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李斯佩克朵童心故事:从小鱼之死说起》读后感精选

《李斯佩克朵童心故事:从小鱼之死说起》是一本由[巴西] 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 著 / [巴西] 玛丽安娜·瓦伦著作,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2.00元,页数:4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李斯佩克朵童心故事:从小鱼之死说起》读后感(一):致那渺小而独然的世界

什么是幸福?克拉丽丝在《一只母鸡》中回答:“幸福就是不被吃掉。”即便没有被看到,没有被世人关注,那又何妨,暂且没有被吃掉,那就是幸福,在这个渺小独然的世界中,寻觅内心的完整与安宁,这是“一只母鸡”给克拉丽丝的启示。

在这本《从小鱼之死说起》中,克拉丽丝将一生中与各种动物的离合悲欢娓娓道来,行文间弥漫着如烟的感伤与似水的柔情,书中提到的每种动物都像是一个玻璃球那样纯粹明朗,即便渺小独然,却也折射着太阳的光芒,在自成一体的世界中表达着自我的内心与物种的律法——

被狗群报复围攻而死的义狗布鲁诺,让我立刻就想起《教父》三部曲中黑帮的报仇雪恨与恩怨情仇;因思念伴侣而病倒的澳大利亚鹦鹉,被李斯佩克朵用来向孩子解释人与人之间的思念——

母猴莉斯特的到来与病逝则向读者展示了生命如晨露般的欢喜与凋零——

如此种种,这些动物的故事既作为有关生命悲喜的启示,又构成了人世百态的象征。在翻阅过程中,那种叙述语言的自然亲切,使我总觉得李斯佩克朵正是从她终生挚爱的小动物身上获得了对于世间人类的理解,她亲近动物甚于人类,正如她在书中所说“人类也是动物,而且算得上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动物,因为,除了会感受,人类还会思考,会解决问题,会表达。动物们不会人类的语言,但是也会表达”。李斯佩克朵的这种“去人类中心”观念并不来源于某种时髦的哲学理念,而是来自于对动物天然的母性和爱,以共情万物的方式丰富了她的情感与经验,这种生命经验如同蜂蜜从蜂巢般构造精巧的心房间流淌而出,汇成她笔下具有抒情本能与诗性直觉的文字,从而自然界中那些渺小而独然的生灵世界,得以在小读者眼前斑斓五彩地展现。

这本童书的另一个有趣之处在于它的绘图者玛丽安娜·瓦伦特,她是克拉丽丝的孙女,主要以拼贴技巧来进行创作,用饱含回忆与情感的怀旧素材来创造记忆——老照片、旧书信、个人物品——她将这些被遗忘在光阴中的物件转化为艺术,让它们呈现出恒久的美丽。绘图者目光中对于老物件的深情,恰恰同李斯佩克朵对于自然生灵的深爱相投,在祖孙二人跨越时空的温柔凝视之中,绘本的字里画间充盈着生息繁衍的爱意。

玛丽安娜拼贴画中的李斯佩克朵像

《李斯佩克朵童心故事:从小鱼之死说起》读后感(二):“你们会原谅我吗?”

我记得在读克拉丽斯·李斯佩克朵的《写作与生活》的时候知道了她还写了一些儿童文学作品,当时就有一些好奇,想看看独特的她会写出怎么样的儿童文学。结果很快,就看到了这一套“李斯佩克朵童心故事”系列绘本。当然,克拉丽丝当时写的只是故事,图是后配的。这本《从小鱼之死说起》配图的是克拉丽丝的孙女,她说自己“以绘图为方式,与她的文字为伴”。

克拉丽丝的孙女擅长拼贴艺术,她用那些早已变成回忆的物件来“创造记忆”。说起来,这套绘本的封面都采用的是两变光栅3D立体画,从不同的角度看过去有不同的图画,这种技术也算是一种“过时”的了,但配合书里的拼贴画,却非常契合。《从小鱼之死说起》的封面一会儿是鱼缸里有两条小鱼,一会又变成了一条肚子上开出鲜艳的花的鱼。

当我们继续翻页,到了文字讲述开始的页面,会看到左边页面上克拉丽丝的照片,而她的头饰除了花、鹦鹉、月亮之外还有一台打字机,而克拉丽丝的不少作品里都提到过打字机,在《写作与生活》里,她说她非常喜欢打字机。

从小鱼之死说起,但克拉丽丝没有先讲小鱼之死,而是先讲了许多她与动物们共同生活的故事。她从小到大都特别喜欢动物,不过老鼠除外,蟑螂可能会好一点,虽然她讨厌蟑螂,但不像老鼠那么让她恐惧。她小时候很喜欢小猫,喜欢壁虎,喜欢小鸡崽,喜欢小狗,她成年后养过三条狗,还养过两只猴子,当然,她也很喜欢小朋友,也喜欢一些大朋友,但总的来说,她喜欢自然的人与动物。

