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安格尔的小提琴》读后感锦集

《安格尔的小提琴》读后感锦集

《安格尔的小提琴》是一本由彭怡平著作,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2.00元,页数:25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安格尔的小提琴》读后感(一):找到我的小提琴

与怡平姐一别已数月。一直游走于几个城市间,应对着生活,享受着生命,幸有《安格尔的小提琴》随行。

看这本书,可以很轻松。你不受拘泥的任寻一段,跟着姐姐去看、去听、去感受巴黎就好。但如果你像我一样用了心,也许会感到沉重。我们与那些生命之间是如此的不同。我并无意求同,是感动于他们对生的热爱、对死的尊重、对艺术的享受、对自我精神世界的追求。

正如怡平姐所言,我要找到自己的“安格尔小提琴”,那毕生的挚爱。

《安格尔的小提琴》读后感(二):学会与人分享

文中一位组织圣诞夜与流浪者在教堂共进晚餐的女士在被作者问道她从穷人身上学到了什么时候,她说:“在这个消费主义的社会里,穷人什么也没有,唯一可以让他们存活下来的,就是”我想活下去“的这个念头,也就是这个生的欲望,展现了人类的力量。”作者由此领悟到:对于人生的豁达与自在,最重要的是,学会与人分享,因为谁都有需要帮助的时候。

巴黎,浪漫之都,我对其无比向往,也听说法国人高福利,就算什么也不做依旧衣食无忧,快乐自得。但是看完作者的书,才发现不是这样,作为一个无固定住所者,就算生活在巴黎这样的全世界人们向往之地还是要面临冬季如果不竭尽全力就只能等待被严寒冻死的命运,我们羡慕法国假期多,可是在七八月的巴黎因为全民休假,这却对流浪乞讨者造成了致命危险。原先就听说欧洲经济衰退,失业率很高,却也觉得他们那么高福利也没有什么关系,现在才发现原来在法国在一份工作那么艰难,失业也会让你的生活陷于一种濒临绝境的地步,甚至于家人都很难和睦相处。如果你长期没有工作,只能每月领取四百五十法郎的最低收入补贴,而这点钱是绝对不够流浪汉每月去尝试得到哪怕最廉价的一间房后还能够保证每天的生活。而想要去申请法国的低租金住房,却难于等青天,就算等上十几年也不一定有消息,而岁月不等人。

在本该原意是分享快乐家人团聚的圣诞节日,作者却看到了原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痛苦而情愿自己一个人度过,好在巴黎还是一个全世界无固定住所者最受欢迎的地方,有欢迎尝试为流浪者开始艺术课程,大家共同分享精神世界的绒地毯组织,有民间自发组织的各种帮助流浪者解决吃饭问题的慈善组织,有尽管自己马上也要成为无业游民,却还是在圣诞节免费发放热食给其他人的艺术记者,有身体力行愿意与流浪者一起在教堂共进晚餐一起过圣诞节的义士,有自愿斩断自己与物质世界的一切联系甘愿成为一位分餐露宿的流浪者的尝试者,有着流浪者之间的相互相助,尽管也有势力的画廊老板,但是我们可要记得,这世界从不完美,但是我们还是要分享爱。

《安格尔的小提琴》读后感(三):我找寻的生活视角

看到“安格尔的小提琴”的注解时,我不禁为之一振。

2011.10.11.我在自己的笔记上写下简短的一句关于未来的话:找一份喜欢,并不一定是梦想的工作,在业余的时间做梦想的事情。

惊喜的是,我的曲线梦想法,居然有这么美丽的典故

以绘画为生的安格尔,一生钟爱小提琴。故而有“安格尔的小提琴”一语--泛指“终其一生的嗜好,但不赖此维生”

这本书给我很大的惊喜。

她讲述的不是时尚间的巴黎,也不是浪漫繁华的巴黎。

这是一个流浪者的巴黎,这是安格尔式的巴黎。这里追求艺术的人,但他们不是贵族,不是上流阶层,他们是沉浸在巧克力王国的保罗-艾菲,是执着于捍卫丝袜的利魁先生,是曾做过高级餐厅膳食总管而又坠为无固定居所者的贝诺瓦,是包围在书籍世界的“活字典”杰哈。。。

震撼于拉雪兹墓园,一个冻结的人间场景,栩栩如生的雕像似乎在低语生死的眷恋或讴歌着逝者的卓越,形形色色生离死别的场景,书中的文字,大篇幅的摄影作品,一点一点地被撼动着。

巴黎的无固定居所者,依然有艺术可以融于生活,他们,流浪着生活,但真爱,尊严,依然于他们心中。不得不佩服,这座城市的包容。

讲不清的震撼,说不出的惊喜。

《安格尔的小提琴》读后感(四):每个人都该有一把安格尔的小提琴

安格尔的小提琴,泛指“终其一生的嗜好,但不赖此维生”。

喜欢这本书,最主要的原因是它很契合我内心的追求吧。自己一直是个很理想化的人,热爱大自然、艺术以及所有美好的事物。一直呆在学校,读完本科读研,生活单纯而美好,但终究还是要毕业,要进入社会,要直面人生。面对赤裸裸而残酷的现实时,我发现自己没有足够的勇气去挑战风险,去过颠沛流离的日子,而还是倾向找一份安稳的工作,希望能够安定下来,有归属感。矛盾的是内心,似乎又不那么甘于平凡,为可能被生活磨得失去激情和梦想而恐慌。看完这本书,那些普普通通的巴黎人,做着平凡的工作,过着平凡的日子,依然可以将艺术将梦想融入生活,把自己的人生打点得有声有色,我觉得自己心里的石头可以落下来了。环境是难以改变的,但内心是属于自己打造的。

