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谋圣鬼谷子》观后感精选

《谋圣鬼谷子》观后感精选

《谋圣鬼谷子》是一部由郭宝昌执导,段奕宏 / 戚薇 / 倪大红主演的一部剧情 / 历史 / 古装类型的电影,以下这些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谋圣鬼谷子》观后感(一):鬼谷子核心思想是什么

鬼谷子核心思想是什么. 在鬼谷子的思想中,他的核心是先定,而方法则主要可以从本经阴符七术中找到,鬼谷子核心思想是什么?这就是他的思想中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他的主要思想是潜谋于无形,常胜于不争不费,提倡权谋策略、言谈辩论的技巧,而不是其他虚妄的事物。. 要理解鬼谷子的核心思想并非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但我们可以从另外个方向去看它思考问题的逻辑,一般来说,鬼谷子的思维方式是比较有规律的,思考的顺序是:第一、这个事物是什么?第二、这个事物有什么样的活动规律?第三、遇到这个事物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办?第四、采取相应办法后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谋圣鬼谷子》观后感(二):谈姬元伯

魏王宴请各国的时候,姬元伯还是建于,吴起在宴会上嘲笑魏国无人敢当活靶、无人相信王禅时,建于是打算站出来的。也就是这一个动作使我到后面无论看到他对王禅做什么,都觉得姬元伯曾经心里也有把王禅当兄弟的。 对于姬元伯来说,那个时候站出来,确实是可以增进他和王禅的关系,但不这样做其实也不会影响他们的感情,所以完全可以不冒险。但他考虑再三后还是决定站出来,正是这个深思熟虑显得他的感情之真。他不是盲目冲动,而是在权衡风险后,选择了相信自己的朋友。(虽然还没站起来就被姮娥摁回去 此时,还有另一个人也准备站出来——魏王。在这时魏王未必是因为信任王禅才这样做,可无论怎样,愿意把自己性命交给另一个人的行为总是令人动容。 但很可惜,最终上场的是姮娥。建于和魏王在这次和以后都没能成为真正站在王禅身边的人。自始至终支持王禅的只有姮娥。 而在此时贪小怕事的许弋却在后来甘愿以死来维护王禅的新法,反倒让人意想不到。 姬元伯是个悲剧人物。他维护周礼仅仅是因为这是他爱的父亲所在意的。他没有体会过周礼带来的利益(除了作弊当虎贲将军),反倒受其所害。他的母亲因制度而死,他的爱人受礼教压迫。 在给智儿自由后,我以为他可以就此明白奴隶制的黑暗和不堪,但剧情突然反转,谁能想到前头俩人那么暧昧结果女方心里另有所属。 表面上看起去还是奴隶制好一点,至少她没有自由就得一直待在他身边。但其实并不是这样,她正是因为制度所以哪怕他对她再好她也一直认为他就像哥哥。谁敢妄想高高在上的主人会爱上卑微的自己呢。所以归根结底,他两一开始位置的不等同使得他们根本没有机会。姬元伯从头到尾一直被制度所害。 他和魏王不一样。魏王是因为变法带来的痛苦才转回维护法度。但他的悲剧来源于礼法。最后甚至他所爱的父亲强迫他为了权利杀掉自己。 他每次杀自己爱的人都不是因为恨,而是因为他们不接受他的爱。他爱智儿,但是智儿想要追求爱情的自由。他爱父亲,但是父亲沉迷于权利。 他的满腔爱意无处可给,只能通过毁灭所爱之人来爆发。 他不懂爱,因为没有人给他爱。 王禅比他幸运得多。王禅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人愿意不求回报地爱他、信任他。

《谋圣鬼谷子》观后感(三):权力异化

补这部剧的初衷,说白了就是想看祖峰老师古装。但是看完cut之后,觉得有必要写点什么,给自己留一个纪念。

这部剧可以给到三星。优点在于剧中大部分人的演技都是在线的,飙戏的时候真的能给观众一种淋漓尽致的畅快和投入感。其次它至少展现了剧作者对于权谋的一种认识视角,展现出权利对人的异化和人心的黑暗面和复杂面,尽管这些东西有时候过于露骨,让我有些不适。并且主角和配角的行动出发点是对权力或者自身理想的追求,总归不是以男欢女爱为中心的历史偶像剧。

