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罗杰斯心理治疗(万千心理)》读后感100字

《罗杰斯心理治疗(万千心理)》读后感100字

《罗杰斯心理治疗(万千心理)》是一本由【美】Barry A. Farber / 【美】Debora C著作,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页数:42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罗杰斯心理治疗(万千心理)》读后感(一):人本主义是一种生活态度

这本书为我们呈现了罗杰斯的咨询文字记录,以及许多专家对他咨询所做的点评。

阅读咨询逐字稿时,我时常惊叹于罗杰斯的理解共情能力,有时是满分+阅读理解,有时是动人的暖心关怀。

这种能力,取决于他多靠近来访者的世界。在咨询中随处可见罗杰斯的现象学态度。这种态度把每一个人当做完整的、独立的个体,而非需要被诊断、治疗的病人。有助于咨询师放下权威和自我中心视角,从自己的理论世界走出来,作为一个人而非一个专家,去贴近来访者的真实世界。

这不是一种技能、方法,而是一种看待世界的哲学观,一种生活态度。

《罗杰斯心理治疗(万千心理)》读后感(二):人本主义经典之作

经典之所以是经典,关键一点在于共同体的认可。在心理咨询师这个共同体里,虽然有流派之分,但是对于《罗杰斯心理治疗》这本书的分量,基本是达成共识的。

这本书全名是《罗杰斯心理治疗:经典个案及专家点评》。其内容如书名,里面记录了十个罗杰斯心理治疗的个案片断,并附上不同的资深心理咨询师的分析与评价。

这本书的十个案例里,大部分案例都有原文。这本书在某种意义上是很多国内心理咨询师的一本Bible,如果读者参加过心理咨询培训,再看这本书,会发现很多反应方式和讲话的内容基本来源于此书。进一步说,所有咨询师入门的时候要求学习和训练的话术技巧,从根源上讲,都托了罗杰斯的福。

不过,真正让我觉得经典,并不是因为上面这个原因。

最重要的是这本书点评部分的批判性思维。

在这本书的资深咨询师点评中,有超过三成的咨询师用一种含蓄的手段把罗杰斯在个案中的表现批评得一头狗血!而且还很有依据。虽然,我们承认不同的咨询视角,不同咨询师的观念和经历,对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看法。

但是,敢于振聋发聩的面质,这种文化,才是真正提升心理咨询的价值所在。如果心理咨询师不能把心态放到一种“习惯性的平等”,他同样很难在咨访关系中建立不受社会文化侵蚀的“平等”。

很有意思,提出这一点,实际上是和我参加了各种国内各种心理咨询培训有关系。国内心理咨询界有点造神的爱好,这是一种扭曲的提高这个行业成本的方式,很不健康。

一种有点盲目权威式的,仿佛越资深的咨询师其理论就越圆融,咨询过程越无可挑剔。其实从基本逻辑上是说不过去的,原因在于:

第一,心理咨询和文化密切相关,文化是动态变化的,是和个人经历相关的,不同时代的人,接触不同的人,对于心理咨询的立场和角度是不一样的,认知入手点也不一样。

第二、心理咨询/治疗和其它临床医学是有一定差别的。它主要通过语言建立联结,而语言反应的只是一种社会建构方式。从微观上来说,同一个语境下,可以建立无限的社会建构方式,并没有绝对的价值定论。

第三、心理咨询/治疗完全依托于咨询师的主观世界和当时咨询的场。它们的发生,形象的说,就是无数场景中的一个偶然性场景。再说玄乎一点,假设同样的咨询师/来访者开端,同样的人,同样的问题,同样的起始,永远不可能有同样的“50分钟”的咨询场景发生。

如果重复100次的话,假如咨询师和来访者都没有重复的记忆,这100次总是有好有坏。简单说,学习的过程,就是把好的和坏的辨别出来,进行相应的加强和削弱。

所以,这本书鼓励心理咨询师具备批判性思维,希望读者能体会。这一点,也许才反应了人本主义的实质,自我实现。

当然,这本书身临其境的讲述了来访者中心的治疗,是这本书最大的卖点。

推荐这本书,甚至推荐二刷、三刷!

