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世界科幻杰作选读后感100字

世界科幻杰作选读后感100字

《世界科幻杰作选》是一本由[美] 迈克·雷斯尼克 / 姚海军 编著作,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41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世界科幻杰作选》读后感(一):7日阅读7段读感

第一日阅读

《世界科幻杰作选》读后感(二):短评不能评论,所以改成书评希望能和看到的人自由讨论

评价必然是主观的,但我自认是一个心态比较包容的比只看过三体要略微高阶一点的科幻迷。

两篇必看,错过是你的损失:

《熊发现了火》,极软,近乎严肃文学。以美国中部地区一个中年白人男性的视角展开,用第一人称描写普通人的生活,却有一种掩盖不住的出尘味道,独特的笔触在不经意间触动你的心。这篇文章很打动我,但又说不上来是那一句话或者哪一段最让我有感触。我相信不带偏见的去读任何人都不能否认这是一篇极为优秀的短篇,至于是不是科幻已经不重要。

《追赶太阳》看似与前者完全对立,极为硬核的细节与干巴巴的文字,我甚至怀疑现在的读者还能否接受这种风格,但是读完后让我找回了第一次接触科幻作品时的感动。没有类型小说一路火花带闪电的刺激,没有悬疑小说扣人心弦的气氛。平平淡淡的文字甚至读起来有点吃力,紧张的情绪犹如潜藏在海面之下的冰山,显露出来的不过九分之一。这种风格几乎为时代所淘汰,看一篇少一篇了。

余下几篇:

《我心中的乔治亚》是精品可以一读,但是科幻的成分不多,甚至有一点卫斯理的味道。

《我买的不是这玩意儿》很短可以看一下,不会太浪费你时间。

其他几篇长的,作者写得很卖力但说实话就那么回事,没时间可以不看。《艰难抉择》没意思,不必冲着罗伯特索耶的名头去看不然你会失望的。《光》剧情与设定两方面都是被写烂拍烂的东西,收进杰作选实在有点牵强。《首份合约》就是个小品级的点子,故事还没有好好展开。《十二秒》的点子不错,但是文笔或者翻译不行(我倾向于认为是作者笔力不足),故事写得支离破碎,剧情和人物的情绪有点脱离,看得我云里雾里,最后也没有深入挖掘这个好点子。不看也没损失,喜欢的朋友推荐去看一部日本漫画《 最高机密 》。《悬停弧线球》在我看来是一部作者不打算好好写故事一心投机取巧的作品(不过有些人确实喜欢),看得出这个选集在风格上非常包容。我的评价是没什么意思,和科幻关系也不大。有点像练手作品,作者锻炼了一下自己在科幻中描写社会和人性的技巧,获许刘慈欣该学一学。。。《德雷克方程式预评估》,大手子的作品,但是读起来很无聊,核心的观念还是比较震撼的可惜我早就领略过了所以没什么感觉。《被遗弃的世界》,相似的主题早就写烂了,我读起来毫无感觉。《希文太太唯一的女儿》,毫无悬疑的侦探+爱情故事,没什么亮点看了浪费时间,相信我。《致风暴海湾》,这么说或许有点刻薄不过我认为也是一篇浪费时间的小说。看小说也是要花时间花精力的,我觉得花力气看这个不太值。不过蛮有美剧的味道是真的,说不定有些人就好这一口,所以归根结底还是选取时的标准,我猜两位主编在尽力收录更多风格的作品。《天使般的外表》抱歉昨晚看的今天就没印象了,不推荐。《当托马斯·杰弗逊一人用餐时》和《我心中的乔治亚》差不多的精品,我不太喜欢这种写作方式但不能说故事很烂。点子不错,有启发性,尤其我想到任何人在任一时刻的所作所为都有可能被一堆人盯着,就止不住地有一种不寒而栗的感觉。 《暗夜中的美》,看得出作者写得很卖力,字很多故事很长,尽量合理地安排了剧情,描写了很多人性与社会的内容。但是总的来说没什么看头,不过是把其他领域的小说或者纪实文学里的东西拿过来换一层科幻的皮。

