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少年读西游》经典读后感有感

《少年读西游》经典读后感有感

《少年读西游》是一本由李天飞著作,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页数:34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少年读西游》读后感(一):对《西游记》妙趣横生又充满知识的解读

这是一本为青少年解读《西游记》的书。著名学者李天飞解读经典,从天文到地理,从神话到历史,拓宽孩子对文化的理解。以幽默的方式去做文化普及。 书中以取经人、人间等七大内容进行分类。孙悟空的名字有什么讲究? 猪八戒和天蓬元帅是什么关系? 唐僧为什么能成为师父? 哪吒有哪些法宝? 唐僧经过的地方都是真实的吗? 三打白骨精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 《西游记》的写作技巧…… 孙悟空的师父为什么和孙悟空断绝关系? 英雄的故事的模式决定了必须让保护者退场,这是英雄故事的普遍规律:只有保护者退场,主角的性格才能独立和成长。 生活也是一样的。父母要学会让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即使发生了困难,也应该让他自己面对。这是教育的规律决定的。 父母不要试图主导孩子的发展轨迹,要在适宜的时候退场。只有人格真正独立,才能真正得到成长。 英雄之旅的三大阶段 1 出发。需要一个动力,召唤着英雄从原来舒适的生活中走出来。学到本领,用自己的能力去探索外面的世界。 2 磨炼。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接受不同的考验和挑战。 3 回归。战胜困难,取得成功,王者归来。 《西游记》里的行李,其实就是古人出门行李的写照。古人出门儿到底需要带多少行李?铺盖是必须带的,其次是口粮,还有换洗的衣服。 《西游记》有一章节讲述了真假美猴王,难道真的有一个猴子是真?有一个猴子是假吗?或许两者都是美猴王,一个年少轻狂,一个成熟稳重;一个是从前,一个是后来。西天取经万里遥,每个人在漫长的岁月里,都被磨平了棱角。 三打白骨精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 应该让我们认识到两件事:第一,唐僧和孙悟空双方都有责任。第二,双方的能力都有局限,不存在一方绝对正确,另一方绝对错误的情况。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既然结成了队友,那就应该有起码的信任。没有信任的队伍是走不远的。 青少年们可以从书中学到历史和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并且能够真正领会西游精神:不畏艰难,锲而不舍,积极乐观,永不言败。

《少年读西游》读后感(二):探秘西游:你的性格属于西游记的哪一个人物?

一部书看过多少遍,和对它是否有深入的了解,并没有正比例的关系。

《少年读西游》

李天飞

果麦文化

从天文到地理,从神话到历史,全面拓展孩子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小时候的电视机还是刚刚有彩色的时候,每年循环播放的两部电视剧,其中一部就是《西游记》,熟悉的开场响起,瞬间带入那个降妖伏魔的世界里。

贪吃懒做的八戒,神通广大的悟空,神奇的法宝,还有各种各样的神仙和妖怪,在这里让年幼的我们懵懂中闯进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里。拿根棍子可以当金箍棒舞动的虎虎生风的日子,想必是许多人的童年记忆吧。

当我们知道的逐渐增多,才发现西游里还藏着太多太多没有露出来的谜团,从儿时的乐趣逐渐化为了少年的好奇和求知。

菩提祖师为什么和孙悟空断绝关系?

孙悟空的名字有什么讲究?

为什么说吃了唐僧肉就能长生不老?

人参果的背后藏着什么秘密?

孙悟空和二郎神到底谁更厉害?

一个个稀奇古怪的问题,不知道在脑瓜里藏了多久,刮跑了又时不时的窜出来。

李天飞老师从北京大学中文古典文献专业毕业,参考了上千种的文献,校注的《西游记》被誉为目前最精确完善的《西游记》校注本。在这本书里,李老师为少年量身定制,带我们一起探索《西游记》背后藏着的一个个谜题,从中展露中华文化的历史和故事。

从《西游记》的写作背景明代时期的社会现实到有名的历史名著《太平广记》《天方夜谭》,从令人感兴趣的西游故事到文化知识和地理知识,还有中国特有的道教和神仙体系。

从一本西游看出一个世界,从一本西游走出自己的世界。

我们读的是西游,看的却是自己。我们说的是妖魔鬼怪和神仙佛陀,演绎的最终还是生活的魑魅魍魉和风霜雨露。

“任何经典名著对我们来说,都应该只是起点,而不是终点。”

《少年读西游》读后感(三):你所知道的西游记,只是冰山一个角角。

好的作品都是具备划时代的意义的,所谓四大名著,也不仅仅只是四段故事而已。虽然情节都很好看,但依然要学会,投入得进去,也跳得出来。

这本《少年读西游》并不局限读者的年龄,只是期望越早接触到背后的广阔,未来人生的视角也就越开,不被外界所局限,才有万般可能。 所以菩提老祖早就告诉你,要忘了师承,只记得方法就好,看西游,不必受制于名头,而是要有务实,也悟空。

在这点上,作者进行了大篇幅的拆解,既习得了小说创作的妙法,又有了看山不是山的可能。比如在第一节,他就指出,悟空是注定要接受历练,才能成长,所以即使有厉害的师傅,也要搁置。同时作者也举了很多相似的例子,比如《童林传》,可见创作法都是有迹可循的。虽然我们的目标是超越,但根基一定要牢固,才能找好那个跳板。 历险,同时强大的是外身和内心,如果只看前者,那也只是一场热闹,而懂了后者,才知作者强大的慎思。浮于表像,最易丢西瓜捡芝麻,所以适时有人点解,或曰启迪,才能力透纸背,尽染书香。

从目录上我们也可以看出作者对于整本书的设计,是以各个集团为框架,却又不拘泥于此,横纵联营,编制了一幅大网,且能无限延长,非如此不能包罗万“象”。而这里的“象”被很多人看出了隐喻色,但因为原作者的不解释,也充满了各种争议性。本书作者作了长年的研究,把他的心得都放入书中,并非一定对,但总归是不错的选择。像书中很多情节都把当时的佛、道、儒等各家的分分合合,做了临摹化的表演。特别是前两者,总是根据掌权人的喜好而跌宕,所以西游记初看只是故事,但故事背后强大的历史与社科性,值得投入更多的思考。

还有就是尽量客观的田野调查,在西游记中出现的地方,是否存在,还是杜撰?本书作者并不简单的择其一,而是既考察唐朝交通概况,又考虑明代成书境遇,把真真假假、假假真真都细品,甚至包括一些明显的不合理也有了合理的解释。比如玄奘为何是绕道去的印度,只因当年的安全性考虑,但明代就没了这个问题,所以说书人更倾向于听众(读者)的感受。

另外也强调,《西游记》并不是某一个人的作品,而是自唐慢慢流传下来,至明才有了更具文化普及性的整理、定性、出版,也因此,里面孙悟空的能力也忽大忽小(大闹天宫的和护守唐僧取经的本来就不是一个猴!),但并不妨碍我们在更深处看到古人群体故事创作能力的集大成!

在说到名字禁忌段落作者仍旁征博引,展示出极高的说服力,但他最后也劝戒读者,不要陷入唯《西游记》的怪圈,生活,永远在别处。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