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脂砚斋评石头记读后感1000字

脂砚斋评石头记读后感1000字

《脂砚斋评石头记》是一本由曹雪芹著作,线装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08.00元,页数:115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脂砚斋评石头记》读后感(一):一年一遍

抓着各种细碎时间,中午完结了这四册,可叹曹公为啥只留了这八十回。每次看红楼,每次都是不一样的心境,这次看着,觉得宝钗真是善良周全的人,人前人后也并没什么不一样,好姑娘,袭人次之,但也是好的。凤哥也是不容易,这么大的家业,树大根深,烂也是从里烂出来,只见她人前张牙舞爪,不见她老公不爱,还想着法明里暗里防着她,有时候也巴不得她死,全家奴才也没谁是真心认她是主,真是一场忙碌不知道为了谁。黛玉才情横溢,面上牙尖嘴利,内里又是自卑敏感,一个小姑娘想要在这么一大堆婆婆妈妈中周全活着,也的确不容易,索性清高一些,省了麻烦,也是活下去的一种办法。史湘云,身世也不好,好在自己大大咧咧,活得不那么小心仔细,也是一种活法。最可怜属尤二姐、尤三姐、晴雯,都是长得好,要么被男人累,要么被女人害,真是可惜,可惜晴雯小姐身子丫鬟命。宝玉,是爱好一切美好的事物,男男女女只要是美的好的,他都爱,但是又没有能力护好这些美好的东西,只能是一件一件逝去,所以搭上边的最后都化泡影,骨子里就是一只怂包,怕爹怕娘。唉唉唉。

《脂砚斋评石头记》读后感(二):书是千古奇,一朝难说尽。

《石头记》,人们更习惯称它为《红楼梦》。这本常年盘踞在豆瓣阅读榜单上的文学名著,是什么魅力能让它历经百年长盛不衰呢?以下就来浅谈几点。[派对R]

❶~不得不说的宝黛之间两小无猜的爱情故事~

很多人小时候被限制看《红楼梦》,就是因为在老一辈的认知里,这明明是一本满是情爱的低俗小说,这是很无奈的。[叹气R]

宝黛之间的日常明明可以看一百遍。[派对R]曹公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腻的笔触写出的青梅竹马实在太有趣。不管是前期两小无猜时的不依不休、啼笑皆非、吵吵闹闹的日常,还是后边一个眼神就互相理解的默契,都是那样令人动容。

前阵子,微博出了个话题叫做“林黛玉发疯文学”,很多人都出来模仿颦儿用酸溜溜的语气说话。[笑哭R]这本身的恶搞是无可非议的。但是一笑过后,若是就此给黛玉套上了一个只会吃醋生气的任性人设,那就大错特错。

《脂砚斋评石头记》读后感(三):我读到的悲悯与禅意

《红楼梦》是我个人最喜欢的一部书。或者说《石头记》才对,因为从小到大我读过无数遍,却只有一次完完整整的看完了一百二十回,其余都是看完第八十回就合上书了。更准确的来说,是在宝钗搬出大观园,晴雯去世开始,我就已经开始恹恹的了。虽然我知道,接下来必定会是由盛转衰的,那烈火烹油的时光终究是一去不复返的了。

看了很多红学大师和民间大神提出的理论,在此不敢妄言学术性和专业性,只简单记录下自己的阅读体验。

第一次读是在刚刚上小学,四大名著是必读书目。莫名其妙的自视甚高让我不屑于去读缩略本,所以自然是看的云里雾里。囫囵吞枣,只拣些自己觉得口齿噙香的段落来和摘抄,比如王熙凤第一次出场的服饰描写,黛玉和宝玉的外貌描写,茄鲞是怎么制作的这类繁复华丽的句子。后来,年纪稍长,又开始感叹宝黛的爱情悲剧。

印象还比较深的是高中时期,语文课本上选了一节林黛玉进贾府,于是又读红楼。这次读的时候,就对红楼里的各种诗词尤为感兴趣,反复诵读,拍案叫绝,直觉得曹雪芹真乃才子。

再后来年纪逐渐大了,慢慢的也经历了一些事情,开始看各种大神的红楼解析,反复阅读,并开始逐渐理解红楼梦的文学性,去研究何为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去对照每个人物的谶语与命运,也去悟红楼梦里关于生死富贵的哲理。

