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惧恨拉斯维加斯读后感摘抄

惧恨拉斯维加斯读后感摘抄

《惧恨拉斯维加斯》是一本由[美] 亨特·S. 汤普森著作,理想国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6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惧恨拉斯维加斯》读后感(一):追美国梦的旅程

美国梦 七十年代 垮掉的一代。有这么几个关键词 我毫不犹豫地买了这本预售。

可能是由于自身的状态,所处的时代。中国梦 刚毕业,浮躁。

全书通过对三段旅程的描写将那个时代的拉斯维加斯 或者说美国的一个面貌呈现出来。给了我一个直观感受同时也有一些想象。周遭的人都陷在一种对某种事物的狂热中,近乎于宗教的狂热。而作者就是一颗棋子,被安排在这整个世界中去感受 去描绘的,作为一个记者的身份。然而直到他第一次最后离开拉斯维加斯,他没有写出半个字儿!令人吃惊的,或者说在我现有的教育背景下,他竟然没有遭到任何的惩罚,尽管他在惶惶中度日,安然是他的状态。他被派去报道摩托车赛事,却一路磕药。在药力作用下,他进行了一系列无关于赛事的行动并且记录。人们对于某件事物的热忱-可以不惜一切代价去实现它--翻越大沙漠也不是事儿。第一段旅程中作者行文简短,多为短句,以至于后来我以为他真是在嗑药的状态下写出的妙语,不过在书的结尾中的“全书的诞生”中也解释道,其实作者是在清醒状态下尽力描写那种迷幻药效下的荒谬状态。写得绘声绘色。第二段旅程中,“我”又被派去参加一个全国性质的检察官大会,讨论的内容竟然是有关于药品的一个监督 或者翻译为毒品也可以。多讽刺 一个正在嗑药的人去参加一个关于如何禁毒的大会,并且没人看出来!侧面描绘出这个社会 的冷漠或者说 人们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在两次旅程中,他们都作为一个旁观者参与了荒诞美国的荒诞经历。而到达第三阶段,他们要离开这个并不是他们关心的世界,他们去寻找“美国梦”!然而实际上他们要去的地方在普通人眼里 那就是个已经倒闭了的精神病院!多么荒唐他们在北拉斯维加斯里坑蒙拐骗 噢 不对 他们在所有阶段其实都进行过此类活动。只是在最后把它释放得更为淋漓尽致。整个要寻找的美国梦 好像在许多年以前就已经消失了。而他们呢,只好假装我有而你没有这样自信地生活。因为真相的突然被发现有时候的确使人难以接受。更何况是花了以年为单位计算的时间。

作者用他的经历,所见所闻来将他眼中的美国梦描写出来,对于处在一个 中国梦天空中的人来说,或许有一些作用吧。我喜欢。

《惧恨拉斯维加斯》读后感(二):疯狂

青春年少时,每个人都有过叛逆,杜克也同样,他带着叛逆的心理“勇闯”拉斯维加斯。他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疯狂的世界,《惧恨拉斯维加斯》展示着六七十年代美国的“疯狂”文化,影响着青年人。

作者亨特•S. 汤普森,美国著名记者、作家。在书的最后介绍了他的生平,不难看出自杀的选择是他性格的疯狂,以及他本身的经历、曾经叛逆的心理。《惧恨拉斯维加斯》主要记述着杜克(作者的别名)亲自成为药物麻木者,体验着拉斯维加斯的疯狂。现实与虚幻相结合,展现着赌城为何成为叛逆青年的温床。在内容上,透露出六七十年代美国社会的堕落,麻木的青年人在松弛法律管理下的疯狂,他们充满着暴力、血腥、混乱等。在写作风格上,作者以第一人的视角,亲自参与体会着这一切。他有迷惘、内心的矛盾,典型的叛逆青年。

本书开端就以作者“吃药”的身份开启了拉斯维加斯的“冒险”旅程。“吃药”是青年走向不归路的一种信号,不只是他,连他身边通往的律师也做着同样的事情,让人不得不看到这个城市的风气,淡漠的法律,麻木、疯狂的堕落,身为记者的杜克在药物作用下生活在现实与幻想之中,而他的一系列活动正是叛逆精神的标志:开着阔气的汽车,过着迷茫的生活,听着摇滚、重金属的音乐,出入酒吧,随时暴力、血腥就会出现。在拉斯维加斯,无论是男还是女都会陷入青春叛逆的疯狂,赌城会提供给他们“便利”的场所。书中律师的疯狂活动更加深对社会的混乱,警察与法律在当时都处于黑暗之中,如同虚设,律师抓住法律的漏洞胡作非为,却可以置身之外。作者在书中多次写出自己的行为可以坐牢,可是他直到最后,他依然过着叛逆的生活。