就缺点而言,历史架空其实并不是特别大的问题,我可以接受,服化道也勉强过关,我比较在意的问题是台词缺少韵味(甚至逻辑不通),而且有时候大段大段的叙述扑面而来,虽然演员感情到位了,但表现力肯定是不如画面的。比如魏王有一段叙述自己做质子经历的独白,话剧的痕迹非常重,没有画面。而且有一些台词偏说理化,感觉并不是特别贴合说话者的性格,就像凭空冒出来的感觉。并且可能是为了增加主角命运的荒诞性,剧情有时候过于跳跃了,有明显的一幕一幕的痕迹,给人的感觉就是这不是电视剧,这是舞台上的话剧。最后就是武戏虽然动作不错,但是摄像头真的太抖了。

关于主题,我所感受到的是权力对一个人的异化。不管是周朝天子、魏王、楚王、韩王,又或者是各国的嫔妃、贵族,或者像姬呈这样的一个组织首领,都在追逐权力的过程之中迷失了自己,甚至失去了人性,变成丛林法则中的一只野兽,或者是一个没有自我原则、底线的机器。在当时弱肉强食的社会规则之下,权力意味着对他人的完全支配权、意味着无穷的享乐与欲望满足,所以一旦拥有了权力,人很难控制住自己不去奴役、驱使甚至侮辱、残杀他人。被奴役者在遭受痛苦的同时,意识到权力的“重要性”,不惜一切代价去追求,要么在追求过程中粉身碎骨、众叛亲离,要么在追求到权力之后彻底迷失自己,继续侮辱其他人,变成自己曾经最憎恨的样子。

因此各诸侯甚至周王,不管如何机关算尽,其实只是在权力的鱼缸中游弋的鱼,不管谁取得了鱼缸的支配权,鱼缸永远是血红的。王禅可以算是那个看多一层的人,他看到了战国纷争互相消耗国力的根本在于奴隶制,奴隶制给了掌权者掌控他人的权力,由此促成权力争夺中的杀戮,变法消除奴隶制不仅仅是在保护奴隶,更是在保护掌权者(避免有朝一日局势失控,掌权者被推翻)。王禅是第一个没有被权力完全异化的人,尽管他有着一样的心狠手辣、一样的权谋机变,但是王禅的根本目标和其他人不同。但是王禅不可避免地要追逐权力,因此他一样被深渊所凝望,一样有着悲剧的人生。所以归根结底,这个时代没有胜利者。

再谈另一个主角姬元伯,姬元伯的行为逻辑同样是与众不同的。他参与权力斗争固然有些对凌驾于他人之上的渴望,但我始终觉得还有别的东西。我觉得真正驱使他行动的是感情,是爱与恨,剧中找不出第二个被感情支配得如此彻底的人。王禅实际上是无情的,姬元伯则更接近于看似无情却有情。关于证据,首先在孙子兵法的追求上,姬呈为此不顾一切,因而被王禅算计,姬元伯却明显多一分理智。一旦他发现自己有可能落入圈套,权力对于他就没有那么诱人了。再者,姬元伯念旧,不管是亲情、师生情、友情、爱情,他都比他人更加珍惜,有时候甚至给人一种矛盾和幼稚的感觉。当老师坠楼,姬元伯在一瞬间仿佛忘却了自己和王禅的争斗、对孙子兵法的渴求,他竟然在生死局中为老师的死感到不知所措。当时我就感觉这人要输,不仅是这次要输,以后永远也赢不了。反观王禅,他没有表现出丝毫的失神,因此获得了此次决斗的胜利。再讲王禅对姬元伯的惩罚—— 黥刑,惩罚很轻,表面上是念旧的表现,但是王禅知道这个刑罚对姬元伯的伤害是最大的,由此可见王禅未必没有那种羞辱他人的恶毒的痛快感,没有人可以拒绝这样的诱惑,没有人可以逃脱权力的异化。

另外,关于姬元伯与周王,我认为周王对姬元伯是利用多于感情,但是姬元伯显然成功被”给母亲报仇,替父亲完成愿望“的逻辑绑架了,所以结局当姬元伯发现周王对自己的利用,当周王死后,他是没有目标的,因为他参与权力争夺的首要目标不是要让自己获得支配他人的快感,他是为感情所绑架的。

