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感化院》观后感摘抄

《感化院》观后感摘抄

《感化院》是一部由马克·布鲁蒙德执导,乔纳斯·伯格 / 路易斯·霍夫曼 / 杰拉德·亚历山大·海德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以下这些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感化院》观后感(一):感化院

故事发生在1968年的德国,少年沃尔夫冈的母亲再嫁,他和继父之间的关系很是紧张,在一场冲突之后,继父将沃尔夫冈送入了感化院之中,沃尔夫冈就此开始了充满了痛苦与折磨的监狱生活。 倔强的沃尔夫冈不愿意沦为残暴统治的奴隶,一次又一次的反抗挣扎换来的却只有伤痕累累,唯一支撑着他的,是记忆中来自母亲的温暖。沃尔夫冈决定和同伴安东一起逃跑,两人历经千难万险,最终回到了小镇上。可是,当母亲看见沃尔夫冈时,却并未表现得如他所想象的一般高兴,更残酷的是,没过多久,他便再度被继父和母亲重新送回了感化院。

《感化院》观后感(二):写一下我个人的见解

那个年纪比较大的男生,他成功逃脱感化院了,但身上穿着执行者的衣服,脸上带着笑容,暗示着他成为了规矩的制定者或执行者了。

关于主角,我认为他真正得到了“自由”。虽然他表面上服从执行者,但谁知他内心正想着什么呢?在我心中,我更希望他精神上没有屈服于一切。失去了爱情、亲情、友情的他,最后有机会重新得到亲情和友情,但是他亲手埋葬了。明明可以走正门,但他选择了走开着的侧门,其实也暗示了他并不想打扰他母亲和妹妹弟弟的生活。而他所经历的一切让他很难对他曾经的朋友没有防备心。在我看来,他被迫着自己抛弃自己曾拥有的一切,把一切自己的情感都埋葬了,就如他被迫自己挖地洞把自己给埋了一样。

结局中,他坐上火车,离开家乡,途中看见仍在感化所工作的男生们。我个人认为他已经passed through his past, 并且准备过新生活了。他真正的成为了”motherless child”,不受情感束缚,得到了自由。但这种自由是好或坏呢?我想,这很难说。也许他得到了自由,同时也在找更强大的、爱的束缚。谁知道呢?

————————

我找了一些wolfgang 本人的资料。他其实是被亲生父亲送进去的,原因是因为他学历不高,他父亲不能容忍他的小孩只有小学程度。他后来逃出来后做了护士,然后不停地学习,现在主要做慈善活动。这也算是一个挺不错的后续吧。

《感化院》观后感(三):感化院:苦难的灵魂,何处可依

Freistatt,德国剧情片,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揭露了德国基督教感化院让人痛苦,压抑的事实,宣称改造叛逆青年,鼓励其从善弃恶的“感化院”,却是最大恶之所在!给无数孩子造成了心理和身体的伤害。男主角沃尔夫冈因为与继父关系恶劣,被母亲送去了感化院,在这里他遭受到非人的折磨,骨子里的叛逆精神让他一次次去反抗强权和不公平的待遇,但换来的是同伴的不理解,埋怨甚至怒骂,身体上的痛苦没有击败这个少年,导致他一切信念幻灭是朋友的背叛,母亲的自私,这个世界对他的抛弃。在一切幻灭后,他抛弃了尊严,放弃了反抗,成为了恶的帮凶,这是最让人感到唏嘘和心痛的。 很佩服德国人正视历史的勇气和决心,这才是对待历史最好的态度,敢于揭露事情的真相,追根溯源探求万事之缘由,不是避讳莫深或是矢口否认的消极态度,以史为鉴,方能避免悲剧的再次发生。 一、失语的孩子 这是一群十几岁的青年,他们因为叛逆、不服父母管教而被丢弃在感化院,曾经意气风发,活泼开朗的孩子,在强压和高强度的劳动中,磨灭了棱角,收起了任性和莽撞,也放弃了反抗,屈服于恶势力,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恶势力的帮凶。他们欺凌同伴,互相埋怨,为了能吃一顿饱饭或是抽上一只烟,对残酷的管理人员卑躬屈膝。但是,到底还是孩子,即使身不由己,被迫做了自己为之不耻的事情,依旧还是保留了一份人性的善良,他们会照顾受伤的同伴,也会因为同伴的离开而反抗暴虐的管理人员。然而,这些少年一次又一次的反抗,换来的是管理层更强有力的镇压,父母对他们的漠不关心,世界对他们的抛弃,他们的痛和委屈又该向何处哭诉呢?这是一群失语的孩子,没有人在乎他们的死活! 二、平庸之恶 平庸之恶的概念,是由犹太裔著名思想家汉娜提出来的。一般认为,对于显而易见的恶性不加以限制,或是直接参与的行为,即是平庸之恶。而前一种情况更为恶劣,这些人不直接作恶却是恶最大的帮凶,正是因为这些人的漠视或是庇护,恶势力才能滋长。 在Freistatt,也出现了这样的平庸之恶。记得影片中有一幕,一个管理人员向高层表达自己再也做不来伤害孩子的事情,可是下一幕在沃尔夫冈因为偷番茄被院长施以暴虐后,此人不仅不加以制止,更是狠狠地抽打着奄奄一息的青年,让人感到讽刺。 我认为最值得谴责的是送这群孩子到这个炼狱来的父母们,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与自己的摩擦,不曾想办法与其好好沟通,或是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自作主张的将孩子送到这个牢笼中。他们不是没有看到自己孩子身上的累累伤痕,也不是没有听到撕心裂肺的哭诉,更不是没有感触到孩子对感化院深深的恐惧,但还是又一次抛弃了他们,这样做的原因只有为了自己,为了自己的幸福和舒适,这样的父母也太自私了吧!早知如此,当初何必生下这个苦难的生命,徒增伤痛?正是父母的漠不关心,忽视和纵容,使这些可怜的生命早早地凋零。 三、苦难的灵魂 故事的最后因为继父的去世,沃尔夫冈得以逃离感化院,回到了家中。母亲和弟弟妹妹也兴高采烈的准备着吃食,庆祝他的归来。而这个心灵和身体承受长久折磨的孩子,再也回不到以前了,更是纠结于母亲对自己的狠心和忽视,他逃离了这个地方。然而这个身心俱疲的孩子,又有何地是你的归处呢?这时的感化院也迎来了新的一个孩子,一个懵懂无知的胖孩子,悲剧又即将上演。

