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潮声经典读后感有感

潮声经典读后感有感

《潮声》是一本由[英]潘妮·汉考克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352图书,本书定价:32.00,页数:2013-9-3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潮声》读后感(一):回忆,若无法释怀,只能被其反噬

我们终会在自己的梦魇中,辗转反侧。

声声的潮声并不会停歇,回忆也会在不知觉的时候涌上,使人欲罢不能。

当索尼娅被自己的回忆紧紧包围的时候,早已觉得现实并不重要,只要你能活在我的眼中,脑海中便好,所以她想尽所有方法留住杰斯,留住她心中的赛布。

我只能说读到后来的时候十分厌恶索尼亚,为了自己,将一个即将开始大好前程的少年,断了他的未来,可慢慢的读下去,忽然发现,那种厌恶,慢慢淡薄,知道了他为什么喜欢一个人,为什么讨厌他的丈夫等等

她是自私的,一种自私的爱,牺牲别人,求全自己,不懂得放手,一个人的一个小小的举动都能唤醒她心底的回忆。

有时候,回忆是可怕的。但确实无法自己掌控的,就是这样一步步丧失了自我。

最后索尼亚死不放手的河屋也远离了她,再也听不到泰晤士河的浪潮声,但是我们仍能知道,一切一切,她都不会忘掉,不会放下,记忆也是,现实也是。

即使将一切的罪恶,痛苦都沉入大海,但潮声永远都在回荡着。

失去了什么,无论怎么弥补,都无法回到原来的样子,为何还苦苦哀求呢?

《潮声》读后感(二):潮水流去有声

我不喜欢看外国书的中译本。看过的外国小说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廊桥遗梦》,也或许是因为它不太长却故事味够足。我总是偏执地认为,好评如潮的外国小说并不少,也真是好——是相对于懂本国语言的人来说。当中间经过了翻译这个中介,再过来的作品已经死了一半了。正如我们读《诗经》之“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倘若翻译成外文,意境肯定没了。——即便是再好的翻译家都不行。不是技术的问题,是语境的问题。

这本《潮声》,在我看来,故事情节还可以,翻译也不错。

故事从妇女索尼娅与15岁少年杰斯相遇开始。索尼娅囚禁了杰斯。直到最后索尼娅杀了杰斯的母亲海伦,最终为了使杰斯青春永驻,不忍看到时光流过后杰斯的成年模样,索尼娅杀死了他。故事的发生时间就是几天之内。故事很简单。

故事让我想起了韩国情色电影《绿色椅子》,不同的是,《绿色椅子》是以性爱为目的的。而这个索尼娅却不是。

我认为作者在故事中想发表一个观点,就是给好人和坏人的定义。199页上说道:你真觉得好人才会被人喜欢?

还有一句:聪明,并不意味着他是个好人,或者很绅士,也并不意味着他是一个很有同情心的人。

我想索尼娅是不是患有某种病?这应该叫什么病症的患者?她有自己的家庭,却不爱自己的丈夫;她迷恋15岁的少年杰斯,却也并不想跟他做爱。她只是从生活的经历中定义了自己的意识,然后顺着自己的意愿向下走下去——杀死海伦,杀死杰斯。她和海伦和杰斯没有深仇大恨,她大概只是欣赏杰斯之美,她是完美主义者吗?完美主义者是不是也都是悲剧主义者?

如果把索尼娅比作书中的河流的话,她的杀人算是留给这个世界的一段发言。虽然没有表白,却像是一段话。留给世界。

还是那句话,故事很好,只是读起来仍不是那样的语境,总有不连贯的感觉。不如读自己国家的小说痛快。类似这种故事情节的小说在国内也应该有吧。

《潮声》读后感(三):过去和现在终将交汇

回忆,若无法释怀,只能任其反噬。

仿佛潮水席卷所有罪恶和秘密,潮声却久久回荡。

又是一个回忆与现实纠缠不清的故事。

自从遇到少年后,中年妇女索尼娅的人生突然就变得鲜活起来。

她是那样痴迷于少年

“他正处于那种昙花一现的年龄,有些朦胧,但会逐渐成熟、刻板,再也回不到从前。”

只能是当前这个状态,不能多一点,不能少一分。

每个人那种执拗、痴迷、疯狂的“爱”,都不是无根之水,索尼娅留住少年的强烈愿望之根源,也在她一段一段支离破碎的记忆中不断揭示着答案。

过去对一个人究竟能有多大影响,从索尼娅身上就能很清晰地看到。

和《犯罪心理调查》里面那些经常不知道自己做过什么的人不一样,

索尼娅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欲望,只不过,她也同样不觉得自己做错了什么。

因为她是那样爱着少年,因为有了少年的生活突然间就开阔明亮了。

这个女人犯下骇人听闻的罪行,却不是丧心病狂的“坏人”。

作者虽然只是慢慢叙述着这个故事,不偏袒,不评论,但是仍然营造出一个气氛,让人对索尼娅厌恶有之,憎恨却没有。因为她也不过是个陷在回忆中的可怜虫。

泰晤士奔腾的流水声在她耳边响了几十年,终于又让她遇到了这个少年,她不得不珍而重之,不愿再与之分离……

《潮声》整个故事推进的节奏并不快,很多家长里短的琐事都被作者一一呈现。

关于家庭里的夫妻关系、母女关系、父子关系……

这些看似与主线毫无关系的细节其实是一些“重大事件”的导火索。

对一个孩子来说,他的家庭、他的父母,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将来能成为怎样的一个人。