最近又重新看了一遍脂批本,我通篇看到的都是悲悯的情怀与浓浓的禅意。之前看红楼,难免会在心中排个序,喜欢谁不喜欢谁,可这次,似乎是带着不悲不喜,平和的心态去看的,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曹雪芹并没有带入自己过多,而是通过每一个惟妙惟肖的人物之口诉说各种琐碎的细节,既有看破红尘的冷眼疏离,又有经历过大起大落的悲天悯人。之前不喜林黛玉的小性儿,现在看来她幼年丧母失怙,且是与宝玉缘定三生,她这辈子注定是要来还眼泪的。之前也不喜晴雯的妖娆,然而这次读到晴雯抱屈夭风流,宝玉为她倒茶褪镯换袄,心中不禁难过。贾母自然是不必说的,宝钗的大度也无须多言,哪怕是邢夫人赵姨娘贾环这些不讨喜的人物,依然于蛛丝马迹之间流露出这些可恨之人也有可怜之处的情感来。读到抄捡大观园,王善保家的被探春掌掴,心中自然是解恨的,然而这一时之快又能怎样呢,还是免不了这泼天富贵梦一场,繁华三千不过尔尔的结局。大悲大恸,贪嗔痴怨,终归泡影。

我不禁想到苏轼的名句,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我们这一生,何其短暂与渺小。此时此刻的我,是此时此刻的我,但也不是此时此刻的我了。这世间,原本就是如此。贫穷也好,富贵也罢,放下执念,平静无波的生活就已是最完美。

不知道下一次读,又是怎么样的一番感悟。

《脂砚斋评石头记》读后感(四):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曹雪芹的石头记从各方面看都是一部伟大的作品。

一、本身故事情节来看,很不错。可以当一部普通的爱情小说来看。

二、里面包含对大量当时生活的细节描写。包括当时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服饰,各种大红猩猩毡;各种美食;大观园里的各种亭台楼阁;各种各样的日常生活用品。另外还有家庭和朝廷的礼仪,这在当时的生活也是重要的一部分。当然还有贾宝玉和少女们的各种游戏:行酒令、诗社联诗、占花名。所以有人说这是古代社会的一本大百科全书。

三、在现存的前80回中,大部分描写的是贾家的富贵、平和的生活。但可以预见的是,故事最终肯定是个大悲剧。小说中塑造的一个个鲜活的少女,大部分无法摆脱第五回的判词和红楼梦十二曲赋予她们的悲惨命运:

金陵十二钗正钗:

薛宝钗:

父亲早逝,兄长又是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呆子。沉重的家庭责任就压在这位冷艳的姑娘身上。但在那个古代社会,女子不便从事社会劳动,最终家庭未来只能寄托在能不能嫁给贾宝玉上。沉重的负担压抑着她身上本属每个少女的天真活泼的本性,她只能要求自己做到长辈心中的完美媳妇。最终如愿嫁给了贾宝玉,但贾宝玉根本就不喜欢不在乎她,还一度出家。最终只能在悲痛和无奈中死去。

林黛玉:

父母双亡,从小寄居在贾家。纵然贾家对她不错,但寄人篱下的感觉总不会好受。在加上其多愁善感的性格,使其总是没有真正的安全感,无法向其他同龄的女孩一样幸福和快乐的成长。好在能与贾宝玉真心相爱,后半生的幸福只能指望于嫁给贾宝玉。但面对强劲的竞争对手,加上贾家错综复杂的局势,苦苦等待,但最终未能如愿。因泪尽和可能来自赵姨娘的陷害致死。但在贾家崩溃之前去世也许还算是个好的结局。

史湘云:

