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玛利亚的自白读后感精选

《玛利亚的自白》是一本由[爱尔兰] 科尔姆·托宾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7.00元,页数:10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玛利亚的自白》读后感(一):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昨天去西西弗书店,其中一本书名为《玛利亚的自白》的书摆在一个非常显眼的位置,书名和腰封的介绍--颇具知名度的作者以及作品所讲述的内容--立刻吸引了我。

由于书的篇幅很短,很快就读完了--从渴望到怀疑以至于现在的愤怒--这本书既不是基于圣经(看起来又与圣经记载的内容有联系),也没有其它史料为依据,完完全全是作者个人的想象--他想象有人把一些非事实强加给了玛利亚以及世人--他把这种想象强加给了读者,如同他自己书中所写的那两个看守玛利亚的人。如果读者没有分辨能力,这是非常危险的。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诚哉斯言。

《玛利亚的自白》读后感(二):一个母亲的自白

因为有人等,在图书馆中匆忙的借了四本书,这本书就是其中的一本。在看到书名的时候并没有想到是圣母玛利亚,只是对这本薄薄的书第一印象很好,也是对上海文艺出版社有种盲目的信任。

作为一个非基督徒,基本上当这本书为一部透视内心的小说,没有任何的宗教观念。仅有的一点点基督教知识只能帮助简单的理解本书的一些情节,如耶稣受难,如耶稣的一些神迹,化水为酒,让腿瘸之人重新站立,让人死而复生,如耶稣三天重生, 科尔姆托宾将这些神迹以玛利亚的视角来述说,将这些家喻户晓的耶稣的故事毫无违和的编入小说中既不显得荒唐又不骇人听闻,将玛利亚的内心世界表现的既有血有肉又不失尊严,科尔姆托宾的写作功底和处理故事的手法无疑是高超的。

整本书大致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在耶稣死后玛利亚被两个人看管着写着什么,第二部分是耶稣受难的一段时间玛利亚的行动和思想,以及逃难过程,第三部分是故事的结尾,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呼应了第一部分,是耶稣受难后,玛利亚对整件事的看法,反映了作者写作的宗旨。作者在处理这部小说的结尾时一定是用了特别的心思,也许世人对于耶稣被钉死于十字架上是为世人受难的观点深信不疑,但是作为一个母亲,她的想法一定更自私的,没有一个母亲会觉得自己的孩子被这样残忍的对待是一件伟大的事。而对于宗教,对于基督教徒认为耶稣是上帝的儿子的观点,作者通过最后的一部分告诉世人,这其实并不是一个母亲所能认同的,这就是一个一直争论的观点,耶稣到底是人是神,对于信徒来说耶稣就是上帝的化身,而理性来看,世上的宗教都是经过伪装和神化将人化成了神,之后成为了众多信徒的精神领袖,是团结信徒的力量,作者也是理性的来对待这个问题,将这个问题写入小说中,但是恰到好处的是,他的小说度的把握很独到,既有耶稣的神的一面也有人的一面,而人的一面通过母亲这个角色来写出不至于太过僭越反而充满了人性的光芒。

也许有很多故事点还看不太懂,但是也已经很用心去理解。喜欢这样的小书,就像短篇一样,一个精心调制的故事,紧凑,平实,读起来有熟悉的感觉,又有很多收获,虽然没有宗教信仰,但是有一个伟大的儿子也许是不幸的,所以才叫圣母玛利亚吧。

《玛利亚的自白》读后感(三):圣母玛利亚的回响

二十年前,记者出身的爱尔兰作家科尔姆·托宾出版过一本游记《十字架:欧洲的天主教之旅》(The Sign of the Cross: Travels in Catholic Europe),记录了四年间他走过欧洲多个天主教国家或地区、参加盛大的宗教庆典、亲身体验朝圣之旅的经历。书里第一章写到他童年的回忆,母亲和姑妈去法国露德(Lourdes)朝拜圣母,他在家乡的教堂当祭台助手,每天晚上全家人都要跪着念诵玫瑰经。托宾出生在一个规矩的天主教家庭,虽然父母亲会对某些教义的细节提出疑问,但从未质疑过信仰本身及其仪式,也许就和吃饭睡觉一样,天主教构成了他成长的一个有机部分。

