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梦游书读后感精选

梦游书读后感精选

《梦游书》是一本由简媜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208图书,本书定价:23.00元,页数:2014-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梦游书》读后感(一):梦游书

若不是在那家旧书店,想借机和老板攀谈,也不会买下这本书。

知道简媜,是一个姑娘非常喜欢的作家,可是我不喜欢那个过分文艺的姑娘,平凡无奇却有种天然的自以为是。她喜欢截一段简媜的文字,配点咖啡色的图片,看起来极美又很灵动,纤纤然的样子。我一直受这个影响,觉得简媜矫情得有本事,不看,没意思。

结果看了半本,发现简媜一丝半点矫情都没有,甚至连文人常有的酸软都看不见,文风豪气十足,全然不似柔弱女子,而那些繁复又精美的语言也丝毫没有甜腻之感,只觉得文学应当如此,那是一股子书院气。她写些细碎的事,也烦也恼也骂也幽默,倒是和鲁迅、夏目漱石很像了。

记得有篇写送报女工的文章,文末写“希望女工看到该文,会有几百万读报的人来心疼一个送报的她”既有大家气魄,又有那么点毕淑敏女性细腻的思考的味道,真是好得不得了。

由此,我更是憎恨那个姑娘,让我误会这样一个作家。什么玩意儿?你也配喜欢!笑,难道不该为那个姑娘正名么?只是还好看到了,活色生香的90年代的台湾城市。

《梦游书》读后感(二):似梦还醒

我知道简嫃,是一个性格敏感孤郁的男孩子安利的。

他一字一顿地读着她的句子,“深情即是一桩悲剧,必得以死来句读。”我沉吟着,猜测这大约是一个用力过猛的女子,有着超乎常人的偏执,难以接近。

在真正阅读她的书之前,我总是轻易地将她和亦舒弄混,就像爱玲对英格兰和法兰西颠倒的印象。两人都带着几分对世俗的偏见,但亦舒冷漠苍凉,简嫃却温情脉脉,宛如冬日寒风里暖黄的灯光。

梦游书前半部分记录了一些生活琐屑,平淡的喜悦、缥缈的忧患、深切的关怀、凄怆的枯寂,仿佛听见她燃了沉香娓娓道来,像是说给久未谋面的朋友听,又像是说给自个儿听。“文字就是我的瘾,梦游者的天堂。”她无欲无求,将精神寄托在对文字和自然的热爱中,仿佛一切心满意足。“我不忌讳承认,自己是个住世却无法入世、身在闹纷纷现实世界心在独活寂地的人。”在与社会碰撞磨合后,她也找到归处,在浮华的台北觅得一份安宁。

简嫃就是这样一个温和、清淡的女子,我是这样认为的。

——如果没有书的看最后一篇,也就是点题之作《梦游书》。

最后一篇,细腻的文字下掩藏着一个石破天惊的故事。

发乎情,止乎礼,深情缱绻,又克制万分。

大约懂得了她何以能说出那样偏执的句子,也大约懂了她何以能在生活中清淡如菊。

“就算生命允许以百千万个面目在百千万次轮回中重来,我也不想再见你一面。”

爱情,总是身不由己。

也许身处爱情的我们只是在做一场清醒的美梦。

《梦游书》读后感(三):一缕游魂

回家的路上回避喧嚣拥挤的人潮,看这个忙碌城市头顶着的,在林立的房屋中间的,蓝白色的天空。

特别是这个季节,特别是我刚刚下班回家的时候,太阳刚好落在地平线,晚霞给云朵晕了影,橙色的,像在火烧。一大片,绵延不尽。

我有的时候会故意走慢脚步,看那片城市里的云海。

不敢驻足,因为身边的人都在急匆匆的走,你停下好像就变成了一个异类。

我算不得信佛,年少时候的家乡,到了一些特殊日子,还会跟着家人虔诚的拜在蒲团上,希望保佑平安。

后来离开家乡到了所谓的大城市,就再没走进过任何

我在想人们功利起来,是不是因为这个信仰之地离得太远,就像爱鲜花的我,因为来回车程需要一小时的花市,也不得不接受家里无花这个事情。

而每每看云海,心里敬意和惊异太大。就只会想,如果这世上真有佛有基督,或者是创造我们的神,那么他一定在泛着橙色光芒的云海的那一头,静静的看着这世间。

简帧也在书里写“傍晚自城市归来,心里眷念夕阳照在一小块水田的美丽倒影,这是沉沦于泥沼的大都会时代所剩的最后一截华服。”

