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拜访小屋》好看吗?经典影评锦集

《拜访小屋》好看吗?经典影评锦集

《拜访小屋》是一部由M·奈特·沙马兰执导,戴夫·巴蒂斯塔 / 乔纳森·格罗夫 / 鲁伯特·格林特主演的一部悬疑 / 惊悚 / 恐怖 / 同性类型的电影,以下这些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拜访小屋》影评(一):换个导演拍也许就五星了

很断裂的观感:

好的部分,是故事本身。因为对你们而言,问题不在于世界末日与否,问题在于你们理解不了世界末日。世界末日是很核心的东西,你们理解不了现实本身会是如何终结的话,就只能沉沦在批判宗教毒害世人的论调里。事实上,你的选择可以导致世界末日是非常好的感受。

坏的部分,必然是这个导演造成的。正如导演之前拍的烂片那样,好意思说擅长调度剧情,却烂得明明白白。这个故事里,世界末日是一个简单的选择,但剧本不允许,于是只能靠几个预言家配角在那里演来演去,本质是因为导演讲故事的能力有限,只能靠没矛盾制造矛盾来推进剧情。同样地导致世界末日的精彩演绎,参考《林中木屋》就对了。

而这个烂导演就只能在那所谓电车选择问题上绕来绕去,非得绕到角色大感悟了,仿佛观众就能共情地大感悟似的。

电车选择的解,在于选择,不是选择用电车撞死哪条轨道上的人,而在于你有选择的权力。

所以我给三星是因为女孩太可爱,看到她在孤儿院被抱起的时候,正如我第一次抱起我女儿那样。我会选择献祭掉全人类仅仅为了让我女儿高兴。

《拜访小屋》影评(二):不如原作小说耐琢磨后劲儿足

一对感情甚笃的同志夫夫带养女去小木屋度假,突然闯进来四个人说你们仨必须自愿牺牲一个,不然世界就要毁灭。 这事谁遇上都得啐一句精神病院没看好门,但随着故事发展好像越来越真了……

小说《世界尽头的小屋/The Cabin at the End of the World》拿到了恐怖小说最高奖斯托克奖。改编的电影《拜访小屋》前半部分节奏挺好,且比较还原,后半部分自行发挥后愈发不尽如人意。 下面把书和电影放一起说说,双重泄底预警了哈。

小说封面

小说故事较为简单,人物塑造很棒,也因此有大量的细节和心理描写,使得进展缓慢,十分挑战耐心。而读到最后前因后果也没有定论,是末日天启?是恐同不良团体不干人事儿?还是群体性癔症?全靠读者自己琢磨,就挺有后劲儿——我个人想法是邪恶的不明超自然力量在祸害好人。 而电影基本盖章末日说,重点想放在以情动人上,但效果不佳,小说结局时夫夫俩的那段对话要更加感人。 下面具体说说电影和小说的不同。 先说四人组。 雷蒙德基本没怎么改动。 阿德里亚娜在小说里说的脏话比雷蒙德还多,她并非死于仪式,而是安德鲁拿到枪后,在打斗中为求保命射死了她; 莱纳德要更年轻,只有二十五六岁,阿德里亚娜死后,他和安德鲁缠斗时手枪走火,射死了女孩温,最后被萨布丽娜施以“仪式”而死; 萨布瑞娜在小说里是白人,最为理性,曾质问莱纳德什么样的神会想要看到这种残酷行径?而且她还意识到自己的身体并不受控制,尤其是在进行“仪式”的时候。她在被迫给莱纳德施以“仪式”后,帮助夫夫找到雷蒙德的车,随即不受控制地饮弹自尽。 ——当然不受控制是因为超自然力量还是精神分裂就看夫夫俩和读者怎么想啦。 小女孩温,穿着神奇女侠T恤,活泼开朗,最喜欢的电影是《超能陆战队》,深爱安德鲁爸爸和艾瑞克爸爸——无论如何都想不到她在小说里会这么突然地死去,实在太难过了。 再说这对夫夫。 安德鲁不是人权律师,而且长头发的大学教授,酒吧遭袭后努力提升武力值且卓有成效。始终贯彻走近科学。小说里所谓的瘟疫是已经报道了几个月的禽流感,并非电影里针对儿童的致命新型病毒,所以安德鲁对瘟疫说嗤之以鼻。他认定雷蒙德是曾在酒吧里袭击自己的恐同者奥班农,小说里没有定论,电影则直接给出奥班农的身份证件。 这也是我不太喜欢电影的原因——什么都给的太实,完全没了想象空间。 艾瑞克是个光头,情商超级高,小说里他爸妈因为他的性向断了大学学费,但在他的不懈沟通下,等他毕业时爸妈已经哭着拥抱他请求原谅还把学费补给他了。不过因为摔了个脑震荡,他的沟通技能基本被封印。 最后他还是相信了末日说,在萨布瑞娜自尽后,想要牺牲自己,但被爱人打动,决定无论将要面对什么,都要两人携手走下去。 电影里可能是要凸显大爱奉献什么的,就硬要让艾瑞克牺牲,并且为了让他的牺牲有价值,硬要强调末日说为真…… 温活下来挺让人高兴就不说了,这个结局的处理方式是的真无趣啊。

