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秋水堂论金瓶梅》读后感100字

《秋水堂论金瓶梅》读后感100字

《秋水堂论金瓶梅》是一本由田晓菲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42.00,页数:31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秋水堂论金瓶梅》读后感(一):前言后记里的情欲

没读正文,只读了田晓菲自撰的前言与后记,看得出她对红楼"意淫"的不满以及对金瓶"宣淫"的快慰。正是看清了这一点,于我而言,正文不读也罢,无非是站在远离明代几百年后的今天,用今人的观点破解欲望的实质而已,京剧《锁麟囊》里唱的"信口哓"是也。

《秋水堂论金瓶梅》读后感(二):奇书奇人

《金瓶梅》是一部奇书,其作者必是奇人。然而千古之下,有知音如田晓菲,以佛教色空不二之思想解读《金瓶梅》,更是奇人遇奇人。《金瓶梅》对色的爱恋,对空的觉醒,对色空不二的领悟,对世人的悲悯与无奈,于此书中剖析尽了。

《金瓶梅》写的是深刻而复杂的人性,是人性中的欲望、贪婪、愚痴、爱恋。

《秋水堂论金瓶梅》读后感(三):逐回点评,传承批评

现代文学批评是舶来品,建立在一系列理论基础之上。 而我国自古有之的批评,其实是点评,如金圣叹批评《水浒传》,脂砚斋批评《石头记》,或写于行间页眉,或写于回前回后,零散、即兴,快人快语。

《秋水堂论金瓶梅》正是延续传统点评,并做进一步发展,逐回成文,紧切文本,论人论事论文,细致周纳,包罗万象。

以秋水堂看来,散文本《金瓶梅》叙事写人用词文笔均超越《金瓶梅词话》,这一点,书中有多处论及。而我们长期以来却重词话本轻散文本,想来可能与附庸风雅有关,总觉得诗词比散文高级,更有文采。

秋水堂认为,《金瓶梅》是一本秋天之书,是慈悲之书。而我们却长期将其作为自然主义的黄书、禁书,全本仅供某级别以上阅读,似乎,级别决定了阅读水平。即使洁本出版,也是印数不多,难以寻觅。

实际上,前任早有定评,《金瓶梅》是一部现实主义作品,是世情小说。兰陵笑笑生在这部空前的小说中写人的欲望、人世冷暖,秉笔直书,一往无前。

《秋水堂论金瓶梅》是不可多得的批评巨著,达四十万字。也正因此,本书排版用字过小,开本巨大,几近盗版。不知何时可以出版分上下册、适于携带阅读的版本?

《秋水堂论金瓶梅》读后感(四):一点闲言碎语

近来,读了田晓菲的《秋水堂论金瓶梅》。作为非文学专业的人,刚拿到书时,无论是作者还是书名,都足以调起我的兴味。但这种兴味又实在肤浅。田晓菲,总想到哈佛才女之类的,然后八卦一下她和宇文所安,只是知道她专攻魏晋南北朝文学,她的著作却未曾拜读;而《金瓶梅》,像大多数人一样,下意识闪过的肯定不是它的文学价值。也想过借来读读,可实在不好意思拿着本《金瓶梅》让图书馆的老师们给扫条形码,不过最近学校装了自动借书器,但总有热心的老师过来帮你扫……说来说去,自己还是懒惰,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通读《金瓶梅》。

名著向来是被历代人所津津乐道的。我想起了个或许不太恰当的比喻,每个人都是“盲人”在“摸象”,结果自然不会真的那般离谱,但不同的体验得出的不同结论,谁也驳不倒谁,因为总有更能产生共鸣、更能刺激神经的一部分先入为主,附着上些看似微不足道,实则很具暗示的过往经验。田晓菲看待《金瓶梅》的视角或许与其长期研究魏晋南北朝文学有些关系,受玄学、佛学兴盛的影响,魏晋南北朝的文学对儒学的规范有所突破,清新飘逸,自由热情。这种文学的熏陶,使田晓菲用“慈悲”来定义《金瓶梅》的做法更合情理。

至于田晓菲的笔法和心境的“慈悲”,这是一种体会,需要亲力亲为,更是仁者见仁。我只随手记下了些感触颇深的文字……

《金瓶梅》中,田晓菲有一段爱不释手的文字,她抄录在了书中,我也抄录在这里。且看一个指路,一个认路——生活中再常见不过的片段,在作者笔下,长长的指令,接连重复两遍,丝毫不显赘余。

敬济道:“出了东大街,一直往南去,过了同仁桥牌坊转过往东,打王家巷进去,半中腰里有个发放巡捕的厅儿,对门有个石桥儿,转过石桥儿,紧靠着个姑姑庵儿,旁边有个小胡同儿,进小胡同往西走,第三家豆腐铺隔壁上坡儿,有双扇红对门的就是他家。你只叫文嫂,他就出来答应你。”玳安道:“再没有小炉匠跟着行香的走——琐碎一浪汤。你再说一遍我听,只怕我忘了。”那陈敬济又说一遍,玳安道:“好近路儿!等我骑了马去。”一面牵出大白马来骑上,打了一鞭,那马咆哮跳跃,一直去了。