《感化院》观后感(四):绝望的灵魂,无处安放

Freistatt,德国剧情片,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揭露了德国基督教感化院让人痛苦,压抑的事实,宣称改造叛逆青年,鼓励其从善弃恶的“感化院”,却是最大恶之所在!给无数孩子造成了心理和身体的伤害。男主角沃尔夫冈因为与继父关系恶劣,被母亲送去了感化院,在这里他遭受到非人的折磨,骨子里的叛逆精神让他一次次去反抗强权和不公平的待遇,但换来的是同伴的不理解,埋怨甚至怒骂,身体上的痛苦没有击败这个少年,导致他一切信念幻灭是朋友的背叛,母亲的自私,这个世界对他的抛弃。在一切幻灭后,他抛弃了尊严,放弃了反抗,成为了恶的帮凶,这是最让人感到唏嘘和心痛的。

很佩服德国人正视历史的勇气和决心,这才是对待历史最好的态度,敢于揭露事情的真相,追根溯源探求万事之缘由,不是避讳莫深或是矢口否认的消极态度,以史为鉴,方能避免悲剧的再次发生。

一、失语的孩子

这是一群十几岁的青年,他们因为叛逆、不服父母管教而被丢弃在感化院,曾经意气风发,活泼开朗的孩子,在强压和高强度的劳动中,磨灭了棱角,收起了任性和莽撞,也放弃了反抗,屈服于恶势力,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恶势力的帮凶。他们欺凌同伴,互相埋怨,为了能吃一顿饱饭或是抽上一只烟,对残酷的管理人员卑躬屈膝。但是,到底还是孩子,即使身不由己,被迫做了自己为之不耻的事情,依旧还是保留了一份人性的善良,他们会照顾受伤的同伴,也会因为同伴的离开而反抗暴虐的管理人员。然而,这些少年一次又一次的反抗,换来的是管理层更强有力的镇压,父母对他们的漠不关心,世界对他们的抛弃,他们的痛和委屈又该向何处哭诉呢?这是一群失语的孩子,没有人在乎他们的死活!

二、平庸之恶

平庸之恶的概念,是由犹太裔著名思想家汉娜提出来的。一般认为,对于显而易见的恶性不加以限制,或是直接参与的行为,即是平庸之恶。而前一种情况更为恶劣,这些人不直接作恶却是恶最大的帮凶,正是因为这些人的漠视或是庇护,恶势力才能滋长。

在Freistatt,也出现了这样的平庸之恶。记得影片中有一幕,一个管理人员向高层表达自己再也做不来伤害孩子的事情,可是下一幕在沃尔夫冈因为偷番茄被院长施以暴虐后,此人不仅不加以制止,更是狠狠地抽打着奄奄一息的青年,让人感到讽刺。

我认为最值得谴责的是送这群孩子到这个炼狱来的父母们,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与自己的摩擦,不曾想办法与其好好沟通,或是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自作主张的将孩子送到这个牢笼中。他们不是没有看到自己孩子身上的累累伤痕,也不是没有听到撕心裂肺的哭诉,更不是没有感触到孩子对感化院深深的恐惧,但还是又一次抛弃了他们,这样做的原因只有为了自己,为了自己的幸福和舒适,这样的父母也太自私了吧!早知如此,当初何必生下这个苦难的生命,徒增伤痛?正是父母的漠不关心,忽视和纵容,使这些可怜的生命早早地凋零。

三、绝望的灵魂

故事的最后因为继父的去世,沃尔夫冈得以逃离感化院,回到了家中。母亲和弟弟妹妹也兴高采烈的准备着吃食,庆祝他的归来。而这个心灵和身体承受长久折磨的孩子,再也回不到以前了,更是纠结于母亲对自己的狠心和忽视,他逃离了这个地方。然而这个身心俱疲的孩子,又有何地是你的归处呢?这时的感化院也迎来了新的一个孩子,一个懵懂无知的胖孩子,悲剧又即将上演。

题外话:这些少年的演技都十分精湛,该影片值得一看!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