再谈姬元伯与小智,这段感情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姬元伯对权力的认识是比较幼稚的,他以为小智和他一样,是因为感情陪伴在他身边,却忽略了他们之间的关系很大程度上是靠权力来维系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哪怕是奴隶小智对权力的认识都比他清晰……更不要说各种妇人之仁地放过曾经的朋友……

总之,姬元伯的性格决定了他不可能在权力斗争中取胜,但我从心底上更偏爱他,至少他是个有温度的人,他也没有被权力完全异化。

絮絮叨叨讲了这么多,归根结底大概就是奴隶制或者权力异化才是万恶之源,他让父子不似父子,朋友不似朋友,爱人不似爱人,所以要推翻奴隶制走向新世界(正能量balabala)。

《谋圣鬼谷子》观后感(四):理想是场不死不休的献祭

风格强烈的影视作品通常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极力地收,尽可能削弱剧情及情感的起伏,纵有万钧之力远观上去依旧波澜不惊,比如《一一》《白丝带》;另一种则极力地放,大起大落的情节叠加炽烈如火的人物,再辅以华丽张扬的妆容或布景,使得理念或情感喷涌而出,直击人心,比如《霸王别姬》《坠落》。

很长时间以来我惧怕看那些以故事为重心的作品,因为讲一个精彩的故事远比营造一种氛围或者输出一个观念要困难的多,这其间有太多微妙的东西,少一分寡淡,多一分又狗血,确实难以把握,于是想找个机会专门写一写影视作品的戏剧化处理。

会看这部《谋圣鬼谷子》,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弥补自己前段时间被《大秦赋》伤害的内心。同样的战国背景,同样是各路戏骨加持,我本渴望看到一个更加沉稳扎实的叙事,但这部没有在中国正式上映的剧作却大大出乎我的意料:除了战国的时代背景之外,情节和人物基本为虚构,整个故事诡谲而又张扬,我的观剧体验充斥着难以言说的矛盾,有尴尬,有困惑,有质疑,当然也有惊喜,但无论如何我都得承认,这个故事的一起一伏都牵动着我的神经。这种作品实在是太适合我想写的专题了,所以,就以它为引子,聊聊影视作品戏剧化的尺度吧 。

上:挥之不去的权游影子

我曾经跟很多热爱《权力的游戏》的小伙伴们讨论过,如果要拍中国版的权游,把背景设置在战国早期是最合适的,因为那是真正的大争之世,时代的变迁不是涓涓细流,而是滚滚波涛,有太多的摇摆和挣扎,但同时诸侯合纵连横,诸子百家争鸣,理想和信仰被苦难和纷争反复打磨,反而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力量和光芒。

所以当我看到《谋圣鬼谷子》中那些鲜血淋漓的杀戮,那些奋不顾身的呐喊,以及那些风雨飘摇的命运之时,脑海中总是会闪现出权游的一幕幕场景。后来查了查幕后的故事,主创团队们也是承认仔细钻研了权游的剧本和制作的,所以这一部分,就简单比较一下这二者的相似之处吧。

01对野蛮和暴力的不加掩饰

《权力的游戏》给人最大的冲击首先就是尺度。一掷万金的贵族与一贫如洗的平民,茹毛饮血的游牧民族与横行海上的渔民盗匪,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野蛮和暴力不加节制地展现在观众面前,从视觉层面上就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谋圣鬼谷子》有着类似的世界观设定,战国早期诸侯争霸,平民艰难求生,而奴隶更是被毫无人性地压迫掠夺。于是我们看到了全剧开头那段略显冗长的诸侯围猎,猎物不是猛兽飞禽,而是那些以为自己只要帮主人猎到猛兽就能获得自由的奴隶。

暴力不仅发生在奴隶和平民身边,还会延伸到隶属贵族之家的女性身上。国产剧中很少直接展现女性遭受的侵害和耻辱,而《谋圣鬼谷子》中的两位女主角,一个是大儒之女,却成为权谋的牺牲品,不得不斩去自己的手臂,又被诸侯强占非礼,另一个是美艳绝伦的一国公主,却在追逐权力的过程中反复被欺骗、背叛、强暴,最后被送上火刑架。

奴隶随时会被鞭笞甚至杀戮,平民随时会遭受巧取豪夺,女性随时会遭到侵犯强暴,这种对野蛮和暴力的不加掩饰,使得《谋圣鬼谷子》远观之下就已经有了几分《权力的游戏》的影子,而这恐怕也是这部作品没能在中国正式上映的重要原因。

