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上海之死读后感精选

上海之死读后感精选

《上海之死》是一本由虹影著作,花城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27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上海之死》读后感(一):读《上海之死》

一部读起来很有新意的旅馆小说,讲述了太平洋战争之前,职业为演员的女间谍在家国、亲情、情爱之间的抉择。作者的文学功底极强,强在能够给人足够的想象,读即入景。她将所有的场景先铺上阴郁的底色,再将人物浓墨重彩地点于纸上,寥寥几笔再勾画出当时事件的氛围,干净利落。印象较深的一个边角情节——外国教官对以“蓝靛色”为代称的于堇那细若游丝的告白:“春天来了真好,但我最喜欢那蓝色的花”。

《上海之死》读后感(二):《上海之死》读后

小说的开篇,谭呐对兰心大剧院的观众说:“她已经离开人世”,同时也告诉所有的读者:于堇的生命将在此时终结。虹影牢牢抓住了这一包孕性顷刻,又使全文笼上一层悲剧的凄迷。精致又聪慧的男女们在1941年底的上海粉墨登场,在短短10天时间内游走于国际饭店和兰心大剧院间,上演了话剧《狐步上海》,同时种种力量也展开了围绕珍珠港事件的谍战。小说主线为于堇回到上海后到死亡的顺叙,但部分主线情节和主要人物经历插叙在主线中,营造出谍影重重的效果,也使叙事速度放缓。然而,这不是一部完全着眼于错综迷离、环环相扣情节的谍战小说,虹影有意将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组织、个体与国家、个体与时代复杂而微妙的关系展现出来:小说以所有主要人物接连死亡为结尾,表示出重大历史时刻面前个体力量的微弱;于堇以个人之力改变了战局,又展现了个体细小的举动对历史走向的决定性影响。

当历史的洪流滚滚而来时,我们应作何选择?哪怕如萤火一般也要在黑夜里发一点光,还是笑吟吟将蚊香盘踢到桌子底下去?《上海之死》给出了它的答案。

《上海之死》读后感(三):孤岛沉没前的螳螂、蝉和黄雀

这是女作家虹影以其“虚构”的上海为背景创作的一部谍战小说。《上海之死》把视角放在国破家亡的大背景下,聚焦了一群打着艺术幌子明争暗斗的间谍,这其中或游戏人生,或尔虞我诈,或人欲横流,或血腥争斗。从他们身上,会发现作家刻意描绘出毁灭前大都市醉生梦死、苟且偷安的残酷现实,而且还能体会不同文化对撞出的命运归宿。然而,作家把聚光灯只照在文化界,仅用作家、导演、明星、酒店经理和旧书店店主等角色支撑起宏大的家国情仇命题,显然格局小了一些,也难免单薄与虚浮。

整部书中,作家好像没有树立起一个值得点赞的标榜人物。我们看到的是人生如戏、变幻莫测的主人公女明星于堇;不择手段的多面特工白云裳;以导演身份做掩护的红色间谍谭呐;以作家身份做掩护的敌伪特务莫之因;英美远东间谍头子、于堇养父弗雷德·休伯特;倒卖军用物质、脚踩几条船的于堇的前夫、富家公子倪则仁……就是这一众的乱世浮生,被作家用战争的主线交织起来,演绎出一幕幕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闹剧。

《上海之死》情节并不复杂,人物其实也简单,只是作家把笔调刻意套在十里洋场的灯红酒绿中,硬要标榜些新意,于是明星加间谍、情场加战场、洋人加汉奸、虚构加现实等噱头足以赚取更多的猎奇目光。但作家对笔下的人物及故事缺乏更理性的刻画、更深层次的挖掘和更独特的性格提炼,使整部书看起来平俗和轻浮。书中的场景只选择酒店、舞台等几个单调空间中,除了凄风冷雨,几乎感受不到什么殖民地的特色氛围。

作家极力塑造的主人公或许承载了作家自己对旧上海的迷醉和梦幻。于堇童年时父母被追杀,她被丢给了一个开旧书店的洋人弗雷德。弗雷德把于堇抚养成人后,于堇违背养父的初衷成了演员,后嫁给了富家公子。随着太平洋战争越演越烈,间谍头子弗雷德将养女作为一枚棋子投入其中,让远在香港的于堇接受间谍训练,并以解救前夫和演戏为名回到上海。她的任务是从日本人手中获取日本海军将在太平洋什么地方偷袭开刀。作家为了配合于堇一线情节的铺展,就安排了一出话剧《狐步上海》,借以装饰上海租界末日的萎靡颓废和骄奢淫逸,并由此引出另外几个主要角色。于堇在书中呈现最复杂的性格特征和凌乱情感,她对养父爱恨交加,对丈夫矛盾纠结,对情敌关爱异常。她仿佛是为家国做出了极大贡献,并慷慨赴死。但在作家的描绘中,于堇的复杂情感和异于常人的行为,让这种民族大义失去了血色。

虹影作为上海人的后代,对上海有很深的情感、经验和回忆。仅凭一部《上海之死》绝不能见识作家的精神世界,多读几本虹影的著作后,再分析、探究作家的风花雪月和爱与恨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