总体看来这个选集风格很多变,质量不高,三颗星是给那两篇面子。

《世界科幻杰作选》读后感(三):中规中矩也不乏亮点的科幻选集

印象中,这本书算是国内第一部中外合作出版的合集。最开始看到名字的时候,以为会是坊间Master Classic的中文译文选集,猜测编辑会是David G. Hartwell, Gardner Dozois, 或者Jonathan Strahan诸位的老司机,而实际上是老妖和迈克搞得中外合资版本。不是那种以前传统中文译文的套路——找个现成的选集本子直接翻译(很多年前出过David G. Hartwell, Gardner Dozois的Best SF系列,前者出过一本,后者出过2套(上下册/套)),因为译文质量的问题,坊间评价也仅仅是中规中矩。单纯从个人爱好来说,自己是十分喜欢选集的,就像逛小吃街,各种口味天南海北,都能尝尝,这一点和长篇相比最大的优势。中短篇的劣势在于SF圈里还几乎找不到类似莫泊桑这种境界的作家,所以大部分还是靠的点子取胜——在有限的文字空间内,靠点子而非靠戏剧冲突来完成作品。长篇最大的优势在于可以展开情节,这一点在罗伯特.海因莱因的长篇以及罗伊斯.马克马斯特.比约特的长篇中最为明显。眼前这本小说,确实出得有点低调,但是出现的名字确实有点震撼的,和Master Classic的配置如出一撤。当然最让人感到惊喜的就是,偶像查尔斯.谢菲尔德的《我心中的乔治亚》,单凭这篇文章这本书就已经俨然值回票价,更何况大咖云集的这个选集,确实有点让人眼花缭乱。公正地说,并不是每一篇都是那么精彩,值得让人津津乐道,发挥几乎都是中规中矩。但整体而言,这本书依旧保证了SFW一贯的品质和出版质量,老妖和迈克的合作,也希望继续给力,每年都能出一本这种中外合作的科幻合作选集, 对当下的中国科幻译介是有好处的。目前国内出版过的最好的科幻选集,没有之一,依旧是幻想文库的《大师的盛宴》。

关于没有中文文章选录的问题,个人观点是,这几年国内各个出版社各大图书公司把能出的都出得差不多了,而且每年吴岩老师的选集也都是国内的拔尖之作,和国外科幻短篇选集相比,国内的科幻选集目前算是可选性非常多了。作为丰富译文市场的一本选集,老妖和迈克继续将这个选集集中关注在海外科幻短篇,应该是值得推荐的。

如下为这些故事的读后感,仅仅一家之言。

1.《 艰难抉择 》 这不是罗伯特.索耶的水准,更像是他给Nature的Future专栏写的的小文章。关于“政府”的定义和人类社会的演化最终形态,无论是点子还是故事,都太弱了几乎没有任何展开的东西。这篇文章有刷脸的可能。

2.《我心中的乔治亚》偶像的名字和作品质量的关联性依旧在这篇小说中得以体现。作为典型科学家和科幻作家的两者混合体,查尔斯.谢菲尔德在理性和感性之间如此自由的相互切换和游走,这实属难得的。小说的叙述风格依旧和他的扛鼎之作《末世》类似。文章写得极为隐忍,文笔也相当隽永而深刻。从分析机到外星人再到人类情感的关联性,彼此之间相互成就。可能在查尔斯心目中,南极的乔治亚就如同香巴拉一样,是属于他心目中的终极圣地。五星推荐的一篇文章。

3. 《熊发现了火》 ,这篇小说写得相当老司机。不温不火,平铺直叙。想起当年克利福德.西马克在《星际驿站》中的那种调调来。这种乡村风十足的写作风格想来在圈内不是很讨巧的,受钢铁范技术控的科幻洗礼多年的审美训练,让艾米丽.圣约翰.曼德尔的《第十一站》这种主打温情科幻的作品,在坊间的评价也是极为两极化。喜欢这篇小说的童鞋,强烈推荐艾米丽的《第十一站》。

