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汾阳小子贾樟柯》经典观后感有感

《汾阳小子贾樟柯》经典观后感有感

《汾阳小子贾樟柯》是一部由沃尔特·塞勒斯执导,贾樟柯主演的一部传记 / 纪录片类型的电影,以下这些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汾阳小子贾樟柯》观后感(一):中国,就是电影创作者的绞肉机。

这部贾樟柯纪录片出自巴西名导沃尔特·塞勒斯之手。可见贾樟柯在西方之受欢迎。不过片子拍得四平八稳。基本上就是访谈,穿插一些贾樟柯的电影片段。与更早几年的《小贾回家》一样,摄制组也到汾阳取景。虽是名导的纪录片作品,但实话,比起2007年出自法国更加小字辈电影人之手的《小贾回家》,其实是有所不如。那个拍得更粗糙些的纪录片,其实更有点酷酷的气质。本片晚了几年,贾樟柯的沮丧之感,在此片中进一步暴露出来。在中国拍电影太难了,空间太小了。2014年,贾樟柯在认真地考虑,要不要永久性放弃电影这个行当。这一年,他的《天注定》在拿到了龙标后,又被取消。这部电影终于只能以盗版的方式与大陆影迷见面。贾樟柯,是目前仍在活跃于电影创作的,硕果仅存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且自己所有电影作品皆具有统一气质的电影人。与其相比,娄烨的电影作品太杂,整体质量不齐,章明数量较多,整体上的作者气质也很浓,但他基本上一直处在地下状态,从未露出水面过。在国际上也小火过一下,就湮没不闻了。中国,就是电影创作者的绞肉机。

《汾阳小子贾樟柯》观后感(二):思想者贾樟柯

本来写的是短评,但字数太多放不下就移到这里吧。

正如片中一场讲座主持人对贾樟柯先生的介绍:他是一个导演,但他更是一个思想者。他的电影反映了他对时代,他对人的一种观察,一种思考。 片中的一些场景和对贾先生的访谈也勾起我的一些点滴回忆和思考: 1.遥想当年第一次看《小武》应该是2000年左右在街边店买的刻录VCD。 2.当年贾樟柯在音像店知道马上有一部“贾科长”拍的片子《站台》就要到货了的复杂心情,我想贾导演见到的那部盗版碟跟我手头的应该一样吧,因为我也是第一时间在音像店买到的,是两张一套的DVD。 3.贾先生谈到电影局曾约谈一些被禁的导演,他曾对电影局的有关领导说,你们不应该再去禁止导演们,现在的时代和现在的技术已经不允许你们这样做了。 再看看和想想现在…… 4.贾先生谈到希望自己的影片能在大银幕上正常的放映,让人唏嘘。 4.贾先生说:对故乡真正的获得,正是因为自己离开了故乡。 5.贾先生谈到父亲病故时的哽咽,感同身受,我也想到了我的父亲。 6.后来的贾先生创办了平遥电影节(现在易主了?),吕梁文学季,开办了艺术影院等等,还在不停创作不停拍片,向贾先生致敬!

《汾阳小子贾樟柯》观后感(三):前行路上的思考者-贾樟柯

同意剪辑合作者林旭东对贾的tag:思考者

无处没有他敏锐的捕捉力体现。电影是公共的,也是私人的,他感受会植入作品;他的目的比如说记录将要逝去的物体、场景,给作品增添了时代感;天注定,表现无人聆听的时候,人可能的选择;留下汾阳的印象,排除自己的焦虑,他拍了故乡三部曲。

他喜欢挑战,顺利的时候,他害怕,因为那是自己守成规的体现。

回忆父亲的那一片段,让我动容,没有多少快乐的时刻,比如多年来自己的作品不能公映,父亲有过wen歌的经历,为儿子担心,贾刚想接父亲去北京生活,没多久父亲病重。“获得故乡是因为离开了故乡,他才慢慢理解家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他有心,赵涛给他讲述毕业时候世界公园的事情,他第二年就想拍摄电影;和刘晓东拍纪录片在三峡,他当机立断,拍了三峡好人,捕捉了三峡最后的片段;父亲带儿时的他去汾阳城墙,他会看到父亲的泪花,长大后,拍了站台,青年人对外部世界的向往;表弟三明,在他的带领下进入影视圈,离开了危险的煤矿。