拉斯维加斯的疯狂,混乱的社会只是美国整个社会的一个缩影。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处于物质欲望凌驾于精神之上、享乐、奢靡之风,不光是在青少年之间,包括知识分子一样。索尔贝娄曾在《赫索格》等书说明着知识分子的迷惘,当时社会的繁华、金钱、物质、美女等刺激着个人的欲望。本书中的拉斯维加斯也更是美国典型的代表之一,药物的麻木、法律的虚设、金钱的挥霍等冲击着青年人的神经,本身就处在叛逆期,这一切更加影响着他们的身心、未来。

《惧恨拉斯维加斯》在展示青年的叛逆以及社会的不良影响,同时也是作者对美国当时社会的一种警醒和暗示。

《惧恨拉斯维加斯》读后感(三):《惧恨拉斯维加斯》:毒品文化与美国青年

文/吴情

美国文化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是毒品文化。纵观全世界,似乎只有美国电影中高度“张扬”毒品文化(至少没有从学理上和道义上谴责毒品),上至先锋艺术家在注射毒品后写下诗篇或绘制骇人的画作,下至普通人借助毒品“高飞”云霄忘记尘世,毒品的形象似乎太过正面。在近些年的影视作品中,都可见毒品在形塑个人形象、表达个人主张追求上的作用和功能,如《美国恐怖故事第五季:旅馆》(American Horror Story Season 5: Hotel)、《惊魂序曲》(Bates Motel)系列。

要扣问美国何以形成这种在文化意义上“肯定”毒品的毒品文化,完全可以洋洋洒洒成书,数十卷怕是不在话下。然而,这里笔者认为,暂且不妨阅读一本小说《惧恨拉斯维加斯》,管窥美国毒品文化。《惧恨拉斯维加斯》(Fear and Loathing in Las Vegas)由美国著名荒诞新闻教父亨特·S. 汤普森(Hunter S. Thompson)著,正式出版于一九七一年,彼时,美国国内反文化“嬉皮”运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反对越南战争的情绪日益高涨,而尼克松政府不顾国内的反对声音,一再派遣青年人奔赴前线作战。

美国青年的反叛怀疑

在当时,战争目的逐渐受到怀疑,知识分子发问:美国青年远赴异国他乡的价值究竟何在?随着战争的深入,美国获胜的可能性愈发渺茫,卷入越南战争将带给美国的利益则更不明确(起初为了防止越南共产党势力,后来则希冀扶植服从美国指挥的独立国家,但难以实现,脱身不易)。一波又一波的青年人,带着乐观的情绪出发,最终的结局却是葬身在异国他乡,这不禁让人想起时任总统尼克松在屏幕中的号召。他“一遍又一遍地说:‘牺牲……牺牲……牺牲……’”当然,尼克松强调的是为国奉献,但似乎无意中构成了对美国青年命运的预示。

在美国国内投身反文化运动的“嬉皮士”,虽然远离前线,但对现代战争也有自己的见解。小说《惧恨拉斯维加斯》的主人公劳尔·杜克,便是这样一个人物。他是美国某杂志的记者,带着杂志社分派的任务和律师一同来到赌城拉斯维加斯,报道一场叫作“名特400”的越野拉力赛。拉斯维加斯,这个让许多人一夜暴富或一夜赤贫的城市,毋宁既是天堂,也是地狱。然而,劳尔·杜克无心报道,反而牵挂着前方战场的美国青年,所阅读的报纸也多关于他们,可赌城拉斯维加斯里,只有永不止息的投机、运气、权力、性欲,让人怀疑世界出现了错置。

“去的美国梦”

在反文化“嬉皮”运动中,主流文化所推崇的价值观念遭到了挑战。然而,所谓“美国梦”,依然有不小的影响力。在杂志社分派的任务之外,劳尔·杜克自己给自己布置了一项任务:在拉斯维加斯寻找“一件叫美国梦的东西”。可在报道“名特400”越野拉力赛时,他不知不觉间产生了困惑,追问道,我“现在干什么?租一架直升机?回到那辆臭烘烘的烈马车上去?在那片该死的沙漠上到处跑,每隔十三分钟,看这些蠢货争先恐后冲过检查点……?”或者是:“我们在这里干什么?这一趟旅行究竟有什么意义?”