克拉丽丝还讲过一个发生在狗之间的复仇的故事。这是一个让人感到惊惧与悲伤的故事,克拉丽丝说那只狗的“生和死是一个关于爱的伟大故事。”她很自然地把生死的问题引入了讲述,但主要是关于陪伴我们的那些动物的离去。小动物们都是有爱心的,它们与人生活在一起,很多时候都能够理解人类,但这种陪伴不会长久,它们的生命比人类短,而且又会因为各种问题被迫与人类分开。生命是有限的,孩子们或许能通过听故事的方法去理解。

小鱼的死亡是因为克拉丽丝过于忙碌,忘了给小鱼喂食和换水,而这两只小鱼是儿子们托她喂养的。所以她一直讲啊讲,讲了很多很多她与动物们相处的故事,说明小鱼之死是她的无心之过。讲述的最后,克拉丽丝说“你们会原谅我吗?”读完整个故事的人们,应该都会原谅克拉丽丝吧。毕竟,我们也会这样;毕竟,孩子也会成人。

《李斯佩克朵童心故事:从小鱼之死说起》读后感(三):生命教育,从真诚地理解那些生活中的“小事”开始

1.可怕的冷漠

这是一个家庭教育主宰孩子命运的年代,双减政策的切实落地,让无数家长为之焦虑不已。曾经的那些专属于学业的压力,如今更多地转移向了家庭教育这个主体。如何扛起家庭教育的重任,身为社畜的父母,也只能发出无尽的叹息。

工作赚钱重要,子女的学业也很重要。生活从来都没有办法平衡,尤其是在两头压力都重的情况下。生活越来越不容易,不得已,我们只能选择不断地强大自己。这固然是一件好事儿,可这强大背后的脆弱,却也显示出了人们在重压之下的不堪一击。

我们收起了很多的情绪,包括可贵的同理心。我们在教育子女的时候,只知道,抗压力意味着遇事不能随便地哭泣,却忘记了,松弛感对于孩子们来说,也是同样的可贵。

“上进”的父母,把孩子的学业当成自己的KPI,严格的时间管理之下,是孩子们的疲惫与冷漠。这种疲惫与冷漠,不是出于孩子自己的选择。准确地说,这更像是一种生存妥协,为了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家长们更看重的学业上,孩子们开始学着封闭自己的感官,以更高的效率,去应对一个又一个考评。

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人会觉得“善良”是一种多么可贵的品格,因为善良不能变成分数;在这种情况下,热爱大自然,也不是什么值得骄傲的事情,因为这件事情并不难,根本无法体现出努力的价值;在这种情况下,“保有爱心”更是最不值得夸耀的品质,因为这品质并不是多么地稀缺。

人们喜欢标榜“自律”,人们喜欢夸耀自己的“责任感”,人们喜欢表达自己的“豁达”,孩子们仿佛更优秀了,但又好像是病了。家长们好像是开心了,但是孩子们好像除了学习这件事情,其他的都不会做了。

这世界不该是这样子的。双减的政策推行与否,也不是关键性的因素。说白了,还是为人父母的心态没有摆正。成年人把自身的焦虑,过早地传递给了孩子。无奈之下,他们只能用淡漠的外壳去包裹自己,这正是如今我们最为忧心的所在。

想要让孩子重新做回孩子,我们身为父母,也需要不断地学习。我的榜样,是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她是一个犹太人,幼年时,跟随父母,从乌克兰移居到了巴西。她是一个聪慧的女子,她喜欢写作。1944年,她发表自己的处女作《濒临狂野的心》。这部作品的发表,在巴西引发了很大的反响。在这之后,她又创作了多部作品,《光》《围困之城》《黑暗中的苹果》等等,都是她的代表作。

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能够收获如此多人的喜欢,我一点也不觉得奇怪。以至于后来,有人说她是“自卡夫卡之后最重要的犹太作家”,又说她是“巴西的乔伊斯”,我一点都不觉得过誉。正相反,我倒是觉得,哪怕是这样的形容,都还不足以概括她的独特性。

作为拉美文坛的一朵奇葩,她有自己独特的思想。这种思想,在儿童文学上的表现,也格外出色。近来,她的作品受到了国内读者的广泛关注,还要多多感谢浪花朵朵旗下的出版社出版的这套《李斯佩克朵童心故事》。

《李斯佩克朵童心故事》是天然偶成之作。它源于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的真实生活。在陪伴两个儿子成长的过程中,她把自己的心得沉淀,用20多年的时间,创作了这个系列的作品。这个系列的作品,一共有五本,它们分别是《爱思考的兔子奇事》《母鸡的个人生活》《星星是如何诞生的 ——十二个巴西传说》《小狗告诉你的真相》 以及今天我要给大家分享的这部《李斯佩克朵童心故事:从小鱼之死说起》。

《李斯佩克朵童心故事:从小鱼之死说起》是一部绘本,它文字部分的作者,是李斯佩克朵,它图画部分的作者,是李斯佩克朵的孙女玛丽安娜·瓦伦特。玛丽安娜与李斯佩克朵未曾谋面,但她们心意相通。这本书从小鱼之死说起,讲述了一个关于生死的故事。

所谓生活,无非就是“生下来,活下去”。每个人都要面对,每个人都不得不接受。

生命的最初,总是无限的喜悦。就像处在童年时期的孩子们,他们总是那么地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然而,随着逐渐地长大,每个人都不得不接受死亡终将来临的命运。

