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最后探戈》经典影评有感

《最后探戈》经典影评有感

《最后探戈》是一部由杰门·克拉尔执导,胡安·卡洛斯·科佩斯 / 玛利亚·尼夫斯·雷戈主演的一部纪录片 / 歌舞类型的电影,以下这些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最后探戈》影评(一):《最后探戈》随感

对探戈的爱和启蒙源于高考前汇演学跳了一曲女生群舞《libertango》加之《闻香识女人》给予的想象—为了寻找那唯一契合的拥抱。去年4.1错过了和观的露天放映耿耿于怀。一年半后在资料馆圆梦✌。

比起拉丁,探戈向内求因、更为优雅含蓄。“拥抱展现出来的是平静的冰山一角,而腿下又是冰山隐藏于水面之下的复杂而巨大的情绪”。

如何把科佩斯与玛利亚两个年过八十的stage tango鼻祖级人物请入拍摄并制作出这样一部展现探戈魅惑和舞者痴狂热爱的人物传记片,则是对导演组的考验。无非有:访谈、老照片、旧录像、年轻舞者的搬演等等。出挑的是:大篇幅以玛利亚女性视角进入,拍摄她回到老舞池、回看旧录像、以自身经历指导舞者编排的“幕后彩蛋”、甚至包括采访中玛利亚的发怒片段--甘于自我暴露假象而试图接近原真。

“她在舞台上和舞台下是不一样的”深彻的爱与恨交织缠绕。他们是彼此认定唯一且不可替代的最佳拍档。他们狭路相逢旗鼓相当,探戈舞伴本身就是一场较量与博弈后的双向选择。当她拥抱的眼前人是婚后背叛她的“the one”,但为了共同的毕生追求而不得不“咬牙切齿”go on:快步、连接、划旋、点缀、绞足、扭胯、踢腿、甩头、追逐步扫步…在流言蜚语中紧紧贴近这个共舞五十余载却爱而不得的人,细想这背后,还何需宣教式高喊“我爱”的口号。影片的制作和播出本身就是他们最大程度超脱的释怀、真诚、敬意。

As time goes by

唯余叹息。希望影片能被更多人看到吧。

《最后探戈》影评(二):人的一生是相互成就的

一开始没有意识到是一部纪录片,以为是什么爱情片,开头两个人分开采访也就暗示了两人之后的分道扬镳。像国标这样需要舞伴的舞蹈更是如此,两人之间是相互配合,相互回应。

胡安一直说什么“我塑造了她”,真是自我意识过剩,这个人是个纯粹的自我利己主义。自己想追求舞蹈,就找了还只有14岁的玛利亚,想要不一样的舞蹈体验就抛下玛利亚一个人去巡回演出。没有找到更合适的舞蹈就又回来找玛利亚,结婚了又不认,自己又跑去结婚,想退出舞蹈就自己一个人跑了,啧啧啧,能一辈子自私真是了不起。

玛利亚没有完整的家庭,没有相要的孩子,毫无疑问都是胡安的错。这个人真是太挫了,自己跑去找了个女人结婚生孩子居然还不敢和玛利亚说,还是别人告诉玛利亚的,玛利亚的人生就这么被耽误了。

为什么玛利亚胡安之间的关系一直玛利亚比较被动?因为她认识胡安的时候太小了,也就才14岁。这根本就是个孩子,没有什么人生观和价值观,完全被胡安带着走,之后她终于走出来有了自己的思考却有点晚了。

女性意识觉醒后看探戈这一类舞蹈有了不一样的感受,玛利亚穿着类似比基尼的舞蹈服在街口跳舞和在桌子上跳舞都让我极其难受。男人的穿着就是庄重的,女人的穿着却暴露、挑逗,干嘛非得女人露腿,练习时候的休闲穿着也不影响舞蹈的观看性嘛。男的怎么不露,我也想看男的露啊。

全片我最喜欢的是那一段三人探戈。

《最后探戈》影评(三):舞!舞!爱!

一次沉浸性的舞蹈体验,看到另一种南美的生活,跳一辈子的舞蹈。演绎两位舞者的舞蹈表演、灯光、运镜都很华美。

电影用访谈和故事性的舞蹈来记录,看到两个舞者的童年、青年、中年,最后老年的本人出场。制作时肯定先拍真人,然后再补拍设计的内容,最后剪辑到一起,全靠团队的构思补充。倒数第二个镜头是女舞者在出租车里抽烟,镜头拉远看到了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广场。终场画面是两者分别走向了舞台两侧。

有时候不用偶然想象那种的苦大仇深,讲一个兴趣使然的,有趣的故事即可。

copy:

作者:bluebandit(来自豆瓣)

来源: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9404759/

“Tango has something very special about it, which is communication between partners. So when we dance it, we feel countless emotions, as it can be with love, but also with hate. I was born to dance tango and I will die for my tango.”

在台上那麼自信的Maria,發表了這類似於鄭重的告別宣示,下台後就因為緊張的後遺症去廁所吐了。這種生理反應,我覺得不僅是緊張吧,更多是因為要承受和共舞四十年愛了四十年的舞伴分離的痛苦。

《最后探戈》影评(四):Just Dance!

