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嗜血法医》读后感精选

《嗜血法医》读后感精选

《嗜血法医》是一本由杰夫·林赛 (Jeff Lindsay)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4.80,页数:34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嗜血法医》读后感(一):菜味对口,五星推荐。

我看过的美剧不多,大约只有《越狱》、《迷失》、《尼基塔》等几个最经典的美剧。《嗜血法医》这部名剧我并没有看过。我并不是不喜欢看美剧,只是没有足够的时间。有人说时间就是女人的乳沟,挤一挤总会有,但是我需要做的事情很多,的确没有更多的时间挤出来看美剧了。

我很喜欢这本《嗜血法医》,从翻开的第一页起我就认定,这就是我的菜。不论是行文风格还是故事情节,我都对此书推崇备至,没办法,这正是我想要的推理之作,悬疑小说。

全书三十七万字,三百四十八页,算是一块大部头。不过读起来却仍然像那些小薄本一样轻松,因为这本书很吸引人。

正如前文所说,我并不是不喜欢看美剧,实际上我非常喜欢美剧,也对美剧有一些研究,当然,研究的力度还是不够的。美剧的成功绝大部分都是依靠于他们的剧本。当年美国编剧大罢工,对美剧造成了极为深远重大的影响。越狱的第三季之所以大失水准,就是与那次罢工有关。由此可见,剧本对美剧的影响是很巨大的。而美剧《嗜血法医》的剧本正是由本书改编的。

本书的行文就给了我一种看美剧的感觉,开头主角杀掉那个神父的一段,给人一种阴森忧郁的感觉,让人感觉我们的主角极具邪气,不过越往后面看,越觉得主角是富有人情味的,尽管主角一再地在文中宣称自己是多么的不懂爱,多么的没有人性。当然了,这些东西都是作者对主角的一种塑造,塑造成什么样子的主角其实对一本悬疑推理小说的影响并不是很大,他们只不过是风格不同的各种侦探罢了。当然,像本书主角这种略微有些神经质,或者说有些精神变态的不正常者反而是受作者欢迎的。因为像这样的主角,作者更容易制造冲突,这种精神变态的人对某些事情总是会有一些过激的反应,而这些过激的反应恰恰是制造冲突的良药。对于一本好的小说而言,冲突是极为重要的。对于剧本而言,冲突就更不必说了,那是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的东西。

没有看过这部《嗜血法医》的美剧,不过据我估计,肯定是非常不错的。当然了,我相信美剧拍得再好,也不会超过原著的水准。所以,您可以错过美剧《嗜血法医》,但是绝对不能错过这本原著《嗜血法医》。

《嗜血法医》读后感(二):这个世界没有谎言,只有被掩盖的真相

“这个世界没有谎言,只有被掩盖的真相,而死亡将揭开一切真相……”

这行字非常小,弱弱地摆放在书名下面,像一个急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又害怕被人嘲笑的小女孩。在我看来,这句话放之天下而皆准,世间万物,其被层层掩盖的真相,哪一个不是到死亡那一刻才显现的呢?

关于这本书,其头号“真相蒙蔽者”便是作者杰夫•林赛。关于情节走向,关于主人公的性情,关于道德与法律,关于是非善恶,他都竭尽全力混淆视听,只不过在这种混淆中,他又在暗中引导读者了解他的立场,并且引导他们打破固有观念,思考究竟什么才是真实美好的,从而建立起新的认知系统。

