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费丽西娅的旅行的读后感大全

费丽西娅的旅行的读后感大全

《费丽西娅的旅行》是一本由[爱尔兰] 威廉·特雷弗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页数:24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费丽西娅的旅行》读后感(一):爱尔兰女孩与英国中年肥胖孤独者的自我毁灭与被毁灭

开始的故事就很绝望,女孩的出走,以及这位肥胖中年老男人的出场就让人有了不好的预感。

以及对费丽西娅内心的描摹非常到位,寻找约翰尼时不知所措,寻人不遇钱又被偷无处寄居时的绝望,以及去寻求希尔迪奇帮助时的无助…面对希尔迪奇一步步的圈套女孩显得如此可怜。

起初在对希尔迪奇的内心描写中只能读出他对女孩的渴望以及自身产生于孤独的绝望感,工作表面顺心但却没有人可以陪伴,除了他母亲的相片。所以大概他会希望通过帮助女孩,以及使一些小手段来留住女孩,并用母亲的相片来撒谎说是他的妻子吧。后来希尔迪奇自我坦白,却被费丽西娅误认为是杀女狂魔,从此又陷入无尽的孤独以及对自己的怨恨之中去了,又被宗教狂热者逼迫,最后上吊自杀的结局却也让人心酸,这就是一个中年孤独者的自我毁灭吧。

而费丽西娅自始自终都是愚钝的,被玩弄抛弃,被欺骗诱拐,被误解唾弃,最后沦为流浪女。她是一个弱者,但她的愚钝也让人焦虑…

《费丽西娅的旅行》读后感(二):小心大灰狼

这本书是我今年我读过的书中拖延最长时间的。

小说并不长,真正读完所需要的时间不到四小时。

主要的拖延来自于小说前面的一百页,一部小说被作者写成意识流,到处都是心理描写。前面的慢热很容易让人失去阅读兴趣。

幸运地是,这本书是爬爬推荐的,所以它一直被自己放在微信读书的第一格中。

如果这本书不看完,就不会看第二本。

所以为了让自己能够去看其他书,自己心中暗自下定了决心,于是在整个五月的末尾——今天一下子看完了最后的四百页……

然后,让我始料未及地是,这本书竟然是悬疑类的。

摔!

明明前面一百页写得那么的像《一个人的朝圣》,我正准备接心灵的洗涤的时候,结果立刻就被那个恶心的胖子杀人狂魔给刺激到了,接受了一次异类的“心灵洗涤”。

满满的《人体蜈蚣》既视感!

同样是胖子,同样是以前受到过亲人的伤害……

但是不同的是,这部作品由于是小说的缘故,对于人物的心理描写超过了《人体蜈蚣》太多。

《费丽西娅的旅行》读后感(三):她的旅行,最终走向了深渊

是一本采用意识流写作的书,讲述了年幼丧母的天真少女被小流氓的花招蒙蔽失去了童贞之后怀孕,走上寻找孩子父亲的道路途中,被心理有偏差的杀人犯拐骗的故事。

因为作者写作手法信马由缰,移形换影改换时间线的事情频频出现,反而让我觉得有种探险的乐趣。会在阅读过程中因为知晓了作者写作场景的本意(也可能是我自以为是吧)而感到小小的窃喜。他所描写的主要人物,一个是天真无知被欺骗感情的爱尔兰少女,一个是习惯与孤独作伴谎话连篇的变态杀人犯,却非常奇异地让人无法全然同情少女们,也无法彻底憎恨拐骗少女们的杀人犯。

人的多面与复杂,在希尔迪奇的身上折射出来。他是称职的餐饮经理,与同事相处让人如沐春风。他具备同理心,会为了费丽西娅的遭遇留下黑暗中的泪水。而他的妄想症让他在过往的回忆中获得满足和安宁,也让他找到了帮助少女们的理由。

而我们的费丽西娅,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人物。走在盲目而无人指导的情感之路上,却自以为是得到了世界上最甜美的果实。她的父亲只是将她作为劳动力和经济来源,丝毫觉察不出爱意。她早逝的母亲没能教会她的事情,到她最后走上流浪的道路时,也依旧没有学会。如果没有当初那眼神交汇时的微笑,她的命运会不会从此改变轨迹?我想是不会的,会有另一个约翰出现,让她在余下的人生中,依靠自我催眠过活。在她的旅行途中,缓缓铺开向深渊而去的红毯。