02人物塑造的相似性

《谋圣鬼谷子》中有太多的人物塑造参考了《权力的游戏》,甚至有些人物之间的互动设计都十分相像。

比如前面说到的美艳公主今淑,生来就知道自己的身体和婚姻将来必会成为父兄与他国进行权力交易的筹码。她深谙这个世界的生存法则,但又不肯屈从自己的命运,不愿意成为男人的玩物,所以她游走列国,长袖善舞,操纵人心,比自己的哥哥更有野心,也更有杀伐决断的魄力,在遭到哥哥的背叛之后,不惜弑兄篡位,从幕后走到台前,亲自参与这场权力的争夺。于是我们从这个人物的身上看得到《权力的游戏》当中瑟曦的权欲,小玫瑰的智慧,以及龙母的决然。

其他的人物同样和权游有着或高过低的相似度,比如楚王扭曲偏执,像极了权游中的乔弗里,男主的父亲为了理想宁折不弯舍生取义,又有几分奈德斯塔克的感觉等等。但是《谋圣鬼谷子》在两位男主角的设定上,却有着我认为超越了权游的巧妙之处。

男主之一的王蝉本是前朝丞相之子,其父变法废奴失败,被权贵车裂,全家人也遭到追杀,于是王蝉幼年随父亲的侍女隐居乡野,直到被父亲生前的好友找到,送至都城大儒的舍下,接受君子六艺等贵族教育。而另一位男主建于则是周王的私生子,子以母卑又遭王后迫害,从小在贱民中长大,后被周王找到,明里是一介白衣,暗里却替周王经营着杀手组织,妄图通过恐怖手段振新王室并继承王位。

这两位男主,王蝉是接受贵族教育的平民,却继承了父志,誓要带领奴隶走向自由,为平民打造太平盛世;而建于是奴隶出身的贵族,却坚定地维护奴隶制,固守祖制打压变法。这二人同样坚韧不屈,同样矢志不渝,只是一个以自由平等为理想,一个以重拾王权为己任。这种人格的趋同和身份的错位,使得他们之间既惺惺相惜又势如水火,注定会有一场不死不休的冲突和争夺。

这种身份的错位是戏剧创作当中经常使用的技法,比如《俄狄浦斯王》中俄狄浦斯的身世,再比如《权力的游戏》中琼恩雪诺的身世。但《谋圣鬼谷子》把这种错位同时用在了两个男主的身上,不同于俄狄浦斯和琼恩雪诺各自的内在挣扎,《谋圣鬼谷子》中的冲突更加外化,更加直截可见, 也更加容易成为其他戏剧冲突的基础和诱因,这种设计不可谓不巧妙。如果说《谋圣鬼谷子》中其他人物的塑造某种程度上以权游为蓝本,那么这种双重错位的构建,则是超越权游人物塑造的存在了。

03对人性阴暗面的描述

如果一个剧作只有惊人的尺度而没有同等能量密度的内涵,那未免会有噱头大于内容的嫌疑。《权力的游戏》能成为美剧顶尖代表作,根本原因在于它把人性的幽暗和光辉都发挥到了极致。血色婚礼灭绝人性的屠杀让人绝望,而布蕾妮和洋葱骑士的存在又让人相信骑士精神并未死去。

《谋圣鬼谷子》同样描绘了权力诱惑之下的人物群像,有人失去自我甘愿成为权力的奴仆,也有人在追逐过程中幡然醒悟悬崖勒马。相比于《权力的游戏》在对人性进行描绘时的实用至上和暗黑到底的倾向,《谋圣鬼谷子》则多了一分理想主义的色彩。

全剧接近尾声之时,王蝉在楚国假托吴起的身份进行废奴变法失败,建于将他绑至楚国街头接受审判。为了磨灭他的理想,摧毁他的意志,建于故意告诉那些前来看热闹的贫民和奴隶,这便是那个妄想废奴的人,只要你们唾弃他,就能领到贵族分发的食物,于是那些饥肠辘辘的贫民和奴隶毫不犹豫地背弃了他。

王蝉跪在审判台上,看着那些他牺牲了自己的一切也要解放的“人民”,为了争夺几口粮食轻易地对他落井下石,或许他内心深处也对自己的理想产生了片刻怀疑吧,然而当乌合之众散去,一个稚气未脱的小女孩却走到他身前,塞给已经遍体鳞伤的他一束小黄花。