首先是“毫无人性”的冷血杀手德克斯特,作者一再强调他“没有感情”,白天面对人群的彬彬有礼、细致周到通通是装的,他是一个毫无破绽的技艺精湛的演员,他用热情、善良、敬业、谦卑甚至俊朗的外表掩盖自己残酷无情的真实面目。他杀人不眨眼,把解剖人体当作享受,每到月圆之夜,他汽车后座上嗜血的黑夜行者便蠢蠢欲动,召唤他深入暗夜寻找猎物。就是这样一个拥有食肉动物本能的恶魔,不遗余力地照顾、帮助自己的妹妹——养父的女儿;喜爱孩子,耐心地陪他们玩各种幼稚的小游戏,除掉以弑杀孩子为乐的另外一群恶魔……他的内心,比道貌岸然暗中杀死孩子的神父干净,比受天性驱使、在杀人的道路上一去不返的孪生兄弟干净,比特种部队里遭受过背叛疯狂报复的士兵干净,他抑制自己“邪恶”的天性,以“正确”的方式发泄欲望,这就是最大的善意。他触犯所谓的道德和法律,但他以上帝之眼,维护了最本真的正义。

对德克斯特这个人物的看法引导我们重新思考道德与法律、是非善恶的局限与分界。在道德的领域,可以有伪善者;在法律的领域,天网恢恢,有漏网之鱼;是非善恶更是难以评判。这本书的一部分意义,在于让我们重新审视被强加的诸多观念,从而形成自己的善恶是非观。这是思想成形必然需要经历的过程。

其次是情节的峰回路转。前半部分,作者一点一点地扔出线索,让我们甚至主人公德克斯特本人认为,他就是凶手。我们在情节的推进中掉进作者设下的圈套,以为德克斯特就是一个精神分裂症患者。最后,孪生兄弟出现,他带来了案件的真相,也带来了德克斯特的出身以及“邪恶”的来源。

这本书被掩盖的“真相”还有两点,首先,它并不恐怖血腥,没有过度的气氛渲染,没有刻意的惹人眼球的刺激性场面,这本书的主人公是一个绅士,杀人的时候也是一个有品位的恶魔,他把手里的“活儿”做成了浑然天成的艺术品。那种美的震撼,削弱了惊悚与恶心,你会在不知不觉中被一个杀人者的审美折服。其次,这部以“冷血杀手”为主要人物的小说并不“冷”,里面充溢着满满的朴实真切的温情,德博拉与丘特斯基忠贞不渝的爱情,丽塔的纯真善良以及对美好婚姻的向往……

有时候,真相就像洋葱,需要一层一层剥开,大部分人懒得探究,幸好,还有德克斯特这样的人存在,他们拥有一眼识别真相的能力,并且遵循这些真相去做正确的事情,这个世界因为有他们的存在而变得更加美好。

《嗜血法医》读后感(三):别被所谓“重口味”蒙蔽

作为被众人热议的十大重口味美剧之一的《嗜血法医》,你如果看原著只奔着“重口味”三个字去的话,那的确是有些被蒙蔽了。

没错,全书作案的手法高度一致,不管是探案者还是作案者,无非就是切切切、割割割,不是杀了再切开,就是活着就切开。似乎所有酷爱将人大卸八块的凶手都在这里集合。

但是,我要告诉你的是——这个作者的智商绝对不低。他可不是只为了写这么多让你看了头皮发麻的拆解手术而写这本书的。主人公德克斯特是“一个干净而彬彬有礼的魔鬼,一个天真烂漫的小男生”,白天是风度翩翩的法医,晚上就变作冷血杀手。这就是故事的底牌。剧透了的故事还有什么好看的呢?且慢。不是你想的那样。

全书由两个大的篇章构成,每个故事之间又是明暗交错,主线和副线重重叠叠。第一个故事从夜晚跟踪杀掉一个作恶累累的老神父开始,胡同里的碎尸案接踵而至,追踪凶手却被凶手用女人的人头将车砸了个大坑,冰球场的录像中显示的凶手居然是正在探案的德克斯特;第二个故事更是恐怖,凶手的作案手法就是将人活生生地把身上的器官一件件割掉,并且,受害者的对面放着镜子,他能够亲眼看到自己身体的每一个部件被切走。其实,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貌似给你亮出了底牌,但事实上,你会发现,只是一个鱼饵罢了。嗜血法医德克斯特只不过是个幌子,或者说,他扮演的只不过是个更为乖戾的卷福的角色,与之周旋的凶手个个比他更残忍。

