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马戏团读后感1000字

马戏团读后感1000字

《马戏团》是一本由[美] 彼得·史比尔著作,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015-1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马戏团》读后感(一):童年里的马戏团

好像记得小时候,马戏团来了是一件超级激动兴奋的事情,整个乡镇都热热闹闹期待着开演、相互携伴去观看,就算马戏团走了好多天大家还在意犹未尽的讨论着马戏团的精彩表演。

这本书能让我找到童年,也能让孩子更熟悉马戏团的热闹。

书总体而言很好,很喜欢作者的画,即使是观众席上远远的表情,都能描绘出来。内容相当丰富,又令人兴奋。

有马戏团才是童年嘛!

《马戏团》读后感(二):再现马戏团艺术的一本绝佳绘本,解开很多谜团。

很久之前,在一个外文书店看到过这个作者的原版书,当时不知道他叫什么,只是觉得画的东西足够吸引人。绘本中以图带入的并不罕见,但是用绘本可以原原本本呈现一个孩子想要看到的世界,还那么精彩,这才罕见。

没想到多年之后,这本书出版了。小时候一直想要揭开的谜团,终于揭开了。我一直在困惑,那些临时的大棚再现的这种热热闹闹的艺术,那些人们可以茶余饭后可以津津乐道的演出,怎么就从记忆里消失了呢?孩子如果问我马戏团是什么?我想这本书可以原原本本的呈现和再现。

记忆打开一道闸门,那些马戏团好像走近了很多。不过,看了这本《马戏团》,我想也是时候可以带着孩子亲自看一场马戏演出。尽管,这种形式已经从我们的生活淡出,尽管这种艺术形式曾经那么鲜活过。

《马戏团》读后感(三):马戏团的大场面

画马戏团的画家一直不少,几只乖巧的狮子,滑稽的小丑,还有身怀绝技的艺人,就足以打发人们对于马戏团的全部认知。但是真正能把马戏团画好,画出那种强烈的气氛与大场面的画家,彼得•史比尔确是头一个。

作为世界上公认的无字图画书大师,彼得•史比尔擅长用铅笔素描勾勒流畅随性的线条,用清丽明亮的色彩扩展画面,同时又很会填充细节,故而他笔下的作品总是饱满又充满张力的,比如他的代表作《诺亚方舟》,各种各样的动物,密密麻麻地围绕着一艘大船,蜂拥而上,其气势的壮观与磅礴几乎是迎面扑来。

《马戏团》中,彼得•史比尔依然画了很多动物,但是却不再是唯一的主体。整本书主要讲述了一个国际马戏团的一天,从凌晨开始搭建场地,到表演节目,再到最终拆除场地,徒留下一片空地……其中马戏外的日常生活、马戏中攒动的人流都在整本书里不断重现,而动物们稀稀疏疏地位于画面中央,成了绝对的焦点。

值得注意的是, 彼得•史比尔在画纷乱复杂的大场面里,为了突出焦点,往往都会有些许的“留白”,比如在画大象表演杂技的时候,这样的运用就变得特别明显。深灰色的大象有着庞大的身躯,和周围昏暗的环境很难区分开来,彼得就通过“留白”的形式,同周围相近的色泽分隔开来,却又毫不显得冲突,仿佛是画面中强烈的灯光造成的光晕。这种主次的明晰,很好地构造了整体的和谐。

当然,彼得还有“大招”。对于色彩的运用,他简直就是天才。他惯用的亮黄与鲜红在沉沉的夜幕里起到了绝佳的点睛作用。在描绘大场景中,画家们最容易遇到的问题,除了主客体不突出以外,就是色彩的杂乱铺张而造成的“色彩过剩”。但是仔细看彼得的画面,却几乎没有这样的问题,主要就是因为他的每幅画几乎都有一个大范围的主色调,比如《马戏团》中关于白天的大场面,他的主色调就是草地和蓝天,也就是草绿色和天蓝色。草绿色是由蓝色和黄色调出来的,两种颜色上存在相近之处,所以乍眼看去,尤为舒服。至于后来最精彩也最重要的马戏表演的画面,主色调则始终不离一层薄薄的深蓝,也就是夜色下的观众席,偶尔有红黄二色闪过,却是某某人不经意的衣角,远远地看不清人脸,却又是恰到好处的细节描绘。

