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我承认,我撒了谎读后感锦集

我承认,我撒了谎读后感锦集

《我承认,我撒了谎》是一本由[德] 丹尼尔·凯曼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15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承认,我撒了谎》读后感(一):《我承认,我撒了谎》完成 38/50/2021

本该先读丹尼尔·凯曼的《丈量世界》或是《名声》,因为是午间读物便选了这本开始,是他的短篇小说集。

最近爱极了丹尼尔的文字,简洁、干净、细腻、准确(可能因为是德国人,又学着哲学),字里行间不言喜、不言悲、不言情、不言执念、不言压抑、不言解脱,却又处处透着此间种种。别离、欢愉、悲伤都是无声的,生活也如此。

每个人都有一颗等待离开的心,离不开的,只有离开本身。

《我承认,我撒了谎》读后感(二):我承认,我们每个人都是病人

最初知道丹尼尔·凯曼这位作家是因为同事向我推荐《丈量世界》这本书 ,他是这本书的作者。

后来还没有看《丈量世界》,却先不期而遇到这本《我承认,我撒了谎》。八个故事,流畅易读,八个不相关联的人,有着同样的孤独,沉默寡言、感情细腻、了无生趣这样的词汇是他们的共同标签。

作为阅读者来说,《抢银行》中为了钱却备受良心谴责的“骗子”,《杀》中因厌倦无聊生活对无辜者进行残害寻求刺激的”邪恶小孩“,《在阳光下》中盲目神化膜拜别人,却因而浪费自己生命的”追随者“,还有《火》中神经质又自欺欺人的”纵火犯“,他们的人生看起来是如此不可理喻,但如果和自己对应起来,却发现自己也是这群人中的一个,没有实施这些行为却至少在脑海中想像操练过,不禁脊背发凉。

我想大多数人都思考过生活的虚无和无意义,就像《漫长的中场休息》中提到的这种感受:战后的士兵需要不停地站在镜子前端详自己,才能确定自己是真的活着的。这是自己对人群、对社会、对生活、甚至是对自己强烈的疏离感。这种疏离感人人都有,只是程度不同,不管是外向还是内向的人,都觉得或者曾经觉得自己不太合群,没有人真正理解自己,自己也无法理解别人,所以极其孤独。

加之日常生活有太多的平庸无奇,就像三毛在《撒哈拉的故事》中写过的一句话:“没有变化的生活,就像织布机上的经纬,一匹一匹的岁月都织出来了,而花色却是一个样子的单调。” 单调让人麻木,所以我们常常质疑自己是否活着,质疑活着的意义,这种感觉就像患了感冒,时刻折磨着我们却杀不死我们。

不过,即使这样,我们依然有太多的理由继续这样的生活,又有太多的理由厌倦这样的生活。

《我承认,我撒了谎》读后感(三):人人都有一颗离开的心

凯曼不同于其他作家的地方在于他渊博的知识背景,他可以以一种哲学性的思考来写作。

文学作品不一定要让读者感到幸福,丹尼尔的这部作品中,不幸福的主人公们依然在通过自己的方式寻找尊严,而这也是我认为的凯曼的成功之处。

他们都自感不幸福,认定别处的生活是更美好的,于是不断寻觅。

他是个小职员,生活波澜不惊。当几个意外的零飞到了他的账户金额末尾,他携款登上了一架飞往遥远大陆的飞机,逃离了平庸。

老实人有老实人的逃离方法。

“他几乎什么都没有做,没有说错什么话,没有拿人家不给他的东西!他简直可以说毫不知情,而事情就这样自然而然地发生了,让他站在了法律和道德之外,偏偏是他,一个每份报纸都掏钱买、坐车从来没有逃过票的人。”

他是社会精英,身兼话剧演员和主持人。在一次旅程中,一个对他的表演和主持大肆批评的乘客让他迈向自省之境,逃离了虚荣。

精英自然也有精英的所谓“自由”。

“‘请恕我直言,’男人说,‘我觉得您在’弗吉尼亚·伍尔芙‘里的表演太片面化了。您根本演不了这个角色,不是吗?有几次您索性演不下去了,大家都看出来了。还有您的手势,干吗要那样胡乱挥舞?”

他作出了回应,对自己的经纪人说:”我们能不能毁约?“

他是肥胖患者,总是仓促地参加不必要的竞赛。在与饥饿的抗争中,他丢掉了工作,失去了女友,却触碰到了时空的真实感,逃离了虚无。

胖子也有胖子的自我“救赎”:断食。

“他抓起冰激凌丢进垃圾桶,然后是香肠、肉排和火腿。饥饿感像一个洞,那是体内一个痛楚的空巢。”

每个人都有一颗离开的心,人类的本性就是不满足,在新的生活节点后自认为不幸福,不断寻找着新的更高的尊严。

《我承认,我撒了谎》读后感(四):无聊之事、有生之涯

短篇小说集是种很极端的存在,要不就特别烂,让人看了几篇就受不了;要不就特别好,篇篇精彩。《我承认,我撒了谎》是后面的这一类,别看它只是薄薄的一小本,却十分耐读,倒比那些大而无当的故事有滋味。

