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帝国的年代:1875~1914读后感1000字

帝国的年代:1875~1914读后感1000字

《帝国的年代:1875~1914》是一本由[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40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帝国的年代:1875~1914》读后感(一):帝国年代

断断续续看完了,越看越喜欢。结尾处非常感慨,“它就像在大礼堂等待了很久之后,一出伟大而令人兴奋的历史剧终于开幕;在这出戏中,观众便是演员。”

在这个如此荒诞充满奇迹与意外的当下,观众便是演员,你我都是。

《帝国的年代:1875~1914》读后感(二):第六章

尤以较小的民族为然。这就是新传统主义,是一种防御性或保守性的极端看法,用以抵抗现代化、资本主义、城市工业,以及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的扩散,抵抗这些力量对旧日社会秩序所造成的破坏。天主教会支持巴斯克和佛兰德斯人的民族主义运动,以及许多小民族的民族主义运动,这些小民族受到“自由派民族主义”的排斥,在自由派眼中,这些小民族显然无法变成“有生存能力的民族国家”。教会的支持显然带有传统主义的成分。在这个时期人数激增的右翼理论家,往往发展出对以传统为根据的文化区域主义的喜好,如普罗旺斯(Provence)的本地语言推行运动。事实上,20世纪晚期西欧的分级通常都不喜欢小型民族主义。在威尔士,劳工党的兴起逐渐损害了威胁要接管自由党的青年威尔士民族主义。至于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自然也喜欢大国或世界的市场,而不喜欢小国或区域的狭窄拘束。在俄属波兰和西班牙巴斯克地区(这两个地区的工业化程度远高于该国的平均水平),当地资本家对于民族主义的奋斗目标都不热衷,而根特那些公开以法国为中心的资产阶级,始终是佛兰德斯民族主义分子痛恨的对象。虽然这种漠不关心并不十分普遍,但它已强大到使罗莎·卢森堡误以为波兰的民族主义不具有资产阶级基础。但是,使传统的民族主义分子更沮丧的,是农民这个最传统的阶级对于离主义和区域主义运动(布列塔尼语、威尔士语、普罗旺斯语),其思想渊源均来自1914年前的右派思想。

《帝国的年代:1875~1914》读后感(三):听《帝国的年代》

霍布斯鲍姆的四部曲之三,讲的是1875到1914,一战之前。按照鲍姆的说法,这是一个孕育世界大战的年代,一战和二战所有的背景条件,都是在这个年代逐步达成的。

鲍姆在这里提到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究竟什么是“帝国”,我们传统上可能会认为,帝国就是打打杀杀,其实鲍姆的看法是,帝国就是“发达国家支配未发达国家”,从另一个角度说,我们可以对比着看,前一个年代,资本的年代,世界经济是按照“自由市场”的方式在运行,政治不怎么参与经济,但是帝国的年代中,那些帝国,是把政治和经济做高度的融合,政治是为经济服务的。国家,为了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需要控制更多的原材料,控制更多的劳动力,更大的市场,所以帝国,有向外扩张的动力。还有一个点,比较有意思,鲍姆在书中比较了“皇帝”和“国王”的区别,鲍姆认为,国王是一个小小的区域的王,而皇帝意味着对他的管辖范围有很大的控制的。在1875到1914这40年间,欧洲和世界上一下子冒出了非常多的皇帝,也就是冒出了非常多的帝国,这也是这个年代是“帝国的年代”的原因。

解读者在这里提到,资本的年代,孕育了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再往后发展,要求政治为经济服务,要求国家为企业服务,于是帝国诞生了,去实现资本主义的这个目的,资本主义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但是,这种无限的扩张,必然会导致几个帝国之间发生利益冲突,无法调和,最终爆发战争,这预示着帝国的年代的结束。

《帝国的年代:1875~1914》读后感(四):这书丰富得一篇书评根本总结不完啊

关于帝国式繁荣带来的影响还有不少可写的

有不少是和传统帝国的特征一致的,比如帝国内部底层待遇的提高——尽管从一些自由主义者的标准来看,欧洲大众的民主要求就像罗马的被释奴隶获得公民权一样是自由世界邪恶而堕落的灾难。(对此我先暂时不发表评论,这件事儿还得到极端的年代里才能分析完毕。)

