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蕾蒂西娅,或人类的终结经典读后感有感

蕾蒂西娅,或人类的终结经典读后感有感

《蕾蒂西娅,或人类的终结》是一本由[法] 伊凡·雅布隆卡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39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蕾蒂西娅,或人类的终结》读后感(一):《蕾蒂西娅,或人类的终结》

受害者除了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以及社会新闻的头条之外,还能成为什么呢?她还是一个人,是一个生活了十八年,在痛苦和折磨中游走的人,但她也有自己的小幸福,她喜欢蓝色,喜欢看电视剧,喜欢一个人呆在屋子里,她开朗,善良,看到弱小受惊的生命会想去保护他们,她也是“小公主”(感谢舅舅和作者)但是她的生命也结束在18岁。作者慢慢去调查回顾蕾蒂西娅短暂的一生,去描写她的喜悲,她就像是生活在我身边的一个姐姐,一起共进晚餐或者在街上擦肩而过的人,而她不幸被杀害,但她值得被书写,值得去了解,她不仅仅是漂浮在“蓝洞”里的肉体,也不是沉于水底的“半身”。

是谁的错呢?司法?家庭?凶手?国家?还是自己?或许都是,或许都不是,作者力图去还原被害者,凶手,他们的亲人所经历的一切,这无法让人去简单地、独断地降罪于任何一方,凶手和受害者的身份不断转换,这让人唏嘘。我也尽量让自己摒弃,对男性的“怪罪”和“误解”。“生命就是如此这般的盛宴”,但愿我们都能享受这场盛宴。

《蕾蒂西娅,或人类的终结》读后感(二):评《蕾蒂西娅,或人类的终结》

零零散散,在豆瓣上看完了。本书以双线发展,一条线写了蕾蒂西娅从出生到死亡的生活,描绘出了一个尽管经历不幸,还在不断向前的坚强年轻女性。然而生活仍旧不断给予他越来越沉重的打击,在她身上你可以看到对于妇女……以及将来定会成为妇女的女孩的一切暴力,性的、死亡的。另一条线则是蕾蒂西娅死后,法国社会的反应,他们通过十九世纪以来发展的法医学找到她的尸体,锁定犯罪嫌疑人。新闻记者蜂拥而至,冲击性的画面,戏剧性的转折使这一惨案马上成为了媒体事件,国家、司法、民众社会全程参与其中。犯罪的梅隆和蕾蒂西娅的背景是相似的,和他们的父亲背景也是相似的。加害者和被害者的对立在本文中被象征性地用男性与女性来代替了,对此我不觉得是一个非常好的处置方式,但能予以理解。一种父权制的暴力今天仍然横行,渗透在社会的各个角落,不仅仅是直接的暴力,还有对于弱者的漠不关心,对于掌权的向往和不择手段。我认为最有学术风味的便是最后几章对于社会事件的分析,不过这也不算是一个特别学术风格的作品,所以我也不以过于感性或者“作者的在场”予以苛责。信息量很大,为作者的知识量、材料运用和人文关怀,和对理解社会的努力,给这本书四星吧。

《蕾蒂西娅,或人类的终结》读后感(三):或人类的终结

刚读完的时候,迫不及待地在豆瓣上打了五星。但是读完之后又上去默默改成了四星。如果要用“星”来评判这本书的话,那么在我心里大概处于3.5-4星之间这个水准。

买这本书的契机,我记得非常清楚,是因为在微博上看到杭州纵火案中的当事人家属林先生的微博,我那一刻突然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无力感。一个新闻事件,足够“惨烈”的新闻事件,在我们的生活里,扮演的角色也无非就是哀婉叹息和谈天时候的主题,无论人们如何表达同情与心疼,事件之外的人永远是旁观者。资讯爆炸的时代里,人们不需要太长时间就能够遗忘一个新闻事件,投身到下一个新闻事件中去继续地为他人愤慨和惋惜。但是对于处于故事之中的人而言,生命里余下的大部分时光也许就被这一个事件决定了,对于失去家人的林先生而言,人们眨眼间获取到的这个资讯就这样改变了他的生命。

我会觉得有一种很苍凉的感觉,而恰好看到这本书的主题是对于新闻事件中所谓“受害者”的人生进行更为透彻的了解,我就毫不犹豫地入手了。

客观来说,前半部分还是非常写实,也能看出作者希望人们能够透过蕾蒂西亚看到社会中更大的问题,希望人们能够认识蕾蒂西亚而不是仅仅将其当作一个可以被遗忘的新闻人物。但这本书影响阅读体验的地方在于时间线过于混乱,闪回次数过多,译者对于法国的基本制度等也没有多做说明,在翻译上存在一些非常拗口、想不通到底要表达什么的地方。我无法得知这究竟是原文的特点还是翻译上的缺陷,但诚实来说,书的立意是好的,材料足够详实,故事也很生动,不过就我个人而言,整体的阅读代入感实在不强,会有感到写得太混乱的时候。