《马戏团》翻到最后一页,却是又回到了第一页。空旷的大草地,悠悠的蓝天,不同的是,原本崭新的马戏团巡礼海报,被扯得斑驳破碎,很有种热闹过后,人走茶凉的萧瑟。显然,彼得深知,大场面、大手笔除了热闹,其实更多的是安静地等待,等待再次的相聚,就像他最后说的那样:“不过没关系,明年马戏团还会回到这里。”

《马戏团》读后感(四):快乐的大马戏

翻开绘本美国绘本大师彼得·史比尔的《马戏团》让人又忆起那年和家人们一起去长隆看大马戏的难忘一夜:马术表演、大熊骑车、空中飞人、高空跳水、喷火、笼中飞车、爬杆等等,丰富而惊心动魄,让人留连忘返,只觉得时间过得太快。

绘本《马戏团》同样非常精彩。细腻的笔触,宽宏的视角,变焦式画面捕捉,细致再现了麦克纳尔蒂马戏团在小镇上的一场马戏表演。48页绘本看起来不厚,但是无论是马戏团人声鼎沸的热闹全景,还是兽医为检查身体,马戏主角动物们开饭,半夜2点的巡游,或者紧张有序的排练角落,上百幅生动,充满活力的画面,让我们从无到有,从远到近,从前到后,方方面面感受到真实的马戏表演生活。从大草地上竖起一块招牌到马戏团车队抵达现场的现场舞台搭建,以及马戏团各个小组成员,舞台背后的动物等,以及马戏当晚的各项重头表演,马戏结束。作者全程跟踪,细致描绘,慢慢观之,脑海里回荡的全都是激动人心的精彩瞬间。

和长隆大马戏只开放有限的舞台表演不同,史比尔的《马戏团》里的麦克纳尔蒂马戏团,是坐落在大草地上的帆布大棚:56656平方米的大帆布,160935米的绳索和电线,11266米长的电缆,2200个座位,数个马厩,一个大仓库,还有数个演出大棚。。。。这些数字,让我们这些只知看热闹的观者,不禁为这样的马戏团惊叹,这才是真正原汁原味的马戏团啊。

像流浪的吉普赛人一样,这样的马戏团成员,都聚而生活,精彩的舞台背后是成员们的生活。为了移动方面,必备的干洗店和食品杂货辅全都是带轮子的----这样,移动的时候,挂上轮子链索拖着就可以搬家了。“移动中”的生活肯定是有些不方便的,像来自布达佩斯的匈牙利杂耍演员一家住在一节拖车里,靠着门倚着特别的双人自行车,靠墙是煤气罐,门前晾着洗好的衣服,小娃娃在大水盆里和小白鸭一起浮水,小狗紧紧盯着小主人,生怕出什么意外,男主人躺椅上舒适地乘凉,女主人看着报道,这家人始终都带着一排排种在花盆里的鲜花。而另一家,惠积夫人一家因为只会说日语,只好在家里教孩子学习。迪杰斯特拉夫妇有6只贵宾犬,而马戏团的学校有6个年级,真是麻雀虽小,一应俱全。

在作者的笔下,这一家家一户户的生活宁静而生动,平凡之外却又让人倍感珍惜。从各种角度仔细看每一幅画面,都觉得作者切切实实用心让人感受这个马戏团成功背后,这些马戏成员们的努力、勤奋、合作、坚持与快乐。他们自我生活本身充满快乐,而通过大马戏更创造着快乐。

其实,看这样的绘本,无需多少讲解,图画已说明一切,只需用心去看便能体会画里画外音。善于刻画大场面,刻画生活细节的史比尔,细致刻画了有关马戏团的一应事物:演员、动物、拖车、孩子们、观众,表演进行时的情态变化等等。既有静态的瞬间,也有动态的序列变化,每幅画都值得仔细品味,真是太有意思了。

对于孩子们来说,翻阅这样生动而细节繁复的绘本,实在益处多多:既可以锻炼观察能力(随意翻开21页海豹顶球一幕中的5只海豹,表情可是各不相同----更多的等你一一来发现吧),又可以通过画面的有序表达,想象一场逼真热烈的大马戏从前期到开场到落幕到离开的一系列过程----这一过程最是愉悦和满足。你看过真实的大马戏表演吗?假如还没有,先翻阅这本生动别致,细腻传神的《马戏团》过一把马戏的瘾吧!

