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悲伤之镜读后感1000字

悲伤之镜读后感1000字

《悲伤之镜》是一本由[法] 皮耶尔·勒迈特著作,文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页数:48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悲伤之镜》读后感(一):大时代的一面镜

世界让我遍体鳞伤,

但伤口长出的却是翅膀。

—— 《黑域》,阿多尼斯

二战为背景的故事,舞台是遥远的法兰西,多线叙事的结构,迥异的主人公与前方路,像红、白、蓝三种纯色,最终交织成一面旗

《悲伤之镜》读后感(二):生命中的脆弱与坚强,永远超乎我们的想象!

当“天上再见三部曲”的《悲伤之镜》进入到眼帘的时刻,再次呈现的即是莫大的哀伤,承接着《天上再见》和《火光之灾》的“香火”,《悲伤之镜》更为炉火纯青,其展示的法兰西画卷,更为波澜壮阔。

1940年6月,德军大举进攻法国,15天内,数以千万的人走上逃亡之路。在这条漫无目的的逃亡道路上,充斥着英雄与恶棍,卑劣与良知,冷漠与人情。如此浩瀚的历史画卷中,洞悉到的更是人性的底线到底能否坚持的现实。

人性是极其脆弱的,就像电影《1942》呈现的那样:流离失所的人,跟动物已经毫无二致,但又与动物有着根本的区别,那就是人性之光。于是,呈现在小说之中的便是如何表达的技巧。女主露易丝的眼光,洞悉着历史的时刻。

生命不仅是脆弱的,又是坚强的。就犹如《悲伤之镜》中的那些千万人,看似是在流浪,是被战争赶到大街上的悲伤者,却也又是坚强的。这种坚强是平素看不见的,是因为特殊时刻的来临迸发出来的。从中体会到的是,生命本身的多元化和多样性。

小说,往往是来自于虚拟写作。以1940年六月的逃亡为背景,虚拟的地方为起点,却又离不开历史素材的灵活运用,比如《三十三天》《大逃亡记》《奇怪战争中的法国人》《遇难记》《1940年五月和六月的大逃亡》。

通过历史素材的加工,以作家独特的视角,塑造出一幅看似虚拟,又有真实历史作为铺垫的浩瀚历史画卷,堪称作家写作的鬼斧神工。

逃亡的序曲在进行,尾声也终将来临。于是,宛如曲子一般,尘埃落定。每个人,似乎都获得了命运的安排。他们只是历史大逃亡事件之中的缩影,更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悲伤,照出了脆弱,照出了加强。

《悲伤之镜》读后感(三):草稿

看着看着,感觉气氛越来越热烈,越来越高涨,仿佛将要发生些有趣的故事,结果,却啪的一声,啥都没有了,就如此消失了,让读者有些出乎意外,结果怎么会怎样,和人们的想象完全不同。 作为女人,还真的是不容易,被男人欺压,最终激起的反抗,还是陷入在考虑男人的体面之上。看起来,就是合法的自卫,真相在最后一刻方才被大众知晓,正当的述求最终得到陈述。 作者还是挺幽默的,说起监听工作,在一对情侣之间的对话中,不断才有文字游戏的方式,打断两人间的对话,追踪让让电话就此中断。另外,安娜丝塔西娅差点成了女神的标志。 真相重要,鼓舞重要,这是两个不同的观点,若失败的消息来临时,是继续鼓励好,让士兵进行高昂的斗志,还是告知真相,让民众尽早面对现实。 《一千零一夜》,写的原来就是波斯帝国的故事。提前波斯给人的印象是古老和文明,是美的象征,是和平和包容的结合体。并喜欢伊朗两个文字,给人的印象是战乱,是纷争,是石油。伊朗和波斯给人的印象是个对立面,作者却认可这两种表现形式。 爱情是美好的,无论是青年人,还是年纪相差悬殊的人都是如此,只要是陷入在情感之中,内心自然不可避免地拥有感情的交流,两人之间的情感也会随之高涨,在突破的单相思的苦恼之后,两人默契的交融在一起。 这辆需要在车外手摇才能发动的1929年标致,或许就是20年代的古董车 Type184,Type156,Type153。Type 184 的诞生,成功完成了标致向更高端市场前进的尝试,这辆老爷车诞生于1928年——正值汽车工业的享乐高峰时期。 皮耶尔·勒迈特《悲伤之镜》,提到了拉丁语,自然能联想到罗伯特·加尔布雷思的《致命的白色》,古罗马诗人卡图卡图卢斯用拉丁文进行文学创作。 我的女人说,除了我,不愿与任何人 结婚,即使朱庇特求爱,她也不肯。 她说:但女人送给炽热情郎的言辞 只应写在风中,写在流逝的水里。