《蕾蒂西娅,或人类的终结》读后感(四):令人惊艳的非虚构

这是今年读到的最惊艳的一本非虚构,也是一本读完了心想“啊,如果我能写成这样该有多好”的书。作者是研究儿童史的法国历史学家伊凡·雅布隆卡,讲的却是当代的新闻事件:2011年,18岁的法国少女蕾蒂西亚被奸杀分尸,引发政界和媒体的空前关注。作为追踪过年轻女性遇害热点新闻的记者,同时又是历史学背景的毕业生,我自然是怀着惊叹又羡慕的心情读这本书的。

这本书和许多类似题材作品最大的不同是有强烈的历史纵深感,不只是介绍时代背景,而且把案件放到了更大的哲学舞台上:一个普通少女之死如何意味着人类的终结?简单来说,它通过几个法国社会底层家庭(受害者和加害者)的遭遇,揭露了法国政府和社会在避免贫穷和暴力上的失败。它的矛头指向了以萨科齐为代表强调法律与秩序、煽动民粹情绪却无视社会福利制度缺陷的右翼政客。与它类似的是之前大热的讲述美国底层白人的《乡下人的悲歌》,只是雅布隆卡的关注点更集中,文笔更轻巧,批判更直率。

作者的历史背景让他指出,暴力和孤独是贯穿女性与儿童历史的一大主题。曾洗刷过法国大革命鲜血的河水在眼前流淌,但那场运动并没有带来它所保证的足够的进步:甚至在这座发达国家,蕾蒂西亚这样的少女还在被殴打,被强奸,被杀害;政府无法防止福利机构将需要帮助的儿童送进一个性侵者的怀抱,无法遏制一个累犯在监狱进进出出犯下越来越重的罪行,无法告诉那些在零工、毒品和炮友间游荡的年轻人:你们的生活不一定只能是这样。在社交网络的时代,没有人能孤立于其他人存在(书中最有意思的章节之一就是作者从蕾蒂西亚的脸书账号搜寻她面对的各种外界影响),于是每一个我都是我们,而莱蒂西亚之死也可被理解为人类的终结。

正像作者所说,许多非虚构都喜欢描绘罪犯的人生。罪犯作为普通人是如何丧失人性,又如何度过背负罪孽的余生,这无疑能激起许多人的想象,而受害者往往会被单纯以“他/她死了,好惨”概括,此前的生活、梦想、喜怒哀乐,全都被最后一刻的惨剧支配,这才是真正的毁灭。作者此书,便是找回这个在公共讨论中被永远打上“受害者”标签的女孩的主动性,也是历史学家在现实事件中体现视野和关怀的最佳范例吧。

《蕾蒂西娅,或人类的终结》读后感(五):案件照出现实的恶

就像一个幽灵反复走进1月18日那一天,跟随蕾蒂西娅回顾了她过去18年的人生,目睹了暴力,控制,性侵,并终于感受到一丝“温柔”,这点温柔让她殒命。死去的是妹妹,活下来的杰西卡终生都要回想起妹妹受到侵犯与死亡威胁时自己的无力。 这里我们看到亲生父母,如《穷忙》一书中提到的贫穷的代际传递,佩雷父妇在暴力与性侵中长大并将这一切传递给了两个女儿。面对女儿的死亡,父亲抵达现场说“我有不在场证据”,这一幕的难堪让我即使在后面看到他的温柔一面也无法信任这个父亲的角色。而母亲涣散的精神状态,用尽全力也无法保护两个女儿。 这里还能看到社会保障机构的身影占据很大的篇幅,它们一直关注着这对双胞胎女孩,也被伪善的寄养家庭欺骗,她为蕾蒂提供了很多帮助也鼓励她获得自我,但作为他方,有太多的局限了。他们无法也没有精力去密切关注双胞胎姐妹的成长,也许察觉到了异样,但很难掌握征询她们意愿的时机。 还有寄养家庭,一方面保护着女孩们,又在十一二岁的年纪毁灭她们。也许这些会是少数,也有能够拯救他们的家庭,怀有善意并对伪善的嘴脸表示恶心。 政府与司法机构,我们探讨过死刑的使用,也许死亡确实只会给受害者家属带来一时的安慰,而后续是长久的空虚。在这个案子里,我们直面的是惯犯管理教育的漏洞,造成这样的悲剧,与托尼随意迁移住所的无监控报备状态联系不可谓不紧密。 新闻媒体: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都会有许多利用人们猎奇心理提供大量佐餐谈资的人!想起2018年纷繁复杂的案件至今记得几人。 最糟糕的事,这些坏人都不是单纯直白的坏,他们的两面性与长期以来形成的恶触碰到每一个生存的环节。 “蕾蒂西娅一案揭示了21世纪里堕落男性的幽灵,男性的专制,畸形的父亲身份,还没有死去的父权制:酗酒的父亲、神经质的人、感情丰富而多愁善感的骗子;猥琐的父亲,眼神直勾勾的恶棍,在角落里乱摸你们、满嘴仁义道德的父亲;吸毒成性、满嘴谎话、试图操控一切的帮派分子、永远成不了父亲的人、用赤裸的双手处刑的兄长;长官、有权势的人、总统、决策者、诱人的权力。震颤性谵妄,过度热情的毛病,致命的爆发,民粹主义罪行:四种文化,四种男性堕落,四种英雄化暴力的方式。”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