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黑夜开始的地方》的读后感大全

《黑夜开始的地方》的读后感大全

《黑夜开始的地方》是一本由[瑞士] 若埃尔·迪克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9.80元,页数:56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黑夜开始的地方》读后感(一):读完它,我觉得自己很不容易

这本书堪称匪夷所思*匪夷所思。第一个匪夷所思是作为一个探案推理小说,人物性格之混乱,情节设置之离谱,让我大开眼界,人说有的伏笔是草蛇灰线,最后都指引向一个终点。而这本书的每一段落都像是焚香燃烧后掉落的香灰柱,散了就是散了。我曾多次想放弃阅读,最终支撑我看下去的是“我得看看这本书到底能有多扯淡”。几乎少有物证,所有的推理都是“听人说”,听路人说,听嫌疑人说......我为作者这种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写法最后还能交出一个凶手自圆其说感到由衷震惊。另外我要说的是这个罪犯同样是没有什么物证可以佐证的,完全是“”他说他们听,他插翅难飞”。

另一个匪夷所思就是这本书在微信读书的评分居然很高,感谢世界上所有的包容。让侦探小说爱好者再选择一本好书的道路上又艰难了几分。

《黑夜开始的地方》读后感(二):虎头蛇尾仍不失妖艳魅力

这本书不算短,利用挤牙膏时间一点点看完,还是想写一些读后感,算是自己看完本书的总结。

该书有点像展开画卷,一点点铺开,不断地加进新的人物以及每个人物背后的故事,每个人物的特色以及背后的故事既不显得突兀,又能丰满本书案件情节,作者胸中的叙事格局可见一斑。

这本书通过破案的两个时间主线,一点点带着读者探寻案件背后的故事,最后出人意料地真相大白,是个人心目中比较完美的悬疑小说,而不是像有的悬疑小说如《福尔摩斯探案集》等,在读者根本不了解哪些细节需要注意的情况下,突然破案,说出众多细节让读者觉得自己是个傻子,也不像有的悬疑小说东拼西凑硬把情节拔高最后收不了场,逻辑碎了一地。

当然,如果打分肯定要扣一些分的,个人觉得有些地方逻辑不严谨和情节脱节的地方,比如为什么非要在剧场杀死达科塔(那个吸毒的女孩),而不是提前干掉可能透露凶手身份的哈维(那个疯子导演);比如最后为什么非要带着安娜回到自己的家(让安娜发现自己的老婆撒谎的证据),而把自己最容易被逮着证据的办公室单独留给哈维(让哈维发现办公室抽屉里面的受害者钥匙);比如已经发现了梅根才是目标受害者,却迟迟不去了解梅根丈夫塞缪尔的信息,等等。

特别是最后真相大白的谜底,出人意料,但前期破案费了那么多力气,最后竟然只靠一个抓住凶手老婆坐牢的威胁,让凶手自行坦白,揭开谜底,实在有点像电视剧《冰与火之歌》的虎头蛇尾。当然,有人可能说破案可能就是在不经意间解决的,但是这是小说,难道不应该在拨开重重迷雾,剥丝抽茧一般,发现出人意料的真相,更让人荡气回肠,淋漓酣畅吗?

不管怎么说,这本书都是一本绝佳的悬疑小说,力荐阅读!

《黑夜开始的地方》读后感(三):秘密

在看过若埃尔·迪克的《真相》后,我便迫不及待将这本书推荐给朋友,其实我对侦探小说并没有太多研究,只是很喜欢诡计复杂的故事,也喜欢作者对罪恶中人性的描摹,所以我很喜欢《真相》中反转又反转的设计,以及对小镇居民之间和居民与外来者的关系的刻画,而若埃尔·迪克的这本新书《黑夜开始的地方》几乎是《真相》的姐妹篇,仍然是一本人物丰满、充满悬念的故事,仍然在讲人们极力掩藏的秘密对生活的毁灭性影响。

因为主人公个人遭遇而被耽搁了20年的真相如噩梦般追来,这次他决心给自己一个交代。但随着调查开展,案件越发扑朔迷离,因为风暴中心的每个人都在隐藏自己的秘密,导致案件调查不断走入死胡同,因为线索繁复,活人的话,死人的话,都重要而无法辨别,因为真相被埋藏太久,阅读过程中侦探三人组其实一直被牵着走,但又是分不清真假又互相联系的人物关系牵引着主人公和读者一步步走向真相,也因此这部小说不只是一部侦探推理小说,而更像一部小镇居民观察,作者选取了几个有代表性的生活危机,并有效组合起来,有点像去年看得美剧《东城梦魇》,案件真相只是辅助主角配角们寻找生活真相的钥匙而已。故事编排上还不算完美,但不妨碍主题的表达,阅读感也渐入佳境。

故事用分视角的形式回顾整个案件,因为它不像《冰与火之歌》那样严格控制视角,而是一个主视角下会存在其他人的分视角或回忆,开始阅读时会有些混乱,因为几个跟案情八竿子打不着的人也频繁出现,当戏中戏的设置浮出水面,戏中戏的主角们聚在一起,读者才明白作者的用意,一出大戏,关于谎言的大戏。这种混乱的阅读感反倒给这本书增添了另一份趣味,戏中戏的名字就是《黑夜》,而黑夜开始的地方也是一切谎言的起始。

