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时间的灰烬》读后感摘抄

《时间的灰烬》读后感摘抄

《时间的灰烬》是一本由月下著作,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80,页数:2017-1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时间的灰烬》读后感(一):佳作一定要力推!

月下是一个非常高产的作家,也是80后难得一见的优秀作家。每次看她的作品,心里都会有种荒凉感,她的文字实在是太让人震撼了。像一把刀,尖锐无比,痛彻心扉。和张爱玲带给我的文字感受很相似。或许,月下就是另一个张爱玲吧。这本新书,我还在阅读,我相信,它会是一本独特的作品,带给我们不一样的独特滋味。

《时间的灰烬》读后感(二):《想流泪都找不到眼睛》

仅仅时隔不到半个月就又看到了月下的书,坦白说,看月下的书我心里是既充满了期待而又有三分忐忑,因为所有文字都写满了悲伤,如北方冬天的寒风,是那种浸到骨子里的冷,穿再多也无济于事,只能靠心头仅剩的一点火来支撑,好像梦幻一样寻找虚无缥缈的温度。

书名都有一种去不掉的哀愁,《梦里也知身是客》是独醒的寂寥,而《时间的灰烬》则连永恒都走到了尽头。本书你可以说是作者的书评影评合集,但我认为什么形式根本不重要,言为心声,不过是借他人的文字写自己的空虚。曾经听人说回忆大都是美好的,因为正在飞走,而作者对自我的回忆却这样狠,我想,或许也同样是因为正在飞走,挽留不得,所以才梦想有个阿拉丁神灯能换十年青春。也许作者自己都没有发现,前面三分之一的外国文学,十本里面有九本是悲剧,这样悲上加悲的叙说,让我想流泪都找不到眼睛,没有宣泄的出口。

很多人写悲是为了欲扬先抑,或者是为了传说中的悲剧出经典。而月下我认为她是向往欢愉的,也想写的轻松欢快,但把笔拿的再轻,落下之后仍是那样的沉重,这种欲求而不得更让我发寒。

文中对于书和电影的解读更多的是落在作者和人物上,对于故事着墨不多。所以看来貌似很散,但我看的很认真很开心,我找到了一种久违的共鸣,人从出生就在走向死亡,路上的风景再美又有什么用?不过都是过眼云烟并且一无是处。所以这种凌乱的痛苦才应该是人应该有的态度,充满了作者某一个瞬间的激情,那一刻绽放的火花才可以点燃生命的温度。

上一次我希望作者可以多微笑,这一次依然如此,哭着哭着就笑了这种带有童年温度的词也许我们这些成年人真的做不来,但哪怕仅仅是做给自己看呢,骗人是很蠢的一件事,但我认为有时候骗骗自己真的很高明,骗一时是骗,骗一辈子就不是骗了。

笑着说这人间真无聊寂寞如大雪崩,不比哭着说我爱这个世界要好上一千一万倍?!

从前看书我都是心疼书里的人物,头一次看书生出心疼作者,我想我也是病了,但我不准备治。

《时间的灰烬》读后感(三):我们都是别人的故事

生活在大千世界之上,无论你位置显赫,还是身居平民,都会在流转的时光中演绎出各种各样、各俱特色的人生故事,只是自己不留心去关注,或只是流水账式的记录下来而没有发现其中的故事性,许多有色彩的故事就会在不留意间流失或被淡漠了。

《梦里也知身是客》是午夜回想中独醒的寂寥,而《时间的灰烬》则连永恒都不知道是哪个远方的哀伤。作者在书中写了大量的电影、书籍故事,但我认为这正是作者的生活,或者说与作者的生活有着某种相同之处。曾经听人说回忆大都是美好的,因为正在飞走,而作者对自我的回忆却这样狠,我想,或许也同样是因为正在飞走,挽留不得,所以才梦想有个阿拉丁神灯能换十年青春。也许作者自己都没有发现,几乎所有的作品都是悲剧,这一份悲伤加上另一份悲伤的诉说,无不诉说了悲伤的故事。

我相信万物里有一种动力,驱使我前行,创造生命、过去和未来。但我们却每每停留在现在,然后骗自己以为与世界同步变化。我感到恐怕冥顽不灵的是我们自己,不断在原地踏步。当然,把人生的经历称为故事,这样的经历必然要有一些色彩。那些索然无味的经历并不具有故事性,也就失去了故事的意义。如果我们的故事只是平铺直叙的讲述自己起床、吃饭、睡觉的过程,或者只是单纯地回味曾经走过的路,这样的故事就缺少了思想性,就会平淡无味。所以我们需要用心灵去感悟,用理性去发现,用语言去表达,认真对待我们的生活和生命,通过观察和思索,把自己的人生故事写好,使我们的人生路上不仅有故事,而且把故事描写的更深刻更有内涵。

期待作者可以一直保持微笑,抑郁与悲愤通过文字抒发掉后,剩下一肚子的快乐继续生活。先贤说,把心静下来,什么也不去想,就没有烦恼了。先贤的话,像扔进水中的石头,而芸芸众生在听得“咕咚” 一声闷响之后,烦恼便又涟漪一般荡漾开来,而且层出不穷。 幸福总围绕在别人身边,烦恼总纠缠在自己心里。这是大多数人对幸福和烦恼的理解。差学生以为考了高分就可以没有烦恼,贫穷的人以为有了钱就可以得到幸福。结果是,有烦恼的依旧难消烦恼,不幸福的仍然难得幸福。

几乎所有的人都在追逐着人生的幸福。然而,就像卞之琳《断章》所写的那样,我们常常看到的风景是:一个人总在仰望和羡慕着别人的幸福,一回头,却发现自己正被别人仰望和羡慕着。

我们不知不觉变成了别人的故事。

《时间的灰烬》读后感(四):打卡#时间的灰烬

从什么时候我们开始有时间的概念了?