《悲伤之镜》读后感(四):在战争里风雨飘摇的小人物们

勒迈特的作品我之前只读过一部《三天一生》,那是个非常扣人心弦的推理悬疑故事。本以为这部《悲伤之镜》也是相同类型,但是读完发现这是一部以二战为背景的文学作品,勒迈特在这部作品里描写了法国人民因为战争而遭受的苦难。 这部作品有三十多万字,体量不小。其中的故事人物分为好几条支线陆续登场,最后因为战争而汇集到了一处。主线是露易丝,正是发生在她身上的诡异事件一开始让我以为这本小说是推理向。常去她兼职的咖啡馆的一位老头儿某天突然提出要提供给露易丝一大笔钱,条件是看看她的身体。露易丝心动了。然而到了旅馆后,老头儿却在她的裸体面前开枪自杀。这样血腥的开头逐渐引出了露易丝这条线的下一步发展:寻找素未谋面的正在当兵的弟弟。 另外一条支线在德法战场上,加布里埃尔和拉乌尔在德国人的进攻下与队伍失散,然而在撤退过程中却被当成逃犯抓了起来。后来一位叫费尔南德军官负责将他们迁移到拘留营。勒迈特在后记中写道,关于监狱人员迁移这个事情是有原型的。露易丝追随着他们的脚步,希望与弟弟相逢。 还有两条支线在法国政府和法国一个小教堂里。这两条线索都是由一位名叫戴西雷的传奇人物串联起来的。他当过教师、飞行员、律师、政府人员,最后到教堂当了神父。他神出鬼没,行踪不定,但是他是人们口中“能够创造奇迹”的人物。这个教堂也是故事人物集合的地方。在这里,他们得到了救护和慰藉。炮火中人性的善良体现得淋漓尽致。 这部作品是暖心的,跟《三天一生》残酷的风格完全不相同。勒迈特的作品风格如此多变非常让人惊喜。勒迈特的“天上再见”三部曲更是为人所称道,下一步就读起来!

《悲伤之镜》读后感(五):战争的悲伤

战争是很多作者偏爱的题材,而本书所描写的二战则更为普遍,每个作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去描写二战的残酷,可以看出无论是战争的发起国,还是战争的获胜国,都遭受了深重的苦难。

在战争的时代背景下,每个人都为了国家,为了个人在做着自己努力。本书分别从几个人的角度绘制出战争的恢弘和残酷。露易丝作为一个普通的平民,战争带给她的是不可选择的生活,只能放下自己琐碎的生活,被战争的洪流携卷着四处奔波。她在颠沛流离的路途中所表现出来的母爱是让人为之动容的,当与父母离散的孩子在逃难的人群中时,她前半生一直无处施展的母爱就爆发出来了,她无论自己多艰难也在尽力保全这两个孩子,视如己出。

加布里埃尔和拉乌尔虽然在战争没有全面爆发时是格格不入的两种人,拉乌尔是“兵油子”,完全的利己主义者,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中饱私囊,加布里埃尔则是一位正直的军官。当战争全面爆发,法军因不敌德军而迅速溃败的情况下,两个人一起疲于奔命,最后被捕。他们是士兵,也是战争最大的受害者,他们没有选择的进入部队,却只能沦为无数冤魂中的其中之一,他们甚至不能像难民一样为自己寻找活下去的机会。

书中最神秘的人就是戴西雷了,没有知道他到底是谁,他可以化身为任何人,却又能轻易的消失于人群之中。战争对于他来说同样也是一个机会,让他体会另一种人生的机会,他在信息部工作,因为深谙人性的弱点,清楚的知道如何操纵大众的心理,为了振奋人心,国家不得不散播出虚假的胜利消息,这也让戴西雷有了大展拳脚的机会。

“在战时,一条确切的消息远不如一条鼓舞人心的消息更为重要。真实并不是我们的主题。我们有一个更高、更远大、更雄心勃勃的使命。我们,我们承载着法兰西人民的精神。”在现在这个信息如此发达的时代,掌控舆论的走向尤其重要。人们现在可以有各种途径获取信息,可是世界上很多国家对中国还是有很大的偏见,他们所接收到的信息是片面的,由此传达给他们的思想就是错误的。

可以看出来无论信息多发达,普通大众能接收到的信息还是国家或政府想传达给你的信息,和几十年前报纸或广播传达鼓舞人心的假消息是同样的。我们有自己的判断力是最重要的,在这个信息如此繁复的情况下,可以进行筛选,找出事情的真相。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