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仲夏之死的读后感大全

仲夏之死的读后感大全

《仲夏之死》是一本由[日] 三岛由纪夫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8,页数:25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仲夏之死》读后感(一):仲夏之死

感觉对于日本作家来说,细节就是故事,细腻就是风格,就像是拿了一副放大镜去看世界,去看人,去看某个特定的人的内心世界,情感纠葛,条条细线纠缠一起,理不清楚,有些莫名其妙。每次读三岛由纪夫的文字会有种窒息的感觉,有阴云在头上,有雾在你眼前,看不透也不想看透,抑郁沉闷,不能一口气读完,像是吊着半口气断断续续地呼吸。

《仲夏之死》读后感(二):回环往复的夏天、死亡

「仲夏之死」黑色的绝望,夏天的死亡更让人觉得冷和难过。

「香烟」就像平冈公威自己。

「猜字谜」、「春子」、「翅膀」、「离宫的松树」美丽的外遇女人、百合恋的嫂妹、暗恋未成空袭身亡的表妹、遗弃宝宝给迷恋之人的小保姆。

「马戏团」马戏团里畸形隐秘的恋爱、「雨中的喷水」年轻的少男少女玩儿一样的分手经历。

「烟火」、「显贵」、「葡萄面包」男性仿佛都是透明的孱弱的,底气不足,大概就是那个时代的大和男性。

11篇里都有冷漠又嘲讽的语气,有死亡又迷人的气息。

《仲夏之死》读后感(三):关于《马戏团》的一些困惑?

在三岛由纪夫所作有关本书——《仲夏之死》的序中,他认为《马戏团》是纯粹的小品,是抛弃了观念主义的纯文学作品,是自由主义创作风潮下不同于通俗读物的产物。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短篇确实放弃了小说通常所具有的故事性,回归了纯文学的本质,但私以为在抛弃趣味性,在结合西方意象以及技法的同时,这必然也应该反映出三岛在那个时期的精神状态和所思所想。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去解读这部短篇所反映出的三岛内心的真实想法?还是说真如三岛在序中所言,这只是一篇纯文字的练习作品,是他无意中随心所欲而留下来的历史产物?

马戏团中团长身上所体现出的诸多在外人看来极其诡异而又“自然”的矛盾,是否也反映出了三岛在那个时期同样暗含的精神倾向以及理想追求——即他对于极端精神美的崇拜,以及对人自身所具有的复杂人性的凝视甚至是承认或者说是认同?

《仲夏之死》读后感(四):仲夏之死,余生之伤。

三岛由纪夫的短篇小说集,短篇读起来毕竟没有长篇过瘾。直到看到同名的那篇《仲夏之死》。

夏日海边度假的一家人,母亲在酒店午睡,小姑子带着三个孩子在水边嬉戏,两个孩子不慎被海浪卷走,姑姑去救结果自己溺水,周围的人只看到了挣扎的姑姑,却没人注意到两个失踪的孩子。慌乱中姑姑被抬回酒店,还在睡梦中的母亲被唤醒跟着大家一起急救,结果孩子的姑姑还是死掉了。这时母亲才想起孩子,但三个孩子只找到了一个。彻夜的搜救终于找到了孩子的尸体,这时孩子们的父亲从外地匆匆赶到。一家六口人顿时少了三个。母亲本以为自己会疯掉,但是并没有,而这更增加了不尽的自责。望着还活着的那个孩子,自尽的勇气又怎能鼓得起来。葬礼虽然悲痛但终究结束了,但活着的人又如何才能走出这场不幸。

篇幅不长,动人心魄。一个人要有多勇敢才能直面人世的不幸,又要有多坚强才能每天活着醒来。太阳照常升起,一切不能重来,死亡是死者按下的暂停键,是留给生者的长恨歌。

《仲夏之死》读后感(五):道理都懂,只是有时不肯入睡罢了

读完《仲夏之死》,最后一个片段给出了令人毛骨悚然却又令人痴迷的结局。整篇短文,事故发生的冲击,感情表达的匮乏,随时间消散的记忆。对于朝子而言,这种巨大的荒谬和无力抵抗的空虚之间的张力有种令人上瘾的魔力,让人期待,期待宿命的再次降临。

“我们的生命里,不仅有着使人觉醒的力量,生命有时还会使人沉睡。善于生活的人,并不是一直清醒的人,有时是立即可以酣然入梦的人。”

朝子想要解脱,却拒绝忘记,以这种自虐式的痛苦来抵抗生命逝去的飘渺感,获得片刻宁静。这种对生命的催眠的抵抗或许是人的本能,在这种抵抗中,人愈发的真实越发的平静。米兰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里面表达了类似的观点:生命逝去的时刻轻若鸿毛,却带着让人无法承受的重量。我们在追求解脱的过程却是一个不断为自己套上枷锁的过程。

我们以为不可承受的死亡,在生命的催眠中终将淡去。不要抵抗忘记,不要强迫记忆。这种对宿命的顺从往往会让我们从强烈的悲伤、愤怒中迅速地恢复过来。但是,它们却会在我们心中留下或深或浅的沟壑,等待某一天,光线突然照进其中。这时自己会产生近乎快要溢出眼眶的悲伤,发出疑问:“怎么就忘记了呢?”这一刻,我们清醒而真实。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