通常所谓“美国梦”,多半不外乎是这样一番景象:“爷们在里面烹制着他最拿手的药炖菜,他的女人在外面的花园里,捯饬胡萝卜之类的东西……”或者是女性负责烹饪、家务、养育子女,男性在外面打拼事业。不过,对多数参加越南战争的美国青年来说,再无实现的可能。究其原因,恐怕某些政客难辞其咎。

在旅行的路上,劳尔·杜克曾向别人打探“美国梦”的下落,但让人哑然失笑的是,对方竟完全不知“美国梦”为何物,甚至认为精神病院是一个可能,并建议杜克亲自前去查看一番。吊诡的是,杜克本人也不知道“美国梦”的具体内涵,因而产生了一大段怪诞而滑稽的对话。最终,杜克放弃了对“美国梦”的探寻,以一句“去的美国梦”,终结了心上的疑虑。

作为武器的讽刺艺术

小说《惧恨拉斯维加斯》几乎通篇都是讽刺艺术。首先,叙述者“我”劳尔·杜克,是美国文学中少见的一个另类形象。他沉醉在乙醚、迷幻药、麦司卡林等毒品当中,与酒精作伴,飙车、撒谎,更是家常便饭。很难说他什么时候是真正清醒的,因而,他看不惯一切的态度,喋喋不休但又毫无意义的言语,突然而来、突然而去的情绪冲动,似乎就是他的全部标志。

其次,杜克满脑子妄想,设想与遇到的人展开一场对话,很多问题,在虚拟对话中便告解决,但往往也会留下一些遗憾甚至愤恨(如没有探寻到“美国梦”的踪迹,没能戳破拉斯维加斯的虚伪面孔,没能改变自己的现实处境,没能找到旅途的意义等)。

还有,杜克在吸食毒品、痛饮酒品后,往往会作出某些意外之举,比如试图破坏会议的进行,以假身份进入某些聚会。一次,他和律师朋友有“一张骇人的巨额酒店账单要处理”,因为,他们俩“在客房里要了一切用人手能拿得动的东西——包括六百块半透明的露得清肥皂”。可正是因为杜克这些意外之举,读者得以用一种别样但却不乏深度的眼光,重新审视一切。在杜克那里,“名特400”越野拉力赛,庄重的毒品研讨会,都不过是一本正经地浪费生命,远不如沉醉毒品之中,进入另一个美妙世界,抛弃这破碎丑陋的现实世界。

在小说的结尾,劳尔·杜克与律师朋友分道扬镳,前往一家药店购买爱糜尔。吸了一口后,感觉自己“像一头霍瑞修·爱尔杰转世的怪兽……一个行进中的男人,只是因为足够病态而有了满满的信心”。在“嬉皮士”荒诞不经的行为背后,大抵是劳尔·杜克般的失落与彷徨。世界总在发生变化,越南战争一去不复返;而嬉皮士一代的青年,也已长大。

如要转载,【豆邮】联系。

《惧恨拉斯维加斯》读后感(四):恐惧拉斯维加斯:刚左博士的《困在莫比尔小镇》

吉列姆电影《恐惧拉斯维加斯》约翰尼德普扮演的刚左博士

《恐惧拉斯维加斯》是新新闻代表人物亨特汤普森(刚左博士 Dr.Gonzo )的代表作,是与威廉巴勒斯《裸体午餐》齐名的“毒品”小说。但是两者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就像我们不能用逻辑不清晰去批评《裸体午餐》,我们同样不能用不够“飞”,不够“疯狂”,去批评《恐惧拉斯维加斯》。

威廉巴勒斯是个在钢铁古堡内身披“个性盔甲”凝视着一幅白色绘画的精神骑士,他顺着画面中央突然出现的巨型黑洞,进入外太空的黑暗隧道。他就像滑稽恐怖片《鬼玩人》中的亚许,究其一生都在与体内的魔王作斗争,正如新闻小说的代表人物诺曼梅勒所形容的那样,威廉巴勒斯是身体里有“天才”的魔鬼,他会像梵高切下耳朵去消除脑内的噪音那样切下小指去表达爱意,他对控制的反抗是源于他自身。

但是与威廉巴勒斯的脑内地震和24小时的镜中凝视有着本质不同,亨特汤普森作为一个新闻学博士,是借用毒品文化的外壳去反抗和揭露控制体系的虚伪,他有着清晰的思路和幽默的语言,看起来像是公路小说中倡导“飞”和精神漫游的行者,就像他拿《逍遥骑士》向联邦警探开涮一样,将他们比作向自由化身的彼得方达开炮的山野村夫。同时,他也提出了“毒品文化”作为一种反抗手段是舍其精华而取其糟粕,就和权力金钱在异化着人,同时以自由之名的“毒品”、“性解放”,自我放纵同样异化着人一样。好比在拉斯维加斯的马戏游乐场内,花上1.99美元就可以让自己放大成二百英尺高的巨型投影,喊出自己最想说的话——结果空中出现了一个庞大的酩酊醉汉,像《自由意志》里的“垃圾”独裁者,喊出了口号般的“伍德斯托克胜过一切”。

