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电影的口音:贾樟柯谈贾樟柯读后感摘抄

电影的口音:贾樟柯谈贾樟柯读后感摘抄

《电影的口音:贾樟柯谈贾樟柯》是一本由[美] 白睿文 编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页数:24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电影的口音:贾樟柯谈贾樟柯》读后感(一):个人认为本书只适合第一次看贾导访谈录的人买

如果你是第一次看有关贾导的书,那么这本非常好。涉及到他几乎所有电影的创作过程和背景。

如果你已经看过《贾想(两部)》《贾樟柯的世界》《纪录片:汾阳小子贾樟柯》,那么可以不用再买了,重复的段落不少。并不是我在质疑贾导自我重复,而是他面对类似的问题会提到相同的个人经历,新鲜度较低。

关于贾导的书,让米歇尔付东的那本最好。

如果想要更多了解作品本身的创作背景和灵感来源以及一些电影技法的解读,可以看《贾想》。

反正这本我三个小时不到就看完了,有些部分甚至我可以边看边看边押题了。

《电影的口音:贾樟柯谈贾樟柯》读后感(二):《【共振书评周】《电影的口音:贾樟柯谈贾樟柯》读后感》

还记得第一次看贾导演的片子是《江湖儿女》,原以为是部武侠片,结果和我想的完全不一样,当时就给震住了。同样是讲黑社会的片子,贾樟柯和吴宇森的风格就截然不同。香港黑社会电影里打打杀杀义薄云天的兄弟情,贾导的电影更像是现实里普通人的事情。但又不是淡如水的那种,他就是在讲一个时代过去的故事。

贾导在采访中说道第一次看到“江湖儿女”这个词是在去采访卫伟女士的时候,得知费穆导演晚年最后准备拍的电影叫“江湖儿女”,一下子就很喜欢。知道这个缘故后,更喜欢贾导了。很久以前就一直喜欢费穆导演拍的《小城之春》,当时女主就是卫伟。这大概就是电影行业冥冥之中的传承吧。后来看了贾导的几部片子后,发现女主永远都是一个人-赵涛。刚开始对女主无感,后来觉得这就是贾导的命中女主吧。能恰如其分地使观众相信她有着剧中人物的个性特色。最后说一句,贾导演是真导演。

《电影的口音:贾樟柯谈贾樟柯》读后感(三):要去补一补贾樟柯导演的电影了

⭕️

读了这本书感觉贾樟柯导演是真的想做好电影的,他做导演这么多年来倒是一直都知道自己想要这么,这一点很难得。

其实在读这本书之后还没有看过贾导的电影,不过读完这本书,倒真想在放假的时间里好好地补一补贾导的电影了。

⭕️

已经很长时间没去电影院里看过电影了,确切地说是很长时间没有看新出的国产电影了。虽然总是有很多电影被大家吹得很厉害,票房很高,但是也一点想看的性质都没有。

不管是什么题材,商业片也始终是商业片,吃着一些题材的红利、卖情怀,但是真的好看吗?

现在的电影越来越浮躁,没人想潜心思考怎么拍出好电影,一个题材成功后只想继续复刻同款,导致同一题材全都扎堆,一点想看的兴致都没有。

电影市场被资本操控,大家随波逐流,只想着怎么赚钱,导演们缺乏思考,做出来的片子也很难让人共情,浪费了观众的时间,赚了观众的钱,只要控制好舆论,也就不缺口碑,毕竟谁敢说不好可能就已经先被骂了……

现在电影市场冷了,虽然可能国产电影也一直没正经热过……不过还是希望一些导演能短暂的收起一些功利心,真正地拍一些能打动人心的好电影。能理解大家也得赚钱吃饭,但是哪怕拍十部电影里面有一部是真的为了打动观众,而不只是向观众伸手要钱也行啊!这个要求也不高吧?