书里有段话很有趣

“在不同类型的小说的地位排序里,排在第一位的是晦涩难懂的小说,其次是人文小说,再次是历史小说,再然后是一般小说,在这些之后,排在倒数第二名的,仅在言情小说之前的才是侦探小说。”

不知道这是若埃尔·迪克的自嘲还是讽刺,他的小说至少也算相对高级的侦探小说,也许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算作人文小说吧

《黑夜开始的地方》读后感(四):你眼前的黑不是黑,是欲念丛生的森林

这是一本让你看得停不下来的悬疑小说,在推凶的路上,层层递进,不到蕞后一刻,永远都不知道凶手是谁。

杰西是一位十分出se的jing察,他尽忠职守,屡次破了很多大案,其中蕞出名的案件就是在刚入警队时破获的纽约州的海滨小城奥菲雅,戏剧节举办的当晚,小城市长一家三口的谋杀案。

这案件的破获让他在警队一炮而红。

可就在他45岁准备退休之际,一位年轻的女记者斯特凡·梅勒突然找到他,告诉他说:二十年前小城市长一家三口的谋杀案他们并没有找到zhen相,随后,斯特凡也神秘失踪了。

这件事对杰西来说,是职业生涯上的耻辱,如果记者说的是事实,那就代表着他当时抓错了人,但是作为jing察的职责,女记者的消失和出现的一系列的诡异事件,这又让他不得不重新开启对此案调查。

随着调查的深入,他发现所有事情和相关的人都提到过“黑夜”,“黑夜”到是什么,是谁在这背后布局,为何背后之人会选择在二十年后重新抛出诱饵?

剥丝抽茧,看到蕞后感觉智商有点不够用,整个追凶过程精彩绝伦。

本书被评为“2018年法国书店里的畅销书”,而让我最喜欢的不单单是剧情中的亮点和反转,还有作者的写作手法。

几位主角以第一人称切换的自述来表达整个故事,虽然看似是多人叙述,但是没有给人很乱的感觉,反而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感受。

故事没有一个人物是多余的,而每一个人物都代表着一种人性,善良、正义、胆怯、贪婪、愚昧,在黑夜降临时,人性的多面性会被无限放大。

这本真的是可以让人一口气就看完,加进书单的一本书。

《黑夜开始的地方》读后感(五):用一个案件探索人性之复杂

六月的一个周末,用了十几个小时看+听完了这本书。双时空转换以及外国人名,让本就复杂的案情显得更加扑朔迷离。作者将人物塑造得非常生动立体,案情也是悬念迭起,经常刚感到希望又落空了,于是又要从头开始。

原版2018年就出版了,但2022中文版才面世,微信读书也刚上架,评价比较少。于是我去美亚看了看国外网友的评价,很多人觉得剧情有些ponderous,讲了很多支线人物故事,偏离了主线。我反而觉得这本书的意义不只是在于讲一个侦探故事,而是试图探讨人性,以及面临危机时做出的人生选择。

(以下内容涉及剧透)————————

印象最深的是杂志主编史蒂文,一个出轨男不堪重负杀死了小三,成功将尸体抛进了黄石公园的硫磺泉,在愧疚的困扰下写下悔过书交给妻子,却被妻子当作悬疑小说转给了出版商,最后大获成功名利双收。这样的故事应该很少见吧?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是:坏人总会得到应有的下场。可什么才是坏人?世界不是非黑即白,那位小三爱丽丝得寸进尺,整日威胁和PUA史蒂文,把他的人生推向悬崖,殊不知她自己才是背对悬崖的那个。这个精彩的支线故事,真的与主案情毫无关系吗?其实正因为史蒂文参加过一次戏剧节,写了一篇盛赞奥菲雅小镇的故事,警员安娜文章中描绘的美好场景吸引,离婚后才选择来到奥菲雅开始新生活,而聪明美丽的安娜又对侦破案情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那么安娜在纽约做警察时错杀人质,以及与前夫的感情经历,对主案情有没有影响呢?我认为也是潜移默化的。首先安娜是一个极其热爱警察事业的姑娘,她认为父亲让他从事的律师行业,并不能从根源上伸张正义,而她的前夫马克始终无法理解她的这份热爱,并说自己整日不想担惊受怕,劝她辞职。一开始我觉得马克很爱她,但后来意识到,其实这是很自私的行为。为了让自己心安而让另一半放弃钟爱的事业,也就是尝试按照自己意愿reshape自己爱的人,往往这样都不会有什么好结果。在安娜错杀人质之后,整日茶不思饭不香,作为丈夫却完全不想听她说这件事,而是让她忘掉。就因为忘不掉才被困扰啊,这个时候丈夫做不到聆听者的角色,妻子抑郁心情得到不到排解,最两人的婚姻走到尽头。而安娜和杰西呢?两个人一起破获这么重大的案件,收获了难忘的共同回忆,志同道合,颜值和智商也都在同一个level,最后能走到一起也是很自然的事了。

我认为作者把每一个人物故事都描绘得淋漓尽致,是想探索在各种各样的道德困境下,人们所做出的选择,其中涉及亲子关系、两性关系和社会问题,揭露了人性的复杂。谁能想到可怕的连环杀手,可能是一个家庭和睦,周末会带着妻子和孩子去湖边野营的模范丈夫呢?

————————(剧透结束)

看完美亚的书评发现,外国网友对这本书的高期望,是从这位作家的另一本书转移过来的。这本《哈里·戈贝尔事件的真相》也已经上架了微信读书,果断加入书架读起来!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