我最喜欢的是《解脱》这一篇。很少见到能把无聊的感觉写得那么好的作家。嗯,雷蒙德·卡佛算一位。其他还能写好无聊的人,一时还真想不出来其他的来了。凯鲁亚克可不算。他并不是真的无聊,他是故意要把自己弄得很无聊,其实写的都是不无聊,都是刺激。

《解脱》里的“他”,在换了几份工作后,因为对宗教的兴趣而开始在宗教场所里从事帮各种布道、讲座的人录音的工作。这份工作不需要动什么脑子,只需要仔细,做好会前的辅助性事务,在录音时保持音量适中、音质清晰。这个故事给人很强的年代感,可能因为它一开头就点出了“教堂”二字吧。而且它通篇都弥漫着昏暗老旧的腔调。

这无疑是份无聊至极的工作,但在开始时,“他”并没有什么感觉,只是兢兢业业地干着,还获得了老板的好评。后来,事情渐渐变化,他开始厌倦和迷惑,因为他意识到自己的思维每天被不同的人碾压,这甚至令他放弃了原本虔诚的宗教信仰。

故而为了自保,他开始对所有信息“采取无所谓的态度”。不过,这又引发了新问题,这种“无所谓”已经不知不觉地扩散到了他工作以外的生活中,令周围一切真实的事物看起来都有了改变。更进一步地,他开始麻木倦怠,对这份无聊但也简单的工作,失去了兴趣。他越来越频繁地迟到,因为他对时间的观念已然恍惚,最后,他被老板辞退了。

到这里,他是不是解脱了?并没有。故事的后半段,他还是那么无聊,似乎只是等着死的那一天到来……

“他的职位并没有别人顶替,现在已经有了能跟人做得一样好的机器。他在疗养院里住了几年,然后突然死了。他看起来很平静,面无表情,仿佛从未在这世界存在过。而他的床迎来了另一个住客。”

这就是这个短篇的最后一段。读到这里的时候,我感觉“他”还是没有解脱,而作为读者的我也没有因为这个写无聊至极的故事业已结束而感到解脱。这或许就是丹尼尔·凯曼的高明之处,表面上,他给出了所有的答案,你也可以把他的故事当作许多问题的象征——比如这篇,就可以象征宗教的沦落、资讯给人的疲劳、机器或称科技对人力的替代,但在这一切之外,总还是会有那种“还有点什么”的氛围萦绕在你周围,并且久久不散。

《我承认,我撒了谎》读后感(五):与生活对弈

文/叶子夏

在他人眼中幸福的生活,在当事人身上也许就是一道枷锁。你可以对他人撒谎,假装自己过得幸福,可是你无法对自己撒谎。你知道,自己渴求的,不是现在的生活。想要逃离,却不知能否成功?便是逃离了原先的生活,又怎知新的生活便真能如你心意。与生活的这一场对弈,胜负难料。

很少见到作者将人心的渴望剖析的如此直白犀利,但是丹尼尔•凯曼却做到了。他的新书《我承认,我撒了谎》描述了八位普通人看似平静的生活,之后,丹尼尔•凯曼将这层平静的膜狠狠撕开,给我们展示他们平静之下的谎言。而这次揭开谎言的赌局,有些人赌赢了,逃离了心灵的枷锁,迎来新的生活;而有些人,却是陷入了更深的枷锁中,困于生活。

《抢银行》中的主人公马库斯•梅灵原本过着平凡而普通的生活,但是一笔天外飞来的巨款却打乱了他的平静。他不断挣扎,却终究是跟着自己的潜意识将巨款带走,他不断的对自己撒谎,他没有做错什么。可是他心中无法放下的忐忑与不安却狠狠揭穿了这个谎言。也许他逃离了原先的普通生活,迎来冒险的刺激,但同时,却给心灵套上沉重的枷锁。《解脱》中的主人公做着简单但是却需要不断重复的工作,这似乎和我们非常相似。不同的也许是我们会一直做下去,然后无聊的就这样过完一生,而他却因为开始不断思考,感受到虚无的力量,最终自我解脱。这种逃离,与我来说,无法判断其胜负。我想,生活自有其评判。《批评》中,因为他人的批评而看清自己实力的瓦根巴赫,做出了果断的判断,逃离了虚荣,逃离了原先虚幻的生活。我相信,这之后的他一定会生活的更加顺心。

逃离是一件极难之事,逃离生活,与生活对弈,有输有赢,也有看似赢了实则输了,看似输了实则赢了。《杀》中的小男孩看似逃离了无趣的生活,但其实只是昙花一现的错误;《在阳光下》的克拉默尔似乎输了此行目的,因为他最终没能到达彭瓦尔的墓,但实际上,这正是他摆脱彭瓦尔所带来的巨大影响的契机。

这本书,短小精悍,看似平静的语言,却埋藏着无限深意。每一个小点,都可能成为转折的重点。而且这本书到最后,也没有给读者解答与生活对弈,想要逃离的结果。这个结果,需要读者自行体会。毕竟每个人的生活都是独一无二的。

承认撒谎是需要勇气的,而敢于逃离生活的人,更是勇敢。但是,能够平静面对当下生活的人,又何尝不勇敢呢。

2016.6.16

本文为笔者原创,若需使用或转载,请豆邮,谢谢!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