4. 《光》 ,年轻的叛逆和激情,以及年老的按部就班和习以为常。前者内心的不安和一直孜孜不倦寻找激情青春的安放之地,而后者显得更逆来顺受。《微光之城》的海洋版本,类似的作品休.豪伊用了更长的篇幅在《羊毛战记》整个系列来集中体现这种末世后的再度重生。科幻小说的魅力就在于让人类相信自己的局限性,相信人类的渺小和不堪一击,但是更让人类相信在那些昏暗的背景中,终究会存在一盏灯照亮前面的路,在那些漫长的黑夜之后,终究会看到旭日东升后的万丈光芒。

5.《首份合约》,不同气味代表不同情绪,外星人外包工厂和人类作为劳动力市场的交流的一个小故事。想起以前在SFW看过的一个中篇,生物通过拨弄乐器发出不同音频的声音来表达内心的想法和情绪。

6.《十二秒》,“真相永远只有一个”——科幻侦探故事,写得很紧凑,但是科幻点子和故事有点脱节。字数有限,写得也算是非常精彩了。

7.《悬停弧线球》有意思的设定,尤其是文章中用不确定的量子态观点去解释为什么弧线球会悬停的解释非常好玩。“薛定谔的棒球”,哈哈~整个故事围绕一颗突然定住了的棒球展开,讲述了几十年间发生在这颗棒球身边的流水账一样的事情,而最后这颗球突破了量子态从悬停精致变成运动最后恢复到正常状态,跨越了几十年的时间,但却在那个守候答案许久的棒球裁判心中,稳稳的画上了最后的故事句点。这篇故事来自加纳德.多佐伊斯,的确,这是一篇非常多佐伊斯风格的小说。

8.《德雷克方程式预评估》,来自弗诺.文奇的作品,依旧标志性的太空故事,讲述了一个太空版地产开发商的故事。

9. 《追赶太阳》,火星叔叔杰弗里.兰迪斯的作品。好久未见火星叔叔的作品了。印象中,这篇文章最早以选集形式正式中文出版应该出现在吴岩老师编选的一套“世界著名科学家科幻小说系列”的《冲击参数》一书中。《冲击参数》是目前国内唯一的一本收录了火星叔叔短篇小说的小说集。对他的文笔和写作功力,还源自当年《漫长的追捕》和《坠落火星》中的那些桥段。作为正儿八经的航空航天常春藤名校毕业的科学家,他写起科幻小说对于科学细节的描摹简直是登峰造极的。尤其是当年那部《穿越火星》中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他在科学细节处理上的文字能力。同样的,这部小说中详细的在月亮上跨越万里去追赶太阳——为了阳光和温度才能在月球上生存下来的细节,写得十分漂亮。尤其是关于在月面背部的描写,更是让人鼓掌佩服。这他写出这篇文章的十多年后, 人类探测器“嫦娥四号”第一次登陆月球背面。

10.《被遗弃的世界》,post-apocalypse故事,一个老人一个孩子一个具有人工智能同时可以自我学习的纳米机器人。讲述一个在被毁灭大时代背景下,在大洋漂流最后找到应许之地的故事。小孩最终的登陆让读者在整个灰色背景下的故事看到了一抹希望的橙黄。

11.《希文太太唯一的女儿》,迈克.雷斯尼克的女儿劳拉.雷斯尼克的作品。写得很好玩很有趣的一篇文章,跨种族婚姻戏码下的侦探片。文字写得颇为幽默。

12.《致风暴海湾》,又一个类似《被遗弃的世界》类型的后末世风格小说。故事讲述了冷战时期的苏美两国最终没蹦住核大战终于打开,但是机缘巧合和各种政治军事考虑后,这个有限尺度的核大战又并没有毁灭地球和全部人类,那些幸存者开始寻找一台超级计算机的故事。作者是写过《冒名顶替》和《时间景象》的格雷戈里.本福德——又一个和本选集中查尔斯.谢菲尔德以及杰弗里.兰迪斯一样科学家科幻小说家。故事按照多视觉的方法写作,镜头切换有点生硬,但整体而言,尤其是文章关于国家和国家如何进行战略平衡的那些分析,以及战争爆发和最后演化到后来成为地球和殖民地星球之间矛盾的桥段让人唏嘘不已。另外,这篇文章是全选集中篇幅最长的一个故事。

