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再生砖》读后感100字

《再生砖》读后感100字

《再生砖》是一本由韩松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36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再生砖》读后感(一):拿到实体书有惊喜

韩松老师的书这几年出得不多,但每本必买。

刚开始我是纯粹出于粉丝情节而买。每一本都仿佛是最后一本,看到这样的内容居然能够出版发行,感觉买一本就少一本。

虽然大部分文章都读过,但还是会买。

自己生活很忙。

以前幻想过,未来一定要找个跟我一样喜欢韩松小说的女孩子,后来,这样的幻想渐渐被忘记了。

习惯了单身狗状态。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像科幻,无脑,无性,安全,稳定。

仿佛坐在一架巨大的波音上,唯一出逃的希望就是下坠。

偶尔读一读韩松的小说,固然伤感,但这种伤感也比浑浑噩噩的日子来得舒服。

我宁可始终清醒地痛苦。

绝不妥协。绝不忘记。绝不练习柔术。绝不睁眼说瞎话。

扯了这么多。我还没写惊喜在哪里呢。

惊喜的就是,文字版的居然比网络版的内容还要多!

通常,出版也就意味着阉割。

想不到对于韩松老师的书,出版竟然意味着第二个春。

发现这一点时我在读 暗室 。有一小段文字hhhbl。但以前没印象。后来拿纸质书和网络版本一对比,果然不一样。

具体位置大概是虫洞禁忌附近。别的地方没有仔细对比,应该也是有的。

简单说吧,书的内容更直接。更有恶趣味。

值得收藏。

《再生砖》读后感(二):同学,请问这块砖头是不是你掉的?

感谢伟大的未来事务管理局,让我有机会第一时间读到韩松老师的新作——短篇集《再生砖》。

拿到书不禁惊呼,定制的韩松老师签名!简直惊喜!

韩松老师的文字总让我想到中世纪古堡里墙上挂着的女伯爵侧身画像,穿着黑色蕾丝长袍皮肤惨白唇色暗红看不大清面目,神秘而富有侵略性,让你完全不满足于自己肉眼所看到的表层信息,让你觉得必须去思索探寻隐藏在更深处更多的故事。

韩松老师的故事一定要清醒的时候看,如果不集中精力,看着看着发现自己晕乎了,可别怪我没提醒你。而且故事里会偷偷渗出来寒意,一丝一丝包裹着看故事的人,慢慢地、轻轻地,冻得人心口发痛。

很难说自己看懂了韩松老师的作品,有时候觉得似乎也许看出了些什么,却终是无法确定,就好比以为自己已经把他想说的牢牢握在手中了,一低头却发现是一捧细沙,越是用力,越是抓不住。

韩松老师好像从来没有在意过读者是不是看得懂,永远驱赶着文字按自己的节奏走着。作为读者,哪怕只是管中窥豹、盲人摸象,看得多了,总归会有自己的解读。看的过程中对作品本身又进行了重构,故事张力越大,重构的可能性就越多。

每次看韩松老师的故事,都会有一种言说不出的感觉,有点类似于不论做什么都改变不了结果的无能为力和宿命感。但还是想看,毕竟看不懂并不可怕,只怕是看不见。

----------------------------------------下面是对书本颜值的非常规评论---------------------------------------------

本书颜值甚高,封面满满的高冷禁欲气质,跟韩松老师作品富含的阴郁诡谲自我封闭气质高度契合。

纸质和印刷质量没得说,油墨香浓淡恰到好处(对,我是一枚气味控),368页篇幅对应的重量适中,捧着手感很好,阅读体验五分好评。最近连续看了好几本书,有封面又硬又厚的,外出携带很不方便,还增加重量;有在封面纸张外覆塑料膜的,硬、冷、容易戳手,最重要的是拍照很容易出现局部高亮,不利于晒朋友圈。跪求以后出版社不要再这么做了!实体书党表示还是喜欢《再生砖》这样的经典平装本设计,毕竟真正捧在手里读的书,还是平装本接地气。

