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调琴师》的读后感大全

《调琴师》的读后感大全

《调琴师》是一本由丹尼尔•梅森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380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011-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调琴师》读后感(一):想起《情人》了

文字的画面感很强,改编成电影再合适不过了。 难免让人想起《情人》,同样的热带雨林,异国情调。

作者寥寥数语便描绘出缅甸雨林里那种湿气氤氲的神秘气氛,这种氛围加上战争和音乐,可能产生的化学反应想想就让人着迷。

谁也不知道故事会在何处转弯,果真如此。

《调琴师》读后感(二):谁也不知道故事会在何处转弯。。。

爱情就像在一条茫茫未知的路上的旅行,不知道会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转向什么地方。也许就是这么一转,完全开始了另一个新的旅程,而这一切,我 们并不知晓。背着情感的行囊,就这样向前走着,谁也不知道要去向哪里,或是要寻找什么。也许为了一个梦,要走很久,直到精疲力尽,最终发现一 直追寻的美好遗失在路上。越往前走,越使人看不清,像走入了一个森林,四 处云雾迷濛,四周清冷彻骨,无路可退。

《调琴师》读后感(三):我的表在仰光就停了。

断断续续四个多月才看完,来回来去往图书馆跑,到期欠费两次,这是一本很难读下去的书。调琴师埃德加到湄伦为卡罗尔医生修理埃拉尔钢琴,埃德加爱他的妻子,但是喜欢上了金妙。书中前部分铺垫太过浓重,后半部分又很唐突,实在愚钝没看懂结局。

书中对于缅甸的描述很梦幻,也许这是战争中唯一的慰藉,也许是一种心理暗示。缅甸的土地上中的不是水稻,而是大片的罂粟花。特纳卡也是第一次听说。对于卡罗尔医生的描述觉得他是一个万能的人,什么都会,什么都知道,无所不能。金妙是一个含蓄美丽的女子,体贴温柔,每个遇到她的人都会欣赏她。不喜欢调琴师这种人物的设定,他已经结婚但又遇到了喜欢的人。

《调琴师》读后感(四):异域南亚的风情故事

不知道怎么,读这书时耳边总流淌着水声。不大不小,不疾不徐,像和着蒙蒙灯光、河面大雾时的稀薄水声。老伦敦的调琴师德雷克,被一封突如其来的军方来信派往缅甸,修理一架?拉尔钢琴。跋涉三月,舟车劳顿,他走近东方,走向神秘的上校,未想到迎接他的,竟是一个会说英语,鬓边簪花的异域女子。不出所料,爱情深沉,无望。但让人着迷的是作为读者期待的事情并没有发生,自始至终。

让我吃惊不小的是,作者竟是一个76年生的美国人,哈佛大学毕业的医生。在我看来,素以奔放著称的美国人,尤其一个时年24岁的小伙子竟能如此传神的写出中年男人的心理——矛盾、克制、渴望、担心、无为,有伦敦人的节制,也有东方人的含蓄。真是不可小觑。

《调琴师》读后感(五):一个故事没有尽头……的感觉

有些故事,可能一生只能遇见一次。

这个故事便是如此。

翻开书,那个办公室,那个上校派给埃德加的人物,那个有些不可思议的任务……

满眼而来的,都是那遥远的东方湿漉漉的气息。

很像在看一个老情人。

在书外面,看到一个美丽的句子:

从燃烧着火红木槿花的濛濛细雨中,从萨尔温江蜿蜒流过的寂静丛林中,竟有遗落的钢琴声飘出……

不得不像想起《情人》的开场:

我已经老了,有一天,在一处公共场所的大厅里,有一个男人向我走来。他说:“我认识你,永远记得你。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

没有魂牵梦绕是相思,没有尽在咫尺的不识,没有撕心裂肺的离别,也没有恍若隔实的凄凉。

故事里,埃德加遇到了那个东方的女人——只是一个女子,一个年轻的女子。

她还会说英文。

她会令人怦然心动,也令埃德加怦然心动……

但这不是一个爱情,甚至无爱情无关。

读过上一个版本,读过几次。

又读这个版本,还是喜欢它的故旧。

喜欢它的怀旧。

喜欢它的旧。

旧得令人再也找不到路,找不到回家的路。就像一个走失的孩子,突然遇见了一个似曾相识的人,但又说不出他的根源,却又不得不想和他说说……

一行行的文字读下去,内中充满焦灼。

这种焦灼,就是十年前读《焦灼的心灵》也不曾遇见,就是十年前读《梦系廊桥》也不曾遇见。

埃德加最终还是卷入了一场混乱,心里的,良心的,身体的,情欲的……

喜欢字里行间那湿漉漉的气息,喜欢字里行间那热辣辣的情欲,

喜欢它永远没有尽头的故事:没有结尾,没有终止,没有尽头——的感觉。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