泥沼,这个词用的太准确了。

我一般形容对现实情况的无力,通常会用沼泽,因为难以走出,而且过程缓慢,无声无息的,日复一日夜复一夜,将你吞没。

走出泥沼需要非常大的力气和勇气,而且不容别人帮忙,只能靠自己。

但生命的过程让我觉得是从一个泥沼走向了另外一个泥沼,没有多少喘息的机会。

一览无际的落日之时的天空,傍晚突然落下的澎渤雨声,枝头刚刚冒出出翠绿枝芽和小花,都是从另一个世界拍给我我的祝福小笺。

“你注定被锁,因为你借以抵抗苦闷的武器与造成苦闷的因由是同一处来源。就像你背后的支撑,白天棍头朝上,夜间朝下;同一根棍子,你不可能用棍头打击棍尾。”

我几乎每天上班前买早餐的时候,走在路上都觉得自己是一缕游魂,浑浑噩噩,以书续命。

没有书的时候,就以娱乐续命,刷手机,看电影,打游戏。

每日感到自己活着的时候,就是看书的时候。除此之外,还真的像是一根棍棒。

为什么要上班呢?为了更好的生活。那更好的生活得到了吗?没有。那为什么要上班呢?为了更好的生活。

我在棍棒的两端游走,是一缕没有重量的游魂。

《梦游书》读后感(四):摇曳的梦语

本人长年浸淫网络,早烦透各种鸡汤,心里早把简嫃和张小娴以及安妮宝贝列成一个等级,拖进黑名单——死也不看!

但在某个风轻月明的夜晚,和某个有趣的朋友骑车回家时,她笑着问我——诶,我有没有跟你说我很喜欢简嫃啊?

当然没有,我怎么可能和你讨论烂大街的名句制造者。我心里有种古怪的感觉。然而这句话像个饵,介于我向来是这么相信她的眼光,一个星期后逛书店时我鬼使神差地买了本简嫃的书。然后一发不可收拾。

简嫃说,这又是一本出轨的集子。想来自己的文字总是要格外了解一些的,仿佛硌在贝壳里的砂砾,没有人会比那枚贝壳更懂砂砾的纹路和细节,人们只看见最后的珍珠的漂亮,却很难看见最里面粗糙的敏感的内核。那么或者它真是出了轨的,于是这么漂亮,这么肆意张扬。又或者其实本来只打算收集几片落花,却发现拾起一整捧,那么自然是出了轨了。

她的文字,我想来想去不及封首对她的介绍来的贴——摇曳恣纵,血色旺盛过人。她的文字让你想起海边的风,街角的灯火,巷弄奔跑的孩子, 学校来往匆忙的学生,路边懒洋洋地卖水果的老太婆。

这个人怎么能写出这样的文章啊!她字里行间都是灵气,比最钻研辞藻的人都要更胜一筹——也许她是琢磨了很多很多遍表达的,但是有天赋与努力就是差这么多,有人过于钻研,反而损及文意的完整,可她写来是这么流畅自然,不显雕琢,只是恰到好处,叫人击节称赞。有孩童般的顽劣和戏谑,却并不尖锐刺人;不掺华贵的修饰,却不流于平俗亦不赘余。

譬如说人忙的像灰。怪不怪?再往下看,像灰,风往哪吹,就那儿飞。怪也妙哉。

要写的这样好,光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也不够,是不够的。散文最看作者本人的魅力。好比苏子瞻祭文与可一篇悼文七扯八扯中途你还忍不住笑出声,但读及结尾,有种后知后觉的痛苦和怀念从心底涌上来。而我不喜郁达夫,因为他的文章总有种摆脱不去的悲哀,浅浅地在那里浮动,若有若无似一声最轻不过的叹息。

简嫃的梦游书却是尽见作者本人的魅力的。

你忍不住要猜这个人怎么会想到这样古怪而贴切的比方,但放在这里又这么适合,让你心里微微一动。你又猜这个人怎么写这些普通人能写得这么特别,写一条狗为什么让你会忍不住会心一笑,写一个无耻之徒怎么能淋漓尽致地让你也尝到她的无奈和讽刺来,但她嘴里又只是用玩笑来讲这一切,于是所有这些最后都成了一个摇头时的笑意。

糟糕呀糟糕。我还是爱上我以前最讨厌的名句制造家了。

《梦游书》读后感(五):每一个置身都市的人,都别放过这本书

不管你信不信,每一个阶段,都会有一本书,能回答你内心的疑问。

比如此时的我,身处闹市,不喜交谈;独身一人,感觉自己在对错中无比纠结。我无法挣脱开来,只能在情绪中作茧自缚。

《梦游书》描述的也是这样一种状态。简媜曾经坦言,她本人经历了:“由宣泄而沉思而宏观而回到善良的本性去谅解。”因为这一段经历,她选择了以诚恳之心,去接近城市,尝试去关心城市中的人。

