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心灵之镜》读后感摘抄

《心灵之镜》读后感摘抄

《心灵之镜》是一本由陈灿锐 / 高艳红著作,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5.00,页数:15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心灵之镜》读后感(一):一面真实透视心灵的镜子

作者言简意赅,文笔流畅,字里行间流露出真情实意,特别是个案部分!

一口气读完这本书,意犹未尽。

看了《心理之镜》不仅学到曼陀罗绘画的具体操作、分析方法、治疗过程,还真正体会到荣格心理分析的奥妙,原来心理咨询不仅仅是为了治病,更是为了成为真正的自我。

可以说,作者把深奥庞大的荣格心理学理论,用一个曼陀罗绘画技术贯穿起来,足见其功力。

力推此书!

《心灵之镜》读后感(二):自我疗愈曼陀罗

这本书非常好,有理论有实操有个案分析,读者可以按照书中的步骤一步步疗愈自己.所以极力推荐.

曼陀罗有自愈的功能,荣格是一个好好的例子,荣格与弗洛伊德因学术观点差异分道扬镳,荣格遭受着大量幻觉与情感的冲击,随时有无意识吞没的危险.因此,他体验着如精神分裂症患者一般的痛苦,为了保持自我的现实功能,荣格进行曼陀罗绘制及积极想象,把遭遇无意识的种种经历记录在<红书>中,后来,他对这段时期的经历进行分析,其中形成的自性理论学.

书中的理论以自性心理学为基础,保护-凝聚-整合-方向-神圣,一步一步进入疗愈的殿堂

《心灵之镜》读后感(三):自性,即人格的完整性”

荣格曾在其自传《回忆·梦·思考》中说,很长一段时间,他画了很多的“曼陀罗”,自己都记不清到底画了多少,也并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似乎是一种莫名的需要,一种自然而然的涌现与形成,凝聚为美轮美奂,犹如心镜的“曼陀罗”。荣格说:(只是事后)“我才逐渐发现,什么是真正的曼 陀罗:‘成形、变形、永恒的心灵的永恒创造。’而这便是自性,即人格的完整性” 陈灿锐博士在其博士论文的基础上,完成了这本《心灵之镜:曼陀罗绘画疗法》专著,他是心理分析专业的硕士和博士,加上大学四年,已是十年磨一剑。这是国内首次对曼陀罗绘画疗法的系统研究,也是第一部有关曼陀罗绘画疗法的原创性著作。作者对于曼陀罗本义、其佛教的传统与内涵、荣格自性的理论与分析心理学方法,以及曼陀罗绘画的结构与方式等,都有独到的阐释与发展。 ——摘自申荷永老师所写序言

《心灵之镜》读后感(四):当你把博士论文出版时,请照顾读者的感受

在这本书之前,心里一直期待有本讲曼荼罗绘画的书。最好是荣格派的治疗师写的。于是当发现有这本书,且是申荷永的弟子写的,我自然激动的买来去看。

这本薄薄的小册子,其实基本就是作者的博士论文,甚至连参考文献的格式、书籍的编排,都有一种干瘪的、国产博士论文的味道。这让人有一种不大用心写作的感觉——好歹你说的细一点嘛!毕竟这是给读者看的。

看下来,书只能算一般,完全没有眼前一亮的感觉。无论对于治疗师还是普通读者,书中对如何操作曼荼罗绘画,及如何理解自己或来访者所画的曼荼罗,都缺乏详细、深入且有操作性的讲解。更多的,给我感觉,是惜字如金的勾勒出一幅遥远的画卷。看似面面俱到,但是真的可以帮人来自助、助人吗?我甚至开始疑惑,究竟是一副曼荼罗画本身只能拿到这一点东西,还是?