刚出生不久父母双亡,只能寄居在叔婶家中,叔婶对她不好,经常要她干针线活到深夜。但与林黛玉不同,这位姑娘总是十分乐观。有机会就去贾家玩,也不太把叔婶家的不愉快放在心上。最终嫁给了一位如意郎君,对方对她非常不错,感觉终于找到了可以托付终生的人,可以把幼年的总总不愉快弥补过去。但残酷的命运没有因为这位姑娘的乐观而放过她。好景不长,丈夫卷入事件去世。最终颠沛流离,可能和贾宝玉走到一起,在饥寒交迫中死去。

贾元春:

如愿嫁给了皇帝,才选凤藻宫,加封贤德妃。但不幸卷入事件,死去。

贾迎春:

被可恶的父亲贾赦嫁给恩将仇报的孙绍祖,这位安静、随和,心态也始终非常平和的被称为二木头的女性最终不堪折磨而去世。

贾探春:

虽是贾政庶出,但精明能干,诗社就是在其提议下组建。本已订婚于南安郡王之子,但贾家事败后,被充为公主和番。最终只能远嫁他乡。

贾惜春:

宁国府贾珍的妹妹。性格有点“孤绝”,但喜欢与出家人交往。在贾家倾覆前,已看透贾家的种种败象。为自保,终于下决心出家为尼。

妙玉:

为逃避包办婚姻出家。性格比林黛玉更为孤傲,追求绝对的清洁与高雅。最后牺牲自己搭救贾宝玉,并使其和史湘云走到一起。

王熙凤、巧组:

凤姐精明果断,作为贾府管家,处事雷厉风行。但有些事上性格狠辣,尤二姐被其迫害至死。最终被休,贾府事败后,在痛苦和悔恨中死去。所幸凤姐对刘姥姥一起不错,巧组最终被刘姥姥所救,做了板儿的童养媳。

秦可卿:

原型为废太子的女儿,被藏匿在宁国府。事败后被迫上吊自杀。

李纨:

丈夫去世,只能独自养大儿子,希望也都寄托在儿子贾兰上。贾家覆灭并没有受到牵连,贾兰最后应该是中举做官。但不久就去世,也没能享福。

总之,最终是“食尽鸟投林,好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让人感叹世事的无常。显然曹雪芹是想借作品当中一个个青春女性的悲惨命运,来抨击当时封建王朝的残酷的政治斗争。整部作品实际写的是曹家本身,历经康、雍、乾三朝,两次被抄家,曹雪芹也正是在穷困潦倒中呕心沥血完成了石头记,最后也只能在窘困中死去。