出了东大街径往南,过同仁桥牌坊,繇王家巷进去,果然中间有个巡捕厅儿,对门亦是座破石桥儿,里首半截红墙是大悲庵儿,往西小胡同,上坡挑着个豆腐牌儿,门首只见一个妈妈晒马粪。玳安在马上就问:“老妈妈,这里有个说媒的文嫂儿?”那妈妈道:“这隔壁对门儿就是。”玳安到他家门首,果然是两扇红对门儿,连忙跳下马来,拿鞭儿敲着门叫道:“文妈在家不在?”(《秋水堂论金瓶梅》,天津人民出版社,2014年1月,第202页)

指路、认路本是同一条路,本不必各写一遍,但实际又很值得一写。这一指一认中,“石桥儿”成了“破桥儿”,“姑姑庵儿”正是“大悲庵儿”,还带着半截红墙,活生生地出现了。“豆腐铺”支出了“豆腐牌儿”,找到“双扇红对门”前,意外遇到了晒马粪的老妈妈……这种写法看似无心,实际却充满了对生活的细微体察,听别人指路和自己去认路的差异跃然纸上。这一段本不是关键情节,但套用现在的流行语:“细节决定成败”,名著的魅力就在于此吧。田晓菲对这一处也是评得漂亮。

李瓶儿的死是很重要的一个情节。有人说李瓶儿的死格外暴露了西门庆的麻木无情。然而,田晓菲认为这是作者对西门庆的极为深刻,同时却也是最对他感叹悲悯的地方。田将西门庆的麻木无情,视为自私、软弱,不能抗拒享乐的诱惑,而他的盲目与粗心加速了他所爱之人的死亡,最后构成了对他自己的惩罚。李瓶儿病重,而西门庆仍沉浸与淫欲中,他在外与王六儿,潘六儿厮混后,又要回来与李瓶儿同睡,李瓶儿叫他去别处睡,心中也自然不快,再加上病痛的折磨,说了她进西门庆家后的唯一一句怨语:“原来你去,省得屈着你那心肠儿。他那里正等得你火里火发,你不去,却忙惚儿来我这屋里缠。”西门庆闻言道:“你恁说,我又不去了。”李瓶儿微笑道:“我哄你哩,你去罢。”然而打发西门庆去后,一边吃药,一边却又终于不免落下泪来。李瓶儿的处境令人不免叹息,生出同情和怜惜。瓶儿的微笑包含着许多宽容、无奈与伤心。而对于这段《金瓶梅》中最感人的文字,田认为最了不起的地方是作者居然有魄力把它放在西门庆和两个“六儿”狂淫的描写中间。强烈的对比,反而让云雨之情暗淡无光,更将李瓶儿推向了舞台的中间,演一出金风中的凋落。

毫无关系的两个片段,自己也只是断断续续的感悟。田晓菲品读《金瓶梅》的感性和宽容,与其女性的视角相得益彰,着实温婉动人。闲时捧一本这样的书,读上几页,也是种愉悦。

《秋水堂论金瓶梅》读后感(五):有此书为伴方不可亵渎《金瓶梅》之本意

不读金瓶梅,莫叹世炎凉。

繁华犹如梦,冷热徐自知。

从小听说《金瓶梅》就是一部禁书,长辈们因其淫艳之词甚多常不许我们读,可是自己却在我们不在的时候偷偷观看,而且妙不可言。这可以说是“”只许官家放火,禁止百姓点灯“了。其实,年少的时候我们那里懂得这部禁书的真正含义呢?

读《金瓶梅》也是我这两年才开始读。一句话说吧,未读金瓶我看到周围的一切是少年的世界、简单的世界、纯净的没有经济压力的世界,读罢金瓶我所看到的世界是真实的世界、情与欲的世界、世俗的世界。

如果拿《金瓶》和《红楼梦》作比较的话,相信每个读者都会有这种体验,前者是浪漫的诗一样的生活,而后者却是世俗与利益纠葛的生活。曹雪芹把《红楼》中的女子们看作是水做的,那般寇豆年华的少女如仙子一般我见犹怜;兰陵笑笑生则把《金瓶》中的女子看做一般寻常女子一会如诗画中的思妇转而又变成骂街的泼妇小蹄子了。这是两位大家不同的胸怀和人生体验所致。读者也亦怀同情之心体会之,不可揪住断章小结妄加揣测,甚至离作者本意背离了。