《再生砖》读后感(三):鬼魅横行

*声明:本书评绝对很肤浅。

看到书中《乘客与创造者》一篇时,我正好坐在从北京飞往老家的飞机上,因此每切换一个场景就忍不住抬头看看窗外的云层,确认自己没有处在那个封闭的永不停止的世界里。

这是我第三次读这篇故事。第一次读时全程震惊脸,满心“这个作者好可怕”的惶恐。第二次读时,我已经因为办社团活动邀请了作者,而变成了“韩松大大好萌党”,因此竟看出几分基情,然后带着一丝被虐到的伤感把它加到了我的科幻基情书单里。这次读时由于近一年来听了一点剧本创作的八卦,所以脑海里一直在构想这个故事改成剧本会是怎样的。

这大概会是部灯光昏暗、色调阴冷、节奏缓慢而压抑、有点惊悚又带着文艺片的叹息的小成本片。故事里有主角的自我探索、身份认同,有与主角关系亲密的人的死亡换来的转折,有人性解放、反抗权威、革命失败,还有逐光的牺牲,以及在最后一幕的恍然大悟,直到影院的灯重新亮起,观众还沉浸在真相带来的震惊中。

真拍了(并且能过审)我绝对奉献10张票房。

这本书的封面上的“鬼魅之国”四个字太适合韩松的作品风格。似鬼似妖但绝不似魔。魔是完全的反面,鬼魅却是游离于人世、行走在夹缝,世人通常不会兴起讨伐之心的存在。这微妙地模糊了鬼魅之国与人世的界限,像老港片里说的:“如今人间鬼魅横行,人不似人。”可惜无法找个深山老林避世,因为所有挣扎与痛苦的舞台被建在了罩子里,演员也太少,没人可以离开。手上的台本到底是为了推动故事而设定的,还是角色自己在作者梦中向作者叫嚣而得的呢?

其实由于多年不看《科幻世界》,每次韩松出短篇集,我都会发现里面有很多未读过的新作。昨天基友还说韩松大大真是更新勤劳的模范。大概是因为想说的话太多了吧。

前段时间同学说包括各种恐惧各种焦虑以及其他随时代而来的精神疾病所涵盖的东西,本质上都是拒绝改变。

是正常还是偏离三个标准差又有多大区别呢?

《再生砖》读后感(四):最深的恐惧,来自别无他处

读科幻多年,想得起来的作品,最先出现的总是电影般的画面和随之而来的感受;紧接着对作者的想象,最后的最后,才是名字,和一些边角中的物理定律。

而韩松就占据了两个这样的画面:《看的恐惧》和《地铁》。

《看的恐惧》首发在《科幻世界》上那一期时,右下角是张晓雨占了1/3页面的素描配图:一个长了无数对眼睛的婴儿头部。在不认识伊藤润二和驾笼真太郎的中学时代,这篇文章和配图一起,让我久久无法入睡,甚至一度对皱巴巴的婴儿产生了恐惧感;而《地铁》一文的影响,是每当我坐地铁都会谨记安全锤的所在,或者暗暗打量车厢中的人们——如果这一辆地铁真的无休无眠开下去,如果我要在这里完成自己的生命,甚至留下生命进入下一个世代……每一个选择,我都想提前有所准备。

韩松于我,是让我随身都带着一双牙刷:就此离别,不过是换一个地方刷牙。

但恐惧,是所有阅读韩松的读者的共同感受。

也正是这种感受,让韩松成为一个无法用语言推荐的作者。

与善于构造庞大世界,直接描绘对象的大刘不同,韩松的视角总是“狭窄”的:他的描绘中间杂有复杂的感受,多样的怀疑和不确定,跨越感官的描绘方式,无法确认的善与恶,以及不知所终的片段式思绪。

如果不是少许作品中流露出点滴的时间节点,韩松或许是平行空间中的一个“间谍”:偶尔撕开异世界的一角,带你窥探。而恐惧则来自,这异世界的一角,或许来自山东水浒的那个梁山,或许来自你家门外的一个水库;更或许,就是你脚下这块来自西南地区的砖。

