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魔女嘉丽读后感摘抄

魔女嘉丽读后感摘抄

《魔女嘉丽》是一本由[美] 斯蒂芬·金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页数:23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魔女嘉丽》读后感(一):校园霸凌

故事很简单的,就是校园霸凌的事,只不过女主比较特别,有特异功能。中间穿插采访,新闻的引用,倒叙,开始我真是看得有点晕。

我看过电影的部分片段,当时其实觉得这种题材很老套的,结果发现书也确实老套,毕竟是成名作,1973年的小说,在那个年代,特异功能应该是个蛮有创造力的想法吧。

整个故事还是悲惨的,也印证“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的说法。

可能,少年的你更好看点吧。

《魔女嘉丽》读后感(二):天道好轮回

又是永远的国王-斯蒂芬.金,《魔女嘉莉》这本书用今天的视角来看,就是本讲校园霸凌,然后霸凌者被团灭的小说。 书中的主角是个叫嘉莉的16岁女孩子,生活在单亲家庭,父亲早逝,母亲是极端宗教分子,用毁灭人格、摧毁自尊的方式养自己的孩子,就造成了嘉莉性格孤僻、不善与人交往,这又进一步导致了她在学校环境里格格不入、被孤立和霸凌,最后忍无可忍、异能爆发,一波带走了几乎半个小镇的人。这书是个彻头彻尾的悲剧,但看了下网上的评论,有个书友说:“对我来说,这是happy ending”,嗯,赞同+1,天道好轮回。 校园霸凌这个问题,这几年讨论很多,说的已经不能更多了,这不是个短期内就能改善的问题,可能需要整个社会的配套以及整整一代父母思想的转变,再来加之于孩子的教育。前段时间看到知乎有个知友的回答,他说他教育自己的儿子“两个人都觉得好笑的才是玩笑,只有一个人觉得好笑,那就不是开玩笑是伤害。”道理是不是很简单?但真的这么想、也这么去教的父母能占到百分比的多少? 这本小说里有句话,“人们没有变得更好,他们只是变得更聪明而已。当你变得更聪明时,并不会不去揪下苍蝇的翅膀,而是会为自己的行为找到更好的理由。”所以,社会进步和人心向善不是完全的正相关,要靠每一个人去努力。道阻且长。 回到本书,这本小说采用的手法,里面有出现一些新闻报道、书信、报告等,我看的时候,一度以为是不是真实事件改编,还去网上搜索,结果只能说,斯蒂芬金对人心的把控真的是太厉害了。这是本很简单就能猜到结局,但还是不自由主被吸引着一直读到结尾的小说。

《魔女嘉丽》读后感(三):亲爱的女士,我希望有一天你可以远离疯狂

其实小说里嘉丽在舞会之夜回家的情节和电影传达的完全不一样,是小说表达的更有深意。

在电影里,嘉丽在舞会之夜回到家后是急于寻找妈妈的慰藉,但是妈妈想要杀她,嘉丽为了保护自己才杀死母亲。而king的小说里,嘉丽回到家时这样说的:

“我是来杀你的,妈妈。而你却在这里等着要杀我。”

“妈妈,我要送你一件礼物。”

“妈妈,我在描画你的心脏。”

嘉丽主动终结了母亲的生命,送她解脱,同时也在黑色舞会上痛杀老师,校友,无差别杀死了所有目击者,大火屠城。最后筋疲力尽,耗尽精力,来到母亲生下自己的小旅馆,毁掉旅馆,死于旅馆外的草坪。

这么惨烈的、决绝的抹杀自己的存在,让我想到只有小时候看封神演义里哪吒“削骨还父,削肉还母”的痛苦。

大家都很关注《魔女嘉莉》校园霸凌这个点,但是事实上,这并不是整个故事里最重要的点,就像开篇的经血,是一个引子。

史蒂芬金说过,他擅长的不是写恐怖小说,而是恐惧小说。在《魔女嘉莉》中他通过强烈的厌女情节来传达女性恐惧。嘉丽有一个宗教狂母亲,她控制欲极强,对世界的认知完全来源于圣经,这种偏执扭曲了她作为一个人,一个女性的个人欲望。她始终把罪恶内化,把所遭受的痛苦归结为自身的原因-“罪恶找上你,是因为你的错。” 而事实上,她所遭遇的最大痛苦无非是婚前性行为和丈夫的早逝,她无法接受(这也早就了这个女人性格里有趣的点,她觉得对不起上帝)她把遭受的痛苦全部归咎于因为背离上帝而遭受的惩罚,上帝不再爱她。她痛恨乳房,她痛恨生理期,痛恨女性的怀孕生子(认为那是肿瘤,是上帝的惩罚),她痛恨一切女性的生理活动和成长轨迹。根深蒂固的厌女情结导致她从嘉丽出生就无法接纳她,内心狂热而痛苦的她将这种畸形的心态悉数传递给了嘉丽,而嘉丽最终就是被这样一名癫狂宗教徒,一名成年女性摧毁的。女性恐惧的痛苦在于,一名女性在一个极度厌女的家庭氛围下成长,更恐惧的,是你的同性,你的母亲营造了这种厌女氛围。

嘉丽的成长一直活在不被认可的环境里,母亲压抑着她的女性身份,排斥学校教育,使她始终无法融入集体。嘉丽在学校不被同学接纳,在家中又一直被母亲规训,被邻居小孩欺负叫她creepy(怪胎)。就这样到了舞会之夜。

嘉丽在舞会之夜成魔,泯灭人性的烧了一场嘉年华,然后回家杀死了她这个一辈子厌女,接受不了自己更接受不了女儿的母亲,毁掉生下自己的旅馆,最后死去。这一路的心里旅程,是少女嘉丽不被接纳的十几年。

我觉得史蒂芬金真的很牛逼。几十年前的作品,无意识的刻画了女性代际相传的犬之力,霸凌、排斥异己、厌女、以暴制暴等等!嘉丽杀死维护她的老师,弑母,是不堪忍受的女性之痛,更是逃离,逃离,逃离,唯有彻底毁灭才能彻底解脱。

一想到小说传达了这样的主题,我就忍不住难过,感到非常的悲伤。

烦死了,不想写了!

最后再随便聊下,俄狄浦斯情结(恋母情结),之前看到有人说弗洛伊德指出的这种精神症候弑父恋母是人类共有的情结(心理欲望)。我觉得不然,至少这不是女性症候。史蒂芬金在这点上清晰明白的指出,女性成长的悲剧,更大程度上源于母亲的厌女,而不是父权的掌控。女性在自我内化和成长之路必然要弑母(精神弑母)。可是令人心痛的是,嘉丽弑母之后,在生命力行将熄灭的终点,在最脆弱的时候,仍然在呼唤母亲,祈求母亲的温暖。看到结尾的时候我泪如雨下。

my Carrie best wish for all Carries 「那么以鲍勃·迪伦另一首歌的几句歌词来作为本书的结尾可能比较合适,或许这几句词也可以用作嘉丽的墓志铭: 我希望可以给你写一些简单的旋律/让你远离疯狂,亲爱的女士/可以让你冷静,让你放松/停止你毫无用处毫无意义的认知之痛……」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