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给孩子的汉字王国》读后感1000字

《给孩子的汉字王国》读后感1000字

《给孩子的汉字王国》是一本由[瑞典] 林西莉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30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给孩子的汉字王国》读后感(一):王国与国王

话说,看到歪果仁介绍汉语的书,就忍不住百感交集。

之前看的歪果仁写的汉语介绍的书,基本都是《功能主义与汉语语法》啊《历史语法学理论与汉语历史语法》啊《汉语官话口语语法》啊之类的皇皇巨著

而这是给孩子们写的

越是科普类的书越是不好写

特别是童书

所以无论是作者还是译者还是责编

都是用心的人啊

汉字是一个王国

他们,是国王

《给孩子的汉字王国》读后感(二):给孩子系列的版本考据

书是好书,一星是给编者和出版商,是给这个版本。和原版相比,给孩子这个版本少了两章,而且每章里也都有删节。我不知道这是编者的意图还是原作者自己的修订,但是无论是那种,都应该在前言或者编后记里加以说明。很可惜,没有看到。这种无缘无故的改动,不仅是对作者,也是对读者的不尊重。我也不认为这样的修订更适合孩子阅读。这套书都有类似的问题。喜爱这本书的朋友,你们更应该去看原版。

《给孩子的汉字王国》读后感(三):我们的文明

一本很重量很轻的精装书,希望中文书多一点这样质量轻便的版式。

作者的文笔清淡不浓烈,字里行间的趣味品起来却很饱满,一字一物的细笔描写,娓娓道来汉字的历史与传承,甲骨文与金文,第一次在我的眼中变得如此的立体直观、生动活泼。所谓的象形字,如何形,如何变,真是充满着莫大的视觉奇效。

汉字太伟大,中华文明史太伟大,竟从不曾断层,沧海桑田,千年后的我们还读得懂祖先留下的文字遗产,看得懂他们一撇一捺的艺术美感,令人惊讶,转念一想,又理所当然。

《给孩子的汉字王国》读后感(四):汉字源流

瑞典人林西莉写的这本书有历史即视感。很能激发想象力,部分观点有独到之处。她把自己在中国生活的一点见闻和遐想也写进去了,整体感觉就是读起来轻松、有趣。

下面是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在微信朋友圈里发的,粘贴到这里当作书评:

“化”字的字形,林西莉用磨破了脚躺在那里形容。将其想象为两个战争或者陪葬死去的人更合适。有个成语叫“化土为泥”。人死了,血肉化为泥土。

这个“止”字,就是地上的脚印,顺着别人留下的脚印一直走,前面再也没有脚印了,就是停止的地方。 “步”字是一前一后左右脚留下的脚印。一个甩开膀子的人,下面是“止(脚印)”,自然就是“走”。 她不明白“出”字。你能猜出来“出”字是怎么回事儿吗?我的理解就是一个人走出洞穴留下的脚印,就是“出”字的字源。看右下角那个“出”字的字形,一个“止”加上一个方形框或半圆形弧。想去看看部落成员有没有离开家门,看看洞口留下的脚印就知道有没有“出”去了。

林西莉认为是或许是山洞和石头的形状。西尔斯认为“石”是从古代乐器石磐的形状而来。后者的说法可能更有说服力,“石”字的发音和“声”的发音都有sh。如果文字创造时期是已经淘汰石制工具进入金属时代,那么显然西尔斯的解释更好。 “文”字的字源是部落人身上涂画的纹彩,时至今日依旧存在。这是一种遍布于世界各种部落的装饰行为。一般出现在部落庆典上(比如搞到一大只野牛之类的),人们聚集在一起享受快乐的聚会,除了羽毛、文身,可能还会有舞蹈之类的。 有文化、文学、文过饰非、文明……这个字贯穿古今,而且在今天显得愈加重要。无论是用文化去显摆自己,还是出自内心的喜爱,它都是一种由来已久的原始的艺术冲动。 还差最后几页就看完了林西莉《给孩子的汉字故事》,满分五星,我给这本书四颗星。大人讲汉字故事给孩子听听倒是很不错。最大的感受之一是林西莉对中国文化的深深喜爱溢于字里行间。据译者说,他身边的很多瑞典人都知道林西莉的这本书。

《给孩子的汉字王国》读后感(五):书名应该叫《一个自恋歪果仁对汉字的肤浅幻想》

从来不写书评,因为跟着豆瓣书评买来的书,一般读来只有我仰视的份,没有评论的资本。

不料这次被豆瓣书评骗了。

作为一个不懂汉字研究的普通书法爱好者,从浅薄认识出发,窃以为一部写汉字的书,至少应当对汉字的形成(六书)、字形的演变(甲骨金文-小篆-隶化-楷行草-简体)、汉字演变背后的文化(夏商宗族、西周礼制、先秦百家、两汉),有一点基本了解。可惜作者几乎不具备这些最基本的知识。

1.作者对汉字六书一无所知。作者似乎认为所有的汉字都是象形,于是想当然的,把形声字、会意字,甚至假借字,统统穿凿附会解释成图画,想象力之恣肆简直匪夷所思。

2.作者对作为汉字演变重要环节的小篆及其隶化规律一知半解。可以看出作者对甲骨金文有较深的认识,但跳过篆隶的关键演变过程,拿现代简体字直接与金文比对,造成许多讹误。

3.作者对中国古典文化缺乏系统认识。为了佐证她的汉字“图画”解释,把新石器时代、商周、唐宋出土文物和明清甚至现代地方民俗大杂烩一样混淆在一起,生搬硬套,全部冠以“中国”二字,实则描画出一个古鼻今嘴东眼西耳的怪胎。

4.作者内心深处藏匿着根深蒂固的西方人的傲慢和自恋。通篇充斥着诸如“中国人几千年来认为…经我研究他们弄错了,应当是…”,或“我请教了中国的许多文字学家、考古学家,没有人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直到我发现了…”而作者的“研究”和“发现”,无非就是在某个图画、某件物事上,自认为看到了某个汉字的影子,于是把这个汉字的起源解释为这幅画或这件物,至于科学考证那是绝对没有的。解释完再不忘用这种幼儿园水平的“研究”嘲笑一下中国古今的学者。

5.这本书根本不适合孩子看。不论措辞还是内容,对于孩子都过于复杂,更别提各种误导。这种书适合对汉字有一些基本认识的非专业人士,翻着图个乐子,仅此而已。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