《罗杰斯心理治疗(万千心理)》读后感(三):人都有向上向好的内驱力——人本主义一瞥

心理从业者估计都对罗杰斯的“以人为本”、“来访者中心”、“共情”、“无条件的积极关注”、“真诚”耳熟能详了。但是,这几个词看起来都显得平平无奇,一点儿也不优美、深刻、甚至很不心理学。于是,这本书刷新了我的认知。

大师的手艺

即使是通过文字记录的逐字稿,依旧能感受到大师的手艺。无论在哪一个案例里,罗杰斯都是秉承“最终能改变自己的人是自己,而不是别人。治疗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来访者的‘个人成长’。把治疗重点放在解决现实问题上,重视来访者的感觉,重视来访者自身的资源,重视来访者的潜能、重视治疗中双方的关系”的治疗理念。

罗杰斯在治疗过程中积极营造了自由受保护的空间,包括自己要做到真诚和透明,表达出自己和来访者之间关系的任何感受;发自内心的爱护来访者,积极关注来访者,不进行是非评判;理解来访者的内心世界,感同身受。他在每一个案例里也是这样做的,无条件的积极关注,真诚,共情,全身心的付出,人性化的付出和关怀,把主动权给来访者,坚持不干预。

在看罗杰斯的咨询逐字稿时,想起了很多名词,比如“好奇的提问”、“反射性倾听”、“积极倾听者”、“倾听的3F”、“共情的3F”、“非暴力沟通”、“我句式”、“你句式”等等等。我想这真的是非常极致的共情的体现了,阅读期间,我会停下来把自己代入罗杰斯的位置,想象自己会怎么回应来访者?我发现自己很难与来访者对话下去。原来啊,这无招胜有招的武功最难。

共情比想象中难多了,当然做一个好的倾听者也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想起我自己关于倾听的障碍,有时候跟朋友聊天我无意识的问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比如“你吃饭了没?”、“好玩吗?”、“好吃吗?”等,朋友会告诉我“这个问题你问了我好几遍了”。而我却没有印象,完全记不起来。我想,这是非常好的一个反面例子“不在此时此地的状态”。

罗杰斯示范了心理咨询是用生命温暖生命的工作,打动我们的永远是真诚,与人的工作总不是轻松的事。

警惕“拯救者”情结

“一旦有了充分的成长机会,人类表现出的康复力是惊人的。”

“来访者有选择的自由,来访者是能够把握自己命运的人。”

“发生什么事情你都无所谓了。但是我想,我得告诉你,我在乎你。我担心会发生什么事情,我不想让你受到伤害。”

对自己治疗方式的自信,对来访者的信任,即使在来访者步步逼近索要指导和建议时,也能够不做指导性的回答反应方式,甚至让来访者感到失望,罗杰斯始终坚持不评论不干预的态度。这节制与克制,让我惊叹。

在某个课程中老师提到要警惕自己“职业动机”中的拯救情结,我在后来的工作中才慢慢地体会和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我们有过强的助人动机有时候并不是为了来访者的福祉,可能是在满足自己的全能感和自恋的需要。

承认心理咨询的局限性,承认自己能力的局限性,是工作中非常重要的自知之明。

想起朋友A深陷一场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没有结果的恋爱,B对我说,如果我当对方是朋友,就应该狠下心来痛骂对方一顿,让她看清事情的真相,她只是需要一个大头棒喝的人。我笑笑没有回应,这些年来,我也非常警惕自己的“拯救者情结”,也相信成长与成熟,的确会伴随一些疼痛。

沉默的价值

“在面询过程中,那些长时间的“停顿”以及后来出现的“哭泣”都是有意义的,对于来访者达到知觉的统一、完整性以及当时她无意识的触及对心理康复具有关键性意义的那些内心体验。那些长时间的停顿和哭泣可能是非常重要的时刻。”

“如果有谁对沉默的价值和重要性表示怀疑,那么这种沉默中交替出现的思想变化应该使你改变看法,打消这种怀疑。西尔维娅常说:“对我来说,沉默比说话收获更大。”

在案例中看见大量的沉默、停顿,有时候罗杰斯会主动打破沉默,有时候也会让沉默发生。这操作让我有很大的触动和启发,在日常生活中、在这咨询中,我对“沉默的氛围”都有一种焦虑,一旦陷入沉默,总是迫不及待的想要打破它,想要谈论点什么。

