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法国人如何发明爱情》经典读后感有感

《法国人如何发明爱情》经典读后感有感

《法国人如何发明爱情》是一本由(美)玛丽莲﹒亚隆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Hardcover图书,本书定价:50,页数:34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法国人如何发明爱情》读后感(一):爱是一种怎样的发明?

《大鼻子情圣》:我当年很喜欢的法国经典浪漫影片。

《法国人如何发明爱情》读后感(二):爱情的范式

这本书很有趣 它提起了整个“爱情”范式的发展和变迁,抽象而虚幻的爱情在一个又一个时代小说中站稳了自己的立场 从高文化慢慢传递到遥远的现在 我想就是这些层层叠叠的认知最终造就了我脑海里那些对于爱情互相对抗着的期待

我反思,那我对于自己爱情范式的模板是如何构建和期待的呢?就像我给塔塔的故事大纲一样吧 优秀又卑微的缺爱者和一个任性妄为的施舍者,再加上一点儿怂怂的谨慎,那一定就是我自己无疑了。我想 我意在成为对方生命的掌控者,我需要对方先一步投入爱情和尊严,“落难的英雄”“尚未成功的王子”,哈!我的最爱

《法国人如何发明爱情》读后感(三):法国爱情故事:花式秀浪漫

巴黎这座城市在我们这些外国人眼里,总是与“浪漫”联系在一起,这可能与流传于世的那些文艺作品有关。无论是小说、音乐还是电影,凡是以巴黎为背景的,总有一丝浪漫气息。现实社会中的巴黎虽然并不那么完美,然而即使有治安不好和市容不整等很多问题,也不会改变人们对“浪漫之都”巴黎的美好向往。从更广的范围看,浪漫的爱情不仅存在于巴黎,更在法国千百年里的漫长岁月中进行着。

若对法式爱情有很大兴趣,不妨读读美国斯坦福大学研究员玛丽莲·亚隆的《法国人如何发明爱情:九百年来的激情与罗曼史》,带你走近自中世纪以来文学世界里与现实世界中的法国爱情,一起解读法国人的爱情观,着实令人大开眼界。

从这本美国人写的书看,美国人的爱情观与法国人有很多不同。法国人视婚外情为家常便饭,这在结婚后要严格遵守婚姻契约的美国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法国女人“喜欢突出自己的妻子角色,无论她们是否有子女和工作”,而美国女性可能不会;法国人讲究夫妻间有所保留、营造神秘,美国人看重开诚布公。在东方世界看来,美国人是开放的,但与法国人相比,他们竟显得如此保守。

“法国特色”的爱情的形成,是几百年来法国历史与文化的积淀。从中世纪的骑士之爱到21世纪现代法国人的爱情,无论是发生在现实中还是表现在文学作品里的,都是法国人民族性格的体现。从骑士之爱的放荡不羁到共和之爱的理性克制,再到浪漫主义与存在主义爱情,法国人丰富的爱情文化史与他们的政治史一样复杂纷繁,你方唱罢我登场。理性始终不占主流,对于法国人来说,爱情是“非理性、破坏性的力量”。爱情来时轰轰烈烈,去时毅然决绝,令人唏嘘。

风流、欲望、诱惑、理性……凡是能想到的爱情元素,在法国人的生活中都能找到。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才流行的男同、女同之恋,在一百多年前的法国文学界就有丰富的印证,可以说法国人在爱情上总是走在时代的前列,敢于突破禁忌,随心所欲地寻觅真爱。然而“真爱就像看见鬼:我们都在谈论它,但很少有人见过”。我们姑且将法国人的浪漫与风流看作是他们放荡不羁一生寻真爱吧。

《法国人如何发明爱情》读后感(四):关于本书阅读期待和瑕不掩瑜的存疑

先总体评价:初读高于期待,再读时摧毁了初读时所建立的期待。

再放短评总结:(读完前十章的感受)

读完不禁让你感叹为何每一页都有让人舒适的妙语,一位边写边给自己划重点总结的作家,按照时间人物与主题梳理了法国12世纪到21世纪两性关系的变迁,无论日记、书信还是艺术演绎 每一段绮丽的婚外情都能让读者回归当时年代,平静叙述且不夹带私货(diss美帝不算,主要说女权方面)情人式的开篇,哲人式的叙述,文人式的结尾。译者的文笔也很好,后来才发现正是SPQR和古典传统的译者,一本读完非常高兴的书。