这本书的探案方式比之前看过的一些推理探案要高明,除却让人头皮发麻的现场,整个推理过程的呈现方式颇有老福的味道——将现场摆在你面前,所有的线索呈现在你面前,然后和你一道步步深入。你会觉得警察并没有比你强出多少,因之会有强烈的兴奋感和代入感。

在呈现暗黑的同时,作者也层层剖开了嗜血法医德克斯特的成长背景,你会因此有些许同情和理解在其中。唯一不能认同的是,作者对于德克斯特的两个同事同时也是对头的下场的处理,第一个不明不白就死了,第二个义愤填膺去除暴,怎么落入凶手手中后,所有的人都表现得那么漠然和幸灾乐祸,这一点有悖常理。难道作者就是如此偏爱嗜血法医而要将与之作对的人一一剪除而后快?立场呢?你的立场呢?你究竟是哪一边的啊?

还是想说说“重口味”,重口味的产生,究竟是作者的故弄玄虚,还是投其所好?这年头,清淡健康的好像不够劲了,非要麻辣胡椒才过瘾。指点作者的同时,还不如回身拿指头戳戳自个儿,是谁在推波助澜,是谁在制造市场?

好吧,最后再说一遍,必须的!如果你能忍受各种对人体的切割,故事还是很好看的。

《嗜血法医》读后感(四):双面法医,为正义而战

以第一人称叙述的小说往往让读者更容易陷入故事的漩涡中。这本近三百五十页的小说,竟被我用一天的时间读完了。

法医德克斯特,白天风度翩翩,魅力无限,到了夜晚,摇身一变,成了替天行道、冷酷无情的黑夜行者。在故事开始处,他便以干净利落的手法杀害了一名伪善的牧师——他曾杀害了五个无辜的孩子。这让对孩子特别喜欢的德克斯特感到极大的愤慨,将他列入了名单,并不着痕迹地将他从地球上抹去。寻找犯罪目标、收集犯罪证据、设下圈套并诱杀,收集受害者的血液载玻片作为纪念品,是他的一贯做法。他的手法保持高度一致:谨慎冷静,处理迅速,不着痕迹。

难道整个故事就是这样了?若只是如此,恐怕它也没机会被改编成十大重口味美剧了吧。

因此答案是:当然不。当我们越读越深入,原来看似无情的法医并非如此,世界上暗藏的凶手远比他残忍得多。此时,小说可分为分为前后两个错综复杂的故事,其主线与副线交错重叠,真相更是扑朔迷离。第一个案件,凶手将妓女肢解,手艺精湛却如外科医生,现场不留一滴血迹,回头再看模糊的录像,那竟像极了正在探案的德克斯特;第二个案件,凶手将曾经的战友切成了“枕头”,没有了眼帘,嘴唇,舌头与生殖器,也割去了四肢,这样的活死人让人不忍直视,不寒而栗。那他背后的动机,究竟是为了什么?和警局的探长又有什么关系?

当我们阅读这些现场和线索时,真相却总在开玩笑。除却这样精彩绝伦的探案与推理,令人深思的还有那些冷酷背后暗藏的感情。

随着故事的一步步开展,法医的生平也渐渐呈现在众人眼前。原来他现在的所作所为,皆源于幼年的精神创伤。他努力成为一个正常人,也无法阻止一颗想杀人的心。是领养他的父亲哈里教他如何正确行事,父亲的话语,极大地影响了他的行事与想法。而哈利的女儿,他的妹妹德博拉,依然受到了他的种种保护与其富有智慧的点拨,让美丽迷人而脾气暴躁的她最终成就了自己的警察事业。

而平凡女人丽塔,是他身份的掩护,是他的女友。所幸作为一名女性,她的直觉总是懂得他的想法。

回头再看这名法医,当我读着他的心理活动而莞尔时,并不觉得如主角所言的那么冷酷,他的所作所为,只为正义而战。再读这本小说,在人眼前的罪恶,最终只能是表象,其对凶手的影响、教育,以及犯罪的动机,才是真正值得人们去思考的。