《汾阳小子贾樟柯》观后感(四):汾阳世界

刚进北京的出租房时还跟朋友调侃,就有没有一部可以把我看哭的电影,泪点太高可真难受。然后五分钟过去就点开了这部一直没舍得看的纪录片,因为它于我的意义就是必须得有一个特殊的时刻,我才可以把它打开。可能是今天北京柳絮飘的太多,也可能今天一个人走在五棵松那边确实感觉有点冷,阴差阳错还是把它看了。再熟悉不过的场景在这今天才让我真正看到了汾阳,这个十九年完全没有离开过的地方的原貌,之前太想逃离了,少年的心事。西关桥,破窑洞还在那儿,贾樟柯特有的汾阳式普通话让我想起我家人蹩脚跟外人交流时的场景。总感觉我这样太感性的人可能真的不适合搞电影批评研究,学了三年的史论知识现在也找不到一个可以套用的理论模版,说来真是讽刺…即使再多人评价贾樟柯现在根本不是他电影里的那些人,但他也是真的,真实的并且愿意去注视过那些人的人。听到他讲他父亲的时候就有点绷不住了,直到最后爱江山更爱美人,心理防线总算塌了,这种酣畅淋漓的感觉真的说不出,另外,那句话翻译错了,是“正月里见”而不是“正月来京”。曾经跟朋友讨论过一个问题,就是电影传播是否都热衷于海外传播或海外电影传播到中国,是否也会有向下传播的可能性的,让经济不适合特别发达的小县城也有真正接触我电影看世界的机会和氛围,贾樟柯让世界看到了汾阳,有没有人可以让汾阳也看到世界?

《汾阳小子贾樟柯》观后感(五):写不下

“那所以我也特别感谢摄影机,我觉得我在生活里面,就是如果不拍摄的时候,我没有那样的捕捉,然后它只是我心底的一个感受。”难以想象他们那一代那么少的人接受教育,是怎样撑起社会运作的 “很难阻挡这些改变,我觉得只能拍电影把它记录下来” 电影也可以高效地增加人的生活经验,看看不同性格、职业、年龄、国家的人都在干什么,有什么样的生活 他的电影或许也带着一些来自小县城的偏见 “我觉得那个世界是一个虚拟的,它是想象中的,某种程度上,世界公园也跟网络世界一样,带给人们另一种生存的假象,一种自由的,跨越国界的,没有任何限制的能够自由穿行的一种感觉。只不过是,世界公园外在的开放性,外在的一种自由开放的幻觉更加衬托了人的一种孤独感和人的一种机械性。” 我觉得他特别稳重,怎样都不会有人打扰到他 有点像wangqi?“我有时候最绝望的时候是在拍摄顺利的时候,我在拍摄不顺利的时候我不会焦虑,因为在拍摄不顺利的时候恰恰它是,我知道我在找一个,我说不清的东西,那我这个说不清楚到东西可能对我来说是一个崭新的东西,那我知道我正在通往那个崭新的东西;但是在我对自己深刻怀疑的时候是拍得非常顺利,顺利到好像我没有思维,我没有挑战自己,那这个时候我觉得我一定是在沿着一种陈规。沿着一种工作经验在拍摄。我失去了一个就是对新的方向的直觉”

“我有时候会给我的电影留一些任性的毛病,比如说任逍遥里面,那个年轻人骑着摩托车上山坡,摩托车熄火了,然后他一直上不去,那是一个非常非常漫长的镜头,而且我们有很多方案,完全可以剪得很顺畅,但是在拍摄的时候,拍摄那个镜头的时候,我特别受感染,我一直没有喊停,在那个时候我选择了顺从我现场时候的那个拍摄的感受,我没有去考虑观看的效果,剧场的效果,我考虑了这个电影跟我生命本身的一种关系,那个镜头本身它带有一种记忆。”

“我很喜欢这些声音,比如说我们听到这个鞭炮的声音,我们可以想象可能今天有人在结婚,有人在娶新娘,远处在鞭炮响的地方会是一个很大的聚会,会有两百个人三百个人在一起吃饭,这就是生活,我觉得再回来这儿总能给我对生活有特别多的想象和启发。

贾樟柯导演同样得面对七大姑八大姨的问候,还有酒桌同款活动。很江湖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