14.《天使般的外表》,好莱坞爆炸番茄片。

15.《我买的不是这玩意儿》,这是这本选集中最短小精悍的一个小品文,在那种大杂志或者报纸中用来填空的文章是最合适不过了。写得极为好玩——一篇宠物公司记错商品后顾客反馈的投诉信。

16.《当托马斯.杰弗逊一人用餐时》,科学讲述美国历史中最著名的“白宫鬼魂事件”的故事。那些鬼魂实际上是那些拥有了时间回溯技术的历史学家和研究人员,在作者心目(也在文章的女主人公心目中),这帮通过时间旅行去观察历史的所谓的知识分子和好奇心驱使的正派人物,其实和那些有着某种怪癖喜好的偷窥狂并无二致。

17.《暗夜中的美》,来自罗伯特.西尔弗伯格。一直以来,自己对于罗伯特.西尔弗伯格的小说都是十分喜欢的。他的故事具有充满张力的架构和想象空间,也充满了细腻精巧的构思和细节。时至今日,在众多的科幻小说家中,他的个人写作风格和符号依旧鲜明。从《荆棘》到《夜翼》,依旧他那些众多的中短篇,他的作品一直以来很难界定。他有一种能力可以把形而上的科幻核心写得相当接地气,把形而下的熟悉场面写得充满精致的纹路和细腻的脉络,他的故事始终给人一种感觉,“有一种亚瑟.克拉克和艾萨克.阿西莫夫的辽远,远到已经和当下的现实世界产生足够的疏离感和距离感;但他又有一种查尔斯.狄更斯的那种野蛮包罗万象但却充满地气,让读者觉得一种别扭但是却真切的真实感。”他想来并不是那些Master选集中最被编辑喜欢的作家,但是无论什么时候他的作品却一直经久不衰充满活力。罗伯特.西尔弗伯格不是一个始终站在科幻作家金字塔顶尖的人,但他却成为了这座科幻大厦中最重要的中流砥柱,很难想象世界科幻文学史中如果缺少他会是何等的模样,至少他的存在,证明了科幻文学作品叙事风格上多样性和包容性。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英-巴混血的小孩和对外部世界(外星人)抗争的一个故事。故事的切入点并不是那种通常意义好莱坞喜欢的大场景和励志故事,更像是心理学分析上关于童年创伤的心理重建过程,讲述了原生家庭和童年创伤形成的过程和细节。母亲经历的身体和情感上的创伤、外婆的忍耐和对她自己本身的冷漠,父亲典型的投机主义形象的家暴者,这些充满现实感的任务设定让这个发生外星人入侵地球时代的科幻故事更具有某种现实意义。之所以说这其实也是一篇充满显示隐喻的心理学科幻小说,是因为除了第一层面的童年创伤的故事叙述主线以外,还充满了俄狄浦斯情结——只是小主人公把对母亲的依恋转移到了从小跟随成长的外婆。童年创伤对小主人公最大的影响,也许是让他形成了一种可以自由封闭内心的能力,这种封闭能力是每个人都存在的,每个人不愿意去面对灾难和逆境时,很自然会产生的一种逃避和冷漠处之的心理行为,在这篇文章中成为了他最后面对外星人可以探索人内心的这种超能力的有力武器。他借刀杀人,通过伤害外星人的行为,一方面杀掉了他的父亲,另一方面也杀掉了几乎无往不胜的外星人,同时还纠正了他父亲“是人类叛徒,是卖国贼”的坊间流言。他是聪敏的,也是勇敢的,但是也是值得悲悯和怜惜的。罗伯特的文笔让整个故事写得充满情感张力,一如既往的保证了他在科幻小说的情感路数创作中的先锋地位。作为正本选集的最后一个故事,这个结尾是有力的,确实无愧于压轴出场的大师作品。另外一个题外话,为什么现在的出版公司和出版社没有计划出版一套罗伯特.西尔弗伯格的作品集呢?无论是故事还是文笔,他都是能够和罗伯特.海因莱因、亚瑟.克拉克,艾萨克阿西莫夫这些科幻巨匠们同日而语的科幻作家。