或者说,什么时候,我们开始介意时间的流失了?

是时间对我们来说越来越不够用了,还是我们自己觉得时间越来越宝贵了?

年轻的时候肆无忌惮的挥霍,享受着大把的青春的时候,从来没意识到青春并不长久。

正因为我们无法改变时间的长度,所以我们拼了命的去加深生命的深度。

我们阅读,我们看书,我们观影,我们去体验一切的未知。

我们用好奇心维持对世界的高度热情,直到时间慢慢把热情消耗殆尽。

只是在这追逐的过程中,我们体味了时间,也更了解了时间的本质。

走过的声色犬马,万紫千红,最后能记住的,一定是在时间里闪闪发亮的。

而这世界上的传奇,纵使惊鸿一瞥,时间流逝,笔触记录下文字,最后沉淀到后世。

名人的故事最是传奇,而且有了太多传颂和好事者的口口相传。

到我们这里,有了太多的神秘和更多的不可思议。

我们不想去分辨太多故事的真伪,况且,随着时间过去早就无畏评价的真伪。

看历史上人物的故事很神奇,像在现实中的神奇穿越,来到那年那月的那一天。

《诗经》里得故事可以追溯到至少3000年前,时间久远但情怀依旧。

翻开有些故事的书本,可能风沙会让纸张染上灰尘,但执念不会。

吹走心绪表面的土,让千年前的少年心事再次浮出水面。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因为不曾相遇,所以未曾熟悉,因为心底的执念,所以想要去了解。

深秋清晨,秋水森森,芦苇苍苍,露水盈盈,晶莹似霜。

伊人在水一方,可遇而不可求,最终阻隔于宛在水中央。

离我们那么近有那么远,仿佛伸手就能触摸的,最终还是消散在空气里。

无法追逐的人,和无法体味的事情,观望可能更是一种豁达。

只是,这淡淡的离愁别绪,也还是应该写进字句,这样才会让我再想起的时候。

能不那么难过,能稍微有一点点不那么遗憾了吧。

纵然如花美眷,纵然天生一对,纵然国色天香,终究难敌似水流年。

我们在书籍在电影里面看到的人生,终究让我们这些后来人略微了解了更多时间的样子。

下一场风来的时候,我还能想起,不会迷了眼睛。

《时间的灰烬》读后感(五):你是否还记得在岁月中流逝的那些感动过你的作品

很喜欢月下这本书的名字——时间的灰烬,也觉得它和本书的内容非常贴切。

这本书是一本随想集,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关于阅读的“书香如茶”,第二部分是关于观影的“色影无忌”。其中“书香如茶”包括28本图书,“色影无忌”包括27本影视作品。它们都是作者月下在阅读和观赏之后,写下的关于作品作者的,关于作品角色的一些思考和感悟,有关生活,有关爱情,有关我们生活的状态和选择的方式。

在时间的流逝中,我们会遗忘掉很多东西,但月下却将自己当时的心情都写了下来,用这本书分享给大家,让阅读过的书、观看过的影视作品,让她笔下的这些文章变得更有意义。《时光的灰烬》让它们不再仅仅属于月下一个人,也连结起了月下和阅读者之间的缘分,用以交流彼此之间的情感。

月下,自由撰稿者,曾经担任过策划编辑和网站设计师,是《城市信报》《新魅力》的专栏作家,也出版过《蛀空》《那些叫爱情的伤,我们总会痊愈的》等小说和《爱恨不如期:遗世独立张爱玲》《倾我至诚为你钟情:张国荣的影梦人生》等传记。

在“书香如茶”中,就收录有她写的《爱恨不如期:遗世独立张爱玲》《此生注定爱就是痛:萧红别传》等传记的自序。在这些自序中,我们再次遇见了那些熟悉又有点陌生的人。熟悉,是因为他们耳熟能详,我们每个人对他们都有自己的解读;陌生,是因为月下的文字,让我们对他们有了另外一种认识,或许还是未曾有过的一种认识。他们虽然离我们很遥远,可是透过这些文字,又仿佛离我们很近。形象那么立体,情感那么丰富,表情又是那么生动。

比如,恣肆活着被众人宠爱的、纵情活着被一切人遗弃的陆小曼;比如,为了一种理想活着,追求着爱和温度的萧红;比如为了内心对真实的渴望,而选择了自杀的三毛;比如,在并不静好的岁月中,孤傲、苍凉、唯美地活着的张爱玲;比如,在时间的灰烬里,成为了我们回忆一部分的哥哥——张国荣。

《时间的灰烬》这本书中,“既有看透世事的尖刻得近乎酸薄的幽默,也有沉寂的宛若接近熄灭的火焰的热量”。我们读这些故事,我们看这些人,我们欣赏这些电影,我们都是在别人的剧本中,“体验着”自己的生活,感悟着自己的人生。

而这一次,月下那赋有深度的思考,极具感染力的文字,让我们看到了那些主人公的另一面,也让我们对他们的人生对我们自己的人生有了更多的思考。当然,通过这本书,我们也看到了用情至深,为了自己的那颗心,不断追求着真相的月下。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