这种理想化的处理是很少在《权力的游戏》中出现的,但《谋圣鬼谷子》的主创团队显然对人性依然抱有希冀,而且这种处理是多么人文,又多么诗意啊:革命者的肉体是可以被毁灭的,但对自由和光明的向往永远不会被打败,只会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下:戏剧化的尺度

这一部分要由《谋圣鬼谷子》发散开来,说到影视作品戏剧化的尺度了。但是要想说清这个问题,首先要解决的是:影视作品的戏剧化究竟是指什么。

本文的开头,我曾说《谋圣鬼谷子》的故事诡谲而又张扬,一起一伏都牵动人心,其实这便是戏剧化的外在表现之一了。

我们可以细数男主王蝉的全剧经历:父亲变法失败遭车裂,为避仇家隐居乡野,为报家仇接近魏王,成为魏国丞相,决心继承父志变法废奴,遭魏王猜忌,青梅竹马的恋人被魏王强占,远赴楚国投奔吴起,刺杀吴起并取而代之,以吴起的身份在楚国变法废奴,失败后回到魏国继续为废奴奔走,引领革命,成功后隐居深山著书立说,成为鬼谷子。

你会发现,这么多的人生巨变高密度地呈现,爱恨情仇纠葛不清,这种情况不仅仅出现在王蝉身上,事实上剧中有的人用信仰交换权力,也有的人用权力交换信仰,有的人牺牲爱情换取力量,也有人牺牲力量换取爱情,每个人物都在用自己拥有的一切去献祭,换取自己渴望的东西,每个人物都是如此的疯魔激烈,带着不死不休的冲动。

这便是影视作品的戏剧化处理,或者也可以被叫做话剧式处理:剧情起伏落差极大,冲突密集且激烈,演员们用不疯魔不成活的表演疯狂地输出情感或者理念,直到撞开观众内心隐秘的角落。

除此之外,戏剧化较高的影视作品还有一些比较普遍的特征:

比如布景简约或抽象,转场频率较低。《谋圣鬼谷子》前半段的高潮戏是葵丘会盟,楚王要称霸,周天子与其他诸侯各怀鬼胎,明争暗斗。但一整集的时间,所有的冲突和起伏都发生在一座大殿之内,陈设简约,且几乎没有场景转换。再说说王蝉与今淑的情欲戏,虽然两人的野心和欲望都在这个片段喷薄而出,但布景只是一个荒凉的山洞,辅以火焰一般的红色帷幕。这种极简的设计主要是为了删繁就简,一方面可以突出剧情重点,另一方面也提升剧作整体的艺术感。

再比如以长句为主的大段台词。这个特征在《大明宫词》里的运用登峰造极,台词像莎士比亚戏剧一般华丽隽永,让人如痴如醉,那首贯穿全剧的皮影戏《踏摇娘》的念白,更是无数人心中的白月光。另一部我极爱的国产剧《我的团长我的团》也有类似的特点,相比《大明宫词》的典雅悠长,《我的团长我的团》的台词设计更具鲁迅式的锋利透彻,说尽了一个民族的劣根性。

还有简单粗暴而又张力十足的冲突设计。其实戏剧化程度高的影视作品,往往剧情没有那么复杂,至少每个场景的冲突都不会太复杂。拿《长安十二时辰》当中我认为最具戏剧张力的一段,丁瞳儿遭情郎背叛来举例吧,尽管男女主人公都有完整的情感起伏和态度转变,但这说到底就是个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多情女子负心汉的故事。再说《谋圣鬼谷子》中楚王发现王蝉假冒吴起之后对他的惩罚吧,尽管撕心裂肺,但其实不过是俗套的“两个女人你只能救一个”而已。

说到这里,你是不是发现,戏剧化程度高的剧作其实都有或多或少的极简主义倾向呢?我想这大概是此类作品主创们不约而同的取舍吧:去除一切可能会让观众分心的东西,突出冲突,突出理念,突出情感,纯度高了,能量密度自然也就上去了,这也就是戏剧化程度高的作品通常能带给人一种纯粹而又浓郁的审美体验的原因吧。

花了这么长的篇幅解释清什么是戏剧化,那么再聊戏剧化的尺度就轻松多了。本文一开篇就说过,影视作品的戏剧化处理过程中有太多微妙的东西,少一分寡淡,多一分又狗血,因此这个尺度的拿捏也就决定了剧作的水平。