整体而言,整个选集并没有落入俗套,质量各有优劣,但仅凭其中的几篇亮眼之作足以值回票价了。这种风格不意外,确实非常SFW的套路。

实事求地说,这确实是一本中规中矩也不乏亮点的科幻选集。

以上。

《世界科幻杰作选》读后感(四):人类的本来面目

熊发现火

作者是在怀念过去吗?也许是的。是在呼唤亲情吗?也许是的。但在我看来,他是在怀念一种逝去的美好纯真的生活,回到那刚刚发现火的人类的童真年代。那时,万物有灵,人没有失去那些自然的淳朴感情,人类文明也没有和大自然割断联系。一代一代的人生活在美丽而蛮荒的自然中,没有用房子彼此隔开,也没有坐着汽车分出快慢,没有在日新月异的时代中迷失自我,用财富的积累来分出高下。在阅尽沧桑的老人和懵懂无知的孩子眼里,大自然中的一切都是那么温暖美好。

人类用火照亮了文明,开启了心智。在文明演变中,我们与纯真的感情渐行渐远,与美好的心灵分道扬镳,与苍凉,神秘,博大,深邃的自然割断了血脉。我们如今引以为豪的现代文明,只是将人的灵魂变得苍白,将思想变得狭隘,将身体变得懒惰…这样的演变究竟有何意义,又有何价值?

熊发现了火,同人类当初发现了火的一样,静静的守候着这份火光里的温暖与跃动,恬静与爱意。熊拥有着最纯粹最美好的生机勃勃的自然精神。那是人类失落已久的家园,老妇逃离人类的医院,在儿子的陪伴下,将残破躯壳里依然渴求美好和自由的灵魂静静地还给了自然,融进了大地,这便是最好的结局。那超越失去亲人悲哀的,是灵魂回归自然的平静和释然。

这是一道希望之光,青春之光。外星人遮蔽了太阳,令地球陷入黑暗和冰冻,人类只能靠海底的余温苟延残喘。但随着岁月的流逝,幸存者们放弃了海面之上的希望,也不再想象。这样的海底生活本身就成了坟墓般的囚笼。比外在囚笼更可怕的是内心的囚笼。它囚禁和扼杀了原本存在于人们心中的希望之光。

于是叛逆者和质疑者出现了,年轻一代拥有活力四射的青春。他们敢于质疑,敢于希望,敢于求索,敢于颠覆旧的世界和旧的观念,还有恐惧,封闭,绝望这些成人的固定思维和一切负面情绪。当年轻人不顾后果地从深深的海底无畏地上浮到光明,灿烂,温暖的地球表面时,那最美的梦想居然变成了现实!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不要认命,不要放弃希望和梦想。因为真正困住你的也许不是外在的寒冷和黑暗,而是内心深处的贫瘠和狭隘,内心深处的寒冬。只要心中拥有一道灿烂之光,你就会发现梦想天空中正熊熊燃烧着一轮美丽而炽热的太阳!

悬停弧线球

整个故事莫名其妙。一个投手抛出的弧线球竟悬停在半空中整整半个世纪。而人类对这个无法解释的现象无所不用其极的争吵,打闹,吹嘘,利用,去争名夺利。当一切都尘埃落定的时候,这个球仿佛从另一个时空又回到原来时空似的,准确地射向了击球手的位置,这是一个好球。50年后垂垂老矣的裁判说到,然后就回家了。一切仿佛梦境一般,多么平静又自然的结局。

小说揭示出,在无法解释的现象面前,大多数人都在消费着这种奇观,而并非真正的去研究它。相比于孤独地探索宇宙奥秘,更多的人热衷于争名夺利。无论是媒体,政府,科学家或教徒,都从自己狭隘的角度出发去理解,别有所图地消费这个现象。这些企图往往成了一种盲人摸象般的片面和肤浅,在耗尽了资源和精力之后,这样的奇观也就失去了吸引力,成为了被抛弃的废品。大概作者想表达的就是人类的可笑又可悲的本性吧。在突如其来的怪事面前,人类社会就是如此脆弱如此荒诞,引发了种种轩然大波,又在极为平静无聊的氛围中匆匆结束了一切。宇宙的奥秘依旧,而那些赋予这个怪异悬停球的种种努力和算计是如云烟如海市蜃楼一般虚无缥缈。

