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一个人出去走走,就像旅行——巴黎经典读后感有感

一个人出去走走,就像旅行——巴黎经典读后感有感

《一个人出去走走,就像旅行——巴黎》是一本由[韩]闵惠莲著作,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页数:33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个人出去走走,就像旅行——巴黎》读后感(一):一个出去走走,就像旅行巴黎

下至十来岁,上至七十岁,都会去迪厅、酒吧。 交朋友的时候,人们是不会互相问年龄,只会问爱好,即使年龄再大,也可以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30岁以上的女士(Madame)穿着优雅,化妆打扮,戴首饰,拎名牌包(香奈儿)。 30岁以下的人,则是牛仔裤,T恤素容。有年轻人的朝气和美丽,没有必要多余修饰。 法国很包容,没有主流和非主流之分,没有流行和落伍之分,每种文化都可共存,没有“你这个年纪不应该干什么”和“你要干什么”。 中世纪的女人,用鲸须制成的紧身上衣。 凡尔赛宫连一个厕所也没有,国王和妃子都是用尿壶解决,所以皇宫很臭—巨型马桶,所以发明香水遮盖住。 东方人喜欢自然植物香水味,西方人喜欢动物香味。例:麝香。 法国大多数人都爱喝红酒(含丰富“多元酚”,对身体有好处,可抗酸化,防老;绿茶,柿子,也有“多元酚”,但红酒更多)。 法国人瘦(大多数),因为爱红喝酒(多元酚); 中国人瘦(大多数),因为爱喝茶(多元酚)。 巴黎位于法国北部,以“起司、奶酪”等奶制品为主,而且有饭后甜品。 调香师不能接触烟、酒、重口味料理(嗅觉很重要)。 香水品牌:香奈儿,莲娜丽姿,迪奥... 香水60%~70%产于法国南部普罗旺斯格拉斯小镇。 有地点介绍和电话

《一个人出去走走,就像旅行——巴黎》读后感(二):《不一样的巴黎》

“我们要了解一种文化,必须走出自己原来的世界,走进另外一个世界,全身心地去感受完全不一样的事物。要是做不到,我们一辈子也看不清这个世界的真实面貌。”书的开篇如此写道。的确,旅行,除了使我们放松身心,还能使我们感受不同的文化,增长见识,更加了解这个世界。

如果想要真正的了解一个地方,最好的方法莫过于在那里生活一段时间,时间会告诉我们真相,还原它本来的面貌。

《一个人出去走走,就像旅行——巴黎》这本书的作者是闵慧莲,毕业于韩国诚信女子大学法国语言文化专业,随后在法国卡昂大学获得法国文学博士学位。深厚的专业知识底蕴以及在法国生活的经历,使她带给我们一个不一样的巴黎。

即使我不了解巴黎,也被她笔下的巴黎深深吸引着。在充满文艺气息的圣日耳曼大街,走进一家咖啡馆,站在吧台旁,向服务生点个生啤或者葡萄酒,与周围的人谈笑风生;午餐时,走进一家餐厅,吃一顿大餐,包括蛋糕及美酒;秋冬时期,去参观一下凡尔赛宫......这一切都是如此的真实,伴随着作者娓娓道来她眼中的巴黎,也不禁心生向往之情,渴望自己能亲身体验一番,感受一下不同于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人文艺术以及社会风貌。作者也很细心的在故事后面附上相关介绍,介绍那些有特色的地方的具体信息或者是有关知识的讲解。在书的末尾,还附上了温馨小贴士,去巴黎旅游前一定要知道的东西,相当的实用。

即使我们不去巴黎,通过这本书,我们也能感受到巴黎的历史、文化、自然风光,也可以从中了解到许多知识。比如,法国葡萄酒的等级,它分为四级,从小到大排列分别是:餐桌级葡萄酒(VDT),地方级葡萄酒(VDP), 优良地区餐酒(VDQS),法定产区葡萄酒(AOC)。再比如法国的葡萄品种,葡萄庄园的故事,法国葡萄酒拉菲瓶上的标识含义等等。

在后记中,作者写道,“在写这本书的时候,离我在巴黎生活的那段岁月已经过了很长时间了。这本书是我在感怀青春的同时写出来的,希望能给大家提供足够的帮助。另外,我也希望在人文学这一层面上,本书能给那些沉醉于葡萄酒这种美丽的液体中的唯美主义者们提供一个很好的参考。”所以读这本书,不仅仅读的到巴黎,读的到葡萄酒,还可以从中读到作者,了解另一个生命的曾经。

可能这本书对巴黎的介绍不尽完美,但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完美,剩下的需要我们自己去了解。

人活在世上,就是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的多出去走走,看看世界的万千风景,才不枉在世界上存在过。

《一个人出去走走,就像旅行——巴黎》读后感(三):杯酒巴黎,美人何在?

