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鲁迅的圈子》读后感精选

《鲁迅的圈子》读后感精选

《鲁迅的圈子》是一本由陶方宣 / 桂严著作,东方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页数:2014-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鲁迅的圈子》读后感(一):鲁迅的朋友圈

读着这本《鲁迅的圈子》,假如鲁迅那个时代也有“微信”,我觉得这些故事便是从简短凝练的“朋友圈”那里提炼出来的,每一篇都是那么简短,但却勾画出了他们不同的性格。鲁迅的文章我是从初中就开始看的,抱着他的全集,虽然读不懂,而且年轻那会喜欢艳丽词采的我还觉得鲁迅的文字过于平淡无奇,读起来有点生硬干瘪,而后来大学再重读的时候,却发现醉心于他的文字之下,也许这便是少年说愁以及步入青年之后的不同感受吧,而后我受鲁迅文字的影响,文章也写得渐渐平淡起来了,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的生活。作者陶方宣很喜欢民国时代文人,所以他的大部分著作都是关于民国时代的,他的文字很细腻,从第一篇“许寿裳:拖在身后的‘老虎尾巴’”便感觉到他文字功底的深厚了,把许寿裳的性格和人生历程简短地写了出来,一下子就让人瞥见那个时代的忧伤。

书里面写到了钱玄同、蔡元培、胡适、章太炎、郁达夫、林语堂、陈独秀、梁实秋、茅盾、胡风、萧红、丁玲和巴金等等一堆大作家,很多都是我喜欢的,他们的文章我也大部分都阅读过了,从这些人与鲁迅的曾经的交往过的点点滴滴,从鲁迅的这些珍贵的回忆录里面,我们不仅从鲁迅的眼中认识到他们,也从他们与鲁迅的交往中认识了鲁迅,让我觉得鲁迅不是那一个我曾经觉得难以接近的战士了,鲁迅竟然在我的世界中“活”了过来,变成一个和蔼可亲的朋友,再也不是文字里面那一个令人生畏的战士。另外便是真实了,书中还讲到与许广平之间的师生恋过程,还有其他时候鲁迅与朋友之间因观点不同而对骂的故事,鲁迅的脾气虽然强硬,但是我们也算是见到真实的鲁迅了,毕竟没有谁是真正的圣人,这般的真实,才让人能够更加靠近以及热爱。

看完这本书,发现鲁迅的朋友真不少,而且都那么厉害,他生活的圈子真的是高大上,虽然我们没有像鲁迅一样的厉害的朋友,但我心中还是渴望有一些文人朋友,可以在如今有点艰难的真实生活之下,也可以谈谈文学之类的理想。为何书写,我觉得是向往和羡慕。

By江焕明

《鲁迅的圈子》读后感(二):从《呐喊》说开去

第一次真真切切被鲁迅的文章所震撼,是在我上初一的时候。父亲不知从哪个朋友家里借了本鲁迅的《呐喊》,我趁他不注意,偷偷拿了去读。这一拿,就再没放下。至今依旧记得那是一本全红色封面繁体字竖排的书籍,封面上用黑色毛笔字写着大大的“呐喊”二字。书读起来虽然费力,但对于那时的自己而言,只要是有字的、能读的东西,我都如获至宝。那本集子里收录了他不少的短篇小说,印象最深的,就是著名的《狂人日记》。

那个年龄段的自己,尽管对鲁迅的作品还是似懂非懂,但我能感受到,如《狂人日记》一样,《呐喊》中所收录的所有文章,都有一种深重的愤怒和失望,有一种振聋发聩的气势和腔调,有一种对中国社会现状的控诉和批判。那一声声“铁屋中的呐喊”,让年少的我读得荡气回肠,久久不能忘怀。后来我才明白,那种感觉叫做“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现在想想,除了在语文课本里学到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外,那本《呐喊》其实给我留下了真正意义上对鲁迅的第一印象。记忆里,那本书精致秀雅,飘溢着浓浓的民国书香和层层的书卷气。在很年轻的时候我就接触到了鲁迅思想的精魂,也是难得。

如今的自己已离开学校很多年,我并不知道,如这本《鲁迅的圈子》里提到的那样,鲁迅居然已经从教科书上悄然消失,我更不知道90后、00后会如何认识和理解鲁迅。但每当我想起鲁迅,脑海里就会浮现出他严肃消瘦的脸颊、那根根直立的硬发、浓而倔强的八字胡和犀利深邃的双眼。他的文章正如他本人留给我的印象,一针见血,一眼刺穿对方,如剑锋一样犀利,更能毫不客气地戳穿虚假的表象,剖出真相。

这是之前的认识,而读完这本《鲁迅的圈子》,除了对鲁迅最初的那个严肃刻板、正直较真的印象外,我又重新认识到了一个被请下神坛、充满人味、真实幽默、倔强执拗、爱憎分明的鲁迅,非常直观和立体。整本书主要是按照时间顺序提到鲁迅一生中所接触的各个主要文人、学者,编辑得生动有趣,妙趣横生,充满时代感和人文味。更难得的是,书中还附了每一个主要人物的黑白小照,一个个都意气风发、玉树临风。让读得入迷的我,只想穿越回那个时代,认识其中某一个文人,并轰轰烈烈活一场。真是太喜欢那浓墨重彩的民国时代了,那个时代文人圈子里的纷争和故事每一个都有一种民国风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后来甚至当今中国的文艺圈,回响不绝。