刚读金瓶梅前十章我读的很快,为何?《水浒传》写的很详细啊。不就是武大郎戴了绿帽子,潘金莲勾搭武二不成,在某日春风和煦花红柳绿之日,碰巧邂逅了高富帅西门大官人嘛!之后机灵的王婆做了红娘,给西门庆和金莲创造在一起的条件,于是乎两人在王婆家变干起了令邻居羞耻又不可言语之事!故事嘛,大家都懂。所谓“挨光计”-偷情罢了,这桥段在如今社会不也是很常见嘛。可是,如果如此去读书变是错了!书中的时代距今已经有好几百年了,社会法制也不一样。书中写宋朝其实又暗讽明朝,官场腐败 卖官鬻爵现象风行,而下层人民过着不能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又不得不向上层阶级的高官富豪阿谀奉承以求生存。所以,在作者的眼里潘金莲是下贱的同时又是值得怜悯的。我们自然没有那种社会体验,而对她咳痰喷骂一番才能平复我们的怒火,觉得那是对社会伦理公平做了一点人道主义的努力。

作者秋水堂开篇不谈这部书是什么样的一部奇书,反而却道出了作者对那时候社会的心声:这是一部秋天的书。 秋,是金色的,在我们看来应该是收获的季节,但再作者眼里却是肃杀的、悲情的。刚开始西门庆的父母死了,先妻陈氏也死了,张大户死了,王招宣也死了以及那个粉白妙龄的白玉莲也香消玉殒,卓丢儿重病在床第二章还没听得她一句体己话也匆匆离开了人世,就连那个山上如此凶猛的大老虎竟也被武松几拳打死,剥皮抽筋到县衙领赏去了。如果不是看了秋水堂的论述,何以由此悲凉之感?自己看小说又非专业学者,读读故事聊以自慰打发时间罢了,却全然不懂故事的背后文字乃是作者的眼泪。

秋水堂这本书优点就是每一章都会详细的介绍本回的故事以及故事背后人物的心理。作者如何心细如发,草蛇灰线的写法,以及文本之中常被忽略的诗词意境。如果是把刘德华的《忘情水》和张国荣的《当爱已成往事》你当然能双手摇摆一起起舞了,我们不能像那时候的人懂得娱乐场中诗词的意境此是事实。

这本书最大的优点就是对崇祯本和词话本的双解读,比较中看其独特出。在作者眼里看的出是钟情于崇祯本的,里面有大量的赞美之词,如何崇祯版写的好细节传神之处都是有介绍的。一个好的评论者固然要站在理性的角度上来评论,但是作为一个读者又有自己的偏爱不是吗?就像每个美食家都有自己的口味一样,我恰恰喜欢秋水堂这种敢于直抒胸臆的写,写的大胆。

潘金莲这个角色是很不好解读的,角色不是平面人物,而是立体人物,每个细节都要顾及到她为何如此表现?金莲从初次与武二相遇那种热情表现是爱慕是爱不由自主的表现,初见西门庆时的娇羞是被武二抛弃后重开情门是一见钟情的表现,被西门庆搁置2个月里对镜梳妆把不时出门盼望表现是思念情人不得表现,进入西门府后与其他妻妾勾心斗角设计孙雪娥、宋惠莲,训雪狮子抓死官哥气病李瓶儿、大骂月娘都是渴望丈夫钟情于自己而不得情欲不满的表现。作者在对金莲的解读上是充满人文关怀的,是同情她的。读罢,我先前对金莲的恼怒早丢到哇抓国去了,剩下的只是惋惜一个如水秀月的美人。若是有个懂她的人相伴一生,敢问她还会偷情出轨吗?

诚然,西门庆在情场中是言不由衷,就如《红楼梦》中的薛潘那样是个“ 没有笼头的马”今天恋着东,明天爱着西。你要说,你们庆是个渣男。我也不和你辩解,因为确实如此。但,在社会层次中看一个人物不能是平面的,要多层次看待。在瓶儿得子后,他对瓶儿的关怀和宠爱又是那么的像个作父亲的样子,再有酒席就早早回家陪着老婆孩子去了,哪里是个浪荡子的样子啊。西门庆好像是要改过自新了,但事实却并非如此,瓶儿死后西门庆还被那些现实的欲望拉了回来,最后纵欲而死。可叹可悲。秋水堂对此人物也是充满着同情有着详细解读的。

庄子《秋水》篇言道 :北海若曰:"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意思是:用自然的常理来看,万物本没有贵贱的区别。从万物自身来看,各自为贵而又以他物为贱。拿世俗的观点来看,贵贱不在于事物自身。世俗之中的人常常点名轮道那些具有恶之性格的人,我们常常纠结在此处,而不能放开来看那些拥有恶之性格的人物,他们恶本身以外呈现出善和其他优美性格感情的一面。想之,秋水堂的取名本意便是如庄子中秋水篇北海海神那样怀着慈悲之心平等看待这个世界里的人物。

也许,没有一定的社会阅历我们读《金瓶》理解力仅停留在故事层面,但不妨拿着这本秋水堂的书再细细品来就觉得这白水中多浸了些苦茶,泡久之后其中涩涩滋味自然便也品的出来了。

推荐此书,与君共读之。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