追赶太阳

这个故事最为感人的是,究竟是什么支撑了孤独的月球旅行者崔西活了下来?毫无疑问,是求生的本能。在获得生存必须的能量而追逐太阳,不得已绕月一周的漫长过程中,崔西一直与想象中死去的姐姐凯伦对话。记忆中的往事和荒凉孤寂的月球表面形成鲜明对比。支撑着崔西永不放弃的信念。那些记忆和想象中充满色彩,温度和声音,充满细节和爱意的场景,成了她坚持到底的动力和对抗死亡的武器。崔西正是通过这种执着的幻觉驱逐了各种负面情绪,战胜了种种绝境,在不懈努力中完成了追逐太阳的壮举,最终等到了救援队的到来。

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了电影《火星救援》。在残酷的环境中面对随时到来的不测和死亡。在恐惧和绝望中,人反而能够沉着应对,重温那些美好往事而忘却眼前的灾难,从而迸发出巨大的能量来度过危机。

作者在描写崔西环月追日旅程中,几乎将月球表面的全貌都展现出来。在六分之一地球重力的作用下,崔西奔跑跳跃如同一只健壮的豹子,而随身展开的太阳能电池板又为她插上了光辉夺目的巨大翅膀。在令人陌生又惊叹不已的月球表面上,月平线之上孤悬的是美丽的蓝白色的地球家园和散发着珍贵光明和温暖的太阳。地球是希望,太阳是希望,而崔西在孤军奋战中一直伴随着她的姐姐的幻影更是宝贵无比的心灵能量。正因为这种希望和能量的存在,崔西才能够战胜寒冷,伤痛,迷茫和绝望,将努力变成了最终的胜利。

小小的月亮,寄托了人类千百年来各种浪漫想象和美好憧憬,而在实际情况下,相比于荒凉极寒的月球,遥远的地球又成了唯一适合生存的家园。从地球到月球,为了梦想,再返回地球,为了活下去的希望,从梦想再到希望。支撑人类不停探索的,依然是爱,智慧,毅力和想象。

当女英雄崔西回到拯救者飞船踏上回家之旅时,她才发现自己痛苦不堪的挣扎原来是那样的伟大壮丽!在月球和地球之间,人类画下了一条美丽强悍的往返航线。

被遗弃的世界

故事讲述了在一片汪洋中漂泊的一对祖孙的传奇。在塑料垃圾不断排入大海造成极大污染的未来某天。人们得学会在塑料垃圾组成的荒凉岛屿上求生。他们缺衣少食,不断因为贫乏和疾病而死去。而与此同时,人类也发明了不断降解塑料的纳米机器人诺拉,它也是这个塑料岛上的成员,它成了人类最后的陪伴者与拯救者。

在这个有得克萨斯州大小的塑料垃圾环流带上生存。外公教会了孙女许多生活的技能。比如淡化海水,捕鱼,生火,躲避海盗等等。

当有一天外公因病去世后,女孩将终将被海洋分解的有机物——外公的遗体——推入了大海,从而不得不开始独立生存。她艰难度日,自食其力,又躲避了海盗的入侵,在某一天终于结束漂流来到了一块生机勃勃的大陆上。在看到漂浮塑料岛的整体全貌时,她这才明白,是作为垃圾岛的降解纳米机器人诺拉拯救了她。在漫长的相处和演化中,机器人诺拉扮演了降解垃圾,清除污染,提供动力和导航的种种功能,如同一位替代外公的亲人一直伴随着女孩,它像救世主一般将人类从绝望中救了出来,从死亡的边缘上拉了回来。

人类因为自己的肆意妄为而身处被塑料垃圾包围的绝境之中。可在这个漂浮在茫茫大洋,毫无生机的塑料孤岛上苟延残喘时,人类其实并不孤独。他们吸取过去的教训,重新学会了爱护环境,学会了彼此支撑,用爱和勇气坚守着希望。而一直相伴在人类身边的机器人也因此成了人类最好的伙伴。这是一个十分温暖动人的故事,人类之爱依然在末日的世界和冰冷的机器中蔓延,闪动着比太阳更为温暖灿烂的光辉,就像《人工智能》中被人类之爱所感染的机器男孩大卫一样,人类的意识在机器中占有了极为重要的一席之地。在也许无可救药的未来中,爱和希望依然是人类最伟大的武器,甚至是唯一拥有的本质力量。机器和人完美协作,相互依存,上演一出拯救与报恩的伟大传奇。