——令人沮丧的分界线——

总体评价正如短评那样,这是一本值得一读得书,但是仅仅只针对(10/15章节内容),“结尾”一词,特指结语部分。

为什么说后五章有些糟糕呢…

首先是因为第九章对我来说已经为这个主题作结了,第十章之回光返照也可勉强认下来,但是后面较为简短的几章仿佛就是主题之下的变异产物,首先作为逻辑刻板的我思路已经结束了,阅读劲头不大;其次因为昨天没有一次性读完,结果这几章竟是只消一顿觉的功夫再读都没了惊喜,最后也因为这几章脱离了最初反复渲染以至于根深蒂固的特定情境与人物架构,总体呈现出纷乱复杂的不适感,不仅是前面的叙太完整,人物的交待也过渡得十分清晰,惯坏了我的口味。最后也是因为遇到了翻译前后不一致的现象(但是对于法语"de"的翻译确实也不太了解,只能说很不喜欢这种不一致的感觉)还有书中提到海狸的地方,没有使用与Beauvoir读音相近的beaver而是一个生物学概念上的Castor……也很在意……如果作为研究员的作者标注为这个那是我孤陋寡闻,如果是译者自己加注我只能emmmmm……

分享一曲被认为是普鲁斯特在创作斯万被唤醒了对奥黛特欲望时激发灵感的一段音乐,有多个版本,但我固执地选择了这一版《Saint-Saëns : Violin Sonata in D minor Op.75 : II Adagio》 http://t.cn/EGnBgHi

《法国人如何发明爱情》读后感(五):若为爱情故,世界皆可抛?

世人倾羡徐志摩的浪漫爱情,有意无意忽略了他对原配的刻薄。但是对陆小曼与翁瑞午“罗襦半解,妙手摩挲;芙蓉对枕,吐雾吞云”可就没那么宽容了。同样的故事若是搬到法国,大概掀不起任何波澜。离婚算什么!出轨算什么!三人同行又算什么!上演于法国的爱情故事,远比这激烈壮阔得多。斯坦福大学研究员玛丽莲·亚隆将九百年来的激情与罗曼史呈现于《法国人如何发明爱情》一书中,读来感慨,“若为爱情故,世界皆可抛。”

爱情是什么?在中国人对包办婚姻司空见惯的年代,法国人已然像摩登世纪的男女一样,把“婚姻是爱情的坟墓”挂在嘴边。真正的爱情不存在婚姻中,婚外情被视为真正追求爱情的行为,为普遍接受。爱情无需用道德来评判,电光火石怦然心动就在一起,激情退却移情别恋就一拍两散,跟着感觉走,不顾责任与伤害,这是法国人的爱情观。至于选择爱情的对象,更是件感性的事,感觉对了,贫富、阶级、年龄、种族、相貌、性别、世俗的不看好,都不是爱情的阻碍。相反,冲破藩篱抗争得来的爱情一度更受追捧。深受浪漫故事影响的青年男女急于身体力行,认为必得经过考验,方显爱情可贵。

而那些创作文学的作家们不仅借作品表达爱情观,更是诚意十足的实践派,不惜以自己的爱情为蓝本。情书闻名于世的朱莉·德·莱斯皮纳斯自不必说,宣扬同性之爱的魏尔伦和兰波亲自就上演了惊世骇俗的奇特关系,司汤达的恋母情结成为《红与黑》和《巴马修道院》中的忘年恋,玛格丽特·杜拉斯的跨国恋被改编成风靡世界的《情书》。更有甚者,波伏瓦和萨特践行一生的存在主义爱情,令人对爱情的排他性产生了怀疑:爱情究竟能容纳多少可能?引为知己的两人既是深爱彼此的性伴侣,又允许对方拥有其他爱情。没有外在的束缚,他们期待着爱情最真实的模样,如同脱离容器的水一样,自由和牵绊微妙地制衡。看似淡定的表面,何尝没有深切、热烈、近乎疯狂的爱;期待的自然之态掩藏于心,又是何等的不自然!

亚隆说:“过度地、狂野地和疯狂地去爱,为了爱情牺牲乃至羞辱自己,这在法国文化中是一种激进但并不罕见的表达。毕竟,正是法国人发明了爱情,创造了为爱情孤注一掷的形象。”在法国人的生命里,爱情不是锦上添花、可遇不可求,而是实实在在的必需品。承认为情所困不加任何羞怯,因此他们愿意一往无前地追逐爱情,甘心搁下成见和忌惮,生怕爱情稍纵即逝,也永不放弃精致优雅的生活。然而幸福和苦果相依相随,这样的洒脱也会伴随不容忽视的其他问题:背叛、抛弃、伤害、决斗,孤独、放纵……

当我们想起浪漫爱情,总会联想到法国。法式爱情的美让人目眩神迷,此中人不惜失去世界。不过,含蓄蕴藉的中国式爱情同样滋养着一方人。所谓的自然之爱不决然是从心所欲惊世骇俗——直面生老病死的真实,对平淡和朴素甘之如饴,接受缺憾承担责任,不矫揉造作选择性地爱,才是真正自然的爱情。

——丙申年读玛丽莲·亚隆《法国人如何发明爱情》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