艺术的蓬勃发展和妇女的解放也是这个时期帝国繁荣的副产品。

不管我们对帝国怎么看,这些内容作为人类文明进程的重要部分,其积极价值是相当明显的(只不过当这些建立在帝国繁荣上的时候,其长远稳定性就很成问题了)

不过我觉得这里面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大英帝国颇具古典特质的内在衰落,日不落帝国在全世界的经营成功带来了一个深远的后果,那就是英国最有钱的阶层很多已经不屑于搞工业,而成为各种各样的金融食息者,无论是把钱投资给欧洲市场获取高额回报,还是躺在殖民地的贡品上睡大觉,其结果都是一致而明显的。

那就是这些被投资地区得到了或多或少的明显的发展,而作为交换,英国自己的工业力量却严重萎缩了——这导致一个更加明显的后果,那就是在19世纪50年代超出欧洲其他国家战斗力总和的不列颠海军,在19世纪末,已经再也无法维持50年前的压倒性力量,而以此为基础的不列颠和平,自然也就无法维持。

英国因为自身实力的衰退被迫与别国结盟,而这直接将它自己绑上了一战毁灭性的大陆绞肉机。

故而不列颠和平的根本不在大陆均势,而在海洋优势,而且是其他人不打算与之竞争的海洋优势(自从拿破仑失败之后),正是因为不列颠独占这种海洋绝对优势带来的和平,才给了它调节欧洲政治平衡的余裕(其他人只是分享果实)。

而当不列颠已经无法独力保护自身安全的时候,欧洲就再也没有任何人享有安全。这个教训是非常值得我们铭记的。

当然,更重要的是记住世界金融中心其实是帝国自取灭亡之路=。=

《帝国的年代:1875~1914》读后感(五):日益重要的边界

如果问“资本的年代”和“帝国的年代”有什么区别,我想最根本的、经济的回答是:资本的形式从自由放任进化为垄断。而所有进化的原因,始于利润的下降。不可否认,在无差异化的产品大规模生产和自由贸易的条件下,利润会变得越来越微薄,而这也正是这一段时期发生的重大改变。

另外一个重要的变化,是经过19世纪的争夺,发达的欧洲,已经逐渐变为民族国家为主的构成形式,而过去部分边界的资本竞争,也渐渐因为民族国家的存在,加入了贸易保护和类似的为国家服务的有形的手——自然竞争的土壤在改变,自然竞争变得越来越不可能。

而这种从自由竞争到帝国的变化,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经济。告别了19世纪前期自由资本主义蓬勃发展,利润开始下降,竞争更加激烈,进而资本所有者在抱怨,民众生活更加困苦。资本所有者的抱怨,变成了合并、垄断,变成了各种卡特尔、托拉斯;民众的抱怨,变成了越来越频繁的革命与反抗。而这,应该正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世界形态。

说到和平与战争,关键点还是大国。在世界的边缘,诸如中国、中东或南美,即使战争不断,并不影响世界格局。相反,在当时世界的中心——欧洲大陆,大国之间形成派别,分列两端,互相对峙,只需一个导火索,火药桶便迅速点燃,然后蔓延。作者说的一点是很有意思的——一战的参战者,特别是年轻的普通民众,是怀揣着国家的荣光,自愿走上战场。这一点,也许与日后所有的战争相比,都是不一样的一点。

作者把一战,与20世纪80年代的世界相类比,最不同的一点,是一战前,虽然有互相对立的阵营,但每一个阵营的成员,似乎都不是那么固定与死忠,正是这种随时可能发生变化的组织,造成了巨大的混乱;而20世纪80年代的冷战,对立的两个阵营,泾渭分明。这也是从政治上,两者虽然相像,但结局不同的原因。也可以说,战火是大国(或在经济上最重要的国家)决定的,国与国是高度不平等的。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