看阅读上8本打包购买的,随便翻翻感觉还挺不错。

玛戈王后的故事在1550-1600年期间。当时英法百年战争早已经结束,但是法国并不太平。意大利开始了文艺复兴,马丁·路德和加尔文引领的宗教改革也传播到了法国,很多人改信了新教(称为“胡德诺派”),但是大部分人仍信仰天主教,双方互视为异端,社会严重分裂,内战一触即发。在这样的背景下,刚成年的玛戈登上了历史舞台,随后的几十年,她亲历当时法国的重大事件,见证法国一步步从内战走向宗教宽容,以及瓦卢瓦最后几个国王的死亡、波旁王朝的路易十三年幼登基。

最大的感受有以下几点:

一是从传主的经历来看,她扮演的角色更多是历史的旁观者而非推动者。她的权力和影响力远没有她的母亲凯瑟琳王后那么显著——这个女人作为“太上皇”垂帘听政几十年,就像天朝的慈禧或武则天。但是她作为天主教的信徒,与新教徒的丈夫(同时也是远房的弟弟)结婚,这本身就带有宗教宽容的寓意。而她本人也为这个目标奋斗。

二是她所代表的女权主义精神。在风云际会的大历史中并不愿做一件附属品,而是努力追求个性独立,特别是在丈夫登基后,主动申请离婚,并扶植他平稳地接管权力——这并不是每个女人都能做到的事。她对天主教信仰的坚持,勇于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爱情(大雾),在乱世中贯彻自己的信念,并且策划了一场失败的政变,这让她区别于普通的贵妇小姐,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

三是法国的宫斗跟我们天朝也差不多,嫔妃争宠、夺娣,宫内宫外的纵横捭阖,各种高尚的卑鄙的手段,该有的一样不少。看来,有王宫的地方就会有宫斗,这是跨越地理和文化的人类规律。

《玛戈王后与波旁王朝的崛起》读后感(三):坚强背后的辛酸——《玛戈王后与波旁王朝的崛起》书评!

法国的历史和文化在大仲马与小仲马的笔下相得益彰,尤其是广为人知的经典文学巨著之一的《玛戈王后》。

如果一部历史传记类的文学作品里面提及的历史知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没有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查询的详尽和充实,那么它就注定是失败且不予置评的,可此书《玛戈王后与波旁王朝的崛起》却做到了这难能可贵的一点。

书中详细纰漏和介绍了法国于1562年3月1日的震惊全国的暴力屠杀事件:瓦西大屠杀。这场大屠杀点燃了信仰之争的火药桶,天主教派与胡格诺派的宗教战争的熊熊大火随即燃起。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大屠杀的人数将近五六百之多,其中有许多妇女和儿童。可见,为了争夺和证明天主教派在法国的唯一性,后果多么的惨无人道、灭绝人性!

宗教改革一直在法国全国各地持续发酵,直至今日也仍没有确切地消息和头绪指明宗教信仰的方向。

玛戈王后的母亲凯瑟琳·德·美地奇在亨利二世在世前的生活是非常不容乐观的,也可以说是残酷且令人不尊重的。她的子女没有受到凯瑟琳的一丝照顾和关心,相反,凯瑟琳一心扑向了政治的领域,乃至亨利二世去世后一跃成为国王的摄政,权势一度达到其预想的新高度。

也正因为如此,凯瑟琳的女儿玛戈(玛格丽特)也最终还是步入了母亲的后尘,掌管天下,波旁王朝就此崛起。

凯瑟琳渴望认可与支持,但她两面三刀的虚情假意对她日后的政治生涯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从凯瑟琳大张旗鼓的全国旅行到与各地的王公贵族们和自己的儿女们联姻就可见一斑。

作为一部描写女权主义的书籍,《玛戈王后与波旁王朝的崛起》的美国作者:南希·戈德斯通无疑是为数不多的历史传记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毕业于康奈尔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系的她,专注和致力于中世纪、近代早期的欧洲历史与王室贵族的传奇。

作者的文笔厚重且不失耐读性,每段章节的开头部分始终引用马基雅维利的经典著作《君主论》为读者引导一二。

本书既为读者丰富了波旁王朝前后的历史知识,也为读者们描绘了明争暗斗的宫廷险恶。

不为利所动、不为权所扰!