《费丽西娅的旅行》读后感(四):在满是荆棘的旅途上,怀有一颗温暖的心

文/ 海蓝蒲雨

人生好比一场永不停歇的旅途,在路途中我们会遇到很多形形色色的人,领略到从未见过的绮丽风光,听见循循善诱或语重心长的声音,进入或离开一个个分叉路口。独自一人时,我们会孤立无援,渴望着得到别人的帮助,渴求着一丝丝的引导,正确的和错误的声音纷繁踏来,我们会犯错,我们会遭到质疑,我们正在一步步成长,看清这个迷离的世界。

费丽西娅的旅途是从一个错误开始,婚礼上与约翰尼•莱萨特无意的一瞥,和约翰尼的人生有了意外的纠缠。青春、热恋、分离、悲伤,一颗小小的种子在费丽西娅的肚子里开了花儿——她有了宝宝,她需要找到孩子的爸爸。她没有约翰尼在英国的地址,顺着先前交谈的印象,去寻找那个遥远的割草机厂。一次次寻找,一次次失望,一次次迷茫,一次次坚持,费丽西娅却意外地走入了希尔迪奇先生设立好的陷阱。

事实上,约翰尼的恶劣程度并不比希尔迪奇先生要少。他取得费丽西娅的好感,获得她的信任和喜爱,跟她进行了亲密接触,说了一个遥不可及的慌,匆匆忙忙地离开了。也许是两个孤单寂寞的灵魂,在接触中互相取暖;也许是淡淡的情感水到渠成地流淌,互相抚慰孤寂的心灵。他的撩拨举动却带给了费丽西娅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从故事开始就没有直接登场,从费丽西娅的回想中,在希尔迪奇先生的寻找过程中,都能描绘了他零零落落的片段,如一个鬼魅的影子,影影绰绰地飘荡。

另一个孤寂的灵魂一直在寻找人生中的旅伴,却采取了非常规的手段——帮助、邂逅、哄骗、提供钱财等。希尔迪奇先生用这种手段笼络了不少少女们,但是却没有留住一个人。她们可能跟费丽西娅一样逃离了,也可能归于尘土,也可能永远地消失在黑暗中了。到最后,连最单纯的费丽西娅都感知到了那一丝丝泄露出来的危险气息,狡诈的狐狸终归会有露出马脚。希尔迪奇先生按耐不住,说出了他内心渴望已久的想法。

逃脱魔爪的费丽西娅又看见了明天照在身上暖暖的太阳了。她是不幸的,也是幸运的。她遇到了人生中最糟糕的三个男人(其中包括她爸爸),也遇到人生中最糟糕的事情——不负责任的男友,狡猾奸诈的希尔迪奇先生的陷阱,丢失钱财回不了家。她却收获了人生中最宝贵财富——一堂永生难忘的人生课——冷静地处理危机,保存性命。在未来的人生路中,她已经学会了如何在陌生环境下生存,如何机智地规避危险,如何转危为安。在太阳照亮她脸庞的那一刻,她开始掌握起自己的人生。

在旅途中,费丽西娅遇到过很多真正帮助她的人。饿着肚皮的时候,那位已经年纪很大的老婆婆带着她搜罗一些垃圾桶的残留食物,还有刚认识的临时朋友提供了一张可以休息的床,还有喋喋不休拉人入教会的卡利加里小姐等。费丽西娅是善良的,即使被希尔迪奇先生设计陷阱遭遇到威胁性命的危险,但她依然会热心地帮助别人,给予别人温暖。总是有这样的人,即使深陷冰冷地带,依然带着暖意去温暖别人。

在这个陌生而迷失的世界里,我们每个人都要怀有一颗机警而温存的心,顾及随时会发生糟糕的事情,也不能拒绝一颗善良的心。世界包罗万象,既有友好又有伤害,既有善良又有恶意,既有美丽又有丑陋,我们在保护好自己的同时不要忘记帮助别人,给自己和别人都留下一条温暖的路。在满是荆棘的旅途上,别忘记把一颗温暖的心带上。

《费丽西娅的旅行》读后感(五):危机重重:当一座“孤岛”遭遇另一座“孤岛”

文/吴情

在西方文化的语境中,不管你承认也好,否认也罢,就本质而言,每个人其实都是一座孤岛。哪怕有血缘式亲情和忠诚的友谊,也无法改变“每个人只与上帝存在根本关系”这一事实,并由这一事实出发,与他人建立连接。每个人近乎原子般的存在,在一定的虚空中到处漫游。一切的巧合和奇遇,不外乎两颗原子或孤岛的碰撞。巧合和奇遇的展开,则依赖于两颗原子或孤岛的性质,比如一强一弱,一正一负,一纯真善良一老奸巨猾。