资料馆的屏幕不知道是升级了还是此前没注意,这次电影的拷贝,色彩对比度和清晰度都让人惊喜。片尾出字幕时我盯着看了好久,还是没发现摄像机的信息,十分好奇底片格式到底是数字还是胶片。

电影的配乐穿插了包括Milonga风格在内的超级多首经典探戈,包括烂大街的Libertango也被两位舞蹈家演绎得出神入化。听着或雀跃或深情的配乐,坐在座椅上脚也会忍不住跟着打拍子。如果去掉音乐,本片的魅力可能会立即减少一大半。

(歪楼想到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颁给鲍勃•迪伦时,文学界一部分人对这样一个民谣歌手获奖颇有微词,瑞典皇家学院在颁奖词中有力反击: 迪伦的毕生作品已经改变了我们对诗的认知——诗是什么,该如何创作。鲍勃•迪伦作为一名歌手,值得与希腊声乐家、古罗马的奥维德、浪漫主义空想家、蓝调歌王歌后、和以及诸多以高标准来衡量而被遗忘的大师共享盛名。如果文学界的人对此不满,那他应该记得:神并不写作,他们只歌唱舞蹈。瑞典学院的美好祝愿将一路跟随迪伦先生的音乐之路前行。 )

短小精悍的90分钟片长纪录片(或者说,记录片中片?233),以探戈为切入点拍摄了两位阿根廷老一辈艺术家的精彩人生。相爱相憎,相聚又分离,分离又相聚,情意绵长如探戈,恨意决绝也如探戈,舞步和眼神是蜜糖也是利刃,探戈是Juan和Maria对抗生活的武器,也是他们需要庇荫时坚实的盔甲,无需言语就可以演绎得深入骨髓。

整部电影看下来,我想到欢同学和他的原舞伴/现伴侣,能够从大学舞蹈队的舞伴,一路走到今天到成为父亲,中间经历过的种种很少跟我详谈,但是从每年一两次的见面中能够从他的眉宇间依旧感到对生活的热情,还有一种偶尔显露出来的稚拙少年感,让我觉得新奇又可爱。

或许这是生活的另一种可能性?艺术家和艺术家在一起也不一定是坏事,一切都看能否是right person at right time?

众生皆苦,不如跳舞。Let's just dance!

《最后探戈》影评(五):观看《最后探戈》

观看《最后探戈》

阿根廷电影周在北京顺利召开,在所有参展阿根廷电影当中,豆瓣评分最高的是《最后探戈》,记录片不仅展现了起源于阿根廷的探戈舞蹈绝伦之处,也展现了对事业和人生舞者的孜孜追求。

影片首先展现的是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方尖碑和世界上最宽的140米街道。随后,一位年老女士缓缓走来,她脸带浓妆,步伐坚定,眼神坚毅,看向舞台对面男士——胡安先生,她一生的舞伴。影片拍摄时,二人已年过八旬,所跳探戈依然韵味十足。除了舞蹈,影片还捕捉到两位老者在跳舞时彼此复杂游离的眼神,不管是避开彼此眼神,还是生硬甩开紧握的双手,这些细节都引起观众对他们之间故事的兴趣。

随着影片的进展,我们知道,年轻的玛利亚是年轻的胡安理想舞伴———不会让胡安尴尬踩到对方皮鞋。情窦初开,二人也曾在大街上一遍遍跳“雨中曲”,回忆至此,年老的玛利亚眼含光芒,不停嘱咐年轻舞者:跳探戈时候要看着对方,眼神要有情感交流,脸要贴的很近。

追求事业时候,年轻胡安不畏经济环境变化,比如舞厅关闭,坚持向外推广探戈舞蹈,最终在美国百老汇舞台得以展现;而年轻的玛利亚为了同样理想,在百老汇舞台上,忍受从桌子上掉下来的恐惧,坚持四年在1.5米平方的桌子上跳舞。那是他们为了一致理想所奉献的峥嵘岁月。

随着二人情感生活各自发展,彼此产生距离,特别是胡安同其他女性生育小孩一事让玛利亚倍感挫折。二人跳舞时候不再有眼神交流,跳舞完毕后也会立刻甩开彼此的手。年长胡安也表达曾一度无法忍受玛利亚,他们试图逃离,更换过舞伴,又因不适应而找回对方。情感纠葛像极了探戈舞蹈里钩腿动作。

岁月如梭,年老的胡安家庭幸福美满,而玛利亚是孑然一身。玛利亚或许因为组建家庭的缺失,而把更大热情投入到探戈当中,在事业上更显辉煌。在世界探戈大赛上,雷鸣般的掌声不仅仅是巨大敬意,也是某种意义上补偿。

这部以探戈舞蹈为主题的纪录片对我印象深刻的有以下几点:

第一,年轻人对于梦想的孜孜追求。即使在同行转行,舞厅关闭,胡安也要坚持实现在百老汇演出的梦想。

第二,年老玛利亚对于婚姻的遗憾。她提倡生育要早,探戈可以晚一些。着实对自己一生的总结和反思。

第三,年轻舞者的继承。他们通过和年老舞者的对话,研究,演绎出顶级舞者的人生传奇,这种传承值得称颂

对于中国观众来说, 影片不仅仅是在介绍探戈,也是通过舞者的人生轨迹,展现命运的深刻。

2022年9月8日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