:)

《玛戈王后与波旁王朝的崛起》读后感(四):太讽刺了…法兰西你到底折煞了多少位美人

实在是太讽刺了…

哥哥的背叛和欺骗,丈夫的厌恶和不忠,亲生母亲的冷漠和功利,情人们的离开,甚至是奴才们的冷眼和不敬,难以想象玛格丽特到底经历了什么。但她的命运在她被凯瑟琳嫁给胡格诺派的亨利时就已经注定了,她是太后的一张牌,她是国王一件工具,到死都是

她厌恶自己的处境,却处处受制于自己本应当最亲近的人,可她不甘自己的命运,也清楚自己高贵的出生,于是她循着机会抗争,不管是帮助幼弟弗朗索瓦还是旧情人吉斯公爵。但一次次的失利逐渐磨平了她的棱角、消去了她的希望。好在峰回路转,也可能是上天看玛格丽特所受的苦太多了…她最后所拥有的那份平静心态倒是为她带来了更多的财富和名誉,她也如愿拥有了自己曾经趋之若鹜的那些

阅读的时候偶尔会讨厌起那些情妇,感叹若没有她们在其中作梗,也许玛戈的一生就会顺遂许多。但转念一想,她们渴望国王的注意力,就如同玛戈渴望坐稳纳瓦拉王后的位置一样,国王的盛宠转瞬即逝,她们若想要将利益最大化,无非也只能提升自我或者扫清竞争者,可怜玛戈本就不受丈夫待见,这样一来更是被排斥了

亨利四世最后的转变到有些让我感到惊讶,曾经同是一根绳上的蚂蚱,他从未对玛戈多看两眼,甚至巴不得她能够消失。而在之后却又对玛戈相敬如宾,不禁让我感叹,若他与玛戈没有那么多政治上的复杂羁绊,是否就会少一点尔虞我诈。亨利憎恶的只是她身上流淌着的瓦卢瓦的血,而并非她这个人。就因为她是太后的女儿、国王的妹妹,他又如何能放下戒心呢。反倒是在她被剥离了一切和王位有关的关系之后,他这才又放心大胆地开始“爱”玛戈了

瓦卢瓦的末裔,波旁的王后,玛格丽特见证了王朝的更迭和繁荣(虽然之后玛丽和路易十三之间也不太平就对了),她的勇气和谦和也让我感到敬佩

本来是想先看同名电影的,没想到偶然间在西西弗撞见了这本书,断断续续看了几个月终于把它看完了,看电影去咯~

《玛戈王后与波旁王朝的崛起》读后感(五):我就是我

16-18世纪,欧洲的历史舞台上陆续出现了几位女性的身影,伊丽莎白女王扬起日不落帝国的风帆,美第奇的凯瑟琳加速了瓦卢瓦王朝的终结,叶卡捷琳娜大帝推进了俄罗斯帝国的扩张,而本书主人公玛戈王后,她是法国三位国王的妹妹,嫁给纳瓦拉的亨利,成为瓦卢瓦家族与波旁王朝的纽带,承前启后,却并未妻凭夫贵,最后和离收场。大仲马曾为她著书,她是公认的全欧洲最优雅最美的女性,她的一生根本无法用一本书写尽,她的名字是玛格丽特.德.卢瓦卢,后世称她玛戈王后。

这是本写的像小说一样的历史书,看的过程中忍不住想起其他几位女王。玛戈的一生受困于她的母亲凯瑟琳。16世纪是女王的世纪,但在男人的世界中争得一席之地,非隐忍不可达。伊丽莎白女王登基前要终日惴惴于生存,叶卡捷琳娜夺权前也要担心于丈夫的背弃,而玛戈王后之母,未来的三位国王、两位王后之母凯瑟琳,从婚姻伊始,就要学着在丈夫情妇手下讨生活。凯瑟琳除了忍受这种耻辱外还要强颜欢笑,她忍了十年,十年之后又是一个十年,生生忍到丈夫突然驾崩,属于她的好日子终于来了。如果她是伊丽莎白或是叶卡捷琳娜,也许法国会更上一层楼,可偏偏她只是一个商人的女儿,在漫长的隐忍中早就着了魔,她偏宠二儿子亨三造成同母兄弟却偏偏不合,她把持朝政,促就了圣巴托洛谬大屠杀,此事造成法国在欧洲地位急剧下降,她逼迫信仰天主教的女儿与信仰新教的纳瓦拉的亨利联姻,玛戈跌宕的一生由此拉开帷幕。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她并未拥有站在巅峰之力,却偏偏被摆在这个位置,瓦卢瓦终结了,无嗣,原本它可以凭借玛戈而继续,可玛戈与亨四的婚姻起于母亲的算计,终于兄长的诋毁。

同样的和离,日后亨八的王后阿拉贡的凯瑟琳至死不愿放手,在漫长的离婚大战中她的女儿逐渐扭曲成日后的血腥玛丽,她的丈夫翻天覆地的变革了宗教;而玛戈王后却主动让位,从国王手中死里逃生,改写了自己的悲惨命运,她当时46岁,富甲一方,不需要依赖任何人。作为承接两个时代的关键人物,她以美貌、智慧与勇气,亲手埋葬了瓦卢瓦王朝,又亲手将王位转交给亨利四世,助后者统一法兰西、开创波旁王朝。法国近代历史的帷幕是在玛戈手中徐徐拉开的。就像她自述的:“我没有野心,也不需要野心,我就是我。”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