《费丽西娅的旅行》,爱尔兰当代著名小说家威廉·特雷弗(William Trevor)著。特雷弗于一九二八年出生在爱尔兰科克郡米切尔斯敦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童年生活较为富足。青年时,特雷弗就读都柏林大学圣三一学院历史系,毕业后曾做过雕塑师、教师、广告公司文案等。自一九五八年发表长篇小说处女作《行为标准》,特雷弗共著有二十部中长篇小说、数百部短篇小说以及多部戏剧剧本、儿童文学、散文集等,被《纽约客》杂志称为“当代英语世界最伟大的短篇小说家”。

爱尔兰一处小镇上,女孩费丽西娅在作为伴娘参加婚礼之后,意外邂逅男孩约翰尼·莱斯特,两人一见钟情,费丽西娅很快将身心完全交付。在未准备好的情况下,费丽西娅怀上身孕,此时约翰尼·莱斯特却连费丽西娅的地址也没留便前往英国,说是去一家割草机制造厂上班。在困境中,费丽西娅毅然离家出走,坐船奔赴英国,寻找心中挚爱。然而,在英国,她始终未能找到莱斯特,反而频繁遇见一位希尔迪奇先生,后者给予其绝境中难得的支持与鼓励。不过,在希尔迪奇先生表面平静热心的行为中,似乎总掩藏着不可名状的凶险。自接触他,费丽西娅找到男友的希望渐被熄灭,生活状况急转直下,以至于不得不向宗教人士寻求庇护,而后者,乍看来亲如一家,在费丽西娅眼里满是冷漠隔膜。费丽西娅与希尔迪奇越走越近,最后甚至住在同一个屋檐下,希尔迪奇先生的真正面孔昭然若揭,而费丽西娅早陷重重危机。

小说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一面写费丽西娅逃离祖国爱尔兰前往英国寻找男友的艰难旅程,一面写希尔迪奇先生,这位因征兵失败后从事餐饮业的餐饮经理在中年时的一段离奇怪事。前者多用叙事性话语,寻找之难与真爱之坚既对立矛盾,又合二为一,令人不忍而又动容;后者多用抒情性话语,良善的行为中难以察觉良善的动机,基于善的目的而行撒谎的行为,让人感慨的同时也不免使人生疑。希尔迪奇先生曾帮助许多费丽西娅般“走上歧路的女孩”,(尽管最终的结局总被遮掩)他与费丽西娅的接触时,眼前总会浮现出与其他女孩的过往,但费丽西娅,这位从逃离爱尔兰的独特女孩,似乎有着别样的“新鲜感”,使得“大千世界中曾与他擦肩而过的姑娘顿时黯然失色”。不过,越走近费丽西娅,这份新鲜感越难满足,直至消失殆尽,重新寻找新的猎物。而猎人一旦疲倦,往往会带来覆灭的结局,比如殒命。

在费丽西娅个人的寻找男友的旅程中,其实承载着另一项艰难重负:背叛父亲和祖国的耻辱。男友约翰尼·莱斯特身为爱尔兰人,却为英国军队服役,是费丽西娅父亲口中所谓“占领军的士兵”。二人的结合,或许本就没有美满结局:意外得来的孩子,终被费丽西娅做主拿掉。在祖国尚且处在危难之际,追求所谓个人的幸福,“自在小楼成一统”,显得尴尬而不合时宜;国家话语强势压倒了民间话语,对腹中逝去的生命,费丽西娅很少忏悔自责。

在费丽西娅与希尔迪奇先生几次巧遇和告别中,以黑人妇女卡利加里为代表的宗教势力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为费丽西娅提供临时住所和食物,甚至意外促成了希尔迪奇先生的“忏悔”及主动赴死。或许,面对爱尔兰和英国的宿怨,当外交、政治和经济手段皆难有所作为时,不妨转向宗教。小说结尾,费丽西娅被希尔迪奇先生这位“杀女魔王”释放后,流落街头,但她“反转双手,好让阳光从不同角度照着它们;她微微仰起头,让阳光温暖另一侧脸颊。”《圣经·创世纪》中,上帝第一天造光,光赋予万事万物以形状。阳光下,费丽西娅的人生,已然来到一处转折点,与英国结怨的爱尔兰,希望也能如此。历史不能遗忘,但可以原谅,个人如此,民族国家亦复如是。

如要转载,【豆邮】联系。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