当杰弗逊一人用餐时

时间旅行的悖论就是,当你回到过去,你就会成为影响历史的一部分并改变了历史,而同时你又是现实的一部分,是原来历史的结果。而作为结果的你又如何会去改变作为原因的过去呢?由此看来,时间旅行的确不可能发生。

而在这个故事里,时间旅行仅被用作研究历史的手段,成为观察历史之窗。在历史学家回到过去观察历史之时,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历史,出现了时间旅行的产物——幽灵。而受到幽灵影响的传言和文字比比皆是。而历史也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现实。

故事中富有戏剧性的矛盾焦点在于:白宫里频频出现的幽灵究竟是早已有之的超自然现象,还是由于时间旅行所造成的直接后果,对历史产生了不容小觑的影响。如果是前者,那无伤大雅,如果是后者,就会十分糟糕。

就这种影响的判断,物理学家和历史学家以及时间旅行专家都在讨论,且莫衷一是。如果时间旅行真的影响了过去的历史,并以某种深刻隐秘的方式改变了现在,也就是说时间旅行悖论确实存在,那么应当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历史的错乱势必成为模糊难解的罗生门。而历史的真相不再将确定无疑。也就是说,时间旅行会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这无疑会造成无法挽回的灾难。

讨论的结果除了历史的虚无没有任何解决办法。于是主人公金柏只有选择亲自去寻找历史的真相,作为时间旅行者亲眼观察这个超自然现象是如何被过去的人所捕捉的。她来到第三任总统杰弗逊的餐桌旁,仔细研究这位数百年前伟大的总统的极为重要的用餐时刻。她这才明白自己就是那个打扰总统进餐给他带来困扰的幽灵!总统在进餐,这本是一件平淡无奇的琐事,可正因为幽灵的出现而变成了一起重要的历史事件,成了被后人津津乐道的话题。时间旅行的悖论没有出现,因为通过时间旅行回到过去的人都没有以任何实体的面貌出现。这些研究历史或精通物理旅行者,其实都成了历史所记载或传说中的那些神秘的超自然现象,被人顶礼膜拜或恐惧反感。许多宗教传说,许多神话或鬼故事,都是拜这些时间旅行者所赐。

因此,整个小说里水火不容的两种推测,其实是殊途同归的。超自然现象改变了历史,但也仅仅是在人类的心理层面而非物质层面。历史也不是虚无的,却因为幽灵的频繁出现而造成了某种虚无的倾向。过去的人无法理解的怪异事件,正是现代人通过时间旅行回到过去而造成的结果。超自然现象第一次有理所当然的解释:时间旅行者确实通过超自然现象间接的影响了历史,但并未改写绝大部分的历史。

作者借教授们的争论之口,提出了对历史本质的种种思考。在数据描摹一切构成一切的未来,历史的本质和真相究竟是什么?是文字的记载?是悠远的传说?是影像和声音的记录,还是时间旅行者的所见所闻?先进的科技使得时间旅行成为可能,人们重返历史的现场去获得第一手的研究资料。而时间旅行的意义和价值,除了用来研究历史,揭开神秘的真相之外,又将以怎样的形态影响历史,重塑当下和未来的面貌?换句话说,时间旅行终将会更清晰更细致地反映出人类世界的演变,其中会出现一条可以任意选择并到达的时间轴。这些都是作者的思考,也是人类对时间的终极探寻。

这个故事中最大的诡计就是,影响历史的幽灵并非时间旅行悖论造就无法解释的产物,其实很容易解释它们,因为它们恰恰就是时间旅行者本身的投影。一个困扰千年的超自然的神秘现象,竟是未来科学发展的普通结果。这世界上许多无法解释的现象,也许只要假以时日,孜孜以求的科学家们最终都会得出一个答案。而这就是一个极为自信而高妙的想法。