《脂砚斋评石头记》读后感(五):谁家仙雪落红尘,偏识得人间滋味

常说,世间之书,大都评得,唯有两本书评不得,一本《传习录》,一本《石头记》。前者太小,但见天地;后者太大,却如暗夜穿针,反需要十分的精细力气。 三纲一目之下,关于红楼梦各种解读早已珠玉成帘,我也不太敢多呈砖瓦,鱼目萤火。红颜胜人多薄命,花落无语怨东风。且暂另辟它径,看看万艳同悲下的谜题——薛宝琴与大观园的点滴滋味。 才貌双绝的薛宝琴并没有入十二钗,更无判词,是《石头记》的一大伏线,引人遐思。 为何宝琴急于出嫁到京待婚呢?是什么原因让薛家如此“掉价”,竟要送女儿上门? 宝琴上京的目的是与梅家完婚,这在红楼女儿中绝无仅有——如黛玉、如熙凤、如宝钗,她们的出场都和贾家有关,这是否意味著宝琴将不是大观园中人物?“不在梅边在柳边”,宝琴的结局,是否和柳湘莲大有关系? 看遍大观园的千红万艳丽,再来看薛宝琴,恰有一种“谁家香雪落红尘,偏识得人间滋味”之感觉。对于曹公而言,不太可能花费那么多笔墨去渲染一个无关紧要的人物,既然浓墨重彩地写了宝琴的出场,则其必大有深意。博学广闻、雍容华贵,她有着媲美林黛玉的才情,却不似黛玉的清峻狷介;她同薛宝钗一样在人际交往中如鱼得水,却更多了一种无为而治的大气凛然;甚至薛宝钗处心积虑想得到的与宝玉的姻缘,在她面前也是唾手可得;高傲如探春者,都会说“据我看来,连他姐姐,并这些人,总不及她”;虽然宝琴在第四十九回才偏偏来迟,但她的出场是大有文章的: 探究:宝琴是贾王史薛败落的见证者 宝琴的经历和阅历使她的诗词充满了钗黛所无法比拟的磅礴的气势与浓重的历史感。假使我们对于它们进行一定的联想,我们便不难发现其中的谶言意味。 宝琴填过一阕《西江月》柳絮词: 汉苑零星有限,隋堤点缀无穷。三春事业付东风,明月梅花一梦。几处落红庭院,谁家香雪帘栊?江南江北一般同,偏是离人恨重。 “三春事业付东风”“偏是离人恨重”,简直就是自我命运的认领。“三春”是红楼梦中的一个重要意象,也代表了四大家族整体的兴衰荣辱。这一事业的“付东风”,点明了红楼梦最终的结局。而作为“离人”的宝琴,也只能是“含恨而离”了。 相比宝钗的渐入佳境、黛玉的缠绵凄婉、湘云的乐观洒脱(——当局者迷),对于个人和家族的不幸,宝琴却只是几笔轻描淡写,旁观者清地预兆了贾家的衰亡景象,为四大家族的衰败献上挽歌。 四大家族同气连枝,贾家和薛家可谓唇亡齿寒,“几处落红庭院,谁家香雪帘栊”,也是宝琴人在局中身不由己的哀鸣。 再看“芦雪亭争联即景诗”:“绮袖笼金貂,光夺窗前镜,吟鞭指灞桥,赐裘怜抚戍”(富贵不可一世);烹茶水渐沸”,“月窟翻银浪,”(危机重重);“不雨亦潇潇。”(尘归尘,土归土了)。 只可惜,一出场便先声夺人、大放光彩的宝琴,后面却渐尔渺渺,我们能知道的只是她被父亲许配给了梅翰林的儿子,似乎结局最为圆满。实际上,从书中的蛛丝马迹,我们可以探究出宝琴的另一个结局。 先扬后抑——宝琴命运的前后反差 从书中可见,后来薛家的人都避讳讲宝琴的婚事。字里行间,其婚事也一而再再而三地推迟,为何? 第一种可能是梅家毁亲,贾薛两家一损俱损,当薛家家道中落,陷入政治漩涡,薛家的女儿自然也就成了一块烫手的山芋;第二种原因则是梅家遭到贬斥,所以婚事才会一拖再拖——当然,这只是猜测。 也许,不得判词的宝琴,将会成为元春的继任者,连她的名字宝琴——抱琴(元春的侍女)都命定了是元春的影子。 一览众山小——暗香夜行的独行者 以花喻女儿,是曹公惯用手法。宝钗是牡丹,黛玉和晴雯为芙蓉,海棠暗合湘云等。如宝琴,则必然是“凌寒独自开“的梅花了。(出场处,雪中与梅同行,便可见端倪) 《石头记》中,宝琴是比较有独立个体的特色的,这是她与灵魂高洁的黛玉的共通之处,以及与媚俗的宝钗的本质区别。在薛小妹新编怀古诗,将这种独立的个体意识,抒发的酣畅淋漓。 《赤壁怀古》悲天悯人,笑看凡尘;《交趾怀古》上善若水,与世无争;《钟山怀古》讽刺了沉迷功名利禄的万千书生;《广陵怀古》则对帝王将相冷眼旁观。最后的五首,更是充满了对女儿的赞叹,以及对世俗伦理的不屑一顾。这种超脱于世的格局与气场,整部书中绝无仅有,更不是宝黛钗可与之比拟的。 只可惜,一个在精神上如此崇尚自然和唾弃男性政治的女性,囿于时代,始终难以释放其独特的济世抱负,终归还是土归土,尘归尘。这既是宝琴个人的生不逢时,也是整部《石头记》的一个缩影。 可以说,宝琴的精神层次超越了十二钗,冠绝大观园,但终归是敌不住命运的戏弄。千娇百媚清香来,绿黛红颜两相合。终落得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