《拜访小屋》影评(三):我与世界末日

现代性与导演意志

作为一部“沙马兰标准”的类型片,类型元素方面还是可以及格,而整体的高概念就有些无厘头。当然从电影中的火山爆发、地震、海啸,到瘟疫爆发延宕肆虐,与坠机事故惨烈伤亡等等世界末日即将到来的前兆,与现实中的汤加火山爆发引起海啸遗祸,土耳其、叙利亚正在遭受的地震灾害,新冠至今仍在肆虐,不知道原因的马航与知道原因就不告诉你的X航相比起来,沙马兰的剪报式虚构与现实对比,显然是借由电影在传递某种情绪。如果这种情绪可以理解为故事高概念的叙事结果,那么其无厘头,或许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那些真实的灾难与事件,其实也都是偶然发生的,不受控制的,甚至突如其来的。

但{寓言体惊悚爱情故事},除了惊悚那部分是不得不有的“突发”类型元素外,其他方面则很难说是无厘头的。从结尾Eric概括出这四位现代“天启四骑士”带来的死亡启示,才明白必须要有牺牲才能真正获得天启的感悟中,相信观者可以看到从深思熟虑中诞生的“原来如此”到“必须如此”。这可以说是爱的部分。那么爱,在一对互相深爱的情侣的基础上,首先是德性的原因,既是说,人需要在外部的框架(世界即将毁灭却无人来拯救的羞耻感)下去做好的和对的事;在并非故弄玄虚真实毁灭的基础上,爱和勇气相关,并且带来了一种爱能带来的最大的德性-自我牺牲(真实的、确信的消亡),从而让人克服死亡,按照电影里Eric临终畅想的愿景,Eric心甘情愿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一个爱人和女儿在幸福美好世界中生活的未来。

而从两个人的、有切实真切对象的爱上讲,这其中存在着一个无法解除的悖论,那就是一个人是怎么知道另一个人爱他,那就需要对他好,为他牺牲,反过来,另一个人也就需要他对他好,并且为他牺牲,这两个标准综合起来就是,爱中的两个对象都希望对方为自己牺牲?!但如果你爱对方,那你当然是希望对方不要为自己牺牲,而如果对方不为自己牺牲,你又觉得对方对你没有爱......所以从德性升华到牺牲甚至最后超越死亡的功利之爱,会在真切的人与人之间消失。

不过,当把真切的人与人中的一方,替换成“人类”这种大而无具体的概念时,功利之爱的悖论看似就破解了,取而代之的新问题就是,从“原来如此”到“必须如此”的背后,必然会生出一个“我就区区一个普通人,为什么非要是我来牺牲”的“为何如此”的合理性问题。这大抵就是寓言的部分,而对于寓言来说,其中一切的本体和喻体,对应到现实的规则和制度,是否可以直接把普通人导向善与美好,在世俗、去魅、人人都有权利和理由定义什么是自己的幸福的现今,是一个从“原来如此”到“必须如此”转向“为何如此”最后到“原来如此”的问题。这里面的悖论是,如果你都知道了善和美好的生活原来是如此这般,那你真的很难再回去过那种为何必须不能这样的生活,这其中并不是以认识为目标,而是以实践为先导,恰似闯入四人组的审判式自我牺牲。所以,人人都能定义自己的幸福不需要善和美好,而道德与崇高的谈论,必须是一个说服的过程,而绝不能是一个因为掌握权力与合法暴力、或自以为认识了历史发展必然规律的某种浅薄“真理”、或一心为了人民和民族等高到没边的理由等等,就可以来到屋子里,让小部分人牺牲,换取大部分人安逸的施行惩罚与“为你好”的强制。

归根结底,如果人奉行“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的狗屁,坚信规则与制度可以大踏步地直接通达善和美好,不会造成巨大的、深重的、难以挽回的恶,而不愿相信规则与制度的目标是安宁与和平,人在安宁与和平下可以自然地向善与美好,那么,在世界末日即将到来之时,或许就是有人可以恬不知耻地说出:世界都是错的,只有我是对的!

看那些高尚的无耻之徒们!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