真心提议书友们,如您想要更进一步了解鲁迅和他的思想,了解民国时代的中国文艺,不妨先从这本有趣易读的《鲁迅的圈子》读起,或许,就会有一份不一样的收获。

《鲁迅的圈子》读后感(三):圈子内外看鲁迅《鲁迅的圈子》

圈子内外看鲁迅《鲁迅的圈子》

鲁迅已经成为了一个学问,每年出版的书一年都看不完。有研究鲁迅的思想的,有研究鲁迅的学问的,有研究鲁迅的生平的,这都不算什么,还有有研究鲁迅的书信的,有研究鲁迅住过的地方的,有研究鲁迅挣了多少钱的,有研究鲁迅日记里面的账目的……一个人成名了,伟大了,自然会有很多追星的,不过只要写得好,只要视角独特,就会有人喜欢。

这几年也陆陆续续看过几本关于鲁迅的书,比较精彩的有陈丹青的《笑谈大先生》,刘春杰的《私想鲁迅》,还有写鲁迅的爱情的《小闲事:笑谈大先生的爱情史》。

这本《鲁迅的圈子》也挺有趣的,不是直接讲鲁迅,讲的都是鲁迅的朋友,有些也算不上是朋友,有的是圈子里面的,有些是圈子外面的,总之都和鲁迅有过交集,都和鲁迅有过这样那样的来往。通过这些人,就好像是一面镜子,可以折射出鲁迅的方方面面来。

鲁迅是民国的名人,在当年没有互联网,没有电视的年代,著名作家就相当于现在的当红明星,鲁迅无疑是当年的大明星,和当时的三教九流都有来往,尤其是和当年的文化名人们,来往密切。

鲁迅在教育部工作,工资颇丰,在北师大任课,收入也不绯,开始写作以后,那稿费更是让人吃惊的高,如果当年有作家收入的排行榜,鲁迅一定拍在前面。有了物质基础,所以鲁迅经常在生活上帮助那些刚出道的年轻作家,萧红啊、萧军啊、柔石啊、白薇啊等等等等,这是鲁迅温柔的一面。不过你可别惹到鲁迅,鲁迅的确有点小心眼,睚眦必报,到死都不原谅,整个民国的文坛中,骂人最厉害的就数鲁迅了。

鲁迅那么猛烈的批判传统,其实骨子里他的文章还是深得传统的精髓,文字功力很深厚,所以比后来的那些没怎么读过古书的人,写得更深刻。所以他去批判传统,那就更是得心应手,能够一下子点到最痛的地方。他也看不习惯太西化的东西,他也留过学,知道西方是怎么回事,所以对那些喝了一点洋墨水,就自命不凡的人,也能把老底揭出来,所以鲁迅的笔比较辛辣。

不过鲁迅骂人归骂人,只是动动笔墨,文人之间的交往还是很正常的,很少因为互相的敌视而党同伐异,甚至落井下石,骂过也不妨碍以后的合作。不过很多文化人也因为被鲁迅骂过,在解放以后,下场很惨,这也是鲁迅当年没想到的了。

《鲁迅的圈子》读后感(四):认识圈子中的鲁迅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一个巨大存在,历来褒贬不一。而对于我来说,他则是一个工具样的存在,我既引用他的话来显示自己的深刻,也买他的书放在案头装点门面。但除了记得他被后人封的那些名号之外,除了从小到大在课本中读过他的那些文章之外,我对他的了解却极为有限,全都是只鳞片爪。所以,当拿到陶方宣和桂严两位合著的这本书时挺兴奋的,我期待了解心目中的这尊神。

在这本书中,作者以时间为纲,以鲁迅一生中几个主要住处与他人的交集为主要节点,按人成章,为我们梳理了鲁迅与他同时代人,包括蔡元培、章太炎、胡适、林语堂、郁达夫、梁实秋、瞿秋白、矛盾、史沫特莱、胡风、周扬、巴金,以及前不久热映的电影《黄金时代》的主人公萧红等近代史上诸多著名人物交往的历史渊源、私家掌故,以及爱憎纠葛,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鲁迅、认识鲁迅的全新角度——他人眼中的鲁迅、交往圈子中的鲁迅,这往往更加真实。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确,如果我们想要很全面的了解一个人,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就够了,从中可以映照出他的真面目来。作者对于鲁迅交往的每一个人,都谈到了交往的源起,以及最后或者交恶、或者交好的过程。这本书尤为值得赞扬的是,作者并没有事先预定立场,而是站在一个较为客观、公正的历史角度,将鲁迅放回到他生活的那个时代和环境,对他们的交往加以描述,既不避讳鲁迅性格中猜忌多疑、睚眦必报、尖酸刻薄的缺点——鲁迅先生善于写人性的丑陋,但是轮到他自己,心态也情不自禁地变得“丑陋”起来,并不见得比别人有多美好;也对他性格中刚强不屈、热于助人、疾恶如仇、提携后辈之举毫不保留的加以褒扬——吃进的是草,挤出的是奶。

