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伊豆的舞女》读后感摘抄

《伊豆的舞女》读后感摘抄

《伊豆的舞女》是一本由[日] 川端康成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页数:25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伊豆的舞女》读后感(一):敏感的像个姑娘

最后的抒情诗非常好,似乎看到一个日本痴情女子脑袋里的各种思绪,有时断断续续,有时条理清晰,写得很“意识流”。各种宗教的混杂,日本本土文化又深植其中,把这么纠结,怨恨,包容的“大爱”写得这么细腻的,也没谁了。敏感的像个姑娘,他写作时应该没有考虑那么多,并不做作,只是原原本本的将这感情写生出来。

《伊豆的舞女》读后感(二):不是很对我胃口

我比较喜欢《十六岁的日记》,其他的是在没什么感受,皆觉得一般般。

《伊豆的舞女》名气很大,文章也有一股纯净的美。但可能山口百惠和三浦友和的电影给了我太完美的影响,看到原文反而有点失望。

其实对川端康成一直喜欢不起来,主要是他善写的艺伎、舞女题材我很反感。《伊豆的舞女》里面,主人公和舞女一同出行,舞女细致的伺候着主人公,那种卑微,那种逆来顺受看着就有气。

《伊豆的舞女》读后感(三):关于初恋这件小事

“我的头脑的仿佛变成了一池清澈的泉水,慢慢流溢出来,最后什么都不留,只剩甜美的畅快感。”初恋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是美好的,是青涩而浪漫的。这本书主要描绘了一名青年学生与一名妙龄十四的舞女在旅途中相遇,朦胧的爱恋与伊豆重叠的山,灵动的水交织在一起。伊豆的风景很美,美得窒息,人亦是如此。相遇时的羞涩,再到分开时的恋恋不舍,都在说明初恋这件小事很美好。

《伊豆的舞女》读后感(四):曾让我难以忘怀的伊豆舞女

这本《伊豆的舞女》实际上是川端康成的一部中短篇小说集,包含了19篇小说,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伊豆的舞女》了。我最早知道《伊豆的舞女》还是因为三浦友和与山口百惠的那部电影,二人在电影中所表现出的那种青涩,以及“我”与薰子朦胧真挚的情谊令人感动,最终二人码头分别,这如雾如纱的感情也随着咸咸的海风而逝去,令人扼腕。这也是我在学生时代最迷的两部电影之一(另一部便是《情书》)。今日终于读到了原文,未想到居然只是一篇万余字短篇小说。而川端康成的文字,更为这一段萍水相逢更增添了一层伤感的幻梦。除了这些,舞女们作为社会的最底层,过着颠沛流离生活,为了生存而拼命挣扎的境况也令人叹息。书中的短篇各不相同,有几篇甚至是川端康成幼时的回忆,但几乎都离不了痛苦和伤悲,也许这便是他的作品清丽秀美却又如樱般脆弱易逝的原因吧。

《伊豆的舞女》读后感(五):说说《十六岁的日记》

读完只觉日记中蕴杂的情感平淡真实。 平淡在于,日记字里行间中,没有太大的情感起伏,仅仅祖父,美代,“我”的言语一来一去,再有就是常出现的淡淡寂寥。 真实在于,“我”对祖父这一垂暮之年的老人,怜悯之外竟还有一丝嫌恶。而嫌恶之后又会惭愧,同情,进而悲从中来。 这样复杂的情感在我自己身上也有体现。 人总是趋美恶丑,自私且有惰性的。如果把照顾家人当成义务,嫌恶之情不可避免,但嫌恶过后的怜悯以及悲恸,则是亲人间的羁绊。 写生式的日记,祖父在最后的日子里,就在那些一来一去,稀松琐碎,毫无分量的谈话中,日渐衰落。 这是一个16岁的孩子的日记。我16岁的时候,因奶奶生病而十分伤心,我的日记中也有所体现。我现在20岁了,如果现在的我回到当初,还会像那时一样伤心吗? 我已不是那个我了,但那个我,始终是现在的我的一部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