“不要害怕沉默,也要敏锐的觉察什么时候该打破沉默。”看到沉默的价值后,脑海里闪过这样的一句话。

不同的声音

专家点评部分是此书锦上添花的部分,第一部分是持“来访者中心”理论观点的心理治疗专家点评,第二部分是持有其他理论观点的心理治疗专家。从不同的理论角度近距离的审视这些个案,对治疗中的技术要点、理论思想、不同观点进行评论,这样的批判性思维是非常有益的。

其中“从当代精神分析理论观点看罗杰斯治疗”和“从男女平等的观点看罗杰斯治疗”这两篇点评,让我印象深刻。就像书中所说:“一种不同的观点就好比是一位砖石切割者手中的刀具,能够准确的剖开和打通对方僵化的思想观念。这种对话像是插花者在用各种花卉和绿叶插花”,这也让我想起春秋战国时期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之风,也像是春天的N种呈现方式。

不要害怕不一样的声音,冲突是一个灵魂与另外一个灵魂碰撞的声音。

理解和帮助来访者,就像是走向罗马的过程。条条大路通罗马,同时想起咨询起效果的因素:30%咨访关系、30%安慰剂、30%技术流派、10%其他因素。

咨询师要有勇气直面腥风血雨

在书中看见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罗杰斯在咨询过程中,也会遭遇来访者失约、取消面询、多次中止治疗,并直接或间接的表达对治疗的失望,来访者父母也直接或间接的表示没有治疗效果。面对来访者表现出长时间的沉默、崩溃、甚至藐视,罗杰斯也有无能为力的时候,这真是莫大的安慰啊。想想自己平日的咨询工作,吾辈遭遇,算个屁啊。

最后,想起了两句话:

在来访者的攻击中坚强的活下去。

咨询师就是忍常人不能忍之事。

《罗杰斯心理治疗(万千心理)》读后感(四):优秀的咨询师便是一味让人疗愈的药

首先,我想说说,作为一个读者,应该怎样去阅读这本书。

1、 作为一个人本主义流派的咨询师

在进行个案观摩和阅读、分析的时候,你需要反复琢磨个案中的每一个情景和对话。努力捕捉到谈话中真正起作用的节点,然后进行探讨,看看能不能给于来访者更好的回应。这个练习有利于你对来访者心理干预的掌控,帮助你更好地引导来访者,去意识到他真正的困扰。

2、 作为一个来访者

在整个过程中,你是否感觉到咨询师对你的关注?当你的问题没有得到答案,而只是被简单回应的时候,你的感受如何?能否被倾听?在整个咨询过程中,能否被感知?能否意识到这个问题?能否促使你以后的行为发生改变?

3、 作为一个非人本主义流派的推崇者

请对“来访者中心疗法”作出“批评性的评论意见”。指出那些治疗中的优点、缺点、理论假设、明显特征或者不一样的地方,阐述和澄清来访者中心疗法的基本原则,共同探讨是否有可能选择其他疗法。

“来访者中心疗法”主张咨询师做到以下几点:

对心理咨询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一个咨询师要按耐住自己的冲动,不给予来访者建议,还要在他询问、质疑和沉默的时候,坚持不去明确指导、干预。甚至放下自己,去委身于来访者,理解他,倾听他,认同他,其实真的是很难的。而且这种“不干预”会让一部分的来访者认为,治疗师在回避自己的问题,所以才会没有给出回应。一旦出现这样的误解,便会对咨疗关系造成破坏,影响治疗效果。

而罗杰斯真正让人钦佩的地方,在于当他陪伴你进入内心深处的时候,你愿意把自己最真实的冲突和痛点,展示给他。在他的陪伴下,你会觉得自己根本就不是一个神经症患者,你会觉得自己和常人无异。因为很多不被人理解和尊重的东西,在罗杰斯那里你都得到了认可和释放。通过包容,为来访者提供一个畅所欲言的空间。这种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励,不仅仅是限于语言层面的,还包括情感和关系层面。通过给予矫正性的情感体验,来重塑来为来访者重塑全新的人际关系体验。这样的包容,不仅是一种技术,它更像是一种道德观,是从深层的价值观和哲学观演化而来的。

而在行为治疗中,治疗师们会把关注的重点,从外显行为转向认知,但这个并没有改变行为疗法的基本理论思想。再比方说,精神分析学派的治疗师,在近些年来越来越强调自我的内部表征,却也没有改变它的疗法的基本特征。