然而,我于鲁迅知道得实在是太少,对这本书终究也评不出个所以然来,也就只能象前段时间读过的《陈寅恪与柳如是》那样,想象一下如果我与鲁迅生生在同一时代,又恰巧彼此有所交集,那么我们的相处会是怎样一种情形呢?当然,这只是一种想象——我的浅薄与虚荣都入不了他老先生的法眼。我们极有可能谁也不喜欢谁——按照他的真性情,他的敏感、多疑与刻薄,除了那些虚心求教于他的年轻人之外,大概很少有人能够忍受得了吧。

自鲁迅生前开始,他就被人涂上了厚厚的意识形态涂料,抬上了神坛,神化为旗帜、丰碑、先驱、方向、导师,诸“最”加身,或者被妖魔化。其实平心而论,鲁迅因为对我们民族的劣根性有着深刻的剖析被誉为民族魂的确实至名归,我们注定不能没有他,更不能忘记他,但是也必须记住他首先是一个人,是一个为民族、为文化做出了极大贡献的人——而把他放回到他所交往过的圈子中去,就能对此有更为清晰的认识。从这个意义来说,这本书很有意思。

《鲁迅的圈子》读后感(五):鲁迅老爷子的朋友圈

说在前面的话:

一直以来都想读一本名人社交圈往来的书籍,不想,以鲁迅老爷子为契机我竟然好好的八卦了一把。

鲁迅老爷子的朋友圈

——评《鲁迅的圈子》

文|杜子腾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鲁迅从教科书上悄然消失了”,作者在序言中如是说。我们曾经背诵他的文章,了解他的事迹,瞻仰他的肖像……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人有意的让我们忘记他,忘记他如刺刀,如匕首般针砭时弊的精神。

曾经一度将鲁迅捧上神坛,奉若神明,号召全民族学习,顶礼膜拜之;新时代背景下又有人号召将鲁迅请下神坛,回归理性,扫除大众的盲目效仿。这两件事我虽不能说全然支持但都可以理解。鲁迅他老人家自己也是知道的,“待到伟大的人物成为化石,人们都称他伟大时,他已经变成傀儡了”。然而被大众遗忘,消失在无边无际的历史深处却是万万不能接受的。

我们需要重新认识鲁迅,一个真实的鲁迅,身边人眼中的鲁迅;而非历史上被添油加醋的鲁迅,被人想象的圣人鲁迅。

《鲁迅的圈子》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它以鲁迅的地理住处为分割,圈划出了不同阶段下与不同人物的来往。明的一条线是鲁迅与各位历史名人的往来经过,暗的一条线则是各位人物与鲁迅交往中对鲁迅形象的侧面烘托。从这样一个角度来讲,本书给我们提供了两个视角:其一,全面掌握鲁迅与当时名人圈交往的私家掌故;其二,从亦师亦友,忽敌忽友的朋友眼中还原一个真实的鲁迅。当然了,这两点本就是水乳交融、浑然天成的。我们读起来绝没有严格区分的必要,只是在认识上检验收获则必然要从这个角度上考量,如此收获价值才是最大的。

以上是从“虚”的层面,即本书的立意来讲;若从“实”的层面来讲,也就是从本书的内容,则也是有一番说道。

作者对全书的安排采用了时间和地理上的双重标准(当然,于本书来说是两者是对应的)。全书的五章内容如下:

第一章:绍兴会馆(1912-1919)

第二章:八道湾(1919-1923)

第三章:阜成门西三条(1924-1926)

第四章:景云里(1927-1930)

第五章:大陆新村(1931-1936)

这其中分别定居绍兴会馆和八道湾时可谓是最能反映鲁迅的两个时期。因为,前一时期有影响鲁迅至深的恩师章太炎,有与鲁迅私交至深的许寿裳,有与鲁迅论出“铁屋子”的钱玄同,有对鲁迅写出 《狂人日记》有特殊贡献的陈独秀,还有器重他却被鲁迅斥之又斥的蔡元培……这些人物在与鲁迅的交往中,有深有浅,有同有异,有褒有贬,有敬有畏。几乎每一个细节都能反映出鲁迅的真性情。这段时间恰恰又是鲁迅从百般聊赖的抄古碑“老叟”向新文化运动的主将跨进的时期,其心路历程与行为方式在这一时期有着不加修饰的体现。

而后一时期,也就是鲁迅在八道湾居住时期则有许羡苏、许广平两位重要人物的出现。这一点出发又能让我们看到鲁迅的性情一面,这也是大多八卦读者都希望看到的严肃鲁迅的柔情一面。由此两章的内容,我们对于鲁迅的形象便有了真正感性上的认识了。这弥补了我们从教科书上所认识的单一的鲁迅形象。

尔后的内容,多多少少就是在此基础之上的生根发芽了。大家完全可以当作工具书查阅式阅读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