其实《谋圣鬼谷子》在这方面也算不上很成功。比如王蝉青梅竹马的恋人,为了助他顺利奔赴楚国投奔吴起,甘愿委身魏王造成魏王与王蝉决裂的假象,为了取信各诸侯,甚至亲自斩下了自己的右手,这段就有些用力过猛,让我觉得牵强了。再比如王蝉最后回到魏国,亲自引领奴隶反抗贵族,原先那些唾弃他的奴隶怎么就突然又愿意跟他一起出生入死了?这些转折都非常生硬,并且大而化之,缺乏可信度。

所以如何进行戏剧化,才能让冲突激烈却又不狗血呢?

我想首先要注重细节的铺垫和点缀,这是防止剧情空洞寡淡、大而化之的很重要的方法。

记得看是枝裕和的《如父如子》之时,前半个小时我在感慨:这不就是被国产八点档伦理剧拍烂了的报错孩子的故事嘛!可是随着两个家庭日常生活点点滴滴的呈现,这个故事一点点褪去了俗套,显得那么真挚动人,真正的亲情在于陪伴而不在于血缘,所以最后两个报错孩子的家庭决定不再换回自己的亲生孩子,这个转折是多么的温情而又水到渠成。

再比如《长安十二时辰》,还是丁瞳儿遭遇情郎背叛那段,其实情郎本来或许真的是打算和她同生共死的,但是张小敬很鸡贼的先领他出去感受了长安的阳光,让他看到了美好的生活的样子,然后再让他选择,试问感受了自由之后,谁又会甘愿回到阴暗的地牢呢?于是这种背叛就有了充足的动机,观众们也随之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

除了细节的安排以外,保持一种渐变的节奏也是很关键的,这是防止剧情戏剧过度,狗血淋漓的秘密。其实本文提到的所有影视作品戏剧化的例子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剧情推进的速度是比较慢的。

比如《权力的游戏》,每一季的主线其实都只往前推进了一点点,尤其是前4季,可是就是在这种小火慢熬式的节奏中,每个人物都在发生渐变,每个人物的性格也在一点点展现,因此前四季的剧情发展才那般细致流畅,即便出现血色婚礼这种重大变故也能让人觉得是在情理之中。反观最后两季,剧情节奏明显加快,以至于主要人物之间甚至再也没有出现过持续5分钟以上的对话,因此当龙母驭龙火速赶往北境营救被异鬼包围的雪诺等人时,观众没有被感动震撼,也没有松一口气,反而觉得莫名其妙,甚至有点想笑。

再比如《大明宫词》,更是悠长得像一缕茶香。即便是其中最具戏剧性的一段,即张易之打算囚禁武则天发动政变的前夜二人的相互试探,也是在不紧不慢之中进行的。当夜会有怎样的腥风血雨二人其实都心知肚明,但这场谈话却是从二人对家乡的记忆开始的,而后谈到了张易之的母亲,再到张易之对大明宫和各色贵族的看法,最后张易之不再掩饰自己的目的和野心,直到太平公主提着剑闯进殿来结束他的癫狂。整个过程张弛有度,扣人心弦,也把张易之这个人物的阴贽决然,以及带着点天真的可悲刻画到了极致,每个观众都从这个过程中获得了大开大合的莎士比亚戏剧般的审美体验。

说了这么多,细节也好,节奏也罢,其实这些几乎是所有类型的影视作品想要获得成功都必不可少的条件,并不单单适用于戏剧性强的作品。因为无论淡妆浓抹,戏都是戏,都要遵循最基本的创作法则,只不过主创们的艺术取向不同,使得有的作品人淡如菊,有的作品浓烈似酒罢了。

最后的最后,还是回到《谋圣鬼谷子》上来,这是一部极度风格化的作品,长处和短板都非常明显,但我很喜欢它唐璜式的人物塑造和古希腊悲剧般的粗粝质感。巧的是男主段奕宏同样是《我的团长我的团》的主角,而且还是《大秦赋》中吕不韦的饰演者,这三部剧对比下来,足以说明,再好的演员也得拿到优质的剧本才能将能量充分释放。作为大秦帝国系列的收官之作,拥有了充足的资本和如此强大的卡斯,《大秦赋》还拍成了这样,真是浪费啊。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