生活越是平静,越是像隔壁家天天上演的剧情,每一个转折点也就越惊人。

平地起惊雷,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

当我意识到这些小说中的剧情很有可能在现实中以很大的比例上演过或者进行中,就会觉得很惊心。

故事的最后,索尼娅终于远离了她生活了一辈子的泰晤士河,但是她仍然能一直“听”到河的声音。那些人们以为已经脱离她的世界的东西,其实一直活在她的脑海中。

——我以为所有我曾经失去的东西都在那里,停留在淤泥里,从未离开。

《潮声》读后感(四):回响的潮声

以为成长会变成新的自己,以为过去会被遗忘。但过去就象是潜伏在泰晤士河底的波浪,日日夜夜轻轻地拍打着河岸,它是如此轻柔,你若不仔细去听,都不会注意到它的声响。

索尼娅自小住在泰唔士河边的老屋,她的生活如同河里的流水一般波澜不惊,她和丈夫、上大学的女儿拥有幸福美满的家庭。然而这二十年的平静生活被某日闯入家中的十五岁少年打破,尤如投入河中的石子,从水底掀起层层波浪。

索尼娅想要留住少年的执念如此强烈,让人不可理解,她想尽一切办法和理由,拖延挽留少年多一秒,再多一秒,与周围的一切做着徒劳的抗争,隐瞒、欺骗朋友,甚至不惜杀人,却仍不自知犯下的罪恶,不停地为自己的行为找到合理的理由来安慰自己。

可是当你代入第一人称的索尼娅,你实在无法痛恨和咒怨她。她时时的恍惚,过去的回忆如潮水一波一波涌入,曾经生命里最重要的塞布与此时身边的少年杰斯是如此相像,她有时是自己索尼娅,有时又觉的自己就是塞布。纷纷的回忆片断让她在自己与塞布之间错乱,杰斯如同再次回到她身边的塞布,她不能再一次失去他。

几天时间的故事在小说里叙述的非常缓慢,围绕在索尼娅和杰斯周围的人因杰斯的失踪,矛盾突显出来,父母与子女,丈夫与妻子甚至于姐妹之间的感情与矛盾一一展现。至此才知索尼娅何以与母亲不和,与丈夫冷淡,为何一直眷恋这并不适合生活的河畔老屋。当你了解了这一切,对索尼娅疯狂罪恶的行为只感到深深的痛心。

然而就在你以为猜到结局的时侯,却发现了一个掩藏多年的秘密。索尼娅最终能够释然,解开与母亲的心结,也放开了杰斯,放开了深埋心底的回忆。

这一场无可饶恕的悲剧给许多人都造成伤害。但伤痛会随着河水渐渐消逝。当杰斯再次坐在索尼娅面前,我想她已经放下了当初的执念,任回忆随河水流走,泰唔士河一如往常静静地流淌。

《潮声》读后感(五):以痛苦为食的自恋人生

我没看过《别相信任何人》,只知道是一本风头强劲的小说,封面上的宣传语因此对我来说其实没多大用处。反而,是“回忆,若无法释怀,只能被其反噬。仿佛潮水席卷所有罪恶和秘密,潮声却久久回荡。”这句话让我有颇深的感触。

当我们面对伤心、困苦、烦扰,会暗下决心,对自己说,

“Tommorow is another day.”仿佛黑夜过去太阳升起,我们重整旗鼓,又成为一条奋力拼杀的好汉。可是人又会对过去眷恋不已,哪怕是伤痕累累、不堪忍受的过去,仔细翻查,也有欢乐、喜悦、感动的瞬间值得久久怀念。于是,人们放慢步伐,频频回头,驻足,徘徊不前,甚至一头扎进回忆的怀抱不愿醒来。

初读小说对索尼娅对杰斯的迷恋大为不解,难道仅仅是中年妇女长期生活乏味初遇年轻身体的一时激情吗?那就是恶俗的中年危机小说了,如何配得上封面那句话。小说继续,层层剥开,一副关于儿时的画面徐徐展开,塞布出场,初恋阴影?有些老套。直到最后在母亲与索尼娅的对话中解开了所有的谜题。这是关于回忆、伤痕、死亡的故事,索尼娅带着回忆、仇恨、伤疤看似健康却没有生命的活在儿时泰晤士河——“黑暗之河”的泥沼里,肮脏、灰暗已成为她的底色,这个可怜可恨之人用自困的方式为她以为的真相祭奠、赎罪,并犯下不可饶恕的罪行。回忆将她吞噬,她已不懂得快乐的方式。

《潮声》将痛苦回忆的命题抛给索尼娅,同时也交给我们。

心理学中将喜欢沉浸在痛苦中的现象叫做“自恋”,他们以痛苦为食,对痛苦的抗拒会生出骄傲、满足的情绪,“看,我这么痛苦都能忍受,我多伟大。”即使无人知晓,也觉得自己散发着圣母般的光,否则他们就会惆怅空虚,不懂自处。

但人终究向往幸福,希望摆脱痛苦和重重苦难的人生。

释迦牟尼说:“不悲过去,非贪未来,心系当下,由此安详。”道出谜题的答案。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