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是一个有着温柔爱心的母亲。但哪怕如此,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对于生命的消逝,也还是有着无限的遗憾。《李斯佩克朵童心故事:从小鱼之死说起》正是记录着这一系列的生命的无声消散。

从孩子们最熟悉,也最喜爱的小动物们讲起,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曾因为自己的粗心,而饿死了儿子的两条小鱼。这在很多人眼中,本不是什么大事。但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知道,这件事情,会伤了儿子的心。

也正是怀着这种无尽的歉意,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在《李斯佩克朵童心故事:从小鱼之死说起》这本书中,娓娓道来自己曾经经历过的那些遭遇。

从小鱼之死说起,李斯佩克朵为孩子们讲述了她生命中那些“不请自来的动物”。她喜欢的猫咪,被家人藏到了别处。对于家中的耗子,她也常常觉得它们可怜,因为它们不适合被人宠爱。对于蟑螂,这样一种生命力旺盛的生物,她也在消杀之余常常觉得命运的可悲,没有人想要对蟑螂好一点,除了蟑螂自己。对于蜥蜴,它可以吃掉那么多的苍蝇和蚊子,它虽然是大功臣,可她却总是对它们的饮食品味感到不适。

除了这些“不请自来的动物”,李斯佩克朵对于那些受邀而来的动物们,也是满怀柔情。兔子、鸭子、小鸡、它们都是可爱的动物。但是,离开了母亲的生活,也常常悲戚。对于小狗,她的心绪是更为复杂的。在意大利,她养过一只狗,她还给它起了个巴西名字,叫作迪莱尔曼多。这只小狗很喜欢李斯佩克朵,但却不喜欢洗澡,所以,它的身上,常常散发着“小狗味儿”。还有一只狗,是一个美国狗,它叫杰克。这只狗很爱叫,也是因为爱叫,它经常被邻居投诉。为了它的生命安全,她不得不把它送到了空旷的农场。

在这本书里,李斯佩克朵还讲述了乖巧但病重的小猴子的故事,还有一个爱与恨交织的狗狗故事。一只叫作布鲁诺·巴尔贝里尼·德·蒙特威尔第的狗,它有一个好朋友叫麦克斯。它们常常一起吃狗粮,一起玩耍。然而,就算是这样的好友,布鲁诺也不允许它接近自己的主人。因为一个误会,布鲁诺和麦克斯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在几次对抗下,麦克斯被咬死了。在麦克斯死后,布鲁诺也常常怀念它。而布鲁诺最后的命运也很悲惨。“在狗的世界里,它们自己就是法官和警察。”它遭到了其他狗的惩戒,也死了。

李斯佩克朵还讲述了鹦鹉之死,讲到了朋友的狗。她也有遗憾,她没有关于马的故事,因为她觉得马是一种非常美丽的动物。她在书中诉说自己的罪行,她满怀歉意,为着自己的粗心。她恳请孩子们的原谅,故事也就此戛然而止。

我用了如此之多的笔触,去概括总结这本书的内容,不仅仅是因为这内容的精彩,更因为她叙述的方式,是如此地特别。她没有回避死亡这个沉重的话题,她详细地叙述着她生命中所经历过的那些动物的遭遇,她没有尝试使用大众最常见的简单的儿童文学的表达方式,她与孩子们的真诚对话,没有禁区。

阅读这本书的读者,都会从李斯佩克朵的娓娓道来中,收获心灵的慰藉。她用坦诚的叙事,安抚孩子们的恐惧。她用温暖的话语,回应孩子们的情绪。她尊重孩子,也发自内心觉得孩子情绪的重要。她能够看到,那些“小”事背后,对孩子们产生的“大”影响。

回到最初的话题,之所以现在的孩子们会变得如此冷漠,很多时候,恰恰是因为父母“爱”的缺失。如果做父母的,都能像李斯佩克朵一样,拥有如此的同理心,在轻灵的对话中,满怀对孩子的关怀,那么,我们的孩子,对于那些生命中的精彩,也不至于如此地抗拒。

带领孩子去感受生命的美好,去体会大自然的神奇瑰丽,这是每一个成年人的责任。也唯有珍视他者的生命,孩子们才会对自己的生命,更有热情。当我们不再回避死亡、遗憾与分离,我们才会更加珍惜当下的每一个平凡的点滴。

学业固然重要,但从整个生命的尺度来看,活得热情奔放也同样重要。玛丽安娜·瓦伦特的拼贴画,让我们领略艺术的美好。在无数个李斯佩克朵的生活剪影中,我们得以瞥见这位伟大作者的深情。

合上书本,光栅封面的独特设计,让人觉得意蕴无穷。翻译者张晓非的深情解读,也让我们更加理解这作品背后的内涵。

关于生命的消逝,关于离别的苦痛,关于遗憾的释怀,在阅读了李斯佩克朵之后,我也生发出了无尽的感怀。当心不再冷漠,我们就能发现生命的热情所在。不管你是多大的年纪,也请一定要记得,要热情地生活。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