《马戏团》读后感(五):世外桃源

马戏团对于小孩子们来说,是一个充满欢乐与魔力的地方,动画片里,综艺节目里,绘本里,都能够看到它,但是想去真正的马戏团里亲身体验?可没那么容易呢。除了少量主题乐园中的常驻马戏团,比如广州番禺的长隆大马戏这种类型,其它的马戏团多是属于巡演的方式,带着全部的成员和家当,游走在马戏团的行程上。

记得带孩子去长隆大马戏玩的时候,她刚三岁,我有点担忧她能不能坚持到整个表演结束。出乎意料的是她跟着我们看完了整场,结束时还不愿离去,要求再看一遍。是啊,我也想再看一遍呢,经典马戏、动物表演、猛兽出镜、空中芭蕾、铁笼摩托,精彩纷呈的节目接踵而来,既丰富又紧凑,节目之间还有可爱的动物们来巡场,还有小丑们来逗乐,笑着叫着,就把时间抛在脑后。

当我们一起打开这本凯迪克金奖大师绘本《马戏团》,往日的愉快时光又重回脑海。我们跟着绘本重温了高空钢丝、马术表演、驯兽……,好像在家里就观看了一场精彩表演,同时我们又对马戏团有了更多的认识。彼得·史比尔在这本书中,带领我们跨越时间和空间,以旁观者的角度,听他用画外音般的旁白娓娓诉说马戏团从启程到驻扎,从驻扎到再次启程的故事。

如果说我们以观众的身份欣赏表演,对马戏团表演的关注度是100%,《马戏团》则把马戏团的表演功能做了淡化处理,全书只有一半左右的篇幅在叙述马戏表演,另外一半就是带着我们去了解表演背后的那些故事。大象们不再是只会在舞台上抬腿或者运木头的庞然大物,它们经常辛苦的在半夜赶路以免影响居民、耽误表演;马戏团的大棚也不再是一个几乎被无视的存在,它需要32位分工明确的技术人员在12小时之内搭建完成;马戏团的成员们在表演以外的时间都会做什么?洗衣服、睡觉、读报纸……孩子们还要上学;小丑们也不是天生就长得那么滑稽,他们是在开场前才把自己打扮成那么逗趣的样子。

将近一半的篇幅给我们展示了马戏团日常生活的一面,那是亮眼的灯光,热情的口哨声之后回归生活的温馨和寂静。此刻孩子才想到,哦,原来马戏团不会一直都是我们进场后看到的那个模样,需要有人去搭建、维修、装饰……舞台上耀眼的明星,也会有小孩有家庭,也会像普通人一样洗碗、辅导孩子做作业;他们的家人可能在马戏团做其它的工作——出售门票、节目单等等。马戏团的成员们自成一国,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像一个小小的世外桃源,马戏团的表演时间,所有人融合成一个大的家庭;马戏团休息的时间,大的家庭又分解成各个小的家庭,过自己的小日子。

彼得·史比尔描绘的场景十分大气,着笔又带着细腻,第一眼看到的多是熙攘热闹的场景,下一眼无论哪里,又都能看到特写镜头。例如描述马戏团内日常生活的那一页,忙碌杂乱的场景一下就冲进我们眼里,拉兹洛悠闲的躺在椅子上晒太阳,听女儿给他读报纸上的趣事,小女儿在充气泳池里教小鸭子游泳,小狗也在旁边凑热闹。人物的动作、表情,想要表达的氛围,并没有因为是简笔画就打了折扣。反复阅读的时候,玩玩揣摩人物表情的游戏,玩玩找关联的游戏,都是不错的方式,可以锻炼孩子的观察能力,还可以领悟一些绘画技巧。

《马戏团》展现的是恢弘的场景,描绘的是细致的表演和生活,马戏团从孩子心中的神坛上走下来,不再是除了表演,其它一切都神秘莫测的领地。马戏团成了一个生机勃勃的世外桃源,巡演游历、怡然自得,所到之处给大众带来欢乐。

文/团团花哚 2015.11.10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