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安琪拉的灰烬》读后感100字

《安琪拉的灰烬》读后感100字

《安琪拉的灰烬》是一本由[美]弗兰克·迈考特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50元,页数:39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安琪拉的灰烬》读后感(一):更温暖的封面,不加价的经典!

新版和老版是一样的价格。

迈考特这样,又有写作技巧,又没有流于炫耀技巧的作者,真是难得。

看的时候是真纠结,但又欲罢不能。

书里的日子是太苦了,打破了我所有关于爱尔兰的固有印象。

然而,或许每一个城市、每一个国家,都有这样悲苦的角落、悲苦的人,所以,让我们至少试着去了解。

《安琪拉的灰烬》读后感(二):并不感人的所谓儿童文学

《布鲁克林有棵树》的序言里曹文轩将这两本书相提并论。可是我认为这本书远远不及布书。同样是描写穷苦人家,布书更真实、感人:有缺陷的人也有闪光的一面——酒鬼父亲的理想主义、狂放姨妈的博爱与生命力……美好的人物也有缺点:坚强妈妈的冷硬。安书把人一棒子打死,同样是酗酒的父亲则完全无可救药,可怜的母亲完全被动承受。而且这种小孩子的口吻充满了抱怨感——好像全世界都在欠他的。

对待女性问题上,安书的描写缺乏尊重。

对于性的处理,安书完全不及布书坦荡、大方。书的定位是儿童文学,可是里面关于性的描写,如果给儿童看了,真不知道会对他们产生什么影响。

这本书远远不及宣传上说的那么积极阳光,诚然弗兰基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踏上了去美国的路,可是他的奋斗历程却并不光彩,并不动人,而且去了美国又怎么样呢,他的前路依然未卜,他的家人仍然在水深火热之中。

相比布书里的弗兰西的奋斗,弗兰基差远了。

《安琪拉的灰烬》读后感(三):怪谁呢?——好作品只提问,不回答。

有些书只适合大人读,因为太过直白残酷。有些书只适合孩子读,以为会稍显简单稚嫩。而《安琪拉的灰烬》,适合每个年龄段的人读,它用温情的语句表现着波澜不惊的残酷,而又不因是从孩子的视角道出而流于幼稚。

(但太小的小朋友,还是需要有成年人在一旁辅导。)

当人陷入困境,会想不明白该怪谁。对于故事里的人而言,也是同样。当读完这个极其苦难深重的故事,我也不知道该怪谁。从这个角度来看,这或许是个令人绝望的故事。

网图。感恩拍者。

《安琪拉的灰烬》读后感(四):读书笔记

书评说这是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我认为不是,或者说主要不是——到了现在这个年纪,要肯定地否定一件事情是多么难;同样的,根据书名,很容易觉得这是一个关于母亲的故事——也主要不是。

有些故事,不用关心时代、地域、身份,因为是以孩子的口吻讲述的,所以孩子这个品类,把这些故事变成了某种单独的东西。这本书看到结尾,很容易就想起了另一本书:《芒果街上的小屋》,几乎是同样的故事。同样是孩子在讲述。

这是两个关于离开的故事,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确实是关于成长的故事——同样的时至今日,想撇清一件事和另一件事的关系简直难如上青天。只不过前一个,和美国梦接轨,似乎是和过去的灰烬永别了;而后一个说:我离开是为了回来。

我相信所有的离开都是为了回来。

又及:由于刚做母亲,对安琪拉的境遇有不可避免的代入和自怜,所以看的时候带有完全不必要的愤怒感。看完再对自己强调一遍:尽管它叫《安琪拉的灰烬》,这将永远不是一个关于母亲的故事——或主要不是。

《安琪拉的灰烬》读后感(五):历经苦难,依然不失生命的风度

这部小说被《纽约时报》说是“堪称兼具全球影响和人文风格的成长小说杰作!”但我看完这本书后只看到了深深地悲惨和无尽的无奈¬_¬`书中第一页这样说“当我回首童年,我总奇怪自己竟然活了下来。当然,那是一个悲惨的童年,幸福的童年是不值得在这浪费口水的。比一般的悲惨童年更不幸的,是爱尔兰人的悲惨童年,比爱尔兰人的悲惨童年更不幸的,是爱尔兰天主教徒的童年。”小说写的极其细致,讲述了一个叫弗兰基的男孩的成长过程,父亲是个酒鬼,全家只能靠救济金过活;弟妹们一个个出生,在饥饿与死亡的阴影中挣扎……摆在小弗兰基面前的,就是这样的生活,然而他没有放弃希望,最终通过努力攒够了去美国寻梦的路费,踏上了新的征程。

人的成长,人类的成长,都离不开苦难。

我们看到,那个历经磨难的生命,非但没有枯萎、失去光泽,反而更加烨烨生辉。磨难犹如磨刀石,将生命之刀打磨的闪闪发光。现在展现在他面前的也许是荒原,也许是充满希望的田野,但无论是荒原还是田野,都会因这刀的锋利,而成为可收获的土地。

像我现在这样的生活,吃喝不愁,这是主人公所祈求和向往的生活,里面的宗教信仰几近于愚昧,或许时代不同吧。

不可置否这是一本好书,我们在物质上极端贫穷,但我们总是很快乐,有很多渴望,很多梦想,很多感情,我们感觉很富有。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