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人有病天知否》读后感100字

《人有病天知否》读后感100字

《人有病天知否》是一本由陈徒手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45.00,页数:51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有病天知否》读后感(一):阅读随记

老舍:几部剧的创作历程,勾连创作过程和作者心境。龙须沟,茶馆,西望长安。政治意图和宣传意见,社会氛围,给作者增加了太大压力,后期专注于历史儿童国际政治题材,对于现实不涉及。红线问题。投湖自尽。其中,关于北京人艺的一些问题,发展变迁的白描也有趣,四巨头,赵起扬。青年突击队员。谁都可以提出修改意见的时代。看文件创作,自发创作,有热情,到你们看着办吧

《人有病天知否》读后感(二):不算是评论

只是一点原文 沈从文的信件节选

“关门时,照例还有些人想多停留停留,到把这些人送走后,独自站在午门城头上,看看暮色四合的北京城风景,百万户人家房屋栉比,房屋下种种存在,种种发展与变化,听到远处无线电播送器的杂乱歌声,和近在眼前太庙松柏林中一声勾里格磔的黄鹂,明白我生命实完全的单独。就此也学习一大课历史,一个平凡的人在不平凡时代中的历史。很有意义。因为明白生命的隔绝,理解之无可望,那么就用这个学习理解‘自己之不可理解’,也正是一种理解。”

《人有病天知否》读后感(三):97

我问过老舍先生:“写东西有窍门吗?”他说:“勇敢写:,不成功就勇敢地扔掉。”这话对我起了很大作用。剧院要接他去看《女店员》连排,我说:“我去接舒先生。”路上他告我:“写小说锻炼人的心理描写,写散文抒发自己的感情,写大鼓、单弦锻炼遣词造句本领,写相声可以练习结构。别看样式不同,里面是通的,艺不压身。”到了排练厅,我拉开门,他进去后转身说:“唐诗三百首,您得倒背如流,那样调词遣句就自由多了。”

后来我又问他:“写台词注意什么?”他说:“说得上口,听得入耳,容易记住,又不忍心把它忘掉。”他以后又告诉我:“实际上是六个字:想得深,说得巧。”

《人有病天知否》读后感(四):《人有病 天知否?》读后感

由于夹杂了很多史料,加上字体和篇幅的缘故,让这本本来就很沉重的书更难翻动。俞平伯、沈从文、老舍、丁玲、赵树理、郭小川、汪曾祺、浩然、严文井、林希翎,作者把这些故人在那段烟尘岁月里的激动、恐惧、彷徨、麻木、天真、愧疚和不堪统统推到我们面前,让我们自己感受和评说。那是一个不让躲,不敢躲,也无处可躲的年代,既然摆明了是诛心之论,那自然无所谓什么道理可言,而黑色帘幕后的玄机又有几人参得透?噤若寒蝉都不可行,崩塌世界里没有位置的人们,除了攀附和讨好,还能做些什么呢?枯萎的心灵,即使烟尘散去,又如何通透?

《人有病天知否》读后感(五):人有病,天当然不知道

人有病,天知否?

一个天地玄黄般的大题目。作者凭借私人关系走访了很多现当代知识分子,但可惜的是,大量的采访与口述在作者的文字编排下,显得乏味与杂乱。很难有效的串联,对文字与口述内容的驾驭能力不足。

在阅读这些老人的口述历史时,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口述的历史,能够作为历史么?或者说,口述历史,能够还原真实的历史么?

在我看来,口述历史,最多只能作为还原历史的佐证。

就好像高华先生所讲,研究林彪,对林豆豆的回忆要持谨慎态度。对于家属的回忆及评价,我们不能照单全收。

可惜了这么多一手的采访信息,作者的文字驾驭能力,亟待提高。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