在托宾十四岁以前,天主教控制下的爱尔兰依旧有着严苛的出版审查制度。当时,小说家约翰·麦克葛汉(John McGahern)的作品因所谓的色情内容而遭禁,他本人也因此失去教师的工作;移居伦敦的艾德娜·奥布莱恩,处女作《乡村姑娘》因含有露骨的性描写,被家乡保守的教会丢入火里烧毁,这乍听起来仿佛是在遥远黑暗的中世纪才会发生的事。天主教会势力在爱尔兰的式微消失,与进入青春期后托宾本人对天主教信仰的动摇和弱化几乎同时发生。然而,在谈及与天主教的关系时,公开同志身份的托宾并不把自己定位为愤怒的对立者,相反他表示,他曾在宗教画里找到慰藉,天主教创造的艺术,它的“美和富饶依旧深深吸引着我”。

威尼斯圣方济会荣耀圣母圣殿里供奉的一幅《圣母升天图》,便是吸引托宾、让他流连忘返的宗教画作之一。这幅由文艺复兴后期大画家提香所绘的大型油画,散发出祥和、纯净、圣洁的光辉,让他在每一次观看后离去时都觉得意犹未尽。有一次,在走出圣母教堂后,他无意转进相隔几步之遥的圣罗科大会堂(Scuola Grande Di San Rocco),在二楼转角的一个房间里,另一位威尼斯画派大师丁托莱托(Tintoretto)所绘的基督受刑图,给予他完全不同的冲击。画里,美好超凡的天国为嘈杂混乱的俗世所取代,那使他联想到圣母,耶稣的母亲,作为人母,面对儿子被钉在十字架上受难而死时所感到的伤痛和恐惧。

圣母玛利亚的形象在欧洲的绘画和雕塑里屡见不鲜,可是在文字领域,除了圣经里的只字片语,除了宗教性的研究著述外,几乎没有作品以文学艺术的手法刻画过这位西方历史上最著名的母亲,这一空白触动了小说家托宾的创作渴望。母与子并不是他陌生的题材,早在2006年,他就出版过一本以《母与子》为标题的短篇小说集,里面收录的故事基本都是围绕母子关系而展开,而在新作《玛利亚的自白》(The Testament of Mary)里,他把想象力投向一对最神圣却又最神秘的母子,玛利亚和耶稣,并且是直接通过玛利亚之口,让一向以沉默温婉形象示人的圣母发出自己的声音,这是托宾创作的初衷和企图,换言之,《玛利亚的自白》写的是一个经历了丧子之痛的母亲回忆追述儿子如何惨遭杀害的故事。

在托宾笔下,身为母亲的玛利亚,对耶稣和其追随者们在家里的高谈阔论不以为意,在得知当局将对耶稣采取行动后,她赶赴迦南,试图力劝儿子跟她回家,婚礼上,她没有为儿子能把水变成酒的神力而感自豪,却怀疑那是一个事先设好的圈套,为求自保,她提前从刑场溜走,没有亲手清洗和安葬儿子,为此愧疚不已,她不愿附和耶稣门徒的要求,做出虚假的见证,当听说儿子的死原来是为了救赎整个世界时,她脱口而道,“那不值得。”托宾塑造的玛利亚,不是一个伟大的愿为全人类奉献出自己儿子的圣母,她甚至算不上一个伟大的人母,在母爱的背面亦有着求生的自我本能。

从基督教的角度看,《玛利亚的自白》无疑是一本冒大不韪的离经叛道之作,可单纯的挑衅和冒犯似乎从来不是托宾的写作态度,或者说,要把教会当作攻击目标,显然有更有效的切入点,而不必选择玛利亚这个完美、深入人心的圣母形象。另一方面,在叙述耶稣治愈瘸子、拉撒路复活、迦南的婚礼等众所周知的圣经故事时,托宾维持一贯朴实沉稳的语言风格,不带丝毫嘲讽和讥诮。在某种程度上,这本小说好像夹在叛逆却又叛逆得不够耸动的尴尬中,模棱两可,教人困惑。

帮我解开这个谜团的是另一位爱尔兰小说家科伦·麦凯恩,那是文字共和国里一次奇妙而意外的巧遇。在有关他新书《飞越大西洋》的采访中,他告诉我,女性在北爱尔兰的和平进程里扮演了重要角色,最早联合走上街头的是妇女,是母亲,她们举着标语牌,高呼“别再残杀我的孩子”,那一刹那,我听见了《玛利亚的自白》的回响——“那不值得”。虽然北爱百年的流血冲突已成历史,但人肉炸弹、自杀性袭击,这类为了某项崇高事业而献身的暴力悲剧至今依在,在世界的多个角落,仍然有眼看孩子去送死的母亲,她们承受着和玛利亚类似的悲痛或怀疑,托宾的《玛利亚的自白》,透过对宗教故事的重述,道出的是当代母亲隐匿的心声。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