而“来访者中心疗法”却不一样,它充满温情,注重咨疗关系的疗法。罗杰斯始终相信来访者具有自我成长和发展的能力,自始自终平等看待来访者,并注重营造自我的真诚、积极关注和共情的环境氛围。以此作为切入点,深入理解来访者的内心,虚心接受对方对自己的更正。罗杰斯在这些案例中的表现可圈可点,并保持他一贯的咨询风格。正因为他充分注意到了人的行为中的细微差别,所以他的治疗效果才会如此显著。

这本书非常珍贵而有价值,因为它不仅有罗杰斯心理治疗过程的完整记录,还有其它心理治疗学派的专家们对这些个案的点评。

比如,在与洛丽塔的面询中,罗杰斯的做法给人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他营造了活跃的自由交流的氛围,双方在谈话时都可以插话对方。罗杰斯的谈话方式也非常活跃,但是话语却非常温和。他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看法。有时是提问,有时是过渡。他多次接受洛丽塔对自己的更正。

在他们的对话中,他最多使用的是第一人称的表达方式,从洛丽塔的角度来讲述她的想法。他在这个案例中的所有示范,就是要尽可能完整、准确地理解来访者的内心世界。而且尽量不要把自己的主观想法夹杂在理解里面。为了让自己更接近和理解来访者,罗杰斯使用了重述,直接提问、解释、正视问题等技术。他使用嗯作为回应,甚至根据自己的知觉进行反应,表示自己对来访者的理解。

在这吉尔的案例中,不仅仅重复来访者的那些消极的话语,而是采用比较夸大的方式去复述它,让来访者自己去用积极的自我表述来代替消极的认识。

不得不说吉尔的自我转变正是罗杰斯坚持自己信念的结果。他始终相信来访者本人的力量和自我决断的能力,并对此坚信不疑。

而在玛丽的个案中,困扰是觉得自己被这个世界拒绝了,而且很难找到一个立身之地。罗杰斯对她的做法,主要是重述和澄清她的观点。当他不能准确地理解玛丽的意思的时候,就马上接受她的更正。他的接纳和支持使得玛丽能够“接受”那些与她截然对立的事情,从而使她能够去解决自己的心理冲突。

他的干预非常符合玛丽的需求,他随时鼓励玛丽去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她谈得越深入,罗杰斯的反应方式就亲切,这让她最终找到了非常满意的答案。

还有和玛丽同期的路易丝,她的困扰是刚刚从黑暗中走出来,正在庆祝自己的“日出”。在这个案例中,罗杰斯没有一成不变地使用自己通常的做法。他拿走了路易丝的画,采用了一种幽默的、无条件接受的方式,和她一块去看那些画。然后告诉她,她正是画里面那一轮正在升起的太阳。他在这个个案中表现出了一种因势利导的风格,有时通过温和的提问方式给予指导,有时给予解释。有时给予肯定,有时有进行澄清。最重要的是,罗杰斯完全接受了路易丝的愿望,让她一直去看着自己的画。

整本书中最有意思的是布朗的个案,因为布朗是一个“最长”沉默的来访者,所以罗杰斯的“破冰”对于咨询师处理特殊案例非常的有参考价值。

在和布朗谈话的时候,罗杰斯的目的完全是为了营造一种有助于治疗的环境氛围。按照它的信条,她希望能够达到一种对布朗的无条件积极关注和共情性理解自身的体验,并通过这些体验到的态度成功地和布朗焦虑。他的目的是自己在治疗关系中达到一致,完善自我。

让我很感动的一点是,逻辑而是始终坚持不打扰、不评论和不干预来访者。这让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在来访者中心主义疗法里面,来访者是拥有选择的自由的,不管他说,还是不说,说什么,说多少,我们都要尊重他。他不需要受到治疗师强加给他们的价值标准。罗杰斯非常忠实于自己的理论,相信来访者是最能够把握自己命运的人。他的这种做法,真的是对一个人的非常人性化的付出和关怀。

作为一名咨询师,你必须意识到每一个来访者的人生和情感体验都是非常珍贵的。我至今依旧认为,人本主义流派所推崇的“来访者中心疗法”,是一种非常特别的咨询技术。因为真的还没有哪一种治疗方式能够像这种疗法那样,坚定地相信来访者内心的善与改变现状能力的。在这个疗法中,咨询师把自己变成了一味治愈的“药”,而他们口中所说出的那一个简单的“嗯”字,它的力量,可以支撑、陪伴,甚至给予另外一个人活下去的勇气,看到希望的曙光。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