个人感觉,最为推荐的是书中对一个连续案例的报告(有来访者的三十余幅曼荼罗画及咨询过程简介)。

然而,把知识写的这么“吝啬”、小气,还是很让人不满足的。

勉勉强强,出于“好歹是大陆的第一本曼荼罗绘画书”的缘故,给了3分

《心灵之镜》读后感(五):遇见最真实的自己——读《心灵之镜》有感

一年前在心理学培训课时认识陈灿锐博士,当时听他提起过荣格的曼陀罗,那时觉得很深奥神秘同时也很向往,令人惊喜的是,近段时间陈灿锐博士和高艳红博士联手创作了《心灵之镜》,它是国内首次对曼陀罗绘画疗法的系统研究,也是第一部有关曼陀罗绘画疗法的原创性著作,我急不及待地购买阅读。全书很详细深入地从基础篇和专业篇论述曼陀罗,难得的是书上精彩的真实版案例分析,这些案例都是两位老师多年来呕心沥血付出的成果。更难能可贵的是两位老师深入研究了几千幅曼陀罗绘画作品并通过实证研究,并在超越前人的基础上发现:曼陀罗绘画是以整合功能为核心而发挥治疗作用,并且表现为内暖外冷的结构。

本书触动我的地方实在太多太多,我从某些方面说说我的感受。

我做MBIT性格测试时,我的结果是INTJ,我的内倾直觉和外倾思维是第一和第二功能,在我上学时代,我的文科成绩一直很差,但我逼于各种考试压力,不断放弃学习理科,用更多时间去恶补文科,但无论付出多大努力,成绩并不是怎么理想,分析师法兰兹一再强调:“人无法直接跳到劣势功能。”一般而言,个体要在优势思维充分发展的情况下才能更有效地发展劣势思维。我第一功能内倾直觉并不是发展得很好,所以导致我第三第四思维都很艰难地发展,现在想想当初不科学读书时付出的那些光阴,有时是一种叹息,不过更兴幸的是将来可以把MBIT应用在家人或者朋友身上,让他们能够更有效地发展自我功能。

曼陀罗绘画是很好的让潜意识投射到画上的工具,我在画自我曼陀罗时,本来想画一只充满智慧的羊角的人头像,当我专注地画画时,我的情结或者阴影慢慢就跑出来了,我本想画光鲜头像的初衷突然消失,当时我的手在发抖,我的心在急剧跳动,我情不自禁地拿起黑色的画笔一画而快。事后分析时,我看着羊角人发怒的鼻孔和紧皱的眉头,是如此的熟悉,此时内心是沉重的,但也带着一种明白真相的轻松。曼陀罗绘画方式的天圆地方和周围安全的环境,给了我一次重新认识自己和整合自己的机会,费尔贝恩说:“我们每个人都把自己的内部客体关系投射到新的人际情境中,新的客体之所以被选中因为他们与过去的坏客体具有相似性。”我渐渐明白我的人生二十多年,原来都是在这人际互动形式下不停打转,如果没有这次绘画体现,我的行为方式和命运车轮将会在不知不觉中重复一辈子。

我在看别人曼陀罗作品时,令我最有感觉的是看一些画面比较孤独的作品,在性格类型中,我看到了我从小到大喜欢女生的类型都是我的第三功能:内倾情感型。我在分析性格时感到我的内倾与我喜欢女生的内倾是比较难互补式相互吸收学习并发展的,并明白与她们日常的互动方式如此吸引,原来是激起了我对旧客体的期待行为的方式时,趁着我还单身,我很乐意地做了一个决定,要打破对这种女性的依恋方式,寻找一个外倾型的伴侣。但当我们心理学走得越深时,要遇上一些心灵接近、理解自己的人不是易事。

社会派的心理学我曾经也走过,最后很感恩被陈老师引了回学院派,并发现社会派的很多理论都是在学院派的理论中改名换姓。费尔贝恩提到:压抑而导致分裂是一切心理症状的根源。现在的我,很高兴去做的就是画曼陀罗并参考着《心灵之镜》自我分析,让曼陀罗发挥自性的力量慢慢把我内在整合起来。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