英国评论家常常站在“内在意识”的角度上评价亨特汤普森是威廉巴勒斯二流的模仿者,这有失公允。因为威廉巴勒斯的反抗是基督教义放弃了他——作为一个同性恋——他以表达幻想的方式去表达反抗——其社会批判通常以隐喻的方式出现,将基督宇宙一分为二,率领伟大的言出必行、有债必偿的罪犯罗宾汉宇宙,去反抗“正常”价值观的垃圾宇宙。亨特汤普森的反抗则是痛惜人们丢失了信仰,他批判尼克松政府将每个人都送上了荒唐的幻觉之旅,让人们犹如眺望绿灯的盖茨比,在地狱之河里备受煎熬,即便过了河也上不了岸;同时也批判以自由之名的弄潮儿在过度的自我保护下将六十年代伟大的瞬间(嬉皮运动的精髓)遗失殆尽——还有什么比放大到二百英尺的精神胜利法更荒唐的——正如诺曼梅勒在《夜幕下的大军》里的痛斥——金斯伯格,快来管管你的徒子徒孙,他们正在用念力和魔法企图升起五角大楼并为它驱魔……

《恐惧拉斯维加斯》中尼克松在电视里不断重复着“牺牲,牺牲,牺牲”

《恐惧拉斯维加斯》的副标题是“一场直捣美国梦的野蛮旅程”,简单明了,就是用酒精和迷幻药在赌城拉斯维加斯去揭露美国梦的虚伪,就像故事行将结束,亨特汤普森在肾上腺红素的作用下看见无数个尼克松正从三台电视屏幕中像游魂一样漂浮而出,嘴里不断重复着“牺牲,牺牲,牺牲”……正如大导演吉列姆用摇摆和奇幻的镜头,将现实世界和幻觉世界交糅在一起,让两位主演像废材和神经病一样,游走于赌城纸醉金迷的超现实街道和酒吧之中,约翰尼德普扮演的亨特汤普森一人分饰两角,他既是的醉生梦死的纽约记者——还带着一个拉美狂徒律师,在迷幻乐队杰佛逊飞船的《白兔》里“喂饱了自己的脑袋”——同时他还是脑内不断发出声音的刚左博士,一时长吁短叹,一时狂野暴躁。他就像是在整体时间内被遗留在嬉皮时间中的守望者,深刻认同那一瞬间的伟大犹如黑暗隧道中的火种,同时也明了当每个人都不假思索的认为自己做得对时,那股浪潮就已退去,成为一代人无意识的集体幻象。他犹如《守望者》中戴着面具的罗夏,凝视着深渊,亦被深渊所吞噬。就像影片中浪潮过后的拉斯维加斯,俨然一副魔幻现实版本的第六帝国,充斥着圣婴降临的杂耍表演和枪声四起的摩托拉力赛,电视里通宵播放着越南战争的真实画面,每个黎明到来之前,酒吧和赌场里都挤满了一掷千金的醉汉。

吉列姆用鲍勃迪伦的《困在莫比尔小镇》贯穿在影片的始末,非常恰当的把握住了小说的核心。鲍勃迪伦的《困在莫比尔小镇》写自己虽然不缺金车和美女,但被困在小镇不得解脱,众人昏昏,他独察察,众人皆醉他独醒,所以“穷于志,熬于心”。这就像易经《困》卦爻辞中的神秘故事,讲卦主做梦在树林中迷路,被困于幽谷之中,三年不得脱困。结果祭祀时梦应验了,虽有酒食、金车,却忘记带祭祀用的祭服,翻山越岭,却找不到放祭服的人,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个“欠东风”,就是身处困境时的煎熬。 小说主角亨特汤普森就是那个困在梦中的迷路人,所以在往返于拉斯维加斯的高速公路上时,他不断重复着鲍勃迪伦的歌词“啊,妈妈,这真的就是结局吗?”

故事的结束正如鲍勃迪伦这首歌结尾处——“我细细思量,你要付出什么代价,才能逃出,这重蹈覆辙的宿命”——所暗示的那样,他已下定决心要重拾隧道尽头的火把,做瞭望塔里的守望者,正如浪漫主义者眼里的每个时代都是最坏的时代,但奇迹往往诞生在每个时间碎片里的伟大瞬间。影片最后亨特汤普森叼着烟斗,伴随着滚石乐队的轰鸣噪音,在61号高速公路上冲向狂风骤雨。

这个打有吉列姆标签的古典骑士风格的结尾和亨特汤普森的真实生平如出一辙:在他的葬礼上,约翰尼德普用大炮将他的骨灰发射到太空,刚左博士成了不折不扣的月亮上的男人……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