看起来这是一句,有些绕口的话,作者却用了很多年,最终达到了与自我的和解。

简媜本敏感多思,最终因为自己想得透彻,不至于变成一个人格扭曲的城里人。至于成为作家,是这个过程的一个意外。

可是大多数人,都停留在了一个宣泄的阶段,这是特别可悲的。

接下来,序章君想聊聊《梦游书》中,几个吸引人的点。

01

“任何事情过度猴急都会使人变坏”

因为急而变坏,我想到的并非是暴富,而是情绪。

不管是影视剧,还是文学作品,都喜欢在一开始塑造一个迷人的形象,然后再毁掉这个角色。比如,《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安娜,最开始在宴会上吸引了众人的目光,但结局,却在作品的后半部分,常常看到她变得歇斯底里。

因为什么歇斯底里?因为自己抛家弃子,和情人一起,情人却没有按照她的意愿行事,甚至还一次次欺骗她。

排除当时的社会背景,这里也涉及到了个人情绪部分。

我们其实都会遇到情绪的困扰。比如,我经常会因为,太着急去干一件事情,慢慢从最初的情绪平稳,变得最终奔溃。

我们越想做成一件事,往往是做不成这件事的。其实不是因为急,我们变坏了,而是因为,在急这个过程中,因为丧失了理智,变得不那么讨喜了。

02

“行年渐晚,能完整实践理想中的美愈来愈不可得”

作者写到了,有一次在野外遇到了落葵。后来采集回家,变成了自己舌尖上的美味。

吃过落葵的她,意犹未尽,想要再去采时,却发现,那条原来有无数落葵的路,早已经被清理了。没多久,就成了别人私人的菜园子。

精心的计划,突然就化为泡影。

这其实很像我们精心准备去实践一份美,但是细节并不能控制。

准备的结婚纪念日惊喜,最终因为另一半加班,伴随滴尽的蜡烛,还有冷羹;赶了很多个通宵的方案,被上司领了功劳。

你看,多的是我们不知道的事情。

小时候,我一直想去家乡的溶洞,因为班上的几个同学,邀请去那里表演。回家说了这件事,我爸也答应带我去,甚至还为我准备了新衣。

后来,一直下雨,因为天气耽误了行程,我因此半个月不与父亲说话;再后来,因为忙碌,这件事,就被抛诸脑后了。等我长大后,我自己有收入了,我去了一次,才发现,溶洞里,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遗憾之处就在于,很多事,停留在我们心中,是一份美好。当要付诸行动,却觉得理想中的美已经不在了。

03

“我们对生命的迷恋来自于对它的信任”

作者说,我们对生命不信,从而引发了幻灭。所以她有一套原则,就是习惯去原谅,所有人觉得不可原谅的一切。

其实,不管对生命,还是对人,我们多半也因为信任,从而迷恋。

比如,你因为信任,而迷恋一个人。但是也会因为不再信任,远离一个人。

闺蜜说,不喜欢见不熟悉的人,是因为,怕见到的不是自己期待中的样子,从而失望。

深有同感,对于不那么熟悉的人,从开始了解,到了解过多,信任也就慢慢消失殆尽了,关系也就走到了终结。

04

“作为人本身就是一种囚禁,涉世越深,加强了囚禁”

越长大,身上的锁也越来越多。

在简媜看来,宗教是比较古老的开锁行业,人们对宗教产生依赖,以至于产生了惯性,虽然很渴望自由,但是又不信任自由,无形给自己戴上了脚镣。

就算有一天,恢复了自由,还得回头去找脚镣带给他的安全感。甚至有些人,只能寻求死的解脱。

但是,她不愿失去安全感,也不喜欢通过死来解脱。

文字从某种意义上,解救了她。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找到和这个世界和平相处的办法,而不是让自己沦为一个囚徒。

找到自己的爱好,找到与自己和解的办法,甚至,找一个让自己不那么难过的理由,都能避免自己不那么快变成一个囚徒。

好几次,我想念家乡的菜肴,平静的小镇,没有纷扰的关系,我就迫切的想回去家乡。但城市是我的牢笼。我的所有品德,所有习惯,都是围绕它建立起来的。如今,我只得在书中寻求一片慰籍,窥见急切的自己,告诉她慢下来。

我在梦中看着《梦游书》,似乎感觉自己依然置身囚笼,但心却坚定地向往自由。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