《嗜血法医》读后感(五):人人都爱重口味 ——《嗜血法医》,走在亦正亦邪之路上

人人都爱重口味

——《嗜血法医》,走在亦正亦邪之路上

因为机缘巧合,剧荒的我从09年开始补齐当时已经连载到3季的DEXTER,里面有一个冷峻而异常精彩的值得结构的多重复杂的人格,也有一次次游走在正义和邪恶之间的死亡,嗜血法医DEXTER将披着正常的外衣,在深夜当中开车游走,寻找下一个目标……当时每每想要跳过这些残暴和血腥的镜头,却又忍不住想要看看接下去会发生什么;会对这个充满了黑色的灵魂感到恐惧,却又感到无比的同情和哀伤;被他下手杀死的那些极恶之徒,和他下手的残忍,他自己内心深藏的那种秘而不宣的知道终有一天会到来的抓捕之间的对比——这些都观众觉得冷彻骨髓,却又忍不住被吸引着看下去。

与长达八季的电视剧相比,小说《嗜血法医》基本上是第一季和第二季的内容,电视编剧进行了相当精彩和具有自我思想的绝佳改编,使之能够进行接下来故事的拍摄,但是原著小说内容非常具有画面感,似乎是作者在脑海当中直接构造了这个故事的3D版本的景象,让小说节奏紧凑、悬念迭生,且在读的过程当中,想要去关闭房门,然后蜷缩在被窝当中(要知道这是夏天),去读这个发生在迈阿密的故事。由于这个“犯罪之都”的充满了墨西哥湾的风情的背景和作者逻辑缜密和探索深沉的主旨,让这个故事能够引人入胜——两个版本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又有非常不同的区别,而Dexter始终是一个与内心中的黑暗人格作着殊死搏斗的冷血判官,他似乎让观众和读者犯了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不禁为他能否继续活在夜色当中而感到着急。

小说本身当中对于罪案的描写,是在美剧当中常常会出现的那种重口味的频率,是给成人看的《名侦探柯南》——主角到哪里,死亡就跟随到哪里——甚至更加血腥、暴力和残忍,是美式恐怖小说和电视剧会有的那种血肉飞溅、感官模糊、残暴恶心的场景。与其同期的那些侦探剧当时有热播许久的《神探阿蒙》,显得更加中规中矩和古典的多,而近年来却更多的有相类似的小说和影视作品出现,比如《真爱如血》、《行尸走肉》、《汉尼拔》等,似乎走入了一个“人人都爱重口味”的时代。

与斯蒂芬·金和其他类型的恐怖作家不同,杰夫·林赛的原著更像是一本精致被包装的犯罪和解释犯罪的实录,由Dexter内心的独白和外表的双面性作为解答读者疑惑的最好指南,去深入一段段可以用哀伤的大提琴作为背景乐的故事桥段。一个是融入他骨血当中的邪恶的暗夜天使的灵魂,就仿佛是他那同样在进行精致而恐怖血腥犯罪的亲生哥哥;一个是后天被规划进入他人生当中的善良和寻求正义的理智的理想主义的化生,就像是没有血缘关系的领养家庭的妹妹,这双方的斗争,他每一次犯罪和破解犯罪、制止犯罪的时候,都两相交争,最终不断坚定他内心的底线的痛苦挣扎的时候。

这是现代人的故事,他们内心复杂深沉,分裂成为一个个影子,因而当我们遭遇这样的故事的时候,会被震撼,因为我们每个人内心也曾经有过或大或小、或深或浅的影子,探寻我们内心的原罪,然后通过娱乐的方式释放那些负面的黑色羽毛,去蜕变出一双白色的翅膀,也是我们化解压力和伤痛的一种方式。

也许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爱上这个“最可爱的连环杀手”不能自拔的原因吧。

走在亦正亦邪的路上,我们试图找回的是理性、爱和善。

By 林怿

2014年7月16日00:51:21

写于御庭园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