就好像曾遭过盗窃的受害者,再也不会直起身子好好走路;通过韩松之笔窥视过平行世界的人,在看到婴儿、地铁、砖、山水时,再也不会心无波澜。

前几天,一个小朋友翻我的包,发现了这本书,拉着我将给他听。我婉言告诉:“这本书不适合小朋友读,我们换一本。”晚些时候翻开,正是柔术那一篇。这其中的善恶与美丑,性爱与撕裂,自以为内在清明的成人且无法直面、缺乏描绘的工具,甚至勇气,又如何说与他人听?柔术一文,大概韩松最集中写到两性区别与“应然”之别的文章,但只是给混沌另加了一份混沌:对于纯美的追求,到底该节制在哪个领域?除此之外,韩松笔下的个体并无分明的性别之分,连母性也是混着血水的奶汁构成——这个世界,从没有什么超脱于人体之外的神性。

这大概是人们最深的恐惧 ——世界之外,并无他处;而世界之内,只有沆瀣混沌。

《再生砖》读后感(五):关于韩松《再生砖》的几点感想。

看韩松的小说你经常会忘记这是科幻作品,而被华丽的叙事结构和一种与现实强烈呼应的社会观所打动。

如果抛去科幻的外衣,韩松的小说就像一部史诗级的纪录片,一整套体系完整的社会结构,隐晦的反乌托邦设定和在庞大体制下个体的挣扎,韩松擅长把我们已经熟稔的故事,或者思维模式打破重组,然后以一种新的,更具有冲击力的形式扔到我们面前。

《地球是平的》是一部关于历史的科幻,拿破仑发现美洲新大陆,以证地球是圆的,那么也许他发现的已经是另一个星球的新大陆了。我们一切的历史和文明都在这种对于现实的颠覆中变得模糊和重叠。

《长城》是一篇精致的短文,同样关于历史,也连接着未来。长城不再只属于中国人,而是遍布世界各地,不再是为了抵御异族,而是队外太空的探索,几万年前的人类啊就已经掌握了全球化的奥秘,也许在那个时候人类文明已经经历了一道轮回。

错乱的时空观在韩松的小说里屡见不鲜,《回到过去》里时空穿梭让不同年代的人在同一历史瞬间相遇,然后你会发现科技对人类社会的修正和改变让我们变得渺小而微弱。

有种言论是韩松继承了威尔斯所代表的反乌托邦社会科幻,在《乘客与创作者》中韩松沿用了《雪国列车》一样的反乌托邦经典模式,在此基础之上,融合了“宇宙创造”这样同样古老的概念,显得新奇和特别。

暗室是最让我惊叹的一篇,韩松用诡谲的文笔幻想了胎儿作为一种文化个体而形成的文明,文明面对的危机,和解,个体的反叛,文明的延续,这简直就是一部简化的人类史和社会学,胎儿文化诞生于人类文明之前,而胎儿文化所代表的智力取代体力在社会现实中的作用,智力对于虚拟智力(暂且如此称呼)的操控,简直就是高度科技化人类文明的预言,这哪里还是对虚拟文明的描叙,简直就是一部精准深刻的现实预言。

这才是了韩松科幻小说的精髓和最迷人之处,《柔术》和《本影锥下的初潮》,连同《再生砖》简直是“现实社会科幻史诗”的范本,全球化与西方意识的侵蚀(向往),传统民族文化负隅顽抗相互矛盾又相互融合,性意识和暴力简直是当今社会问题症结之所在,披着科幻外衣的现实寓言让人读起来似曾相识又心惊胆战,韩松有着敏锐的视角和长久浸染在新闻媒体所收获的感受力和社会结构的独特理解,这些都是构成《再生砖》最基本的单位元素。

大刘用二维和三维来区分与韩松的区别,在我看来,大刘的科幻是向外探索的,空间的延展,文明的开拓,而韩松更多则是内在的挖掘,社会结构的瓦解,文明发展背后逻辑的结构。无论如何《再生砖》大概不会让你很轻松。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