让-保罗.艾菲,巧克力师,使这种甜蜜的食物除了拥有诱人的美味外,因为自己对诗文,对艺术和美的热爱而成为一件件精致独特的艺术品;扎伊尔德,义士面包师,虽然有时会因为工作辛苦工资不高而情绪低落,但每每谈到自己做的面包,都会为自己的面包是巴黎最好吃又最便宜而自豪,用心地做每一条帕尼尼;贝诺瓦,一个曾经辉煌过的流浪汉,虽然物质上很贫乏,但依然过得有尊严,保持卫生、不酗酒、寻找听免费音乐的机会、不降低对食物的标准.....还有“绒地毯”那样的民间组织,那些受过良好教育、有着稳定收入的人们,利用晚上和周末等空余时间,帮助社区里的普特居民和流浪者学习,不仅仅是法律、医学、技术等实用的知识,还有写作课,教他们写诗、写故事,用艺术表达自己......

法国人坚持生活的信仰以及将信仰付诸实践的意志和他们将对社会理性的热情落实于个人的生活,不仅仅改变着他们自己,也让整个国家多了不少人情味。

书中的内涵要比我写的这些要丰富许多。这样的书当然不存在文字难懂的问题,但我看得并不快。在安静的房间里,柔和的灯光下,每一幅图都要凝视好久,许多文字都要慢慢品咂,才可以更切身的体会到每幅照片及字里行间中每一个人物、每一个场景所包含的情感......

《安格尔的小提琴》读后感(五):行游在巴黎的过去和现在

关于这本《安格尔的小提琴》,其实“安格尔的小提琴”是一句欧洲的谚语,说的是大画家安格尔敝尘自珍地认为自己的小提琴比自己的画更好,旁人虽然不觉得,自己觉得就好。彭怡平将这个题目送给了她拍摄的巴黎人和巴黎人的故事。

巴黎,对于整个世界来说,是一个名都,生活在名都的人,和曾经生活在名都的名人,总有很多很多的故事,不管是名画家德拉克洛瓦,还是音乐家们,拉雪兹墓地里躺着的,实在是一段段或是惊心动魄或是缠绵悱恻的故事。一步行来一步思索,但凡爱思考的人,都会沉湎其中,甚至无法自拔的。

苏珊·桑塔格在她《论摄影》里说过“照片能以最直接、实效的方式煽动欲望”。其实,只要以图像方式呈现的,都更胜过纯文字的刺激,但,惟有文字性的添加注脚,才能让图像更能得到完整的表述。记得看见一条微博里说彭怡平对这本《安格尔的小提琴》很在意的。沿着她在巴黎的脚步,的确能感受到,她对巴黎的崇敬、欣赏、怜惜,而她所“煽动”的欲望,却平淡了一些,更多的是她的思考,因而,这本书,与其是去看彭怡平眼里的巴黎和巴黎人,还不如说,读者在看彭怡平表达她心中的巴黎、巴黎人、还讲述她的巴黎人的故事。

苏珊·桑塔格说:“摄影家想收藏家一样,被一种激情赋予活力,即使表面上是对现在的激情,实际上也是与一种过去感联系着”。彭怡平的巴黎,彭怡平的巴黎人,彭怡平的巴黎人的故事,就是这样的。

当年安东尼奥尼拍摄的《中国》将四九年以后的中国展现在世界面前,外界曾评说,中国人抗拒摄影对现实的肢解,现在,中国的摄影师们满世界跑,随着更多的人出去旅游,更多的西方也在被中国人认识,现在,彭怡平这样解读巴黎,不知道巴黎人是否会发现,原来在这样一个女子的眼中,他们是这样的。

记得与某位行游天下的驴友聊天时说,有时候看见美景,我是懒得拍的,我宁可细心去欣赏,欣赏过了,就没有时间拍了。彭怡平拍巴黎,同样没有拍巴黎的美景,她拍了很多巴黎人。当代的人,和故去的人。看不够的风景,还有看不够的人。彭怡平这本书,可以当做她的摄影集,也可以当做她的散文集。更重要的是,一个当代的知性女子,以她的颇有些诡异的视角,写下了对巴黎人的静赏。

这不是一本一下子就可以匆匆翻过去的书,看看这样的女性,看看她笔下和镜头下的巴黎人,巴黎的光环在哪里?其实,那不过是天下所有的人在不同的地方,过着不同的却极其相似的生活罢了。

【原文地址】(豆瓣有删节)

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show.asp?idWriter=2996523&Key=735769883&PostID=39991663&BlogID=150117

注:比较她的其他本,这本是她最好的一本。俺认同某友的看法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