以前就听说过“女人的眼中没有美女”这句话,不过我一直不以为然,但是看了作者的这本书,倒是有些认同这种说法了。在作者的笔下,巴黎女性不过是一带而过,连个象征性的符号都算不上,更谈不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了。

大概很少有人注意到,这本书的原作名是《一生值得一去的巴黎》。可惜这个内容,单就旅游而论,实在是很失败。在这本书里,你看不到卢浮宫广场上的玻璃金字塔,看不到圣母院石头的交响乐章,看不到随风飘落的花瓣随塞纳河水流去的芬芳,……我们大概只能看到葡萄酒的飘香,一个人的孤独星球。

之前看过同系列的另一本《一个人走走,就像旅行——西班牙》,那本书是以艺术为索引,而本书则是以美酒为索引的。在作者笔下的巴黎,重要的不是时尚的格调,而是佳酿的馥郁。那酒液中流淌的是历史的沉凝,是文化的传承。

应该说,这本书本来就是作者写来面向韩国人,介绍法国的葡萄酒知识的。感觉内容有些杂乱无序,前后篇没有明显联系,有点像按之前文章的写作时间,而非是内容结册的。其实,关于旅游真正有用的部分寥寥无几,也不过是书末附录的那篇【温馨小贴士——去巴黎旅游前一定要知道的东西】,从278—315页而已。

全书只分了两部分,第一部分讲述巴黎风物,第二部分讲述巴黎之外,或许,在作者心中,所谓的法国,也不过是‘大巴黎’罢了。应该说,真正游客会感兴趣的部分反倒是写的浅尝辄止,泛泛而谈的那些文化历史,事实上在其他的旅游书里也能看到。时尚什么的根本就是一带而过,举世闻名的法国美食也只“著名”的葡萄酒的陪衬。就算是煞费笔墨的葡萄酒文化,也令人感觉不够深入,实在是没什么可称道的。

这本书只适合那些喜欢葡萄酒,想要更多了解葡萄酒背后故事的人看,对于我这种对葡萄酒没有特殊感情的人而言,只能全当是增加知识积淀罢了。书里几乎每一章作者都会将之与葡萄酒扯上关系,总体而言,格式大概就是,因为这样,所以葡萄酒也是怎样怎样的啊。生拉硬凑的感觉,看得人有些无语,哪怕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内容,也能愣是扯到葡萄酒商,真心佩服死这个作者的“神转折”了!

在欧洲近代历史中,法国永远走在欧洲列强的最前沿,可以说是一个最时髦的国家了。……它曾经是个大粪坑,以至于在夏天的时候让人不堪忍受;经过重建之后,才有了今日的辉煌,成就了“浪漫之都”的美名。法国,是个矛盾的国度,也是如此心安理得的矛盾着。

说起来,像现代的巴黎,固执的坚持传统不动摇的右岸,和破罐子破摔作为时尚先锋的左岸。不就是很好的例证嘛。当然,就连几百年的老巴黎不也是这样的吗?在路易十四之后的法国宫廷成为全欧洲的时尚领军的时候,作为首府的城市却只能让人臭不可闻——楼下车水马龙、衣香鬓影,楼上一推窗,“哗啦”一声一桶粪水当头泼下┐ ̄▽ ̄”┌也难怪在法国一直有着悠久的香水传统了……

而文化上,一贯是以“自由”、“民主”、“人权”而自命的法国,也曾在1799年颁布法令,【禁止巴黎妇女穿裤子,只有在骑自行车还有在骑马的时候,才能穿裤子,并需要申请】。即便时至今日,法国人对男女家庭责任的观念依旧传统,或者说是保守。

至于作者说的,为何法国人对“创业者”(路易威登等大牌)的信任度不如国营企业,完全用不着感觉讶异。那也其来有自的,遥想当年,轰轰烈烈的法国大革命,就像是一把烈火,熊熊燃起,可为什么最后被烧的人间蒸发只是沙皇,反而法国人依旧逍遥呢?

关键就在于,革命中大量的企业被收为国有。尤其是一战期间,法国政府不仅征用了巴黎的所有汽车,包括出租车司机在内,都去前线运送军需。后来为了建造坦克,干脆是一声令下,将所有的汽车工厂宣布国有,全力为战争服务。直至战争结束后,部分企业被归还,但仍有些大企业,还是没有彻底归还。对于法国政府的这种无良行径,可要比最高80%的所得税要邪恶的多(﹁”﹁)这就是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法典出现的沃土,宣布公民私有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国度!

书还可以,只是感觉作者笔下的小资意味太浓,视角有限。总有种自命不落俗套的那种“文青”派儿,所以,在别人都到巴黎圣母院点根白蜡烛的时候,作者要到圣日耳曼大街上咖啡馆里点杯咖啡,还要站着喝才正宗;沿着塞纳河漫步感觉落伍了,总要到“拉丁区”或玉榭小地窖之类的地方,体会【文化的冲击】才好;卢浮宫那是一定不能去的,大家都去的地方,怎能显出其格调呢……再美的风光,再悠久的历史,在作者的心中,都及不上葡萄酒的氛围与情调啊。

可事实上,就像到了印度不去看泰姬陵不去恒河,到了埃及不去看金字塔不去尼罗河,在法国巴黎,不去看卢浮宫、巴黎圣母院不去塞纳河,那能叫去过巴黎吗?

新潮的东西或许不错,但旧的往往也意味着经典。毕竟大浪淘沙,能够不被时间淘汰的,才是真正有价值的。送不能就为了彰显个性,标新立异,所以一棒子打死吧。

确实是作者的喜好独特,大概是我的格调不够,口味比较传统,没法接受。就算单从书里作者那些大书特书的葡萄酒知识来看,也很令人怀疑作者的专业程度。

像是书中【象征着极度的高贵与腐败】,称为【贵妇酒】的某种甜酒——貌似之前看过一些国内外写葡萄酒的书上,可都是写作“贵腐酒”的啊。据说,后来因为这种酒的口感关系,深受贵妇人的欢迎,所以也被称为【贵妇酒】;但那些书的作者可没像是作者这样,认为这种酒就是叫【贵妇酒】了。前后者的差异之大,大概就像是学名和俗称那样的遥远吧。

PS.【】内或摘自原书,或来自网上,非原创。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