《电影的口音:贾樟柯谈贾樟柯》读后感(四):关于贾樟柯的这本书里,藏着对个体的深情

听了新京报书评周刊的播客,才想要读的这本书,来自山西同乡人贾樟柯,一本有意思的电影访谈录。

关于贾樟柯主要电影的幕后,以及他如何从汾阳县城小子,一步步成为中国第六代导演,成为独立艺术电影的一个别名。

他如何做到将中国电影叙述,从虚幻的大场景大历史到,关注个人在社会剧烈变迁中的转变。《小武》《站台》《任逍遥》,故乡三部曲挖掘出了过去,人们“看不见的县城”,以及个体在全球化和现代化之下,对时代的绝望和迷茫。

记得我第一次看《小武》时,被那种熟悉的场景震撼了。九零年代初的山西小县城,那就是我从小生活的地方,却从未在任何一镜头里看到过。

贾樟柯的个体经验中也引申出,作为九零初代生人儿时熟悉的生活场景,有许多相似背景的共鸣,及其它的一些启迪和思考。

故乡仍然处在剧变中,如何敏锐地捕捉到周遭的变化,贾樟柯认为是身为导演的一种责任。对于写作者如我也具有启迪价值,我一直想写些关于家乡的人事。

拍摄《世界》时的幕后故事,贾提到赵涛的个人经验。她舞蹈系毕业后被分配到深圳,每天在世界之窗演出,“一个非常开放、国际化的梦幻感”,但后来她发现自己其实一直在角落里,一个非常封闭的角落。一方面是眼花缭乱的自由开放氛围,一方面,对具体个人而言仍然处在角落里。

角落和世界的关系——让我觉得,目前独居在大城市的年轻人,和当时的赵涛是多么的相似。

这本访谈还是很真诚的记录,许多收获。

《电影的口音:贾樟柯谈贾樟柯》读后感(五):【共振书评周】《电影的口音:贾樟柯谈贾樟柯》读后感 ——电影里的真实与情感

我很有幸看到白睿文对贾导的访谈录,访谈的内容很翔实,从对谈中能够看到贾樟柯导演深厚的人文关怀和那永不改变的初心。

从故乡三部曲到整个社会的层面,贾导都有着对于这个世界这个社会,都有着自己细致入微的观察与感悟。从贾导的作品里,最难能可贵之处看到社会影像的真实感,真实的力量是能够感染他人的,因为里面的故事就发生在我们每一普通人的身边。贾导一直在关注着每一个普通鲜活的个体,塑造出诸如小武韩三明巧巧大海等每一个深入人心的电影人物。

贾导的每一部作品都有着对于社会上的快速变化和人的适应能力之间差距的真实感受,贾导无论是拍摄纪录片《三峡好人》还是《江湖儿女》,都把社会的变迁和人情关系之间的变化有力的表达出来,然后使得观众把自己代入到电影里的那个世界。就像看到《山河故人》的最后,到乐的母亲沈涛独自在风雪中独舞,我内心就会有种莫名的感动,从此以后只有山河,再也见不到昔日的故人。

贾导也可谓是中国电影界的良心,电影里充满着强烈的人文现实关怀,我觉得人文关怀是现在中国电影里最缺失的。中国电影里绝大多数电影演员表演痕迹太重,故事情节娇柔造作又虚假,编剧没有体验过普通个体的生活,又怎么能够写出让真实的剧本?又如何拉进与观众的距离呢?

记得贾导在书中谈到《天注定》时说到,社会暴力的原因在于社会财富分配的不公和言路不通,目前中国的这两种情况越来越严重了,暴力必然有它背后所形成的社会因素,感觉说的很有道理。贾导对社会上的暴力事件敏锐的捕捉,并能够思考背后所形成的原因,很难得啊。一个好的电影导演同时也是一位社会学家,比如我喜欢的贾樟柯和奉俊昊导演。

让我在这本书的访谈录里看到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贾樟柯电影里的情感的力量。情,是每个人都有的,并且与他人的人际关系的交往中,也是时刻都在发生着的。贾导对于电影里情感交流的变化于细微末节之处随着电影剧情的发展,缓慢的改变着。

《站台》里的青年男女的感情发展变化,《山河故人》里的朋友友情爱情和家庭亲情的感情变化,《三峡好人》里的男女主人公对于远方妻子丈夫的感情变化,《江湖儿女》里赵巧巧和斌哥的感情变化等等。关键是贾导对与电影的结构和掌控力和好,就那么随着时间慢慢的流逝,每个都在变与不变里寻求那流失的感情。情感的力量是永远的那么打动人心,让我们为电影里的人物意难平,回味无穷。

最后借用贾导在书里的一句话,“电影就是把我们所经历过的,把我们普通人的生活细节留下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艺术”。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