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莫里康内》读后感锦集

《莫里康内》读后感锦集

《莫里康内》是一本由[意] 埃尼奥·莫里康内 口述 / [意] 安东尼奥·蒙达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6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莫里康内》读后感(一):音乐大师莫里康内:他竟通过唇纹认出多年未见的老同学

关灯拆电影 只读经典还记得《海上钢琴师》里这段经典的“斗琴”吗?

《莫里康内》读后感(二):那个拥有光晕的人,那些莫里康内教我的事

每次要写一写老莫,就会产生一种下笔拖延症,而且写出来的东西多半很烂——就像“近乡情怯”一样。

不过我还是有很多理由写一写这个老头。老莫生于1928年,到今年就已经88岁了。他这一生也仅仅来过中国两次,一次是2009年北京的“电影往事交响音乐会”,一次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意大利红馆的“电影中的音乐”。而这两次我都在现场,在不远处看着老莫上下指挥台步履蹒跚的样子哭得稀里哗啦。

莫里康内

《莫里康内》读后感(三):创作,从来都不是靠灵感

“事实上没有灵感这回事,我的意思是,灵感不会从天而降。”

这句话,来自我最近读的一本书,叫《莫里康内:50年一瞬的魔幻时刻》,这是一本埃尼奥·莫里康内的访谈集。说起莫里康内,可能知道的人不多,但是稍微喜欢电影的朋友们,应该都知道意大利导演朱塞佩·托纳多雷的“回归三部曲”《天堂电影院》《海上钢琴师》和《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吧?而这三部均位列豆瓣TOP250的电影的原声音乐,则都是出自莫里康内之手。

还记得《天堂电影院》中,那在昏沉阴暗的电影院中响起的悠扬旋律吗?让我觉得如果真的有天堂,它应该是一座电影院的样子。

还记得《海上钢琴师》里,1900透过船舱的窗户,看到一见钟情的女孩,眼中满是似水的柔情,连琴声也变得温婉回荡起来吗?

还记得《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中,倾国倾城的莫妮卡·贝鲁奇走过城市的街道,全城的男人都投去迷醉的目光,响起的音乐里饱含人们压抑的渴望,太美有时真的是一种罪过。

可以说,没有莫里康内神来之笔的配乐,就没有这三部影史留名的经典作品,也同时不会有《美国往事》《洛丽塔》《八恶人》等等作品了。事实上,谈起当今世上的电影配乐大师,虽然人才济济,但首推必然不是汉斯·季默,就是莫里康内。

《莫里康内》读后感(四):鸡or蛋

康德说,如果爱吃蛋为什么还要去认识生它的那只鸡。但这并不能妨碍我在这个年龄去翻看别人的传记。莫里康内说出来可能许多人并不熟识,个人印象最深的是《西西里的美丽传说》,掺伴着贝鲁奇的妖娆身姿,莫里康内标榜的简单易懂的配乐由里及外的响彻。

其实人这个东西说来也怪,看电影的时候你最先关注的角度决定了你对整部电影的评价。你关注导演,就会对《三人行》失望,觉得是彻头彻尾的向银河印像二十周年的致敬片;你关注演员,就会对《余罪》失望,觉得粗糙简直是爱奇艺的代名词;你关注配乐......显然是没有人冲着配乐去看一部电影的,所以《八恶人》拿了小金人的最佳配乐却不妨碍自己依旧是个烂片。

主席说,看一个同志是什么样的同志,就先看他旁边的狐朋狗友是什么样的。彼得拉西、莱昂内、托尔纳托雷等等就象夜空中的明星照亮了整本书,虽然访谈录平淡无奇,但那些脍炙人口的插曲配乐和耳熟能详的大师字号还是激起了些波澜。刻意的笔触描述给我们一副大师间神交是何等让吾辈仰望的画面。

翻看书后莫里康里的作品表,五百多部,等身的高度,有印象的不是很多,可能是我们囫囵吞枣的看了电影也可能是关注点放在了情节、表演上,有时候在这么一个速效的年代,躲开影院里的大呼小叫和自己的纷纷困扰,关掉电子设备,静下心去欣赏一部电影的机会不太多,更何况是配乐插曲。最近的一次是重刷超人战蝙蝠,汉斯·季默和汤姆·霍肯伯格的现代风格有些惊到我了,把原来存在IPOD里的OST又拿出来重新听,最爱的国内OST是谭盾的《武侠三部曲》,时听时新。看了莫里康内访谈,让我愿意去按图索骥找那些插曲配乐来听,愿意去享受那些感动我们的音符和乐章。

此记。顺祝老婆生快。

《莫里康内》读后感(五):导演的福音

《莫里康内》本来以为是作者本人的回忆录这样的写作方式,读了发现是访谈录的形式,说实话一开始很失望。主要是我对安东尼奥·蒙达并不感兴趣,相比访谈我更想读《卓别林自传》,《蛤蟆的油》这样的自传,可能在我眼里自传更隐秘,更能知道莫里康内不说的秘密,了解伟大的人像普通人的那一面。不过读了2章后,我发现与其说这是一本莫里康内回忆录不如说这是一本很棒的导演工具书。

莫里康内给我的感觉更多的像匠人,内敛,直接,一切感觉都是收的。他大量的讲述他创作的思路,他的灵感也可以说是巴赫以及其他了不起的作曲家给他的启发。他完全不吝啬的分享自己创作的细节感悟,运用了那些手法,以及他对‘抄袭’的态度,对合作的态度,对自己音乐的态度,以及他收酬劳的方式,基本上我觉得如果作为一个音乐创作者,这本书可以收获良多,不管是在创作方面或者工作经验上面。

Q:你从来没遇过冷漠的观众吗?

A:记得有一年,我在米兰主教堂前广场上有一场音乐会,广场上满满都是人,但整场音乐会下来,我没有听到任何反应,就连微弱的掌声都没有。我越指挥越火大,到最后在心里跟自己说:“我连一首安可曲都不给,他们不配。”结果有一个乐手跟我说:“不要看地上,你看灯光。”知道那时候,我才发现米兰正下着倾盆大雨,每个人都撑着伞在听,所以没办法鼓掌。后来我们演奏了三场安可曲,满腔热血。

另外从导演的角度出发,这本书意外的觉得很适合从事导演的阅读,是一本很好的工具书,因为我相信大部分从业导演会在配乐中产生很多的不理解,特别是没学过音乐的导演,不了解音乐创作过程,乐理。莫里康内分享了大量他与各种导演相处合作的事例,导演应该看了这本书更能理解在与作曲人合作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而哪些又是需要坚持的。当然我指的是在对这方面有困惑的导演。

A:

有一天我们两个陪太太逛街,在一家古董店里,我看到这张桌子,一眼相中。我问了古董商价钱,再问莱昂内的意见。他冷冷的对我说:“好丑。”我回家后,始终对他的冷硬否决耿耿于怀,考虑了一会后,我还是打电话给古董商,他开价两千万里拉。我去付钱的时候,发现莱昂内也打了电话说要买。我跟自己说:“他居然放烟雾弹幕?”我打电话去骂他,最后当然是嬉笑收场,但我对他不爽了很久。

这段太好笑了。

题外话:莫里康内几次下单没货,很偶然的收到豆瓣后浪编辑给我发豆油 过2天就收到了这本书

所以 我对莫里康内的认识应该是注定的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