暗夜中的美

故事讲述了地球被外星人瞬间征服后,幸存的人类所面临的两种选择,两种境遇。一种是如阿伊莎的那种东方式的隐忍和逆来顺受。这令人类熬过了过度反抗而被全部灭绝的噩运。但这样做的结果便是像待宰的羔羊一般生活,失去了左右自己命运的力量。

而另一种选择和境遇,是西方式的反抗和争取自由,以哈立德的父亲里奇为代表。里奇的做法令人类重新看见了主宰自己命运的可能,但却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无数人因此而丧生。作者在拷问生存的意义,仅仅是活着,还是追求尊严,独立和自由的生活。这是外星人统治下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活法。前者温顺,安稳,令人疲倦。后者叛逆,危险,却极具魅力。

随着情节的展开,人类发现如果反抗没有胜算,那就去适应这种可怕的统治,甚至去维持这种统治。就像纳粹集中营的犹太打手一样,对付自己的同胞也会下狠手下黑手,而得到的,无非是死亡之前的苟延残喘而已。一夜之间,哈立德的父亲里奇从反抗者变成了适应者,甚至是帮凶。真相就是,从一开始,这种传说中的反抗也只是惺惺作态的伪装而已。人性就是这样堕落与黑暗,真相是那样的残酷。为了寻欢作乐和苟延残喘,父亲成了比外星人还要邪恶的存在。

为了对付这种装腔作势的可鄙之人,拥有东西方血脉交融的哈利德没有选择弑父,而是选择去杀死那个操纵父亲的外星统治者。去杀死那个将父亲变成野兽的统治者,这无疑是报复父亲的唯一选择。

何为暗夜之美?就是在最深的恐惧中痴迷敌人的美丽,就是在最大的反抗中依然拥有怜悯。哈利德对外星人没有仇恨,甚至被它们的美所震撼所俘获,但对父亲的仇恨终将令他将死亡带给它,因为它是如此完美,只有死亡才配得上那惊鸿一瞥的绝美,因为他的仇恨要通过毁灭它的美才能得到释放,才能得到解脱。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小说并没有去过多描述外星人或真主,因为外星人的征服易如反掌,而真主的拯救则缥缈虚无。在外星人的屠杀和真主的拯救之间,是如同炼狱般的人间。哈利德的母亲,父亲和外祖母,还有他自己,都遭受着无穷的折磨,地球如同一个修罗世界般蕴藏着各种人间苦难。小说写了人性的复杂,写了东西方文化的冲突和交融,写了善和恶,写了生与死,写了堕落和救赎,也写了宽恕和复仇,写了在最亲的人之间那最遥远的距离,也写了在神与鬼之间最艰难的抉择。

在这暗夜中,在非人的世界中,最美的不是外星人的冷酷脆弱,而是人性的温暖顽强。

总结

宇宙,机器,时间,是科幻小说的3大母题。

这些引人入胜的科幻小说,写了人与外星智慧,人与未来机器,人与陌生空间时间,人与自我内心的种种传奇。外星智慧总是神秘深邃,往往会成为人类的主宰,又无法被人类理解,这反映了人类对于茫茫宇宙的恐惧。而与形塑了未来的人类文明的外星人不同,那些未来的智能机器又会像是人类之子般,护佑着或异化着未来的人类。关于时间的思考也是永恒的话题,时间究竟是客观存在还是主观感受?人类千百年来一直争论不休。而对于大自然的羞愧和礼赞,体现的是人类对于机器文明侵入内心破坏生态环境的反思。

不管作者们给这些故事披上怎样华丽又玄幻的外衣,故作高妙或天马行空。他们归根结底依然肩负着文学的终极使命,即描绘的是在各种情形下人类的心灵的种种侧面,考察的是各种境遇下人性的色彩和温度,探索的是人类在科幻世界中的独有的本质,他们引以为耻或引以为豪的种种思想和行动。因为无论在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在这些千奇百怪的境遇中,人类依然不会放弃自身迥别于其他一切的特质,包括迥别于各种外星生命和未来机器的特质,即人类的本来面目。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